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453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案例.docx

《教育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案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案例.docx

教育案例

成功案例学员姓名:

小萌(化名)性别:

女所在学校:

北京一七一中学年级:

初三教师姓名:

胡国锋(数学教研组组长)辅导科目:

数学辅导时间:

前三周每周两次课(2008.4.28—2008.5.20)+连续32天辅导辅导频率:

每天一次课(2小时/次课)提分幅度:

64.5(整个初三平均分)—65(期中)—87(一模)—96(二模)满意度:

十分满意个性化分析:

该学员是一个独生子女,性格极其活泼,其父母对她的教育和关爱甚至可以用溺爱来形容。

她是一名严重偏科的学生,英语、语文学习不错,但数学、物理、化学却很差,特别是数学和物理简直是差得离谱。

再加之她本人对任何事情都抱以无所谓态度,也正是在她本人对中考已失去信心,不再抱有希望的时候。

她那做教育出身妈妈经过多方比较,多次现场考查,最终理智而果断地作出决定,将该学员委托给了“我们”——世纪曙光教育学校。

由于该学员对中考已基本失去信心,从根本上又还未认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及时间的紧迫性。

每天希望也只愿意把时间花在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对数理化毫无兴趣。

上课坐不住,精力不集中,做题时过于追求正确性,遇到题目迟迟不能做出决定,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

倒是有一点,该学员相对比较喜欢动脑筋独立思考,经常对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再进行思考,但不能够主动琢磨教材和老师讲课的思路,也不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加之不能主动复习和预习,经常忘记做作业、学习怕麻烦,不重视概念、原理、公式、定理这些基础知识点,没有学习计划,但对课外生活倒是安排的井井有条。

以上这些问题,我们NLP教育专家和教育咨询师,甚至我校于朝勇校长亲自操刀,对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诊断,最终断定该学员在采用我校独特NLP国际领先的教育方法下,学习成绩完全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对其作出科学而具体的指导性教学方案。

辅导方案:

主要是对学员进行数学科目的辅导,同时注重学员的全面提高。

譬如国学、礼仪、行为举止、体能训练等等方面。

在进行数学辅导时,首先就是提高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其对数理化特别是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其次就是改变其过去不好的学习习惯甚至生活习惯。

然后,作为数学老师的我首先跟该学员作了一次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交流,让其从心底认可、相信并接纳我。

接着通过初中各知识板块的代表性题目对其进行现场检测,查找其弱项(也即我们专业术语所说的盲区、盲点)所在。

接下来就是充分运用本人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多年来丰富的教学经验,过硬的业务能力针对其所存在的盲区、盲点进行全方位的,到边到角的大扫除。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其每一个薄弱环节进行强化,突出其表象优先,视觉化能力。

鼓励学员多讲,并要求其独立复述。

与此同时,在对该学员进行辅导过程中还非常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其对理科学习特别是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辅导效果:

通过NLP这一整套国际化领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对该学员进行辅导,在第一次试讲过程中,就准确了解、摸清了该学员的底子。

在数学方面,平均分只有60多点分,并且在初三上学期前两次月考中均考出了46分的低分。

她脑子中的知识点很是混乱,基本连接不起来,常用公式、定理及及常规题型都没有掌握好。

针对这一情况,我紧扣中考数学大纲,把握好教材,进行第一轮专项讲解,课堂实战演练,课后布置练习。

在将其各知识板块盲区和盲点彻底消灭后进行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通过历年真题讲解和最新模拟题的实战演练,查漏补缺,对其遗留的最后问题进行最后的清理与强化。

最后,也就是考前对重要考点及她本人容易忽略或遗忘的知识点进行一次集中的串讲,确保中考不出问题。

逆反心理”的疏导例说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

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小辉平时是个听话懂事,学习积极地孩子,可是最近他总是贪玩,作业马马虎虎,父母说话他也不听,有时候还会争吵起来,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孩子产生突然产生逆反心理,一定是有原因的,于是找到小辉的爸爸考察一下最近他的生活和异常行为反应的原因。

