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841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DOC.docx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DOC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探究诗歌的旨意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具体操作过程

方法指导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理论指导一:

以意逆志

(一)什么是以意逆志?

明确: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例一: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

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②、那么,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生朗诵后师范读)

③、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

明确:

主要意象及其特点:

如:

花,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赏心悦目

蝶,戏(嬉戏欢游),舞(翩翩起舞)

莺,娇(啼声轻软),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作者心情上的轻松愉快)

可见,作者把笔下的景致写得如此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必然是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时候,因为,如果是我们也是一样,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都觉得特别的美丽、生动。

师:

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首先要懂得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然后再对这些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系,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那么,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以意逆志”了呢?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句诗,同样是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例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这句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

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鞭笞和批判,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②、你从诗句中的哪些地方判断出这首诗歌的矛头是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

生:

主要意象:

朱门(朱漆大门)

因为古代的王侯贵族之家都是朱漆大门,因此,诗句中用了借代的方法,以

“朱门”代指当时的豪门贵族即统治阶级。

③、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酒肉臭”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他们的生活奢侈无度(与下文说明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比,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贵族官僚。

师:

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行,因为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内涵,如果我们对古代文化常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对诗歌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没有一定的掌握(如课本中所例举的王之焕《凉州词》的例子)那么,即使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也无法对诗歌进行正确的解读。

可见,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

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例三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注释〕①:

腊酒:

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

足鸡豚(tú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

山重水复: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

柳暗花明:

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

箫鼓:

吹箫打鼓。

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

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

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

无时:

随时。

叩(kòu)门:

敲门。

问题: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第二联,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主观感受,谈谈此联所生发的新的旨趣。

明确: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新的旨趣: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奋发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世界。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时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

(三).总结归纳:

“以意逆志”,一方面,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就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平时应积累一些常意象见的特定含义。

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时还可以生发出新的旨趣。

板书设计: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二、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一)什么是知人论世?

明确: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二)知人论世三个注意点

1.思考:

陶渊明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杜甫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白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商隐?

李清照?

……

明确: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讨论1:

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

《一剪梅》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如梦令》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学生讨论2:

导致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作者身世的变化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欣赏边塞诗

盛唐: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晚唐:

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明确: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虽然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

同是边塞诗为什么表达感情不一样?

明确: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由此可见: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三)总结归纳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精讲课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积累诗歌基础知识,培养诗歌鉴赏分析能力。

3.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4.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诵,整理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体悟其意蕴美和情感美。

2.在学习本文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体悟、质疑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李、杨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相联,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曲折、离奇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备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后代改编佳作更是层出不穷。

如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唐宣宗《吊白居易》诗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1.简介白居易生平及创作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理解“元白”、“新乐府运动”“感伤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题解关键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是什么?

“恨”的主语和宾语是谁?

为什么要“长恨”?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感受。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2.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明确:

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1—26句)极写李杨结合的背景,其爱情的欢乐、痴迷。

(前26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第二段(27—74句)写安史之乱的爆发,李杨爱情的破灭以及玄宗对贵妃的思念。

(中48句:

骊宫高处入青云,……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三段(75—120句)写方士招魂见到贵妃以及贵妃托物陈辞的缠绵之情。

(后46句:

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一层:

写方士找到贵妃时的情形

第二层:

写贵妃的托物陈辞,表达深情

3.解题,串讲,思考:

《长恨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参考答案】课文以讽谕为主题进行了赏析鉴赏,“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写他们的欢乐“春宵一刻值千金”和对玄宗对杨妃的极度专宠迷恋。

杨妃具倾国倾城之美,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而玄宗年已垂暮,人虽老而心未老,仍在热烈追求美人,因此一段超越世俗、超越道德的忘世之恋、不伦之恋就横空出世了。

而白居易略去了许多隐秘不伦之事,而以纯净笔墨热情歌颂二人之间纯洁爱情。

而故事仅仅写爱情吗?

