药物分析实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850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分析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药物分析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药物分析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药物分析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药物分析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分析实验.docx

《药物分析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分析实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分析实验.docx

药物分析实验

药物分析实验

目录

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一)药物分析的性质与任务

(二)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三)计量器具的检定

(四)药物分析数据的处理

(五)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

(六)药典基本知识

二、验证性实验

实验一葡萄糖的一般杂质检查…

实验二醋酸可的松中其它甾体的检查

实验三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

实验四药物的鉴别与区别

实验五双相滴定法测定苯扎溴铵溶液的含量

实验六凯氏定氮法测定干酵母片的含量

实验七非水碱量法测定硫酸奎尼丁的含量

实验八溴酸钾法测定异烟肼片的含量

实验九磺胺嘧啶的重氮化滴定

实验十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的含量

实验十一硅钨酸重量法测定维生素B1片的含量

实验十二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苯巴比妥片的含量

实验十三三点校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D胶丸中维生素A的含量

实验十四气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片剂的含量

实验十五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酸睾酮注射液的含量

实验十六复方乙酰水杨酸片中三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实验十七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制剂的含量

实验十八胃蛋白酶片的含量测定

实验十九尿中咖啡酸的比色分析

实验二十尿中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异烟肼的比色测定

实验二十一血清中氨茶碱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

实验二十二血清中茶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实验二十三血浆中阿司匹林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实验二十四唾液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的比色测定

三、综合性实验

实验一阿司匹林及其制剂的质量分析

(一)阿司匹林原料药

(二)阿司匹林肠溶片

(三)阿司匹林栓

实验二对乙酰氨基酚和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质量分析

(一)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

(二)对乙酰氨基酚片

实验三盐酸普鲁卡因和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质量分析

(一)盐酸普鲁卡因原料药

(二)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

四、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药物的鉴别实验

实验二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实验

实验三药物滴定分析实验

实验四药物紫外定量分析实验

实验五药物的色谱定量分析实验

五、附录

附录一《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凡例

附录二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

附录三《药品检验操作标准汇编》中有关样品和取样的规定

附录三填写检验结果和检验报告书的要求

 

一、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一)药物分析的性质与任务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和具备从事药品质量研究及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研究药品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的一门方法学科。

药物分析学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控制药物的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药物分析是运用物理学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问题。

为了全面控制药品质量,还要与生产单位紧密配合,积极从事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发现问题、提高药品质量。

同时也要与药品供应部门密切协作,考察药物贮存、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问题,以改进药物的贮存条件和方法。

可见,药品的质量控制问题不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的,也不是某一学科可以单独完成的,它涉及到药品的研究、生产、供应、使用等多个环节,而药物分析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药品的常规检验工作,如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等。

二是体内药物分析工作,如测定药物在生物材料中的药物浓度,以了解药物进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动力学过程,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信息。

(二)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1.取样

取样是从一批产品中按取样规则,抽取出少量样品进行分析。

取样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不然就失去了检验的意义。

生产规模的固体原料药的取样,须采用取样探子取样。

取样量要依据产品数量的多少而有所不同,样品取出后应混合均匀。

有关样取样的规定见本书药物分析部分附录三。

2.鉴别

鉴别就是依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来进行化学反应、测定理化常数、光谱特征及色谱特征以判断药物的真伪。

药物的鉴别不能由某一项试验就能完成,而是要采用一组(二个或几个)试验项目全面评价一个药物,力求使结论正确无误。

选择鉴别方法应以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方法简便、结果准确为原则。

3.检查

药品质量标准的检查项主要是检查药物的纯度,即检查药物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引入的杂质是否超过了限量。

药物在不影响疗效及人体健康的原则下,是可以允许微量的杂质存在的;但其量必须在药品标准规定之内。

通常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限度检查”,就是判断药物的纯度是否符合标准的限量规定要求,所以也可称为纯度检查