经过谈话了解到,小辉的爸爸禁止小辉看任何和学习无关的书籍,小辉是个非常喜欢科幻和篮球的孩子,经常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或者小说,爸爸怕耽误他的学习,屡次阻扰,甚至当面把他心爱的书给扔了,这件事情强烈的打击了小辉的学习的积极性,也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事后,我找小辉谈了这件事,他并不认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到学习,反而是一种学习以外的放松和调剂,但是父亲只是从时间一个因素考虑,还顽固的禁止自己看这些书籍,让他十分不理解和不满。

于是,他以另外一种方式宣泄心中的不满。

跟小辉的父亲沟通过之后,父亲允许小辉看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并且向他道歉。

以后,小辉更加地尊敬爸爸,因为爸爸是一个能够理解自己,并且勇于承认错误的人。

他的学习又积极了,不但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也积极地开展自己的业余生活,成为了一个在思想上生活上都非常上进的孩子。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一向学习认真的小锋同学上课总是分神,作业也马马虎虎。

我便找他谈话,他也是一副不予理睬的模样。

我找其他同学了解,原来是因为有一次上课点他回答问题,他没答上来,我在班上严厉批评了他,因为那个问题是我上堂课反复强调过的。

而他上堂课由于生病请假没上。

我的批评使他委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知道了症结所在,我便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将他未听到的课给他重讲了一遍。

很快地他又恢复到以前的良好心理状态,并成了我的“朋友”。

对“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及时从蛛丝蚂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疏导。

避免心理惩罚,“弱智”也能变聪明

案例:

 小天在同学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笨学生,反应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老师提问也从来不会主动地举手回答,同学们都嘲笑他是弱智,这样的称呼,小天也没有丝毫的反抗和反驳。

但是这种潜意识的心理暗示在孩子的心理却能留下很大的阴影,造成不良的心理障碍。

 从小学到中学,老师都说其“不行”、拖班级后腿,甚至有的老师找张先生发牢骚,说小孩“智力有问题”。

再加上贪玩,小天的学习成绩总不理想,每况愈下。

 教师的评语我在小天进班的第一次课外作业上打了批语,没想到短短的一句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现将小天周记中一段话摘录如下:

 当我怀着对自己的些许肯定和对以前不务正业的否定的心情,交上我上高中以来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做好的数学作业时,我就在等待着。

我知道老师如果还有一丝心情想管我的话,就会对那前半本不著一字的"风流"好好批判一翻,而对我后面的努力,也会有一丝满意。

 期盼中的我翻开了练习册,在那个别人都打“优”的地方,老师给我写了个“好”字,还加了一句评语:

“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收获。

”这是对我的肯定,这是我多年来首次得到的老师的肯定啊!

那时的我几乎百感交集,我想起天真幼稚的过去,现在的感觉竟如此的相似。

麻木了这么久的灵魂终于有了一丝触动,如果当时旁边没有同学的话,我一定会哭的。

虽然按时做作业对别人来说,是如此稀松平常,可是我,我很久没这么认真了,我真的很高兴。

 我知道我的感觉也许很幼稚可笑,可我终究要写出来,就为那心中好久不曾荡起的涟漪。

 多一点鼓励

 在新学校,没有人知道小天曾是“弱智生”,老师和同学们像对待普通学生那样对待他。

他的自信心恢复了,他刻苦努力,很快就赶上了大家。

老师对他很满意。

不仅如此,他还在同学中荣获了“聪明人”的雅号。

 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语文老师利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给大家出了条谜语,活跃气氛。

并且说,谁要是先猜对,那他就是今天班里最聪明的人。

谜面是:

楼下客满。

打一成语。

 谁知,小天第一个站起来答道:

“后来居上!