非也。

俗语言“好事多磨。

”作为帝王,他有双重责任,除享受爱情外,更重要是治国安邦,整理朝政。

帝王后妃应具“后妃之德”,母仪天下。

而玄宗在热恋时期爱江山更爱美人,整天和贵妃卿卿我我,荒误国事,导致奸相把持朝政。

贤士失路,边地战火四起。

安禄山瞅准朝廷腐败,养精蓄锐、招兵买马,长期准备后发动突然袭击,长驱直入。

长久燃烧的平安火一夕熄灭,皇帝慌忙逃窜,从此安静闲适的生活被狼烟四起,战火纷飞所取代。

人民流离失所,到处满目疮痍。

逃窜途中六军哗变,玄宗在江山美人之中作出艰难抉择,迫不得已,贵妃上吊自缢,而玄宗对杨妃的思恋不减反增,命道士殷勤寻觅。

三.讲读第一部分

1、指导学生自读第一段落。

2、要求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3、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4、落实文句翻译。

思考提问:

1、李杨是如何结合的?

李杨之间有无真正的爱情?

2、诗歌如何描绘杨贵妃美貌的?

古代写美女美貌的著名篇章有哪些?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3.第一部分哪一句是全文主旨句?

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合的。

历史上的李杨爱情:

李隆基

武惠妃—寿王李瑁寿王妃杨玉环

寿王妃杨玉环

2、白居易没有花太多笔墨具体描述杨贵妃的形貌之美,而是仅仅用了七个字:

“回眸一笑百媚生”,抓住“回眸”、“一笑”两个特定动作来写杨贵妃神态之美,从而使人物一下子充满了生机和灵气。

—略貌取神笔法显然要比陈鸿高超了得多。

杨贵妃是一个仪态万方、娇媚迷人的绝色美女,宠爱自然分同寻常。

诗人用夸张、对比写出无比的美貌容颜,与《秦罗敷》大肆渲染不同,历史上写美女的著名篇章还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诗经·硕人》“手如葇荑,肤如凝脂”,曹植《洛神赋》等等。

3、“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是指唐玄宗,以汉喻唐,诗歌开头尖锐地提出唐玄宗“重色”这一敏感话题。

“重色”行为向来受正统伦理道德学家们猛烈批判和贬斥,所以亦不无讽刺意味。

这种讽刺与批判是不是诗人的主要目的呢?

诗人非常谨慎地使用了“重色”一词,而没用“好色”。

这表明,诗人眼里唐玄宗和隋炀帝、陈叔宝那样的好色荒淫之徒还是有别的。

正因为唐玄宗是“重色”而非“好色”,所以才有他与杨贵妃的爱情可言,才有他失去杨妃后的朝思暮想和无尽哀伤。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一段落,注意归纳语言现象。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

“长恨”之因以及诗文中唐玄宗、杨杨玉环形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篇以精美语言、优美形象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葬送了,正没完没了地吞噬着这一苦果。

但诗人并不拘泥历史,而是接着一点历史的影子,根据人们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一个回环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朗诵

2.学生翻译,教师纠正,指出语言现象。

3.讨论探究。

(1)这一部分具体叙述什么内容?

作用?

具体叙述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重点是玄宗和贵妃爱情的幻灭。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回肠荡气,诗人正是这样渲染人物的感情,为下文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作情感上的铺垫,给人一种真实感。

(2)深入讲解课文:

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表现手法?

①帝之长恨

以悲凉的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情思。

寂静的山路,黯淡的日光,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通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行宫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把人带入伤心断肠的境界。

——→借景抒情

还都路上本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不由伤心泪下。

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

——→叙事见情

回长安后,一景一物都能勾起往事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果杨妃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触景生情

②杨女之长恨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代震惊、激动和惶惑。

位列仙班的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感情又如何呢?

“风吹…”句及“玉容…”句显示出她内心的悲凉、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云鬓…下堂来”显示出她内心的焦急与急迫。

——→以形写情,叙事见情。

接下来的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叙事见情。

③他人之恨

“长恨”是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通过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

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4.指导学生朗诵课文,增强语感,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归纳总结:

自由诵读

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

恨什么?

为什么恨?

(分析感悟)

他人之恨,恨之内因: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

李杨之间的缠绵悱恻,杨之得宠。

恨之直因:

杨女之死(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帝之长恨:

诗人抓住了皇帝精神世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婉转的形容和描述了杨死后玄宗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

过度:

道士帮助找到杨女(浪漫主义手法)

杨女之长恨:

杨女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之主题。

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四.学生朗诵、翻译最后一部分。

思考:

1.第三部分本可以省去,诗歌至杨妃吊缢、玄宗思恋,李杨爱情以悲剧收场即可结束,为什么还要加“道士寻妃”的情节?

