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940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芙蓉镇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芙蓉镇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芙蓉镇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芙蓉镇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芙蓉镇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芙蓉镇赏析.docx

《芙蓉镇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芙蓉镇赏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芙蓉镇赏析.docx

芙蓉镇赏析

浓郁的乡镇风情与时代的变奏——《芙蓉镇》赏析

古华的《芙蓉镇》发表于《当代》1981年第1期。

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是作家的成名作。

也是新时期第一部“与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史”的优秀长篇小说。

被认为是新时期初期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之一,曾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古华是一位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他热切地讴歌他的家乡、讴歌家乡的人们、讴歌家乡的山山水水和风俗民情。

《芙蓉镇》就是他深入生活,刻苦磨练的结晶。

在这部作品中,囊括他二三十年来对南方乡镇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和深刻的思考,努力通过对平凡的乡镇生活,普通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现出时代风云的波澜。

作品分析:

主题小说以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湖南山区芙蓉镇的面貌变化和人物聚散为背景,通过对小镇上若干人物命运变化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农村二三十年来的政治变幻和人世沉浮、变迁,真实地表现了“左”倾思潮影响下的赤裸裸的生活现实,慨叹社会普通人悲苦的命运和被扭曲的灵魂,赞美了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里未曾泯灭的良知和人性美,无情地抨击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中极“左”路线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由衷地歌颂了十届三中全会所开辟的新的生活航道。

人物形象胡玉音人称“芙蓉姐”,是小说的主人公。

她是一位勤劳、美丽、性格温柔、善良而又刚强的女性。

本来她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的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却因为“左”的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无法与自幼青梅竹马的伙伴一起生活。

她屈从命运的安排嫁给屠户桂桂。

结婚后,与丈夫两人辛勤劳动,勤俭持家。

她从提着竹篮卖糠菜粑粑发展到米粉摊。

在那个劳动受到尊重的年代,她凭着“含着温柔的微笑”和“唱歌一样好听”的嗓音,接待四方来客,一墟一摊,攒下了钱,盖起了新房子。

没有想到却在“四清”运动中,被打成了“新富农分子”,丈夫黎桂桂被迫自杀。

文化大革命中,她进一步沦为“黑鬼”,受尽批斗,摧残,凌辱。

她天天扫街,在扫街过程中与“右派分子”秦书田扫到了一起。

在求生的欲望和爱情力量的支持、鼓舞下,她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一直到“文革”后,才得到平反昭雪。

从胡玉音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所具有的善良、勤劳、富有同情心和忍让精神的美德,透过她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表现出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

秦书田是小说着力描写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特征的“右派”形象。

他既非大智大勇的战士,也非逆来顺受的顺民,而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人物。

从表面上看,他驯服、顺从,自轻自贱,混世乐天;实际上却正直、赤诚、自尊自强,对生活潜藏着爱,对他人怜爱、关心,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念。

他出身书香门第,二十来岁就表现出不凡的才华,曾得奖出名,后来又以本地区民间艺术为创作基础,编写了反封建的歌舞剧《喜歌堂》,却无端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农村监督劳动。

对此,他表面上麻木不仁是个乐天派。

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嘴上哼着《步步高》的乐曲,还主动编什么《五类分子之歌》,要教给“黑五类分子”们唱;挨批斗,他若无其事,还主动跳“黑鬼舞”……。

但实际上,他是以“乐天”来自慰、自娱,调节被打入“另册”的苦闷和悲哀。

别看他整天嘻嘻哈哈,癫癫狂狂,暗地里他的心在滴血。

他曾背地里哭泣,哭命运对他的残酷和不公。

当看到命运同样坎坷的弱女子胡玉音时,他始终用一颗善良的心同情、怜悯、关怀对方。

最后,两颗纯真的心终于在磨难中靠拢在一起,勇敢地结成了伴侣。

正是与胡玉音的结合,使他意识到自己还是个“人”,还应该有权利、尊严和追求。

他设计捉弄王秋赦,面对李国香一伙的淫威不肯地头,表现出对恶势力的憎恶和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骨气。

当再一次受到诬陷被判刑时,他用眼神告诉胡玉音: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这既是对爱情和生活的执著,也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小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的悲惨命运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写出了他玩世不恭的表象和正直、赤诚的本质的统一,真实地展现了他复杂的性格。

“运动根子”王秋赦是作品塑造的一个寓意深刻的反面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时代的“畸形儿”。

他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有着“流氓无产者”的种种恶习。

土改时,让他看守逃亡地主的浮财,他却与地主的姨太太勾搭成奸;土改分的东西“吃”晚了,他便埋怨政府不救济;当看到别人的生活过得好了,便恨不得一年花一次地主,一年分一次浮财。

由于他到处骗吃骗喝,到处赖帐,人们就称他“王秋蛇”、“王秋奢”、“王秋赊”。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干部眼里偏偏只看到其“无产阶级”的一面,而忽略其“流氓无产者”的一面。

加上他善于逢迎,能说会道,因此每当运动来临,他变成了重点依靠对象,自然成了“运动根子”。

其实,他并非对运动感兴趣,只因有了运动他才有机会可以混吃、混喝,还可以混个一官半职,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以出卖朋友、残害群众,还可以出卖灵魂,为虎作伥。

在文革中,他借跳“忠字舞”,搞“三忠于”、“四无限”,搞“红色世界”,一步步地爬了上来,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支书、镇长。

文化大革命后,王秋赦因在文革中的表现,被免了职,最后他发疯了。

王秋赦的这种结局,既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使然。

此外,忠厚多义、始终保持“北方大兵”本色,敢于仗义执言的谷燕山;思想单纯、内心充满矛盾的黎满庚;为人奸诈、歹毒,又伪善矫情,在文革中几经浮沉的“弄潮儿”李国香,都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艺术特色《芙蓉镇》“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史”,并采用了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富于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画面与民俗的真切展示,表现出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首先,小说采用“编年史”的写法,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

