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619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带答案解析

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854年,面对英、美、法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断无更改”之意。

清政府的这一态度

A.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

C.使外交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刺激了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

2.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

“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D.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

3.林则徐在鸦片战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

“……余尝谓剿匪八字要言:

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而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

奈何奈何!

”这表明他

A.认为维护统治依赖军事剿匪B.强调提高军备即可打败外敌

C.未能找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传统夷狄观念没有丝毫改变

4.鸦片战争后,买办开始形成一个职业集团,势力愈益壮大。

其中一些人竭力鼓吹以商为国本,使经商成为时髦。

他们公开主张“士商农工”,将自己放在第二位,但实质上他们早已自认为是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了。

由此可知,鸦片战争后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变化B.中国被迫卷人了世界市场

C.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D.经济转型的社会基础扩大

5.《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

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上述材料说明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B.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

6.以下是部分学者对鸦片、鸦片战争的研究文章及相关评价。

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历史评价具有思辨性B.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C.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D.相关研究体现了全球史观

7.《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徐继畲所编纂。

全书共收录地图42幅,除大清国以及日本、朝鲜的地图以外,其余均按照西方地图临摹而成。

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学术研究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C.中体西用观念被国人认可D.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有所突破

8.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

“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9.《大门口的陌生人一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是美国著名汉学家魏斐德的成名力作。

此书描绘的内容可能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A.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

B.上海和福建省的群众抗争

C.北京和淸政府的妥协退让

D.金田和广西省的农民起义

10.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

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11.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上述两种观点

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

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

12.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人物

评语

郭士立(19世纪中期德国汉学家)

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其世界地图是古老的,好像它们是一千年前画出来的。

梁启超(维新派人物)

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瓶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刺激。

李少军(当代北大教授)

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夷”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

 

A.历史事实的评价具有多元性与系统性B.学术价值是评价历史著作的唯一尺度

C.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D.对历史著作的评价受政治因素的左右

13.

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

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

这主要说明

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

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

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14.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

“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15.1839年,林则徐令英美鸦片商交出鸦片后,未封锁广州海口,只要求外商具结保证不携带鸦片。

此后半年中,共有62艘外国商船在保证不携带鸦片的情况下还在正常贸易。

只有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英国商人退出广州,并下令英国商船一律不准进入广州贸易。

上述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A.虎门销烟获得欧美各国广泛理解B.清政府秉持了自由贸易原则

C.鸦片走私是中英冲突的主要诱因D.英国有意全面中断对华贸易

16.魏源所作的《海国图志》中有根据“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

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以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如图。

这反映出魏源

A.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B.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D.抛弃了“华夷有别"观念

17.1844年4月,咸丰皇帝谕令对两广总督耆英“颁给钦差大臣关防”以“专办夷务”。

这个钦差大臣“不同于过去的市舶司,也不同于已有的理藩院,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这一“谕令”表明清政府

A.从传统外交理念中萌生新变化B.对外关系体制开始全面改革

C.正式设立专办夷务的外交机构D.与列强间初步建立平等关系

18.五口通商后,列强在中国设洋行收购生丝。

洋行按先给生丝定级,再按级定价的方式收购。

当时,在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

这反映出

A.中国缫丝业执行更严格的标准B.中国生丝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C.中国的生丝遭到列强低价掠夺D.通商促进中国缫丝技术提升

19.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

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

1。

这反映了当时

A.杜会秩序逐步恢复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土地制度发生变革D.边疆开发成效显著

20.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该地区

A.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B.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主动融入了世界市场D.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二、材料分析题

21.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

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蛮夷”等。

在华夏族的眼里“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

郑观应指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夷”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

与此同时,“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瓜分”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仍是世界上先进国家,在中国和西方的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每年有大量出口,西方只能以美洲白银支付。

据估算,十六七世纪明朝白银流入量约为1亿两,合3000吨;而外国人的估算多得多,认为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000或1万吨。

另一种估算是十七八世纪时,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867~189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

千两海关)

年份类别

1867—1869

1870—1874

1875—1879

1880—1884

1885—1889

1890—1894

出口

总值

58041

66720

71332

70804

83484

107083

茶叶比重

56.04%

52.69%

48.22%

45.53%

36.98%

27.29%

生丝比重

31.44%

33.67%

31.25%

26.66%

23.57%

24.09%

进口

总值

64283

66422

72868

79050

102722

141932

鸦片比重

39.81%

39.12%

41.84%

37.49%

27.48%

21.10%

棉制品比重

28.86%

32.30%

26.82%

29.43%

34.70%

34.98%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增长依然高于工业制成品。

到1990年,中国终于实现了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

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约9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

1981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升至第19位;1997年,跻身国际贸易前10位行列;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居全球首位。

——孙玉琴主编《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2)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简析不同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变化的原因。

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

1.B

【解析】材料反映列强依据《南京条约》提出修约要求,但清政府依据传统羁縻外交不守信约,这一态度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故B项正确。

清政府以羁縻外交应对列强的条约体系,题中态度是对条约的约束性认识不足所致,不是为了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促使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但这一件事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变进程艰难和曲折,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民众没有近代民族观念,只有清政府对外三种外交策略即以夷制夷、以商制夷、以民制夷,故D项错误。

2.A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性,是西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但是在客观上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法律观念和思想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A项;领事裁判权是西方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符合中国需要,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来源于不平等条约,中国与列强不可能对等,C项错误;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D排除。