4.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是测定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量是否符合药品标准的规定要求。

一般采用化学分析、物理化学分析方法或生物化学的方法来测定。

判断一个药物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必须综合考虑药物的性状、理化常数、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的检验结果。

5.记录和报告

检验报告是对药品质量检验结果的证明书,结论必须明确、肯定,有依据。

药品检验记录应真实、简明、完整、具体。

字迹应清晰、色调一致,不得任意涂改,若有写错,可在错处划上单线或双线,而后在其旁边改正重写,并签名盖章。

检验记录的内容应包括:

药名、批号、规格、数量、来源(取样或送样部门或单位)、取样方法、外观性状、包装情况、检验目的、取样日期或收到日期、报告日期;检验项目、检验依据、检验方法、数据、计算、结果、结论及处理意见;检验人、复核人签名或盖章。

复核后的记录,属内容和计算错误的,由复核人负责;属检验错误的,由检验人负责。

(三)计量器具的检定

计量器具是指单独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计量器具的检定是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法定要求的程序。

计量检定人员利用测量标准,按照法定计量检定的规程要求对计量器具的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进行检定,以考核和证明计量器具是否可供使用。

国家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保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

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实行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的目录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规定以外的其他计量标准器具和工作计量器具,使用单位应当自行定期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进行药物分析实验时需要检定的计量器具主要有:

温度计、酸度计、天平及砝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旋光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四)药物分析数据的处理

药品检验过程中所测得的数据由于受分析方法、仪器、试剂,操作者及偶然因素的影响都不可能绝对准确,总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就需要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作出合理的判断并予以正确表达。

1.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可用两种方法表示,即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以测量值的单位为单位,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测量值越接近真实值,绝对误差越小;反之,则越大。

相对误差是以真实值的大小为为基础来表示误差值,他可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受测量值单位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常使用相对误差。

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根据误差的性质,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1)系统误差也叫可定误差,它是由于某种确定的原因引起的,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或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根据系统误差的来源,又可分为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等。

方法误差是由分析方法本身不完善或选用不当所造成的。

对分析方法误差较大的分析方法必须寻找新的方法加以改正。

试剂误差是由于试剂不纯而造成的误差。

试剂误差可以通过更换试剂来克服,也可用“空白试验”的方法测知误差的大小加以校正。

仪器误差是由于仪器不够准确造成的误差。

仪器误差可通过预先校正仪器,选用符合要求的仪器或求出其校正值加以克服。

操作误差是由于分析者操作不符合要求造成的误差。

操作误差可通过作对照试验或经请有经验的分析人员校正而减免。

(2)偶然误差也称不可定误差或随机误差,它是由偶然的原因所引起的,其大小和正负都不固定,但多次测定就会发现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小,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正、负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大致相同。

所以,可通过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来减少测定的偶然误差。

3.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 在科学试验中,对于任一物理量的测定,其准确度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测量值的记录,必须与测量的准确度相符合。

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称为有效数字。

在记录有效数字时,规定只允许数的最末一位欠准,而且只能上下差1。

确定有效数字的位数,要根据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来考虑。

所以,在记录测量值时,一般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值,不可夸大。

超过有效数字的数位再多,也不能提高结果可靠性,反而会给运算带来麻烦。

从0到9的10个数字中,只有0既可以是有效数字,也可以是只作定位用的无效数字,其余的数都只能作有效数字。

(2)有效数字的修约 在数据处理时,各个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可能不同,为便于运算,应按一定规则舍弃多余的尾数。

舍弃多余的尾数,称为有效数字的修约,其主要原则有:

①四舍六入五成双 测量值中被修约的那个数等于或小于4时舍弃,等于或大于6时,进位。

等于5且5后无数时,若进位后测量值的末位数成偶数,则进位;若进位后,测量值的末位数成奇数,则舍弃。

若5后还有数,说明修约数比5大,宜进位。

②只允许对原测量值一次修约至所需位数,不能分次修约。

例如将2.15491修约为三位数,不能先修约成2.155后再修约成2.16,只能一次修约为2.15。

③运算过程中,为了减少舍入误差,可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不修约),待算出结果后,再按修约规则,将结果修约至应有的有效数字位数。

