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246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民间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民间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民间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民间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docx

《民间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文学.docx

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的定义

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和等特征。

2.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内容的特征直接人民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流传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的淳朴性;民间文学的总体特征立体性;民族性。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于联系

分为两方面: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举例《水浒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再加工创造,举例。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

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

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

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

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

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

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4.AT分类法含义

AT分类法:

1910年芬兰学者阿尔奈对北欧故事中相同情节的异文进行清理,出版了《故事类型索引》一书,随后汤普森又对此索引进行了修订和扩展,国际学术界对这个版本简称为“AT分类法”,特点是以情节作为分类依据,将同一民间故事类型中不同文本的结构加以抽象,分门别类编上序号。

5.神话的分类和基本内容

一、自然神话

•1、宇宙起源神话

•2、人类起源神话(自然生人说,大神生人说)

•3、洪水再生神话

•4、自然万物神话①日月神话

•②雷电神话

•③动植物神话(龙、凤、鱼)

•④四季神话

二、社会生活神话

•1、文化发明神话

•2、部落战争神话

•3、民族族源神话

6.民间传说与历史区别和联系

传说反映历史,但不是追求如实、全面地反映历史,而是艺术地反映历史的某些方面。

“艺术地反映历史的某些方面”就意味着传说将以故事的形式,生动有趣地描述历史,刻画历史人物。

不同点:

1.二者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

历史记载要实录,强调秉笔直书;传说可以夸张、渲染、虚构、幻想,对历史人物进行传奇化。

(如《三国演义》吸收了大量民间传说,把诸葛亮描写成神仙般的人物,‘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2、二者取材角度不同。

历史记载选取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传说则讲述人们感兴趣的人和事;传说则讲述人们感兴趣的人和事。

(逸闻趣事、宫闱秘史)

3、历史记载是不能改变的,传说可以在流传过程中进行人物和情节的变动。

传说不是历史,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7.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区别和联系

广义的民间故事包含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联系十分密切,互相转变,相互影响。

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常常会吸取民间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来丰富自身。

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时间地点人物逐渐模糊,出现形式化特征,演变为故事;而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也会演变为传说。

相异点:

1、传说总是指向一个中心点,故事没有中心点,内容是泛指的。

“中心点”有时指某个著名人物,有时是某处风景名胜,有时指地方特产、风俗习惯。

(如梁祝的传说,中心点是梁祝二人,不论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东北还是西南,传说都围绕着如下基本情节展开;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梁祝同窗读书;英台返乡,山伯探友,知道英台为女儿身,私订终身;英台被迫他嫁,山伯病死;英台墓祭,合葬。

而民间故事就比较不重视对真实性的追求,对时间、地点、人物的介绍都是含糊的泛指性的,介绍时间就说“古时候”地点就是“某个村子,有个地方”人物就是“县官,有个和尚”等。

2、创作角度讲,民间传说是不能新创的,民间故事可以不断创出新作。

(重阳节的传说和汝南桓景有关,桓景跟费长房学道多年,有一年费长房告诉桓景,今年九月九日你家有难,全家人一起登高,佩茱萸,饮黄花酒才可以避难。

桓景赶忙回去,重阳节那天,按老师说的带着家人到山上避难。

傍晚回家,看到家中鸡犬都死了。

从此以后,人们年年九月九登高,佩茱萸,饮黄花酒,成了重阳节习俗。

这个节日由来不能随意改动,否则难以被人认可。

8.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基本情节和艺术特色

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为: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1)情节:

织女逃离天宫与牛郎结为夫妇,王母娘娘画簪为河,牛郎织女化为星星,“鹊桥相会”等。

(2)人物:

王母娘娘、织女、众仙女、天兵天将,都是幻想中的神话人物,他们既有“神”的特点,又具有人的感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动物:

