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787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汇总

2016年济南市历下区九年级一模

语文试题

(2016.3)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追溯(sù)埋怨(mán)绯红(fēi)咫尺天涯(zhí)

B.黝黑(yǒu)虐待(nuè)圆弧(hú)吹毛求疵(cī)

C.潜伏(qián)滑稽(jī)狩猎(shòu)锲而不舍(qiè)

D.惩罚(chéng)拮据(jū)顷刻(qǐng)长吁短叹(yū)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取缔云霄红高梁五彩斑斓

B.籍贯璀璨俱乐部重蹈覆辙

C.笃信啜泣度假村珊珊来迟

D.胆怯哂笑青蒿素不容制疑

3.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这个问题,最后我再总结几点,权当抛砖引玉吧。

B.近几年,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爸爸教育我说,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D.他写的那几篇文章都不太好,只有这篇《咏菊》差强人意。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B.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更上一层楼。

C.非法经营疫苗案不仅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在国内也受到热议。

D.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爱》讲述了孤儿简·爱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B.《三国演义》记叙了诸葛亮很多脍灸人口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水淹七军”等。

C.《草房子》中的纸月是一个楚楚可人的小姑娘,她用一颗稚嫩而善良的心带给人以力量。

她关注的眼神,一篮篮新鲜的鸡蛋和青菜,给予疾病中的桑桑莫大的安慰。

D.《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

他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醉翁亭记》选段,完成6~8题。

(每小题2分,共6)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自谓也谓为信然

B.醉翁之意不在酒宾客意少舒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把酒临风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乐其志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朝而往,暮而归

B.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所欲有甚于生者

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D.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马之千里者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佳境。

B.选文第2段,抓住山间独特的花、木、风霜、水、石等景物的特点来写四季变幻之美,精确而熨帖。

C.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全文运用骈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每小题2分,共6分)

秦惠王谓寒泉子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①东山之君,从以欺秦。

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

诸侯不可一,犹连鸡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寡人忿然,含怒日久。

吾欲使武安子起③往喻意焉。

”寒泉子曰:

“不可。

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④。

”秦惠王曰:

“受命。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反覆:

改变……的政策。

②连鸡:

把很多鸡绑在一起。

③武安子起:

指秦国名将白起。

④张仪:

战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2分)

(1)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

(2)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

11.从文中可以看出秦惠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分)

 

(三)诗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13题。

(每小题3分,共6分)

咏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12.请分析本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并说明“竹”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3分)

13.同样是写竹,白居易笔下的竹与杜甫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竹的形象大相径庭。

由此,你在写咏物诗或咏物散文方面得到怎样的启示?

请举例加以说明。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

(每小题1分,共7分)

(1)衣沾不足惜,。

(陶渊明《归园田居》)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3),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

(5),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6)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7)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韩愈《马说》)

三、(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12分)

美不美,大脑说了算

①那些在很多“凡人”眼里看起来的信手涂鸦,怎么一到艺术家眼里就成了了不得的“神来之笔”?

到底是他们夸大其词、装模作样,还是你眼睛出了问题?

②美好的事物谁都喜欢,不管是美景、美图还是帅哥美女,光是看看都能让人赏心悦目。

但“美”同时又是一个神秘而主观的词,对于美的理解和看法,人跟人之间可能相去甚远。

比如,面对同一幅毕加索的画,有人激动不已,觉得这简直是传世尤物,但也有人对此毫无感觉——不就是一堆不规则图形的随意拼凑吗?

③你看,不同的审美眼光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对象时常会出现“有人欢喜有人愁”的状况呢?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这可能与人类大脑某些特定区域的结构或功能有关。

如果给予这些特定区域一些刺激,则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强和激发人们对视觉图像的审美鉴赏能力。

④为此,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们让志愿者观察了70幅抽象派绘画作品和80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并让他们记录下自己对每一幅作品的喜爱程度。

就结果来看,两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得分都很低,志愿者大都反应看不懂这些画作或压根儿没有什么感觉。

⑤随后,学者给他们颅腔的左背外侧前额皮质进行了直流电刺激(向大脑发送的微弱电脉冲,过程中志愿者完全无法察觉)或“假”刺激。

这个区域就位于眉毛后面,它与人类的情绪加工息息相关。

“处理”完志愿者的大脑后,学者再次为他们提供了一组与之前作品类似的画作,并要求他们对此进行鉴赏评估。

⑥结果显示,被直流电刺激过的志愿者对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大大提高了。

在他们看来,这些画作无论是视觉冲击力还是情感表现力,都有了更立体而丰富的含义。

而接受“假”刺激的志愿者则没有发生这种变化。

科学家相信,这是因为刺激左背外侧前额皮质能促进人们将具象物体转变和联想成具有美感的图像。

虽然这一区域的刺激并未改变人们对抽象派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但学者相信,大脑中一定有另一个特定区域与“抽象”图形表达相关,而这个区域究竟在哪里,目前学者还在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⑦看来,“审美”这件事还真是有天赋的。