 老师满意地笑笑说:

“对,小天是我们班今天最聪明的人。

 我们班的老师耐心特别好,不仅不批评学生,相反,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老师就会给予适当的称赞表扬。

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老师总要和每一位同学进行谈话,帮助他们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鼓励,促使上进。

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进步特别快,不但成绩达到中等,而且在期末还破天荒捧回了一张“学习积极分子”奖状。

张先生感慨地对我说:

“看来不是孩子的智力有问题,而是老师的态度有问题啊!

 探究原因

 为什么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表现却判若两人呢?

从教育心理学看,小天的经历,体现了“心理惩罚”对青少年求学带来的“隐性障碍”。

如今体罚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但“心理惩罚”由于对学生的伤害不易被人察觉而长期被忽视。

“心理惩罚”主要是指由于学校老师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等不完善或失当,给学生精神上带来的伤害,最常见的是学生自尊心的伤害。

据了解,这类事件在学校平时教学中并不少见。

正是如此,虽然面临着考试、升学等压力,但学生在校最害怕的并不是考试,而是“被老师批评”、“被人瞧不起”,尤其是被老师瞧不起。

因为老师的行为与态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导向性,被老师瞧不起,在同学中就会受到轻视或遭冷遇。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尊重学生,莫让"心理惩罚"给学生在求学道路上背上沉重的包袱。

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

案例:

小明,初二年级学生。

情绪暴躁、易冲动,爱使用暴力胁迫他人服从,

周围有一群惧怕他的学生,与前任班主任的关系很僵,前任班主任对他无法管理,在班级里有意孤立他,致使他曾想转学。

我刚接班不久,就发现他对我这个新班主任很敌视。

分析:

该生父母离异。

归父亲抚养,父亲再婚,与继母关系不好。

亲身母亲也再婚,很少来看望他。

极想得到疼爱,可也许已忘记被疼爱的滋味,渴望得到而不能实现。

于是便产生焦虑、易怒、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点,行为上表现出暴力、与师长对立等。

内心的不愉快在家里不便宣泄,在学校便极力寻找宣泄的市场,这是他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究其原因是缺少关爱和正确的引导。

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教育方法:

1、瓦解他的小团体,建立良好的集体氛围。

经过调查,我发现每天围绕在他身边的几个男同学很想摆脱他,可又怕受他的欺负。

我与这些男同学一一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的谈话使他们树立了正气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修正自己,班风有了很大的转变。

没有一群起哄的人,小明也收敛不少。

2、小明的问题根源是缺少关爱。

对这样的学生,说教往往是无法奏效的,而对他的关爱往往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从他的家庭入手,由于小明成绩差,教师进行家访时总是投诉,其父亲付出了很多辛劳,但得不到较好的回报,导致他也慢慢变得不喜欢小明了。

于是我进行家访,指出如果大家继续努力、共同配合,小明是有前途的。

让其父亲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对小明就更加关心和爱护了,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同时教育他与继母的关系加以改善,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好转、和谐。

3、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帮助学生找到闪光点,并创造条件让他发挥,给予支持让他成功,使之产生成功感并体验良好的情绪,这是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的重要举措。

小明办事很有魄力,也有一定的号召力。

运动会前夕,我让他和班长负责班级的广播操比赛的练习工作。

他很是高兴,觉得这是老师对他的信任。

几经努力,终于取得了广播操比赛的第一名,我立刻在班级里表扬他,让他有了自信心。

紧接着我又询问,是否有能力管理班级的课堂纪律,他满怀信心地答应了,并且非常负责。

慢慢的,小明已不再是一块顽石,而是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案例介绍:

小丽,女,我校学生,现已毕业。

在校期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中上,以诚实上进而获得师生的普遍好评。

并担任学习委员,但却在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中由于作弊而被监考老师抓住,因害怕被学校处分,导致几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并且有一段时间精神状况极差,抑郁不安,她母亲反映,她回到家也不说话,总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子里;同学反映,她在校也很少跟同学们谈笑了,多是一个人独自行动。

