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955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docx

甘肃临夏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

甘肃省临夏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无答案)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时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计分,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

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

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

“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

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

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

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

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

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

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

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

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

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B.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C.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

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

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

“琴头是我砍的!

”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

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

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

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

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

祖父发了怒,责问他:

“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

”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

祖父说:

“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

”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

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

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

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

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

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

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

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

“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

”二叔说:

“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

”祖父反问:

“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

”二叔不吭声了。

听琴知音,得失寸心。

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

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

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

“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

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

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

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

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

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

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

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

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

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5.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分)

6.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冯其庸: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

1924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时因战乱失学,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书读得很杂但却读了不少”。

后来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也是因为他有喜欢读书的习惯,以及在无锡读国专时听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的课。

对冯其庸先生来说,读书就是生活。

冯其庸表示:

“这一辈子读书有个特点,就是白天都没机会读书。

只有到了晚上关起门来,自己拼命地补课,总是要读到两三点才睡觉。

”冯其庸的生活就是被一本本书摞起来的,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书架,读过的书中有着他的记忆。

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

1954年,冯其庸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国文教研室任教,从那时起,认真读起了《红楼梦》,这一读就再没有放下。

在近50年的研究中,冯先生著有《解梦集》《梦边集》《漱石集》《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30余种红学专著,从曹氏家族的谱系研究到《红楼梦》版本和脂砚斋评本的研究以及对《红楼梦》时代背景、艺术思想的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成就最大。

“文革”期间,因曾多次被中宣部、作协借调写作理论文章,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抄家多次,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也都被抄走。

于是他悄悄托人借来一部庚辰本,“我白天挨批斗,深夜却秘密抄写庚辰本《石头记》,抄了将近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但却使我对《红楼梦》开始有了些理解,这就是后来研究《红楼梦》的一点点基础。

”后来,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被世人了解。

总在读万卷书,总在行万里路。

在众多的实地考察中,冯其庸先生十次进新疆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

晚年的冯先生致力于西域学研究,数次踏访西部,并力主在国学院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次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的视野。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王炳华回忆说,“1986年,先生第一次到新疆大学讲学,就去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结果一发不可收”。

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涉瀚海,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

1998年8月,年过古稀的冯其庸第二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为玄奘东归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

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

2005年,冯其庸先生第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为玄奘立东归碑记。

谈起艰辛的高原沙漠之旅,冯其庸先生说:

“对我来说,乐大于苦。

有些苦,我根本没在意。

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同行的年轻人有的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眼花气喘,有些撑不住,我则基本如常,所以我戏称自己是‘高山族’。

尤其我的游历是和学术调查联系在一起的,每有收获,那种喜悦,不可名状,足以抵消一切辛苦!

也就在这一年,耄耋之年的冯其庸先生毅然擎起重振国学的大旗。

并以走万里路的感念生发出“大国学”的理念。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81岁的冯其庸先生受邀出任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第一任院长。

冯其庸先生对国学的定位既“新”且“大”,他认为国学是民族思想、精神、智慧、文化的总汇,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财富。

先生尤重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并倡导将游学纳入教学体系。

课程设定及授课教师的安排多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完成的。

在这期间,人民大学每月给他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而在离职三年之后,他悉数将其还给了国学院,为学生设立奖学金。

他还把自己的一部分重要图书也捐扶给了国学院,希望学生认真研究国学,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国学院开设了明清小说的课程,红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对于红学,他一直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而他在大家心中,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

冯先生说:

“红学的研究没有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个跋涉者,一个求索者,正像杜甫诗中所说的: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这也可以看作冯其庸先生的夫子自道。

2011年,站在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台上,冯其庸先生深情地描述着大漠之上的朗朗星空,“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书破万卷,所涉浩瀚。

冯其庸先生扬名于外,却很难用一个词语描述其身份。

对于“大师”的称号,先生说:

“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很符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为人宽厚,以“宽堂”为号可能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

而这种人格力量反映到他的书画上,其宽厚的气局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精神。

冯其庸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

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摘自XX百科)

②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

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

(摘自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7.“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下列不能体现他“于红学用力最深”的一项是(3分)

A.冯其庸的研究领域宽,包括书画在内的爱好也多,而他最下功夫、成就也最大的还是对红学的研究,如红学专著《瓜饭楼丛稿》就达三十五卷册。

B.冯其庸阅读、研究《红楼梦》近半个世纪,涉及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思想等方面,研究全面丰富又自成体系,为后学者提供了高标准的参照系。

