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464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

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

一、规划编制背景

㈠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标志之一的旅游,也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外出旅行,特别是远程旅行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000年,全球共接待国际旅游者6.89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4760亿美元。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10年,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将达15.6亿人次。

㈡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0年来,我国由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1978年与2001年相比,入境旅游接待由181万人次跃升到8901万人次(其中过夜旅游者3320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由世界第41位跃升至世界第5位,占全球市场份额为4.8%。

旅游创汇由2.63亿美元跃升至178亿美元,由居世界第48位跃升至第5位,占全球市场份额为3.8%。

另外,中国香港2001年国际旅游收入为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居世界第13位;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13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居世界第14位。

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增势强劲。

2001年出游人数7.84亿人次,旅游收入3522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出游人数最大的旅游市场。

出境旅游稳步发展,2001年出境总人数已达1213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694万人次,成为亚洲地区名列前茅的客源产出地。

2001年,旅游业总收入4995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5%,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3个百分点。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旅游达1亿人次,居世界第4位。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可支配假期和收入的增加,必将推动中国旅游产业总量的迅速扩大。

如果带薪假期制度能够最终全面落实,国内的旅游也将会呈现更大的飞跃。

至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8500—90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20—24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000—5500亿元人民币。

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8%—10%,高于世界旅游业1.25—3.25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1%—13%,高于国民经济规划速度4—6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1%,相当于全国GDP的比值增长1个百分点。

至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05—1.10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20—35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860—9700亿元人民币。

至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15—1.25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0—52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3000—17000元人民币。

㈢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黑龙江省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正在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提升,接待入境旅游的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位次从“八五”期末的第19、21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3、14位。

2001年,黑龙江省接待入境旅游者近61.67万人次,旅游创汇2.5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8.26亿元人民币,实现旅游总收入179.01亿元。

旅游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优势产业,并进一步向支柱产业攀升,向特色旅游大省目标前进。

在全省旅游业“十五”发展计划中,牡丹江市被列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城市之一。

㈣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产业地位

牡丹江市旅游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中国早期旅游城市之一。

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牡丹江市的旅游业开始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景点建设速度加快,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持续改善。

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牡丹江市的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逐渐显现。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将其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项具有巨大拉动作用的“朝阳产业”来抓。

1995年正式将旅游业列为牡丹江市支柱产业之一。

牡丹江市旅游局正式成立,全市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九五”期间,牡丹江市旅游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

接待海外旅游者106万人次,是“八五”期间的4.2倍,平均年增长近15.6%;旅游创汇2.7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20.8倍。

接待国内旅游者848.6万人次,是“八五”期间的3.19倍,平均年增长20.2%;国内旅游收入近18.6亿元,是“八五”期间的5.3倍,平均年增长近59.3%。

旅游总收入约40.1亿元,是“八五”期间的8.9倍,平均年增长约67.8%。

为了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尽快将牡丹江市发展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经贸旅游城”和“二十一世纪亚洲新兴旅游城市”,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先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思维改革管理体制,以新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旅游业产业优势,以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研究所和牡丹江市旅游局联合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编制原则、依据与规划期限

㈠规划编制原则

1、坚持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原则的严肃性与具体实施的灵活性相统一。

2、与牡丹江市城市性质和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牡丹江市城市发展规划相一致;与中国旅游业发展同步,与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相协调。

3、牡丹江市区域旅游发展一盘棋,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先中心、后外缘,先形成总体合理格局、后逐步补充完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留有余地。

4、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遵循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引导需求的原则。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并重。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旅游开发促进环境保护,确定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遵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突出牡丹江市特色,充分发挥“林海冰雪”、“口岸边贸城市”和火山地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挖掘“古渤海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冰雪旅游资源和口岸城市城市为重点依托,以“中国雪城”为主题旅游形象,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与牡丹江市周边地区资源共享、产品互配、客源互流,相互依托,共同繁荣。

7、中国国情、黑龙江省省情、牡丹江市市情与国际标准、国际规范、国际惯例相结合;与国际、国内旅游业接轨。

8、旅游“六大要素”综合配套、统一规划;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协调发展;设施建设与人才培训同步推进、相互促进。

9、遵循“建设区域性国际经贸旅游城”的城市发展战略,注重经贸与旅游的互促互补。

全面贯彻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标准。

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条例和标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98修正),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96修正),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务院