是不是做“画家的料”还得大脑说了算。

⑧其实,不仅“美”的体验可以靠后天大脑刺激,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人为刺激“激发”。

比如,一些实验也证实,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能够提高志愿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那些之前难倒他们的“奥数”,经过大脑电脉冲刺激,瞬间成为“一碟小菜”。

另外,也有一些实验发现,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刺激还能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从而帮助运动员更快地掌握一个新的高难度动作,也使得音乐家能够更熟练地“把玩”一种新的乐器。

⑨除了锦上添花之外,学者发现,对大脑的电刺激还能雪中送炭。

比如,神经系统科学家认为,这项技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或许就是一个福音。

在他们眼里,周围世界的色彩和美好都被压抑遮挡了,而只要找到与之相关的大脑区域并进行电刺激,则有可能唤回他们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从而增加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

⑩但学者也指出,人们还是应该尊重和接受自然规律。

除非治病、救人或其他紧急关头偶尔为之,否则,人为控大脑,以期“升级”自己能力的事儿还是在科幻电影里看看就好。

15.阅读全文,说一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大脑说了算”的。

(3分)

16.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分)比如,面对同样一幅毕加索的画,有人激动不已,觉得这简直是传世尤物,但也有人对此毫无感觉一

一不就是一堆不规则图形的随意拼凑吗?

17.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你看,不同的审美眼光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18.文章第④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分)

(二)认真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18分)

追花落河

①我八岁那年的初夏,在刚洒了水、恢复平整、发出阵阵泥腥味的红土球场边的浴室里得到一个允诺:

正在吧嗒吧嗒打肥皂的父亲说他要带我去游泳。

去哪里?

我问。

游泳池啊。

他说,随即叹了口气,在个池子里扑蹬扑蹬算什么游泳?

然后他告诉我那个到河里游泳的故事。

一个关于自由及其惩罚的故事。

②“我父亲很不喜欢我的。

”我父亲说。

我当然知道,他是我爷爷的第七个儿子。

在千盼万盼要个女儿的我爷爷眼里,这个又黑、又大,鼻子又扁的丑儿子简直是多余的。

③父亲被一个抽鸦片、搞盐务而且脾气坏透了的老头子讨厌了十年,终于在一个夏天的正午挨了一顿痛打之后,得着了神悟——他蹲在济南市朝阳街老家南屋的一条小水沟边,看见一朵石榴花从树梢落下来,一落落进水沟里。

石榴花端端正正落在水面上,仿佛迟疑了一下,转了个圈儿,好像回头看一眼石榴树和树后挂着“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油漆木刻联匾的懋德堂,打个颤,便顺着清澈的沟水流下去。

那沟里流的是泉水,从北屋我奶奶房后石板底下冒出来,取径于青石砖的缝隙,绕过西厢房后檐下的两棵梧桐树,自西徂东、穿越三进的院落,甚至还在汇合了另两个泉眼之后爬上高坡,潺潺折向南流入二进的东厢房下,又从一进花厅的地底下,流向西屋,再从石榴树后头冒出来,一路流出院墙之外,一口气注入小清河。

④那年,父亲九岁零八个月,他跟着一朵从泉沟里漂出院墙的石榴花跑了好几里路,来到小清河边,纵身一跃,扑向看起来清澈见底的河水。

在这个重大的一刻,父亲可没有一丝寻短见的意思。

⑤不,没有那么深沉和悲哀。

他只是想离开那个家——而且以一种懒得费力气的方式。

他以为自己可以像一朵石榴花那样,端坐在水面上,摇摇颤颤一路顺流而下,也许经过一些像剪子巷、麻面胡同那样热闹的市集,就出了海了。

⑥父亲跳下小清河的那一刹那,突然意识到,我爷爷再也打不着他,我奶奶再也疼不了他,天王老子再也管不住他了。

他栽进一大丛轻里吧唧的水草里,睁眼瞧见成千上万个鱼眼蟹眼大的气泡,就像晴天夜空里密匝匝的星星一样。

他瞪视着这一片片湛蓝、翠绿和晶金光亮的色彩,发觉这是一个他从来没见过、也没能想像过的陌生世界,他不可能属于这里。

随着大大小小的气泡给弹向水面的时候,父亲才想起来,他其实不会凫水。

⑦“你没有淹死吗?

”我问。

⑧我父亲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肥皂泡里斜斜睨了我一眼,意思好像是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小孩子。

好半天才答了句:

“没有。

⑨他只是把脑袋探出河面去,吸了口气,一蹬腿却沉了底,不多会儿又随着小泡泡浮上来,他就再吸一口气。

就这么浮一浮,沉一沉,让河水带着打转,直到天黑,水底的世界和水面的世界不知怎么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暗下来。

他忽然发现,沉不下去了。

一脚踩在沙窝子上,再一抬头,另只脚也踏上半截埋陷在沙滩里的老树根,眼前是一排九棵白杨树。

这儿他认得,叫南大弯。

出了小路向东拐,走三百步就是洛口杨家,我奶奶的娘家,离朝阳街懋德堂十二里地。

⑩“那后来呢?