C.“文革”期间,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多次被抄家,珍爱的《红楼梦》都被抄走,但他还是冒着危险在深夜偷偷抄写借来的庚辰本。

D.冯其庸对红学始终深切关注,他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红学,而他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他认为研究之路没有止境,勉励后学担当责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及特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冯其庸一生酷爱读书,儿时就利用一切时间去读。

对他来说,读书就是生活,由于爱读书的习惯,后来他才有机会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冯其庸晚年致力于西域学的研究,他发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古道,而西域学能纳人国学研究的视野,也是他力主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结果。

C.作为人大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对国学的认识颇有见地。

他重视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亲自指导完成了课程设定和授课教师的安排等工作。

D.冯其庸登上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别人尊其为“大师”,他说自己是“大学教师”,主要表现冯其庸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E.本文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借用杜甫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冯其庸谦逊的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佩之情。

9.冯其庸被称为“大师”,你认为他是哪些方面的“大师”?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惠蔚,武邑武遂人也。

年十五,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

十八,师董道季讲《易》。

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

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

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

时中书监高闾因相谈荐,俄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

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前,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

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事,多参访焉。

十七年,孝文南征,上议告类之礼。

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

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服。

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

孝文曾从容言曰:

“道固(李彪字道固)既登龙门,而惠蔚犹沉涓浍【注】,朕常以为负矣。

”虽久滞小官,深体通塞,无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读东宫。

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

孝文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

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

及孝文崩,将祔神主于庙。

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

“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

”惠蔚曰:

“此深得礼变。

”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

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蔚与峦庭议得失。

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惠蔚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

及阅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

或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

卷目虽多,全定者少。

请依前丞卢昶所撰《甲乙新录》,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

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

诏许之。

卒于官,赠瀛州刺史,谥曰戴。

(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涓浍:

小水流,小河。

喻低微的地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

B.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

C.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

D.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书”“五经”分别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文中“太和初”“(太和)十七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太和”为孝文帝的年号。

C.“丧礼”是中国礼仪文化之一,指有关丧事的礼仪。

如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

D.古文中的“博士”常常指古代官职名,如文中的“中书博士”,也指最高学位,如“四门博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惠蔚很有才学,还善于结交朋友。

黄门侍郎张彝,常常与孙惠蔚相处在一起,每次上表疏论政事,大多征询他的意见。

B.孙惠蔚对官职大小不在意。

虽然长久担任小官,但没有孜孜的渴求,儒士因此把他长期在小官任上努力工作而不是渴求升迁作为风尚。

C.孙惠蔚很好地解决了孝文帝去世时将袱祭牌位放到庙中的礼仪问题。

他特意主动帮助崔光战胜了邢峦、王肃的“礼仪”之争。

D.孙惠蔚在典籍校订方面不辞辛苦,做出了贡献。

针对典籍新旧混杂、首尾不全等问题,他上书奏请相关校订考证事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自以才辩,立难于其前,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

(5分)

(2)或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

(5分)

(2)古代诗歌鉴赏。

(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照要求完成14-15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

呈送。

吴郎:

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转须:

反而更应该。

③甚:

太。

④征求:

指赋税征敛。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15.清人卢德水说: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述而》中,“”阐明了见人不善就引以为戒的自我修养态度。

(2)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阐述宋荣子对待赞誉和责难的态度的句子是“,”。

(3)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弟子、老师在学问方面的特点,“,”两句交代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具体原因。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

声音。

②2013年起浙江省开始在高中阶段尝试打破原有的“教学班”,实行“必修课选课走班

制”的育人模式,当时人们对此种改革举措莫衷一是。

③现在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人虽然很多,但不稂不莠,用人单位要找到真正能胜任工作的

人也不容易。

④浙江省一位酷爱画马的人骑着马走在公路上时被一辆三轮摩托车追尾,如此奇葩的事

故连交警也犯难了,有的旁观者认为罚不当罪,建议双方自行解决。

⑤日前,中国海军在渤海某海域组织实施了航母编队实弹演习,共动用辽宁舰等各型舰

艇数十艘、飞机数十架,这场军演真可谓万人空巷、举世瞩目。

⑥三星Note7手机因发生爆炸不得不在全球召回和停售,然而最初的这个“全球”偏偏

不包括中国。

这种厚此薄彼的政策引起中国质检总局和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地政府相继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政府信息。

B.根据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境外可用银联卡支付的商户数量突破2000万家,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出境主要支付工具。

C.国家工商总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