《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

《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公安部、海关总署

《漂流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

《黑龙江省旅游业管理规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牡丹江市旅游行业管理办法》,牡丹江市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黑龙江省旅游局

2、方针政策依据

《政府工作报告》,牡丹江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02年4月,牡丹江市人民政府

3、规划依据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2000年

《黑龙江省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和到2020年长期规划的基本思路》,黑龙江省旅游局,1999年

《牡丹江市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稿),黑龙江省称市规划设计院、牡丹江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03年

㈢规划期限

本规划为牡丹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应属城市总体规划的细化和延伸,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

在确定旅游产业地位、战略目标、方针政策、总体布局等方面,具有指导性;但在项目策划、指标预测、旅游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等方面,不具有指令性,仅提供可行的基本思路。

考虑旅游市场的动态变化因素,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应根据国内外社会、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变化,适时通过法定程序予以及时补充修订。

规划期限的确定与《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相一致。

1、近期:

2003—2005年,近期调整阶段。

2、中期:

2006—2010年,中期提升完善阶段。

3、远期:

2011—2020年,远期可持续发展阶段。

三、牡丹江市情

㈠牡丹江市概况

1、区位

牡丹江市位于中国东北边疆,黑龙江省东南部,西起东经128°02′36″,东至东经131°18′18″,南起北纬43°24′48″,北至北纬45°59′06″。

南部与吉林省的珲春、汪清、敦化接壤,西部和北部靠本省的五常、尚志、方正、延寿、依兰、桦南、勃利、鸡西、鸡东,东与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相邻。

边境线长207公里,其中陆路174公里,水路73公里。

全市总面积4058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9%,为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

除市区外,全市辖宁安、海林、林口、穆棱、东宁、绥芬河4市2县。

牡丹江处在吉祥、档壁镇、绥芬河、东宁、珲春5个边境口岸的扇轴上。

2、自然环境

⑴地形地貌

牡丹江市地处山区,市域内地貌包括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5大类型。

⑵气候水文

①气候

牡丹江市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秋季降温迅速,春季升温快。

年均气温3℃左右。

一月气温最低,月均-18℃;七月最高,月均22℃。

无霜期130天左右。

夏季雨量适中,冬季降雪丰富,特别是海林张广才岭一带雪量充沛。

②水文

全市水资源丰富,牡丹江、穆棱河、绥芬河三个水系共有大小河流6677条,湖泡823处。

已建成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26座。

境内河流、湖泊、涧溪、瀑布水质较好。

镜泊湖为国内著名的火山堰塞湖之一,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莲花湖湖面广阔,大于镜泊湖,具有巨大旅游开发潜力;海浪河水势时缓时急,适于开展大众水上漂流活动。

⑶动植物资源

①植物

牡丹江市境内山地森林覆被率为68%,林木种类繁多,既有华北植物区系,又有兴安植物区系,大面积的、未受人类过度扰动的原始森林有“天然植物基因库”之称。

火山口、牡丹峰、威虎山、三道关、绥芬河、雪乡等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林林相变化多样。

中草药资源丰富,在山区、丘陵地带生长有500余种中草药,全区年产药材15000吨左右。

牡丹江市是国家重要山野菜出口基地,全市可开发利用的山野菜约有80种。

野生食用菌种类繁多,广泛分布,松茸为野生菌类珍品。

木耳、榆黄蘑等已大量人工栽培。

可开发利用的食用山野果约15种。

②动物

野生动物包括陆生和水生两大类。

牡丹江市域内山林中栖息有野生动物18科53种。

鸿雁、苍鹭、白鹳等鸟类有48科256种。

牡丹江市域内水资源丰富,在江河湖泊和溪流中生长有淡水鱼类16科89种。

3、人文环境

①城市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牡丹峰山区便有人类活动。

公元755年,“渤海郡王”大祚荣建渤海镇上京龙泉府,成为牡丹江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行政建制所在地,是当时亚洲仅次于西安的大都市。

1937年建牡丹江市。

1945年牡丹江市解放。

至“九五”期末,牡丹江市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全省第二大旅游中心城市。

②民族民俗

牡丹江市总人口260余万,占黑龙江省总人口的7%左右。

除汉族外,共有2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

少数民族中朝鲜族和满族占多数。

全市6个朝鲜民族自治乡、142个自然村主要分布在宁安、海林两市。

牡丹江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宁安市有1个满族自治乡和1个满族自然村。

4、社会经济

2002年,牡丹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42.4亿元,比上年增长7%。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7元。