老牛会说话,喜鹊能搭桥。

2、鲜明的对比手法。

织女在天上机房里的劳累、拘禁和婚后的温馨、幸福。

兄嫂对牛郎的冷遇和老牛对牛郎的同情。

老牛对牛郎的关切、帮助、成人之美和王母娘娘对织女的冷酷、凶狠、破坏美满姻缘。

3、语言通俗流,描写细致,充满感情。

9.花儿和信天游

花儿是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有四句体、三句体、两句体,形成“花儿圈”,有河湟花儿和岷花儿。

信天游是陕北最具代表的名歌。

10.谚语的类型

一、事理谚:

反映万事万物道理的那类谚语。

通过总结民众所共有的基本思维规律与经验,对客观事物加以高度概括,以说明不具体确指却可以通用的哲理。

分为以下几类:

说理类:

凡事必有一理。

常理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比类:

没有高山,不显平地。

知行类:

见多识广。

二、修养谚:

修养指的是人们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态度,行为和水准等各个方面。

品行志向类:

有志者事竟成

胆识才智类:

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

求知惜时类: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律己谦慎类:

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

三、社交谚

反映各个社会层面的群体、个人及其交往的基本经验与规律的那些谚语。

社群和睦类:

受人之托,周人之事。

择友社交类:

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

人情报酬类: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处世做事类:

好汉不吃眼前亏。

言谈话语类: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四、时政类:

反映的是一些时事政治的基本经验与规律的谚语。

国家民族类:

宁做丧家犬,不做亡国奴。

官民政军类:

进厨得食,近民得力。

贫富敌我类:

一人作恶,万众遭殃。

世态风尚类:

生命苦短,世事无常。

五、生活谚语:

人心齐,泰山移;

六、风土谚:

乡情乡土类:

山不转水转,人不亲土亲。

乡风乡俗类:

出门问路,入境问俗。

乡川乡人类:

要吃醋,太原府(山西)

宗教信仰类:

和尚不问姓,道士不问名。

七、自然谚:

东风急,备斗笠。

八、农谚:

广义上说可以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农业气象等方面。

“宽种一尺,不如深耕一寸”、

九、工商谚

商贸类:

七十二行,商是桥梁。

工矿类:

工厂四宝:

水电油煤不可少。

十、文教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1.谜语的历史源流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谜底是打猎。

《周易·归妹上六》:

“女承筐,无实;土刲羊,无血。

”谜底是剪羊毛。

“隐语”、“廋辞”、“射覆”

三国时期谜语正式形成。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色丝少女女子受辛

12.民间长诗的分类

分为民间抒情长诗和民间叙事长诗。

民间叙事长诗可分为可分为民间民间史诗和民间故事诗;民间史诗可分为神话史诗和英雄史诗;英雄史诗可分为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突厥语民族《玛纳斯》;民间故事诗分为表现社会矛盾的、表现爱情生活的。

13.《格萨尔》与《罗摩衍那》之比较

相同之处:

▪1、主人公均来自天界

▪2、罗摩、格萨尔青少年时代都有坎坷经历

▪3、罗摩和格萨尔都因爱妻引发战争

▪4、完成使命,均被众神迎回天界(来自天界→回归天界)

相异之处:

▪1、《罗摩衍那》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矛盾,民族矛盾,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格萨尔》反映的佛教与苯教的矛盾。

▪2、人物形象方面:

▪3、《罗摩衍那》宣扬一夫一妻制

14.“三大史诗”与西方史诗之比较

▪1、我国三大史诗是口承史诗,“活形态”的史诗,而西方的英雄史诗是书面史诗,是“定形态”史诗

▪2、我国三大史诗采用由本及末的顺时,连贯的叙述方式,而西方史诗常采用倒叙方式叙事,或截取英雄生活的某一经历或一个战役加以叙述。

3.我国三大史诗式文本、听众、演唱史诗相结合,是立体化的;而西方史诗式平面化的。

15.《格萨尔》与《江格尔》的故事情节

《格萨尔》的叙jHZ(t&25mihI*b6DCQjo(gxg)Ka^SoMJ-PpjdIeO$w!