④在修约标准偏差值或其它表示不确定度时、修约的结果应使准确度的估计值变得更差一些,例如S=0.2l3,若取两位有效数字,宜修约为0.22,取一位则为0.3。

(3)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在计算分析结果时,每个测量值的误差都要传递到结果中去。

必须根据误差传递规律,按照有效数字运算法则,合理取舍,才不致影响结果准确度的表达。

在做数学运算时,有效数字的处理,加减法与乘除法不同。

做加减法是各数值绝对误差的传递,所以结果的绝对误差必须与各数中绝对误差最大的那个相当。

通常为了便于计算,可按照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保留其它各数的位数,然后再相加减。

在乘除法中,因是各数值相对误差的传递,所以结果的相对误差必须与各数中相对误差最大的那个相当。

通常为了便于计算,可按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保留其它各数的位数,然后再相乘除。

(五)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需验证的内容如下。

1.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供试器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2)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情况下,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3)数据要求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

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

2.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含量测定和杂质的定量测定应考虑方法的精密度。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

(1)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或将相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溶液,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2)中间精密度在同一个实验,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

为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

变动因素为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

(3)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法定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进行重现性试验。

例如,建立药典分析方法时,通过协同检验得出重现性结果。

协同检验的目的、过程和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

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的样品本身的质量均匀性和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4)数据要求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可信限。

3.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反应要求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

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负反应。

(2)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诸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

对于杂质测定,也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考察杂质之间能否得到分离。

在杂质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方法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

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或氧化的方法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可能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

含量测定方法应比对二法的结果,杂质检查比对检查的杂质个数,必要时可采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峰纯度检查。

4.检测限

检测限系指拭样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

药品的鉴别试验和杂质检查方法,均应通过测试确定方法的检测限。

常用的方法如下:

(1)非仪器分析目视法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最低浓度或量。

(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声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3)数据要求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检测限结果。

5.定量限

定量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杂质和降解产物有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时,应确定方法的定量限。

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定量限。

6.线性

线性指是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被测定线性关系。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供试样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份供试样品。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

7.范围

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和要求确定。

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20%;制剂含量均匀度检查,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根据剂型特点,如气雾剂和喷雾剂,范围可适当放宽;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出量测定,范围应为限度的±20%;如规定了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杂质测定,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拟定为规定限度的±20%。

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进行,用百分归一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

8.耐用性

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方法可用于提供常规检验依据。

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

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

典型的变动因素有:

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的提取次数、时间等。

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

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

气相色谱变动因素有:

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

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确保方法有效。

附表检验项目和验证内容

项目

鉴别

杂质测定

含量测定及

溶出题测定

内容

定量

限度

准确度

+

+

精密度

重复性

+

+

中间精密度

+①

+①

专属性②

+

+

+

+

检测限

-③

+

定量限

+

线性

+

+

范围

+

+

耐用性

+

+

+

+

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有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六)药典基本知识

1.药典(pharmacopoeia)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的法典,是国家管理药品生产和实施质量检验的依据。

药典的重要特点体现在他的法定性和体例的规范化。

法定性是药典同其它法一样,具有法律约束力。

规范化是指全书按一定的体例进行编排。

2.药品质量标准(简称药品标准)

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药品标准收载在药典的正文部分,是药典的主体内容。

我国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药品标准。

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药品注册标准和其他药品标准。

国家药品标准由国家药典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布实施。

药品检验应严格按照药典规定的项目和方法进行,只有符合药品标准的药品才是合格的药品。

生产、销售和使用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均属于违法行为。

3.中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如用英文表示则为ChinesePharmacopoeia(缩写为Ch.P)。