城乡人均储蓄9384元。

牡丹江市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化工工业产值居整个工业部门之首,其次为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森工、纺织、建材、造纸和电力等。

牡丹江市的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具有特色,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甜菜和烟草。

响水大米和兰岗西瓜享有盛名。

近年来寒地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牡丹江市黑龙江省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哈绥铁路和301国道自西向东贯穿海林、牡丹江市区、穆棱、东宁绥芬河5个市县;牡佳、牡图铁路及鹤大公路自北向南贯穿林口、海林、牡丹江市区、宁安4个县市。

截止2002年,牡丹江国际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6条,国际航线1条。

㈡牡丹江市旅游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九五”期间,牡丹江市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大幅度增长,旅游创汇和旅游创收显著增长。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2002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31.01万人次,旅游创汇1.28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8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52亿元。

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9.1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7.4%。

2002年,全市共有星级饭店38家,占黑龙江省总数的16%;旅行社90家,占全省总数的25%;旅游车船公司5家,车船保有量76辆(艘);旅游商品生产企业8家。

总体表现为:

旅游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旅游业主要指标大幅度增长,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市场营销效果显著,企业行为逐渐规范。

“中国雪城”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四、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

㈠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1、发展机遇

⑴产业定位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被重新定位,作为经济产业被列入国家产业体系,被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认识层面、政策层面、发展取向、资金投入等层面上均将产生巨大影响。

牡丹江市旅游业的大发展拥有了良好氛围。

⑵结构调整

在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

国家在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中,从消费的角度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电信、旅游、文化、娱乐、保健、体育等服务性消费。

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将会提高;上游产业的质量提高,将推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发展;各地重视旅游的力度会近一步加大;海内外各方面投入旅游的积极性会进一步加强。

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旅游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催化剂,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次深入都推动了旅游业跳跃式发展。

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增加国际客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旅行社将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将直接带来入境客源的增长;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机会的增多,也为发展商务旅游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

⑷世界旅游业持续发展

至2020年,世界旅游业仍将持续发展,对我国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国际旅游市场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洲际旅游所占份额增加,为我国吸引远程旅游者奠定了良好基础。

⑸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旅游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伴随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国民消费观念的变化,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提高,使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迅速发育,旅游需求快速增长,旅游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为牡丹江市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提供了大好机遇。

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正面临新基础、新环境、新产业、新需求、新供给和新市场。

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

2、优势条件

⑴产业政策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产业重点培育。

总体战略是:

以新机制开发资源,以新思路开发市场,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形成产业优势,以优势产业迅猛发展拉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增加就业,刺激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市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引导,以及相应优惠政策的出台,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形成了“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开发态势。

⑵旅游业发展基础

牡丹江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旅游业的“大投入、大产出”积攒了后劲,奠定了发展基础。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旅行社、购物设施、住宿设施、餐饮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道路交通能力等基础条件逐年改善,质量不断提高。

初步形成了较好的旅游发展大环境。

⑶资源赋存

·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牡丹江市域内旅游资源赋存丰富,自然、历史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相互衬托,资源开发价值很高,为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拼装组合奠定了基础。

·旅游资源品味高

牡丹江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价值毋庸置疑。

镜泊湖与吊水楼瀑布、火山地貌、绥芬河与东宁口岸、“林海雪原”和“八女英烈”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

冰雪旅游资源、莲花湖、海浪河、古渤海国、口岸风光、“划归林”等具有区域垄断性,成为专项旅游产品与旅游精品设计的良好依托。

·旅游资源结构合理

合理的类别结构

牡丹江市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相互衬托,形成了“湖、林、雪、边、俗”强大的综合景观优势,便于旅游产品的组合。

自然旅游资源:

地貌、水体、动植物、气候相互烘衬。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渤海国文化、宁古塔文化(流人文化)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中东铁路”、抗战史、林海雪原剿匪。

社会旅游资源:

牡丹江市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及其生活质量、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创建中的“中国雪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边城风貌。