!

5drwHBc事结构是以婚事(情事)和战争为情节结构单+)K8K元,而故事的叙述方式则是呈现出一种圆形的hxVqrrl0B&goXRKn(ezFKYUaASokGIqlGbcSg#N#+2+Py%a(0结构,即:

来自天界——建功立业于人间——atwom5GVmA)@EOck!

-lAcijYlWe-&WhLfKf9nZwwxb&D@T2v(33(入地下界救妻——完成了下凡的使命——被逐jdjW^DyP$^L+C0QgG%nBv$N8ji3O*QE5!

Un@TYtU0co回天界。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uFgueocaJ4MNSKGOQdwug%Be*ft%c5&&tbbN4hv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mm5c10KRGqC3#!

UwaQgh3bJGD+z*gFdF77CE8I1FA!

-lI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

大4EHlGw3W#*3&o(*Q%duB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AJs*j@waKLtnKyn6FZm(YYwqn)2E+Pw(&7d%GpkbPn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

神子推巴&QAarh(H&XksrT4q6dvA3tV$-6esC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UJh格萨尔王。

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wQxHbT37t+dUq0qe@$OA@TzchRD%mrNo#ECdda0!

6TW&^w(S$CuS#LT@92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Pe+oHrwT8TgT2vt7RITcb0dTOV4+SRCdsG5v1WsYX5K^4i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Q^0%kL)SE7rpKu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qdCnB6p#Cd-bxz*X#MiTy)*#77n-IltwxFhVmdhP4f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格萨尔降临人间$TQj*LVs^HlbT^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自身的力量和诸rQTP8#+qYP-^S)%%OB7em4J@X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y2HqdPK9-aPaC(bAA^@gO!

44lpm9IsX87%AQuUSEEk4魔和鬼怪杀死。

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Wx8cmA2#MYe@HKbYtv3GY为民除害,造福百姓。

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JrWpbc0X9Ywb+1Z^(yvL3#pA&X(TYi5RN8Dn移居黄河之滨;8岁时,岭国部落也迁移至此%uc*ljuwDNACT714gNoOf^r0ovfb1MmdSjj4I6LkWWA8v@(knssE-Vl;12岁时,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be&U+RM9G7LD#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

从R*FcoeewWVLxTY^^+0u@hm)FgN))ptxuCuQTvd0O!

ZF0^3R1Nv+17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P^wBSOFZZU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DZIE2C14xx7Xc1eUUD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赤王、大CAJntfBPL!

gad^wwmIzP-n4rACS49dhiUxl9kw!

Jim09BID)LEEWem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YReiiZv!

*桂王等,先后降伏了10个“宗”(藏族古代b)5Nr*tE的部落和小帮国家)。

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bgmp2m*UW2d!

ZF(uTX$nyIM^Xvwas1WgLAS%ROh7V@SsQw,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DoPeTGQy0nEOFgRy4T#G8sV-OAEEwEopPdYOrQpL-jO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sNqHx%1NvIKqh6F)fowgyNs0zeQo^((FO3ihfTSWaK#To18%zq王传》到此结束。

《江格尔》最初产生于我过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蒙古人中,成为他们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

主人公江格尔两岁时,家乡遭到了蟒古斯(魔王)的蹂躏,父母被害,他父亲的好友、大力士蒙根西克西日格救了他。

江格尔人小胆大,三岁的江格尔,手握黄花戟,身跨枣红马,四岁时就出征,七岁时开始建功立业,宝木巴地方的臣民把他推举为圣主江格尔可汗。

但蟒古斯不甘失败,经常伺机侵犯宝木巴国。

江格尔率领他的十二位"雄师"、三十五名虎将和八千个勇士,荡平了蟒古斯,保卫了宝木巴,扬名四十四国。

以他非凡的才能,建立了一个"没有冬天和严寒,四季如春阳光灿烂;没有痛苦和死亡,人人永葆青春时光;没有潦倒和贫穷只有富足和繁荣;没有孤儿和鳏寡,只有兴旺和发达;没有动乱和恐慌,只有幸福和安康;珍禽异兽布满山头,牛羊马驼撒满草原;和风轻吹,细雨润田"这样一个理想的乐园和社会。