《中国药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布实施。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药典委员会先后共出版了8个版次(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除1953年版为一部和2005年版为三部外,其他版次均为二部。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为现行版本,于2005年1月出版发行,2005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

该版药典首次将《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收载中药材、中药饮片及成方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其制剂;第三部是将原《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单独收载生物制品。

中国药典内容包括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个部分。

“凡例”是制定和执行药典必须了解和遵循的规则。

《中国药典》的凡例,除了说明书名与内容编排外,并把一些与标准有关的、共性的、需要明确的问题,以及采用的计量单位、符号与专门术语等,用条文加以规定,以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

凡例的具体内容见本书药物分析部分附录一。

正文部分专门收载药品或制剂的质量标准。

药品的质量标准的内容一般应包括:

法定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和分子量、来源、性状、鉴别、纯度检查、含量测定、类别、剂量、规格、贮藏、制剂等。

正文品种收载的中文药品名称系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收载的名称及命名原则命名,《中国药典》收载的中文药品名称均为法定名称。

英文名除另有规定外,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品名(INN)。

附录是药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包括:

制剂通则、一般鉴别试验、分光光度法、色谱法、有关理化常数测定法、有关滴定法及测定法、一般杂质检查法、有关检查法及测定法、制剂检查法及测定法、抗生素效价测定法及安全检查法、升压素生物测定法等测定法、放射性药品检定法、生物检定统计法、试药与滴定液、制药用水、灭菌法、原子量表及指导原则等内容。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的索引分为两种:

一是中文索引(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序)、二是英文名和中文名对照索引。

中国药典除有中文的品名目次外,在书末还有汉语拼音索引和英文索引。

4.外国药典介绍

目前世界上有38个国家编制了药典,代表性的药典是《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日本药典》和《欧洲药典》。

《美国药典》的英文全称是TheUnitedStatesPharmacopoeia(缩写为USP)。

《美国国家处方集》的英文全称是TheNationalFormulary(缩写为NF)。

为减少重复,方便使用,从1980年起,USP与NF合并为一册出版,用USP-NF表示。

《美国药典》的现行版本是USP(29)-NF(24)版,2006年出版。

《英国药典》的英文全称是BritishPharmacopoeia(缩写为BP)。

英国药典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药典是1618年编写的《伦敦药典》,后又有《爱丁堡药典》和《爱尔兰药典》。

1864年合为《英国药典》。

《英国药典》的现行版本为2005年版,简写为BP(2005)。

日本国药典名称是《日本药局方》,英文缩写为JP。

《日本药局方》历史也较悠久,1886年就出版了《日本药局方》第一版。

《日本药局方》分为二部,一部包括凡例、制剂总则、一般试验方法(系指各类测定方法)和医药品各论(主要为化学药品、抗生素、放射性药品及各种制剂)。

二部包括通则、生药总则、制剂总则、一般试验方法和医药品各论(主要为生药、生物制品、调剂用附加剂等)。

《日本药局方》现行版本是第15版,以JP(15)表示。

《欧洲药典》的英文全称是EuropeanPharmacopoeia(缩写为Ph.Eur.)。

《欧洲药典》由欧洲药典质量委员会编辑出版,有英文和法文两种法定文本,对其成员国皆有法律约束力。

 

实验一葡萄糖的一般杂质检查

一、实验要求

1.掌握一般杂质检查的项目及杂质限量计算方法。

2.掌握一般杂质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酸碱度检查

是指用药典规定的方法对药物中的酸度、碱度及酸碱度等酸碱性杂质进行检查。

检查时应以新沸并放冷至室温的水为溶剂。

不溶于水的药物,可用中性乙醇等有机溶剂溶解。

常用的方法有酸碱滴定法,指示剂法以及pH值测定法。

2.氯化物检查

是指药物中微量氯化物在硝酸溶液中与硝酸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