合理的空间结构

牡丹江市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牡丹江市区、宁安市、海林市、绥芬河市、东宁县,在空间结构上构成了“湖、林、雪、边、俗”相互依托的合理格局,便于观光与度假型旅游产品的拼装组合和最佳线路设计;林口县和穆棱市拥有丰富的旅游商品开发原材料,具有巨大的旅游商品开发潜力。

牡丹江市域内的旅游资源客观上形成了合理的空间格局。

合理的季节结构

牡丹江市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短促,秋季降温迅速,春季升温快。

全年:

历史文化观光,城市旅游,边境旅游、出境旅游、山地生态旅游观光与度假、高科技设施农业观光。

夏季适于避暑度假、山、水、林、兽观赏。

冬季适于开展冰雪旅游。

⑷区位

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以牡丹江市为轴心,与珲春、绥芬河、东宁、当壁镇、吉祥等沿边开放口岸通过201、301国道和滨绥、图佳铁路形成扇形格局,对牡丹江市对外开放、发展对俄旅游及俄朝日跨国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旅游区域关系看,牡丹江市处于哈尔滨、长白山、图们江和俄罗斯滨海边区四大旅游区的中心,具有五点居中的区位,在大东北亚旅游圈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黑龙江省旅游开发建设总体布局中,牡丹江市与省会城市哈尔滨构成两大辐射中心,借助301国道,客观上形成了相互依托的合理格局,对全省的旅游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⑸交通

对外交通

牡丹江机场是东北三省大型国际空港之一,已开通6条国内航线和1条至海参崴的国际航线。

市域内3条铁路、5列旅游列车直达牡丹江。

201、301国道在市区交汇。

至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跨国客货航线已全面开通。

为客源的引入和国内游客出境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区域内交通

“九五”期间,牡丹江市公路总里程达到5800公里,全市初步形成了以201、301国道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线,连接“六城”、辐射主要乡镇、沟通“两湖”、“两岸”和经济富线、旅游热线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为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牡丹江市区及其他6个县(市)市城市道路路况良好,市内交通顺畅。

全市客运线路达到近450条,形成了长途客车、市内公交车、专线车、出租车互补的格局,为旅游集散地的形成和城市旅游提供了较好的交通环境。

⑹知名度

镜泊湖与吊水楼瀑布、牡丹江、世界上最大的雪堡、“中国雪乡”、绥芬河口岸、“林海雪原”和“八女英烈”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为“借势炒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⑺社会旅游认知度

近年来,全市上下对旅游业可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了充分认知,社会各阶层对发展旅游业具有普遍的积极性,为旅游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㈡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牡丹江市旅游业起步较早,但长期以来对俄罗斯、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局部市场依赖过强,受外界不确定因素影响很大。

距京、津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基础雄厚、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较远,导致客源引入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牡丹江地处一隅,从国内旅游经济区的总体格局上看,客源截留严重;难以形成跨区域的大环线。

2、牡丹江市周边2小时汽车路程内的近距离城市和地区大多为发展中城市和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该地区居民旅游消费能力较低。

导致近期近程市场疲软。

3、受当地气候影响较大。

旅游淡、旺季差异大,景区、景点经营期过短,资源大量闲置,综合效益不高。

4、区内各旅游接待地之间距离较大,各主要景点间距大多超过50公里,连接各景点的道路建设需要巨额资金。

5、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俄罗斯市场存在相当大的不稳定性。

97版个人因私护照的全面启用,又使牡丹江市原有的优势丧失,加大了出境游市场的开发难度。

6、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厂矿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员工尚未享受带薪休假,出游的可能集中在“四个大周期和54个小周期”,远程旅游者出游受到限制。

7、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为旅游产品优势,市场促销乏力,旅游目的地形象尚未确立。

8、部分县(市)的旅游开发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与破坏性,旅游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

9、全市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市)在旅游“六大要素”综合服务方面的与国内、国际旅游惯例存在较大差距。

10、部分县(市)的旅游人力资源匮乏,旅游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专门人才缺项较大。

11、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责、权、利不明,部分景区(点)政出多门,管理混乱,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资源破坏严重。

五、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㈠现状分析

“九五”期间,牡丹江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04.08万人次,国内旅游者844万人次,国内旅游者约占全市旅游接待总量的89.0%。

2000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6.7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227.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约占当年旅游接待总量的89.5%,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所占份额逐年提高,国内客源市场占主导地位。

据《牡丹江市旅游客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