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818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武安市二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武安市二中2013—2014届高三8月份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4.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5.“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

……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

”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6.[2013·武汉模拟]汉密尔顿解释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

其主张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7.[2013·武汉模拟]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8.[2013·武汉调研]庄秋水在《武昌三日:

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

“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9.[2013·太原模拟]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

“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

‘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1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11.[2013·南通模拟]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12.近年全国人大通过选举法修正案,取消了城乡选举的差别,实现了“同票同权”。

这一举措体现的思想精髓是

A.人人平等B.三权分立

C.人民主权D.民族自决

13.[2013·潍坊四县联考]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14.[2013·保定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

“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5.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16.[2013·安徽卷]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17.[2013·武汉模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

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18.[2013·武汉模拟]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

据此可知(  )

A.中日经济交往升温促进文化交流B.邦交正常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C.经济文化交流为邦交正常化创造条件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

19.[2013·福建卷]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013·太原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

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  )

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B.“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内部矛盾

21.[2013·武汉模拟]俄罗斯学者说: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

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

”此核心观点认为美国(  )

A.面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B.遭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严重威胁

C.面临欧洲联盟成立后竞争的压力D.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

22.一位西方的的外交官说:

“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

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

”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2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4.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

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25.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

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应以“扩展战略”,取代“遏制战略”;布什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建立“一个政治和经济自由、人权和民主制度健康发展的稳定而安全的世界”,为此“美国的领导是必不可少的”。

这说明

A.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B.布什否定了克林顿的对外战略

C.美国完全放弃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思维D.美国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13分)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

(注:

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1)概括材料一中粱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

(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4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4分)

 

27..[2013·皖南八校二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

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

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

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竟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

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者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材料二 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

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有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

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

(4分)

 

(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

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4分)

 

28.(12分).[2013·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

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

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均势的世界。

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尼克松在1972年1月3日出版的《时代》

周刊专访中的讲话

材料三 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而且越来越奉行更倾向于单边主义的政策,甚至一些美国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单极世界。

——倪峰《关于多极化的一些思考》

材料四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霸主地位减弱、国际影响力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八国集团的作用逐渐被二十国集团取代,多极化论再受重视。

——俞邃《当今世界格局仍呈多极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当时外交政策的核心,简析该政策对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时代世界格局出现的新变化。

与材料一相比,两者的外交政策有何异同?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较好的发展势头”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

(5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世界格局的认识。

(3分)

 

29.(2012·海南单科·T30)(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

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

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

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

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别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

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礼垣:

《新政论议》(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

(4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以文化常识切入考查对先秦政治制度的认识,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姓”以别婚姻,“姓”最初是贵族的总称,彰显贵族血缘的高贵。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度逐步瓦解,贵族没落,宗法制衰微,所以“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A项表述与史实相反,故排除;C项内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D项与基本史实相违,应是逐步取消。

2.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A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

3.A【解析】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

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选A。

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D项与史实不符。

4.C 【解析】本题以雅典的法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能力。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说明雅典的言论和信仰是不自由的,故本题选择C项。

材料中没有反映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故排除A项。

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D项反映题干信息不全面,故排除。

5.B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罗马的法律,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本题未涉及古罗马男女间地位的比较,故排除A项;C项中“自然法”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罗马法律”不符,故排除;体现“灵活性”的法律应为万民法,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聪明人……找到法律的漏洞”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据题干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美国规定参议员任期六年,相互交错,每隔两年改选约三分之一席,目的是保证议员的专业能力,故选D项。

A、C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B项说法错误。

7.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救国救民意识没有觉醒。

A项不符合甲午战争清政府对日本侵略抵抗的史实;C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故D项错误。

8.D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题干反映了在谣言的背景下,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故选D。

A、B、C三项无从反映。

9.A 【解析】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根据题干提示“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可知当时的分歧是围绕“四月提纲”中的主张而展开的。

10.A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及其运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理解能力和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由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在内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直代行着全国人大的职权,《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职能,题干提供的信息就是这一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

根据图片信息和上述分析,①②正确。

③④在时间上不符,排除。

故选A项。

11.C 【解析】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保障,题干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

A、B、D三项虽都是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合。

1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成果的理解。

根据提示:

取消了城乡选举的差别,实现了“同票同权”,说明政治上打破城乡差异,有助于实现选举权的人人平等,A项正确。

其余三项题干均无从体现。

13.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两岸的分离,所以两岸的分离是内战遗留问题,排除A项;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排除B项;两岸分离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排除C项;台湾地区存在一部分“台独”势力,并不都接受“一国两制”,符合题意,故选D项。

1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实行三大政策的时代特征及目的的理解。

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当时新中国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故选B项。

A项是对“另起炉灶”的理解,故排除;C项是三大改造和1954年宪法颁布的目的,应排除;D项是对“一边倒”的理解,应排除。

15.B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言论切入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

本题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毛泽东讲亚非拉地区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勾勒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可以联合的力量,体现了B项的含义。

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苏主张相反,可以排除D项。

16.C 【解析】本题以尼克松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可知美国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说明中美关系出现转机,故本题选择C项。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A错误。

材料中反映出美国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说明美国对中国不再是之前的封锁与敌视,故B项错误。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

18.B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日本民间对华舆论逐渐认识到合则两利,战则两败,“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

19.D 【解析】本题考查对冷战的认识,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体现了冷战没有诉诸战争,但也和一场真正的战争无异。

热战和冷战相反,专指赤裸裸的战争行动、武装干涉,比冷战更加残酷、血腥。

故排除A、B、C三项。

20.A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美苏“冷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