案例分析:

该女生的行为是由于考试作弊被发现以后,害怕受处分,丢面子,导致心情非常地焦虑和紧张。

既害怕父母知道后会责骂自己,又害怕更多的老师知道后会改变对自己一贯良好的评价,更怕同学知道后会指指点点,瞧不起自己,孤立自己。

该女生考试作弊,有很复杂的原因,并不表示她品质不好,并不说明她变坏了,只是由于一时的心理偏差而做出了不恰当的行为。

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切忌无限上纲上线,武断下结论或墨守陈规,简单做出处分。

避免导致当事人在逆反心理和高度压力下,做出极端的行为,引发无可挽回的悲剧。

辅导方法:

作弊现象的出现,是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也是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弊端和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产物,因而需要综合治理。

对杨某的行为,我是这样处理的:

1、及时与杨某谈心,了解其行为的动机以及行为前后的心路历程。

谈心时,心平气和,避免采取审问式的态度。

杨某谈到:

“我周围有一同学本来比我差,平时常抄我的作业,可测验时总比我好,就是因为偷看,我就不服气;况且我见有人作弊又没被老师发现,……。

”归结起来,该生之所以作弊,我看原因主要有:

一是虚荣心作怪,总想考得更好的名次;二是不平衡心理,看到本来比自己差的人由于作弊而获得高分,受到老师表扬;三是侥幸心理,见有人作弊未被发现,自己也挺而走险;四是家长的压力,期望太高。

同时该生也表示现在非常后悔,也特别害怕。

了解情况后,先安慰她,同时引导她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2、召开部分同学座谈会,专门就“作弊心态种种”请同学们谈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

会前我首先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看法,“作弊”不是思想品质问题,只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引起的心理症结,一念之差导致做出傻事。

进一步引导在正确认识作弊的危害性,明确“诚实比分数更重要”,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

”同学们的切身感受,也给杨某以启发。

3、有意安排平时与杨某较要好的同学主动接近她,跟她玩在一起、学在一起,以消除其孤独心理,让她知道同学们仍然像以前一样待她。

4、根据她的特长,继续让她担任学习委员,要求她放下包袱,努力工作。

及时表扬她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使她感到班主任、老师并未全盘否定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赞赏的。

5、积极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走出恐惧、压抑、痛苦的阴影。

要求家长不要过分责骂孩子,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以免适得其反,只要尽力而为就行。

同时也启发家长改变观念,不要把分数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而应重视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家长听后,说明平时在家里对子女要求很严,对她的要求也很高,因为亲属的孩子都是大学生,为了争面子。

家长最后表示以后要改变教育方法,以减轻孩子的压力。

辅导效果: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杨某开始摆脱了作弊带来的焦虑情绪,进入了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并且对自己的作弊行为作出了深刻的认识,认为这样做太幼稚了,太不值得了,表示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她又像以前一样融入到班集体里面,并且更加努力学习和认真工作,赢得师生一致好评。

最后她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考上了高职。

焦虑心理疏导

小杰要考试的时候,总是吃不下饭,还不停地去厕所,睡不着觉,结果考试的前一天总是闹肚子或者生病,严重影响考试成绩的发挥,这样的情况屡屡发生,小杰的家长感到非常的困惑,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即使成绩再好,也会受到影响。

小杰说自己也没有特别的紧张,就是心理总想着考试,时间总是觉得不够用,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复习。

有时候自己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还是要强迫自己不停地看书,总是担心考试的时候,脑子会突然一片空白。

理论分析:

从以上情况来看,孩子的这种表现是一种焦虑所致。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有明确对象的不安、担心和忧虑成为恐惧,而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称为焦虑,焦虑是恐惧的一种类别。

