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440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1.《文言文二则(学弈)》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难点:

理解“之”字。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的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必须在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理解中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

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板书设计: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学弈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1.《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难点:

理解文意。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的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必须在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理解中感悟。

教学流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

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

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

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

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

(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2.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一儿 近(大) 远(小)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 远(凉) 近(热)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2.《匆匆》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去。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匆匆”是形容什么的?

(急急忙忙的样子。

)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回“匆匆”。

而且是一去不复返。

时间到底到那里去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朱自清的《匆匆》,对作者进行简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它到那里去了呢?

  2.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哪儿去了?

”学生讨论,交流。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事物有去有来)

  3.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这里的“日子”代表的是什么?

(时间)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什么?

(时间)

  4.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过渡:

同学们,我们在回答前面的问题时,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了。

正如作者所说“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请同学们分析作者讲这句话的意思。

  5.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果你理解了这句话,那么老师这里还有这么一句话,请你们再来分析一下:

出示“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让同学分小组讨论。

(时间悄悄地溜走,再也没有了。

  6.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

  7.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

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8.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认真学习,你现在对时间有了一个怎样的新认识?

作者又是怎样看的呢?

  1.作者对过去的日子作了形象的比喻,“如轻烟”说明无影无踪;“如薄雾”说明很快消失。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是什么意思?

  3.而“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4.指导朗读。

  5.是呀,时间这么的宝贵,我们真不应该让它白白地浪费啊!

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们。

齐读最后一小节。

  二、总结课文。

  1.时间是怎样匆匆溜走的?

  2.人的一生应该怎样的度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一去不复返

 匆匆   时间  来去匆匆 要珍惜

      留下痕迹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

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

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

树皮淡红色。

鳞片状剥落。

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

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

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

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

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林清玄1953年生。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

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

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

(板书:

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秧() 番()锻()勃()

委()殃()翻()段()脖()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

(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课件出示: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多久浇一次水?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

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

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

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课件出示: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4*《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

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

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

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

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

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

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

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

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

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

“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

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

‘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

’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

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第二次:

“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

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

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

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少年在与谁搏斗?

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

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

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

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

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失败――――――再失败――――――成功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5*《手指》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月日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验手指纹理的印制、联想和添画的乐趣。

2.难点:

指印的联想和画面的组织。

学情分析:

关于人文主题,学生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情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而这些情与理的内省要以学生的反复阅读为前提,以学生搜集的资料为辅助。

立足文本,拓展延伸,使课外的信息与课内的文本互相补充,从而纳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系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

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