故选A。

3.C

【解析】材料中林则徐强调剿匪成功要“器良技熟”“大炮得用”。

材料没有涉及他军事剿匪的目的,故A项错误;林则徐强调打败外敌除了提高军备外,还要“胆壮心齐”,故B项错误;材料中他认为清政府主要是军事落后,没有看到更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差距,故C项正确;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改变了“鄙夷”的传统夷狄观念,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4.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部分买办鼓吹“以商为国本”,使“经商成为时髦”,并“自认为是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这表明买办顺应了时代潮流,助推了近代中国经济转型,表明鸦片战争后经济转型的社会基础扩大,D项正确;题干只是呈现了买办集团经济观念变化,没有涉及政府经济政策,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不是题干的主旨,不能得出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所述买办阶层主张商业的发展,这有利于冲击封建传统观念,而不是体现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C项错误。

5.B

【解析】从材料中“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的士大夫仍然把英国人看为蛮夷,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B正确;《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英国人并不想和清政府平等交往,排除;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封建官僚认识到危机四伏,排除D。

6.D

【解析】考查鸦片战争,从表格中的文章名称及相关评价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鸦片及鸦片战争的研究无一不是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研究鸦片贸易全球利益链的建立、其对中英关系的影响及其它国家(包括政府与商人)在当中扮演的角色,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故选D项;表格内容并未体现出辩证地看待鸦片、鸦片贸易及清政府仍抱有天朝上国心态的信息,排除A,B两项;表格内容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记录,更含有论者的研究成果及相关评价,排除C项。

7.D

【解析】根据题干中“其余均按照西方地图临摹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寰志略》率先突破了早已根深蒂固的中华中心观和华夷观念,是当时中国较高水平的世界地理、历史著作,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瀛寰志略》并非服务于政治,故排除B项;中体西用观念在此时还没有形成,故排除C项。

8.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领事裁判权的丧失,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故C项正确;A项为《南京条约》中开放五口为通商口岸的内容,排除;B项为利益均沾原则,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国一律均沾。

”,排除;D项为为《南京条约》中的内容,体现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对人权的重视,与材料无关,排除。

9.A

【解析】由“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可以看出主要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两广地区的社会动态,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上海是华东地区的;C项不是华南地区的;D项错误,金田起义是1851年才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10.B

【解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说明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渐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说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正确;近代中国虽然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没有维护了国家主权,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国际法著作的影响下,中国转变了外交观念,排除D。

11.B

【解析】根据“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可知,二者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都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B;A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表述错误,材料是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排除;后者的解释也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本质,不是“根本问题”的认识,排除C;D在张馨保的观点里没有涉及,排除。

12.C

【解析】从材料可知,郭士立从外国人的角度否定了魏源《海国图志》的价值所在;梁启超则看到了魏源《海国图志》对日本崛起发挥的作用;李少军则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反侵略的角度评价魏源的《海国图志》,这主要是因为三人处于不同时代,受时代与眼界的影响,因此评价也不同,故C项正确;系统性无法体现,排除A项;“唯一”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因素,排除D项。

13.C

【解析】从材料中的“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天朝上国思想仍然严重,试图以牺牲主权换取不打破朝贡体制。

故本题答案为C项。

咸丰皇帝的做法不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咸丰皇帝试图修改条约,并非不认真履行条约,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D

【解析】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重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举两得,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排除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

15.C

【解析】大部分外国商船都在保证不携带鸦片的情况下与清政府进行正常贸易,只有英国商人退出广州,说明英国不想放弃鸦片贸易,所以鸦片走私是中英冲突的主要诱因,故选C;“获得……广泛理解”和“全面中断”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D;清政府此时的做法和自由贸易无关,排除B。

16.C

【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对世界各国地图的考订及顺序排列,体现的是魏源初步具有近代世界意识,C正确;A是魏源对西方学习的意义,排除;B是洋务运动的推行,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

故选C。

17.A

【解析】根据“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可以看出此时清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天朝上国的姿态自居,而是逐步融入世界的外交体系,故A正确;仅从材料看不出全面改革,排除B;总理衙门是正式办夷务的外交机构,排除C;D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只是体现清政府的外交理念的变化,排除D。

18.C

【解析】由于中国生丝顶级定价权在洋行,所以会出现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说明列强通过生丝市场中价格的主导权,以低价掠夺中国的生丝,C正确;生丝品级是由列强制定,由此不能说明中国的缫丝业执行更严格标准,排除A;B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题干未提及中国缫丝技术的变化,排除D。

19.A

【解析】根据材料“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

1”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荒地,受其影响,安徽等地区的移民和土著人比例达到3:

1,客观上反映了移民安居乐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体现了杜会秩序逐步恢复,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田地的政策使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的现象,没有强调人地矛盾缓解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变革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田地的政策使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的现象,没有涉及边疆开发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0.B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迁至他乡种田的人数减至0,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激增。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数据反映了该地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B正确;数据中没有农业生产商品化的信息,故A错误;从数据中看不出是主动融入还是被动融入,故C错误;材料数据主要反映了人口迁移,无法体现城市化进程,故D错误。

21.历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逐步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影响:

有利于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4分)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先进,救亡图存意识不断增强。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内容——对西方思想观念变化的认识。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固定思维方式”、“鸦片战争之后,‘泰西’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甲午战争之后,‘夷’,微乎其微”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近代中国对西方思想观念变化的总体历程,即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实现了从“夷”到“西洋各国”再到“强国”,逐步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此思想观念的变化,在总体上来说,有利于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具体这样来认识:

A.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西学东渐”局面的不断壮大;B.经济上:

有利于推动洋务运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C.挽救民族危亡上: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先进,救亡图存意识不断增强,主张积极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国人对西方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22.

(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开始密切;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世界市场;随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与世界开始隔绝;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积极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明清时期:

新航路开辟,中国小农经济和传统手工业的发达,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

计划经济的实行,西方国家的封锁;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1)根据“据估算,十六七世纪明朝白银流入量约为1亿两”并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后、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改革开放后这四个阶段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得出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