手法?

本部分写道士帮玄宗寻找杨贵妃,采用浪漫主义手法,终在仙山上杨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之主题。

结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人物形象

汉皇:

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

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五、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4)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

明确:

分析主题思想必须注意

(1)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早先的安逸和后来的长恨,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且两者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

(2)这是一出经作者处理过的爱情悲剧。

悲剧主人公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们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又是这悲剧的承受者,必须顾及此点。

(3)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

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

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其果。

从以上看,爱情主题说的理由更充足,理由:

1、考察创作之前的动机和创作之后作者的态度,首先应该尊重作者自己的意见。

白居易自己认为《长恨歌》是感伤诗: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陈鸿《长恨歌传》:

“…希代之事…出色之才润色…闻于世…多于情…感其事…亦欲…”

2、在创作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我们更应该看重客观效果。

这首诗给读者最直接、最强烈的艺术感染是激起人们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其真诚、执着的爱情的肯定,而不是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3、从篇幅上看,全诗后两部分都是写李杨爱情的执着、专一,占三分之二篇幅。

即使第一部分是讽刺,那也不是全诗的重心。

更何况第一部分有关含有讽谕意味的描写(“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同时又是李杨爱情沉醉、浓烈的表现。

4、从创作背景来看,中唐时期人们普遍怀念盛唐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对缔造这一盛世的唐玄宗更多的是留恋,并且能原谅其过失。

中唐时代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谈论爱情是一种时代风气,爱情题材的作品兴盛一时。

在这种背景下,本来就是“多于情”的白居易创作这一题材自然要将它写成一首爱情诗。

如何把握李杨爱情:

1、历史与艺术之间:

《长恨歌》取材于历史,但不能停留于历史,要在大体符合历史的前提下,作一些必要的艺术加工。

李杨爱情的基本情节如骊山上的寻欢作乐、马嵬兵变及贵妃之死、玄宗往返四川,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但是还有大量情节不符合历史。

有的是作者有意的艺术处理,如贵妃入宫的过程。

有的则是作者在民间传说与文人附会基础上的想象。

如玄宗往返四川途中、回长安以后生活的具体情景,死后在仙山的贵妃具体形象及托物陈辞等种种表现,都是作者的艺术想象。

2、理智与情感之间:

从理智上讲,李杨爱情应有所节制,不应纵情误国。

因此在表现其爱情主题时,也就不能完全回避李杨爱情的过失,要有少量必要的讽刺。

从感情上讲,人们总希望爱情如痴如醉。

假如李杨爱情没有痴迷到了荒误国事的程度,那么也许就会平淡许多,就称不上绝代的爱情,就不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所以,诗人在否定其爱情过失的前提下,更多地站在感情的立场上,以大量笔墨铺叙他们沉醉、缠绵、持久的爱情,并给予同情和肯定。

3、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

李杨爱情是帝王后妃的爱情,具有特殊性。

特殊性使他们的爱情超乎寻常,更具吸引力。

但作者在紧扣特殊性的同时,又注意突出李杨爱情的普遍性。

如他们爱情的欢乐、痴迷、相思、痛苦,都是人类感情中所共同拥有的东西,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经历过、感受过的普遍性的感情。

正因为这种普遍性,使得李杨这种特殊的爱情,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

五、《长恨歌》艺术特色

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看诗人如何结构成篇:

(杨妃娇宠)

李杨结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思念—→方士寻觅—→杨妃致词

(玄宗荒误朝政)三层:

去蜀;回京途中;宫中

2.浓郁的抒情气氛

3.传神的人物描写

4.优美婉转的语言

作业布置:

1.有人说:

“唐玄宗在江山和美人,选了美人;美人和自己之间选了自己,男性恶的一面全面暴露”那如何看待李杨爱情,谈谈你的看法?

2.背诵默写诗歌。

比较鉴赏课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

教学目标:

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并背诵这两首诗。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了解熟悉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

2、积累二人的名句

3、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一、课堂导入

拿到一首诗,您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

……

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

二、朗诵诗歌,感受诗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两首诗的魅力。

朗读提要:

1、节拍:

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

⑴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划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

⑵请学生示范朗读。

学生、教师点评。

(3)再次齐读两首诗。

三、初读感知:

概述诗歌大意。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四、合作探究:

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

(1)、背景:

《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