这个孩子经常表现出不安全感,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强,对外部环境有很明显的戒备,但又不能明确地说出害怕什么,焦虑的特征比较明显。

精神分析家认为焦虑是个人心理不平衡的表现,我国的心理学家左成业(1984)曾论述焦虑与抑郁都是负性情绪,两者常常同时出现,但又有区别。

根据罗斯(Roth,1972)、诺咿斯(Noyes,1978)和迪利(Dealy,1981)等的报告,焦虑患者常伴有抑郁的心境,人数达焦虑患者的34%~65%。

上海医科大学江开达等(1986)也发现,焦虑情绪严重者,抑郁情绪也较明显,两种量表分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以焦虑为主的患者,52%的人伴有抑郁情绪,并且焦虑发生在前,抑郁发生在后。

可见,情绪焦虑时间过长,有可能导致抑郁。

所以这个孩子的焦虑症状只有尽快解除,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要帮助孩子,首先要分清他的焦虑的类型。

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

表现在人格中的焦虑是特质焦虑;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焦虑反应状态称为状态焦虑。

孩子只在我的课堂表现出这种异常,很明显只是一种状态焦虑。

状态焦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的情绪状态,其特点是表现为对忧烦和紧张的主观的、有意识的情感,并且也唤醒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

这是一种复杂的、具有个别特点的情绪状态或反应,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强度和波动性也在变化中。

在神经症、精神病和正常人身上均有焦虑的体验。

焦虑与人格特征、动机、情绪等许多主观体验及多种多样的身心状态都有密切关系。

每个心理学家都承认焦虑会随着情绪的变化及机体的条件而波动。

疼痛和损伤的惊吓、各种心理治疗、职业调动、角色变换、气候不佳、血液中酒精含量、月经疼痛等当然也包括诸于这个孩子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动均会使焦虑水平发生变化。

正常焦虑持续的时间较短,程度较浅,焦虑的原因经治疗者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认识清楚,正常焦虑也可以被某些活动所代替,得到安慰和鼓励、原谅及宽恕后就心情平静了。

异常焦虑找不到真实的原因,虽也有安慰鼓励的需要,但并不能因此而消除焦虑。

那这孩子到底属于异常焦虑还是正常焦虑,我决定边治疗边观察。

教育方法:

1、做好充分的复习工作,不要临时突击,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复习。

同时,考试焦虑,是出于对自己复习的成果没有自信,可以通过平时多加强模拟练习来增强自己的信心,不断地适应真正考试的状态。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成绩,查漏补缺,也能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应试状态,真正考试的时候才不会过度焦虑紧张。

2、考试前容易紧张焦虑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在平时充分复习的基础上,适当的休息和调整,让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注意饮食和预防常发病的药物,加强自己的心理暗示,增强自己的信心,暗示自己“我已经复习的很充分了,完全可以应付考试了。

只要正常发挥就可以了。

学生心理个案

学生心理个案

学生:

姚伟涛男,15岁金川中学初三(6)班学生

少语,内向,从小失父,7岁时跟母亲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

学习成绩很差,除语文外其余的数、外、物等都不及格,一心想当一名歌星。

[案例]

8月5日晚7点左右,我去他家家访,家中只有他一人,房内很黑,也不开灯,也不请我进去。

(他见到我觉得很意外,先是关上门,等很长一段时间才来开门)。

我走进房内,叫他打开灯,家里收拾得很干净。

他把我领进他的房间,我问:

房间很干净,是你自己收拾的吗?

他回答:

是。

我走到他的写字台前,出现在我眼内的是好几张奖状,有小学的学习积极分子奖,劳动积极分子奖,还有初一唱歌比赛的奖。

我问他家里大人呢?

他回答母亲上班去了。

(事实上母亲在邻居家中玩)我说你不请老师坐下,他这才拿了个凳子让我坐下。

我们的话题从台下的这些奖状说开了。

我说姚伟涛你很不错,得了那么多奖,小学里还得了学习积极分子奖,为什么现在的学习却那么差?