⑪“挨揍啊!

⑫距离下一次父亲以一种潜意识的状态争取自由,还有十七年。

我不会同意这一老实十七年是由于我爷爷的一顿家法奏了效,而父亲则根本不会承认十七年后他曾经试图借故离家、遗弃我的母亲。

母亲闯关千里从济南到青岛找到父亲——其中有一半的路途还是用她那双有些许残障的脚注走出来的。

不知怎的,父亲从此变成了一个乖顺的男人。

(选自张大春散文集《聆听父亲》,有删改)

【注】残障的脚:

这里指旧时代女子因缠足导致肌骨变形而形成的小脚。

19.本文中父亲两次离家出走的故事有同有异,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写下列表格。

(3分)

出走时间

方式

原因

结局

九岁零八个月

追花落河

(1)

遭受肉体的惩罚,但爷爷的暴打并没有真正改变父亲的秉性。

二十七岁

(2)

想摆脱包办婚姻,以一种潜意识的状态争取自由。

(3)

 

20.第③段写,父亲“在一个夏天的正午挨了一顿痛打之后,得着了神悟”。

联系全文思考,父亲得着了怎样的“神悟”?

(4分)

21.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石榴花端端正正落在水面上,仿佛迟疑了一下,转了个圈儿,好像回头看一眼石榴树和树后挂着“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油漆木刻联匾的懋德堂,打个颤,便顺着清澈的沟水流下去。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我父亲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肥皂泡里斜斜睨了我一眼,意思好像是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小孩子。

22.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我”听了父亲讲述“追花落水”故事后,幼小的“我”当时心里会有怎样的触动?

请用60字左右描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5分)

四、(50分)23.请以“呼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

不要少于20行)。

2016年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2016.3)

1、(每小题3分,共15分)

1.C

2.B

3.D

4.D

5.B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6.D

7.C

8.D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9.

(1)用

(2)栖息,居留,停留

10.为了我秦国利益出使诸侯,(大王)应该派张仪才行。

11.善于纳谏,虚心听取大臣建议,从善如流等(1分);听取了寒泉子的意见,派张仪出使诸侯可以看出。

(或从“受命”可以看出)(1分)

(三)诗歌阅读理解

12.对比(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不用”,“不须”与“留向”(凋零的百草与雪中竹),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竹的卓然不群,傲视风雪。

(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示例一:

同一物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可正可反,可褒可贬。

例如写爬山虎,可以赞美它坚忍不拔的品格,可以歌颂它甘受暴晒给人凉意的奉献精神,也可以批评它的依赖性(离开墙面等支撑体便不能生长,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后一种立意也许更能给人以启示。

示例二:

“竹”的意象是诗人丰富各异的性情的外化。

“物”虽有一,情各有别,写作中可以托物言志或者借物抒怀,借物的形象来隐喻个人形象,表达自我性情。

(4)名句名篇默写

(1)但使愿无违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潇潇暮雨子规啼

(5)物是人非事事休

(6)吟鞭东指即天涯

(7)食之不能尽其材

三、(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

15.影响绘画的欣赏能力;解决数学的能力;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医治抑郁症患者。

(有三个要点得3分,一个要点1分)

16.举例子,作比较;举了对毕加索的同一幅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并对此作了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不同的人对美的看法和理解不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很可能”表推测,准确的说明了不同的人很有可能对同一对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也不排除(得出一致结论)的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文章第④自然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不同的审美眼光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或审美可能与人类大脑某些特定区域的结构或功能有关),引出下文学者对大脑的有关研究,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2)认真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8分)

19.方式:

借故离家,远走他乡。

原因:

想要摆脱父亲的家庭暴力,年少出走是无意识地追求自由。

结局:

遭受心灵的惩罚,妻子以小脚千里寻夫的坚韧执着使他从此变成一个乖顺的男人。

20.父亲的“神悟”指那个夏天,父亲从一朵石榴花的自由飘落中获得了摆脱家庭枷锁的启示以及出走的方式和路线,石榴花唤醒了他追求自由的渴望和勇气。

21.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石榴花飘落在水面的过程,侧面表现父亲蹲在水沟边专注观察这朵落花并若有所思的情状。

移情于物(景),借石榴花的犹疑和打颤表现父亲出走之前内心的犹疑,对家族的厌恶和对外边美好世界的向往,为下文写他追花落河做了铺垫。

(2)斜斜睨,斜着眼睛看。

这里运用神态描写,鲜活地写出了父亲对“我”提出如此蠢笨的问题的不屑。

22.提示:

心理描写要紧扣文本思想内容,语言表达要文从字顺。

四、(50分)

23.作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