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521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

《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docx

了凡四训读后感8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一):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

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

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习的动力更大了。

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

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二):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

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

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

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

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

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

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

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

何谓立命?

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

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能够创造和改变的。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县长。

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

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

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

禅师很佩服他,说道:

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

他回答说:

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

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

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

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

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此刻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政府高官,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

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

那么,如何去改呢?

《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

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

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

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

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

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

试想,一个不明白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

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

《易经》谦卦上说:

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

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

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

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就应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

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

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三):

  近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

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

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

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

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

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

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

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

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

要经常反省自己。

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

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

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

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

要有敬畏之心。

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

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

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

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读后感(四):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

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

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习的动力更大了。

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

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五):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13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14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县长。

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

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

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

禅师很佩服他,说道:

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

他回答说:

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

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

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

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

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

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

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

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

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

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六):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

全书共四篇,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方、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偶然的机会让我进入鲁花,让我有机会明白和学习《了凡四训》。

刚开始的时间,我有一种抵触情绪,以为那么浅显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学到一半的时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会。

既然有那么多人去学习,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在兰州的那天,我盯着我碗里的拉面,我意识到原先缘分无处不在,我吃过的每碗拉面、读过的每一本书、相遇过的每一个人,都是缘分。

  在开篇,主要讲的是立命的学问。

周总理在抗战时期回到家乡祭祖的连根养根情怀真切的诠释了立命有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论富贵贫困,亦不论漂泊他乡还是安守乡土。

人的命运由先天注定,但我们能够透过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命运。

如果我们积德行善,我们的命运将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作恶多端,即使命中富贵,而现实也会穷困潦倒。

有一句励志的话说得很好: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想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犯过很多的错误,有时就没有思考再一次遇见这样的状况就应怎样解决,导致了二次吃亏。

总是以为自己敢于承担职责就能够了,当从学校跨入到社会职场,明白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知过改过,善莫大焉。

认识到做错是不就应的,是羞耻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我们藏得多么掩饰,没有别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们不就应忘记我们的良心在颤动。

在怀着羞耻心的同时务必有着务必改过的决心,每一次大的错误都是在自己平时不注意细节的累积下酿成大错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点小错误时总是倔着脾气找理由!

期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做到。

  智然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在阳善和阴德之间做了鲜明的陈述,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乐于行善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便是大善。

在与人交流时说脏话,与人一齐吃饭时不讲礼仪都是不善的。

长存着帮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训》的文眼在最后的篇章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

真正的从内心做到谦虚很不容易,谦虚不只是善于说我错了和对不起,但常说我错了和对不起是谦虚的基础。

谦虚的途径有很多种,知过改过、知恩报恩、敦伦养份和扬正气化怨气等都是谦虚的表现。

从它们的表意来审视自己,在生活中以此为标尺。

化怨气是自身现阶段最欠缺的地方,在与商超各部门打交道的时候,心里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气,感觉有些人总会在为难自己。

期望在以后我能真心用感谢的心对待他们,感谢他们让我快速的成长,感谢。

我也感恩那些从内心里为我着想、帮忙我的人。

  《了凡四训》告诫我们,首先就应有我帮你、我错了的念头,有真善美的念头。

体魄是短暂的,思想是永恒的。

就像稻盛和夫经验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样。

从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头、谦的念头,从而支配我们的行动。

行动上的有所改善是我们的目的和结果。

生活怎样对待你我就看我们以什么态度期许我们了。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勉励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七):

  我于2013年8月31日网购了一本《了凡四训》,9月15日看完。

《了凡四训》是一本劝善书。

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已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得福报。

书中分四部分组成:

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说。

首先,了凡先生在15岁时,偶遇慈云寺孔道长。

孔为余起数: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最后正寝,惜无子。

从此坚信命由天定。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但自从拜访了云谷禅师后,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已求。

的立命之说。

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

例如: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已,生男天启。

等等。

并于六十九岁之时,他给儿子写下家训:

《了凡四训》。

  改过之法。

透过三个方面发耻心,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发勇心来改过。

在没有行善累德之前,先须改过,将自已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刷。

若不能彻底改过,纵然修善了,也会使得善中夹杂着恶,其功难显。

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

人只有明白自已是谁,就应做什么,并自觉主动地去践行,使之成为有心人。

积善之方。

透过十个真实的故事,说明: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并从善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等方面进行展开。

且对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

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等方面进行细述。

其经典语句有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

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爱鼠常留饭,怜娥不点灯。

等。

强调人要以慈悲为怀,与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和谐相处,不能够自我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资源。

  谦德之效。

《易》曰: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的运行规律一致。

人只要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效法自然,修身养性,就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从而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以上四人方面能做到吗?

我用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来与大家共勉。

以上是我15天来,对《了凡四训》的感悟,不敬不妥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不胜感激。

  了凡四训读后感(八):

  读罢《了凡四训》,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命运是否能够透过主观的努力而改变,第二个则是如果能够改变的话则就应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他。

  第一个问题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初二的时候读的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名字叫做《命运之路》,牧羊人翁大位为了追求诗人的梦想与心仪的姑娘而来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条道路能够供他选取,他能够乖乖的回家,也能够去一个成就了无数诗人也毁灭了无数诗人的城市,还能够选取左边一条泥泞而未知的道路。

他选取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结果都是相同的命运:

同一把刻着一个伯爵名字的手枪杀死了他。

小时候只明白这是欧亨利惯常的调侃与幽默,但是读了了凡先生的书,回想起这个略带无厘头的故事,我却多体悟出一番况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尝不与翁大位的命运相似呢,他们的命运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选取与改变好像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难免就会甘于沉沦。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的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透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忽然间会发现佛教---------它也是贯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与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学观点相比较,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便是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界限貌似变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种相容论的主张了。

  在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中,比如斯宾诺莎,他虽然不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被无数的条件一环一环所决定了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唯理论在摆脱外在权威的好处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决定了道德,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外在的决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则把自然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加以区分,所以我们能够看出,人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潜力为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规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规律去行动。

  至于一些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观点,他们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当然能够全权的支配人的命运。

人的活动,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被控制的,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