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424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测试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37年5月,毛泽东在苏区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

“……中国土地是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那么,由暴力没收办法转变到新的适当方法,就是完全必要的”。

由此可知,该时期土地政策变革的主要意图是(  )

A.停止土地革命    B.维护农民利益

C.团结抵御外侮D.实行减租减息

解析:

选C。

反帝反封建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核心,土地革命就是反封建的重要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民族问题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土地改革也要服务于这一主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37年5月”,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土地政策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应对日本的侵略,故C项正确;减租减息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

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

”毛泽东认识到中日战争(  )

A.有利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

B.使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C.将推动两国的社会大变革

D.为筹建新中国创造了条件

解析:

选C。

材料没有涉及到战后两国的关系走向,故A项错误;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与否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可知中日战争将推动两国的社会大变革,故C项正确;此时没有涉及到是否建立新中国,故D项错误。

3.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

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

B.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

D.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

解析:

选C。

材料未强调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工作,故A项错误;南京沦陷是1937年12月,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可以看出支持抗战的基地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抗战意志的动摇,故D项错误。

4.中共中央宣言提出:

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表明(  )

A.国共两党政治主张达成一致

B.中共因维护民族利益而放弃民主革命

C.三民主义是联结国共的纽带

D.中共以民族大业为重团结国民党抗日

解析:

选D。

材料“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全国政权之统一”反映了共产党团结抗日政治主张,与国共两党政治主张是否达成一致无关,故A项错误;中共以维护民族利益为重团结国民党抗日,进行民主革命,而不是放弃民主革命,故B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联结国共的纽带,与第二次国共合作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可知,中共以民族大业为重团结国民党抗日,故D项正确。

5.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直接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约有4~5个,1949年陡然增加到70个。

这说明(  )

A.中国战略地位极大提升B.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C.中苏结成友好互助同盟D.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解析:

选A。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随着中共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即将结束,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而且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的战略地位获得极大提升,故A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于1950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

1943年5月,中国与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

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

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解析:

选B。

抗战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美英放弃在华特权,主要是鉴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的重要,为了争取中国继续抗战以减轻其压力,故B项正确;日本始终都没有完全占领中国,故C项错误;美英放弃在华特权,与打击汪伪政权无关,故D项错误。

7.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

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

A.放弃了片面抗军事路线

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企图压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解析:

选B。

结合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抗战路线的相关知识可知,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并未放弃过片面抗战路线,故A项错误;题干中“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与中共在敌后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相似,体现出其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故B项正确;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其针对的是日本侵略者,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故D项错误。

8.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提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但在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这反映了蒋介石(  )

A.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B.假和平,真抗日

C.一面交涉,一面抵抗D.出卖主权,妥协投降

解析:

选C。

材料仅涉及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华的态度问题,不涉及国共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希望和平的”“统筹完成……要塞区的建设”表明,国民党政府不愿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但同时做最坏的准备,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表明国民党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日本侵略的问题,根据材料“统筹完成……要塞区的建设”“构筑了……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同时表明国民党也在积极做战争的准备,故C项正确;妥协投降与材料构筑防御工事不符,故D项错误。

9.“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

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

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

”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D.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

解析:

选C。

“四一二”政变是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发动的反革命政变,那时尚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并没有“战胜蒋介石”的提法,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那时的蒋介石政权是中共的团结和合作对象,同样是没有“战胜蒋介石”的说法,故B项错误;面对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猖狂进攻,为了振奋全党战胜国民党顽固派的信心和勇气,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故C项正确;三大战役已取得胜利之后,国民党顽固派的失败已成定局且美援已经断绝,故D项错误。

10.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

此时导致“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的原因是(  )

A.世界经济大危机B.国民政府的掠夺

C.中苏关系的恶化D.西方世界的封锁

解析:

选B。

根据“西方和平降临”“开始重建”“西方经济恢复发展”等词语可以看出所叙事件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西方历史,世界经济大危机在二战之前,故A项错误;二战结束后,中国立即陷入内战,国民政府对经济残酷的掠夺导致国民经济崩溃,故B项正确;中苏关系恶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依然在上升之中,故C项错误;从新中国成立初到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大陆进行封锁,但新中国经济却快速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错误。

11.1946年11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国民党政府公之于众。

作为战后重建中美关系的开端,但却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主要在于该条约(  )

A.出卖了国家大量主权B.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C.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D.使中国市场为美国控制

解析:

选A。

1946年,蒋介石为赢得美国对其支持,接受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实际是美国获取了中国的大量主权,故A项正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影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不是遭到中国人民强烈反对的最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早在抗日战争后就已确立,故C项错误;美国并未通过这一条约控制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12.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

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

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

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

这突出反映了(  )

A.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B.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

C.社会动荡推动米价居高不下

D.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

解析:

选D。

据材料“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可知,这主要反映了当时货币贬值,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

——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

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

放眼世界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太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摘编自《抗战:

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④)》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13分)

解析:

(1)结合所学得出时间长短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中“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得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据材料二中“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

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是东亚地区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结合《马关条约》可知,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其后,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则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答案:

(1)特点:

甲午中日战争,历时较短;单纯依靠政府力量;统治腐朽,对外妥协;局限于东亚地区。

(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抗日战争,历时长;全民族团结一致,形成统一战线;坚持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

(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下降。

抗日战争,中国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创始成员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

……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

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12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

——摘编自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结合所学知识,批驳材料中的说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出明确的批判观点。

如:

日本扶桑社的历史教科书,淡化甚至歪曲侵略事实。

其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史论结合,驳斥扶桑社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的行径。

如:

扶桑社教科书“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掩盖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蓄谋已久的事实。

最后,对所论证观点做简要的总结。

如: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事实,为侵略辩护,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世界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

示例:

日本此版历史教科书淡化甚至回避日军侵略行径,违背了历史写作求真性的基本原则。

在“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的原因上用偶然性模糊日本蓄谋已久的事实。

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描述为“中日作战”。

用“推动蒋介石投降”来掩盖进攻南京的实质目的:

灭亡中国。

把日军的屠杀淡化为“占领”。

将骇人听闻的平民死亡数字淡化为“许多”。

将南京大屠杀的性质定性为“南京事件”。

总之,日本此版历史教科书避重就轻,实质是为日本侵略罪行开脱,服务于右翼势力。

不敢于正视历史,不利于开创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