他低着头不出声,你找过原因吗?

他的回答是我想唱歌。

我问一个月的假期过去了,你干了些什么呢?

我在练唱,还参加了初赛,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初赛已通过了,等着9月份的复赛。

(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没有第二句)

我看着他的高兴劲,不想一下就把话说死。

我就对他说,人有理想是件好事,人无理想就等于胸无大志,要使自己的理想能成为现实,我认为你目前还太小,他马上说我不小了,比赛中比我小的还有呢,有一个学生只有12岁,我说那你也应该把义务学业完成吧,他点点头。

你没有初中毕业证书,不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就算这次复赛通过了,在过十年、二十年后你唱不了歌了,你说你能干什么呢?

你想过吗?

他摇摇头。

这时,他外祖母回来了,发现老师来了,就去把他母亲叫来了。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母亲也很内向,话很少。

外祖母告诉我,这孩子从小死了父亲,母亲工作又忙,没了父爱,又少母爱,现在我们也不知该如何教育他。

平时这孩子也不常外出,大多时间就是跟着唱片唱歌,叫他不要唱了,做点作业,看些书吧,他也听不进,老是跟我说,我将来要当歌星……

[分析]:

从孩子家出来,我就有一个感觉,我觉得姚伟涛在逃避学习,他属于面临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心理冲突类的学生,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他不以主动姿态争取时间去解决心理冲突,而是消极被动地等待,不敢正视它,克服它,而是设法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这音乐就是姚伟涛的“安全”港。

中学生心理冲突极其消除对策中说到:

中学生消极地适应心理冲突,固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效果或可取之处,但它毕竟只能在短时期内缓解因冲突而带来的心理紧张情绪,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冲突。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从产生心理冲突的根子入手,做好事先教育预防,事后矫治补缺工作,了解和掌握消除心理冲突的对策。

对姚伟涛这位男学生我觉得:

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消除其内心的冲突,必须细致、谨慎、耐心的教育,讲究一定的教育技巧和艺术,采用迂回法,冷冻法,将学生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使其内心冲突缓和下来,再做好疏导工作。

其次从沟通思想入手“心病”还须“心药”医。

这一类型的中学生常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行为,以消极冷漠的表情代替言语。

因此,我们必须以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方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所思所虑,所喜所忧,沟通其思想,了解其苦情,以“心病”治“心病”,使他内心的怨闷得到诉说,疙瘩得到解开,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还可以从优化环境入手,增加心里活动,因为学生处于心里冲突时,他很难摆脱烦恼的情境,却又很容易触景生情,不时流露出愁闷、痛苦的感觉。

因此,组织他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优化他的环境,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里气氛,增强心理活力,通过班集体意识和舆论来冲淡其苦闷,转移其情绪,使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合。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控制和训导学生,而学生则只能在被扣分,被训斥中服从教师。

在这种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学生,即使成绩优秀,往往也缺乏完整的人格。

因此我觉得,为学校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关怀的环境,除了学业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自我与情绪方面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改变的过程,目的是协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成为有完整人格的人。

一个充满爱、充满温暖、鼓励,相互支持与亲密关系的教学过程,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现在的学生十分渴望有人去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爱护他们,痛恨常被责怪、批评和冷落,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尽量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课堂表现,只有让学生感到受尊重,受信任,受关爱,才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并促使他们以良好的表现来报答教师的信任。

“需求缺失”成长案例分析

“需求缺失”成长案例分析

小雯在一所中学读书,学习成绩却不尽人意,每次考试稳居倒数,对此,小雯已经麻木了。

除此之外,小雯没有任何不良恶习。

但是,在一次期末考试前夕,小雯却给父母留下一张纸条离家出走了。

此后,父母在翻看她的日记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那么乖顺的女儿活得是多么压抑,原来女儿早已有了一个游荡在社会的“男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