这里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赞许了和平宁静的家乡,追求一个美好的没有压迫,没有自相残杀的理想乐园。

希望自然界也附随人意,把人间变成没有严寒酷暑,没有风雪灾害,禽兽满山、牲畜遍地、水草肥美的永久幸福之地。

15.评书的艺术特征

1、内容上入情入理,书情书理通达透彻。

2、情节曲折连贯,吸引听众。

3、形象鲜明特异

4、语言生动多姿

16.相声基本知识的介绍

•相声的类型

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和新型相声

•相声技艺四要素

说、学:

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声音、逗:

抓哏,逗乐,取消、唱。

•相声的包袱

包袱:

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

•五、相声的艺术特征

1.幽默滑稽,2、通俗易懂,3、地域风情,4、讽刺为主

民间戏曲与民俗文化:

1.祀神赛会:

早期的戏曲表演是民众向神灵祈求平安,禳灾祈福的娱神手段。

汉唐以来的迎神赛会,具有全民性,宗教性,礼仪性,娱乐性的特点。

宋元以来的戏曲发展就与当时民间的迎神赛社,朝山进香,喜庆祀献,禳灾祈愿等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了。

2.庙会集市:

庙会是围绕俗民的信仰心里而产生的民间宗教性质的活动,从产生起也一直和酬神演戏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但它的发展方向却是信仰内涵日益被民间生活所取代。

戏曲的娱神功能也主要转向娱人,同时成为社交和集市的盛会。

3.岁时节日:

从正月元日到腊月除夕,期间的许多节令礼仪活动都有戏曲演出,有很大普遍性。

戏曲演出构成了节令民俗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成为满足俗民心里愿望的重要构成部分。

4.民间事务:

戏曲走入寻常百姓家,形成许多戏俗。

抒情长诗与叙事长诗的区别:

1.抒情长诗通篇皆以抒情为主旨。

2.抒情长诗中的叙事成分,与叙事长诗明显不同,只是有片段的回忆,而不是连贯的,有完整情节的故事,所以它的叙事只是感情的附着物而已;叙事长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于此完全不同。

3.抒情长诗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气歌唱,是一种典型的抒情文学,叙事长诗都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带有客观性,很少有第一人称的大段抒情。

抒情长诗则全是第一人称的抒情,与叙事长诗明显不同。

歇后语的特色:

1.海阔天空的内容:

历史人物,奇闻异事屡见不鲜。

2.幽默诙谐的风格:

能在很短篇幅内制造出强烈诙谐效果,在于它是集中了多种幽默技法的艺术精品。

(1)。

歇后语的两分式结构,间歇式表达法,前后两部分的奇巧关联,使人的心理期待突然扑空,由于出乎意料而发笑。

(2)。

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生活经验与语言事实发生冲突,因造成强烈的乖讹感而引人发笑。

(3)。

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谐趣效果。

(4)。

许多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使人们平时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从而形成幽默。

名词解释

1.民间故事:

是民众在特定民俗语境中以口头表演形式讲述并代代相承德散文叙事作品。

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深化,传说和故事三种体裁。

狭义的民间故事,指除神话和传说之外的那些民间口头叙事作品,主要是民间幻想故事,民间写实故事(亦称民间生活故事),民间笑话和民间寓言等等。

2.神话:

神话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传说。

”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开始把神话作为严格的学术术语来使用。

在现代学术术语中,神话就是神或者半人半神的英雄故事,是人们对于所崇拜的神或者半人半神的英雄事迹的严肃叙述有些神话采用散文叙述,有些采用韵文叙述。

3.民间传说:

民众口头创作,传承的以特定人物,特定事件,地方风物及习俗为中心的具有历史审美意味的散文叙事文体。

4.歌谣:

