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60149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

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常考点)。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常考点)。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特别提醒】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

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兼收

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高频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例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体现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符合题意。

传统建筑的保护有利于文化传承,但不能说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③说法错误。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说法不准确。

【变式探究】“比”“从”“北”“化”四个汉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见下图中的甲骨文),高度概括出古人的人生态度。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与人“比”肩前行,择其善而“从”之,去其恶而“北”(同“背”)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

①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汉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汉字的演变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④汉字的演变记载了人类文化历史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A

高频考点二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例2、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文化的性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故选A。

【变式探究】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

这些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

①都具有各个民族文化的特性

②是世界文化中最优秀的民族文化

③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④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C

高频考点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例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A

【解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

【举一反三】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A

【变式探究】一直有一些人担心,圣诞节的流行将为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推波助澜。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圣诞节在中国快速流行的这些年,很难说是它改造了年轻人,还是它被年轻人改造了。

中国年轻人实际是在把圣诞节拿来“为我所用”,使得这个节日迅速“中国化”了,圣诞节成了年轻人放松身心、营造浪漫的机会和理由。

这启示人们(  )

①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正在逐步消失,不必要杞人忧天

②对于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我们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④文化创作要关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不会消失。

②不符合题意。

高频考点四 中华文化的力量

例4、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

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

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

有人伤感地说: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答案】

(1)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3)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解析】本题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主要考查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角度分析。

【变式探究】我国民间雕刻、编织、漆具、织锦、陶瓷、年画等各具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琴棋书画,茶、酒、烹饪,花、鸟、山水、古玩等,显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享受艺术、乐观豁达的情致;春节的对联,元宵的花灯,端午的龙舟,飞舞的龙凤,欢乐的锣鼓……相同的习俗爱好,甚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同胞永远跳动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

B.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之中

C.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D.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想象力之中

【答案】C

【解析】相同的习俗爱好,甚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同胞永远跳动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体现了C。

高频考点五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

【背景材料】

中国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古人云:

诗言志,歌咏言。

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中国古代即有“诗教”的说法,诗歌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意味无穷的诗词宝库中不断得到滋养。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合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被誉为“综艺清流”。

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1.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这表明(  )

A.电视节目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中国古诗词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诗词大会表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

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为“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一档电视节目圈粉无数,是因为(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②古诗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并激发向上的力量 

③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3.《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每个人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承续优秀传统文化要滋养更要底气。

这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更是一个“物质幸福时代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