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语;可以唱的叫民歌,不歌而诵的叫民谣,统称歌谣。

歌谣是民众诵唱的诗。

5.引歌:

又称“歌头”,“开堂歌”。

各地歌手开始唱歌时所唱的,有谦虚礼貌之辞,有阐明歌谣的价值之言,引导听众进入听歌,赏歌境界中。

6.时政歌:

是人民对时事政治有感而发的歌谣创作,是民歌中“战斗的杂文,匕首,投枪”。

分为讽刺型和褒美型两大类,起“美,刺”作用。

7.劳动歌:

以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或伴随着劳动过程所唱的歌谣,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的功能。

可以分为呼喊号令式,描写抒情式两大类。

8.情歌:

是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

在歌谣中数量最多,艺术质量最高。

民众与学者通常按照男女感情发展阶段分为:

初识,探情,赞美等类。

9.谚语:

是口头讲说的具有深刻含义的定型化语句。

如“酒肉朋友难找,患难朋友难交”等,说理生动,形象,精辟,透彻,用词通俗,且朗朗上口。

是俗语的几个类型中意思最为完整的,它所包含的民众知识最丰厚,常被人引用为说话时的依据,格外引人注意。

10.歇后语:

又叫“俏皮话”,是一种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前一部分说出一个譬喻性语言片段,是起语,引子,以让人猜测的形式引出后一部分,称之为引逗部分;后面是目的语,既是对前一部分的解答,也是真意所在,称作注解部分。

它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形式,轻松活泼,幽默俏皮。

11.谜语:

俗称“谜谜子”,“破问儿”,是一种口头流传的,令人猜射的游戏短谣,分为谜面和谜底两部分。

谜面是短篇韵文,咏物而使人难以捉摸,在游戏中让人猜;谜底则是答案,是谜面所描述的东西。

12.灯谜:

灯谜有谜语发展而来,按其本意就是指写在登上的谜语,宋代开始将谜语写在花灯上面,在市井,节日等会上引人猜射。

后来发展为在灯会等会场上写于彩色纸,令人猜射,猜中有奖等多种形式。

13.谜格:

灯谜设格,是借助一定的规律法则来改造谜底,通过对谜底字序的移动,字音的谐读,字形的离合,笔画或者字数的增减等手法,是谜底的文义发生质的变化,从而达到与谜面相扣合的目的。

14.对联:

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实用文字,以对偶的双句结构为特点。

它是贴在门上,门两旁或者贴在柱子上的,楹就是柱子。

所以又称“楹联”。

对应的悬挂在墙壁等载体之上。

15.民间抒情长诗:

是民间诗歌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种类。

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民间歌曲一般比较短小,但是民间长诗一般指几百行乃至一两千行以第一人称歌唱的抒情长歌。

很有特色,非常动人,非常优美。

16.史诗:

来自于古希腊语。

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史诗通常指以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英雄传说或者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

内容上与神话有紧密联系。

主要歌颂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战胜自然灾害和社会势力,抵御外侮和开疆拓土的斗争及英雄事迹。

结构宏伟,风格庄严,表现民族的事业与命运,展示民族历史生活的全景画面,蕴含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层沉淀,具有民族百科全书的重要价值。

17.民间故事诗:

是民间文学的体裁之一。

与史诗一道,同属于民间叙事诗,最主要表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现实生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产生并流传于民间。

18.民间曲艺:

是民间说唱艺术的总称。

它既是表演艺术,往往有乐器伴奏,又是语言艺术,和书本文学有一定联系,又称“说书”。

它具有一定技巧,一般有专业或者半专业的演员演出。

19.变文:

是一种说唱,韵散相间的文学作品。

是印度僧人为了宣传佛教而演唱的。

变文的演出是和“变相”结合进行的,变相就是一种连环的故事图画,花在布上,纸上,或者墙上。

20.民间戏曲:

见书354页。

21.民间戏曲的演出习俗:

见书35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