《芙蓉镇》以小镇为中心场地,以主人公胡玉音的命运变化、沉浮为主线,展现了时代风云的变幻。

在作品中,作家精心描绘了四个最能代表我国农村发展的年代——六十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年);六十年代中期的“四清运动”(1964年);六十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69年);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1979年)。

作为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而对其余的年代则粗略带过;在突出胡玉音命运变化的同时,也采取用专章写人的方法,一一引出其他人的经历。

如在介绍胡玉音命运变化的过程中,一一谈到她与黎满耕的初恋;她的前夫老实、本分的屠夫黎桂桂;以及被错划为“右派”,监督劳动在于她结合后又一次锒铛入狱的秦书田;还有好吃懒做、靠吃运动饭过日子,干尽坏事的的“运动根子”王秋赦,等等。

作家就是通过对芙蓉镇这个小社会前后二十余年政治风云、人事沉浮、爱情纠葛以及经济文化的描写,进而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透过小社会写出了整个的时代。

其次,作品还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作家在展现时代风云同时,始终满怀深情地描写着家乡的山川风物,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那一溪一河萦绕、三面临水的狭长半岛形的芙蓉镇,湖塘里水芙蓉竞开,河岸上木芙蓉斗艳,青石板街骆家屋檐下悬挂着串串红辣椒、束束的金黄色的包谷种、个个白里泛青的葫芦瓜,街后临河土坪上竖立着青瓦顶、四面皆空的石柱长亭和釉彩斑驳的古老戏台……,以及山里悠扬的民歌,互赠吃食的淳朴民风、乡情等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

而小说个性鲜明的对话,典型细腻的心理语言,充满感情、哲理的议论和插话,以及整块浮雕市的叙述语言等等,又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赏析:

胡玉音安于命运嫁给了屠夫桂桂,勤劳发家,夫妻恩爱。

然而在政治运动中却被夺去丈夫,被打成新富农婆。

残酷的现实给她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她备受折磨,只得小心翼翼地生活,以至于到了夜夜难合眼的地步。

可以说胡玉音的遭遇正是极“左”路线下中国农村人民命运的缩影。

人们看电影时,其专注程度

及主观感情卷入的深度,

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尺度。

——《世界电影》

 

试析《芙蓉镇》的“情”

摘要:

古华的《芙蓉镇》是新时期文学大潮中绽放出的一朵奇葩。

作品描写的只是湘南五岭山脉腹地一个普通小镇上的乡俗人情和几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透视的却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刻地揭示了“左”的路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严重危害,唱出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作者自觉追求“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的艺术风格固然是其在新时期文坛引人瞩目的主要原因。

然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容忽视的是作者饱含深情,着力表现的丰富、复杂、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感情世界。

离开了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形象将不再有血有肉,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笔者通过对《芙蓉镇》的研究,从乡情、亲情、真情、伪情、人情、鬼情等方面来分析芙蓉镇的“情”这个论题,针对这个论题提出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

乡情;亲情;真情;人情

《芙蓉镇》这部作品描写的是湘南五岭山脉腹地一个普通小镇上的乡俗人情和几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透视的却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刻地揭示了“左”的路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严重危害,唱出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古华运用饱蘸南国山乡生活色彩的艺术笔触,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湘南山区芙蓉镇的风俗民情图画及当代农村二、三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着力表现人物的丰富、复杂、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感情世界。

笔者想:

如果能就作者创作《芙蓉镇》时的情感体验和写其人、抒真情方面的特点作一些分析,或许能对人们理解、欣赏《芙蓉镇》这部作品有所补益。

一、乡情·亲情

茅盾先生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认为:

乡土文学“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指出了乡土文学不但是作家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的自然流露,写出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还应当关注人生并且揭示出人们“对于命运的挣扎”。

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在继承并深化了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由田园牧歌走向探讨人生的风貌。

因而,深深植根于湘南山乡小镇这块生活土壤上的古华,在写出富有作家灵性与情感的家乡景物神韵之外,更多了几分作者对自己所体验的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探索,他所描绘的风俗画常常折射出时代的光芒,所演奏的乡村牧歌往往反映出社会的变迁。

作为一个在当代文坛有所成的作家,古华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路。

他从小浸泡在生活的最底层,经受过筋骨之累,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大地的寒暑沧桑。

乡下小知识分子以读书自乐自慰的“精神自我会餐”,使他不知不觉跟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区小镇古老的青石板街,歪歪斜斜的吊脚楼,镇上居民们的升迁沉浮,鸡鸣犬吠,以及色彩浓郁的民间风俗歌舞都对他产生了一种古朴的吸引力,一种历史的亲切感。

乡情和亲情交织在一起,长久地郁结于心中,构成了深切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冲动。

终于,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使作者茅塞顿开,有了重新认识、剖析自己所熟悉的湘南山镇生活的勇气和胆魄,“上升到了一处山坡上,朝下俯视清楚了湘南乡镇上二、三十年来的风云聚会,山川流走,民情变异……”。

“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是古华为《芙蓉镇》作的自序,它如实地反映了作者创作的动机。

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它的涓涓细流在作者的心灵深处汇成大河,终将酿成不可阻遏的情感大潮。

从“放牛的山间小道”、“窄窄的田塍上”和“铺着青石麻石的小街小巷”走来的古华,以乡下人的纯朴、勤奋,“每日含泪而作,嬉笑怒骂,激动不已”,将那一份浓浓的乡情和他所认识的南方山区村镇生活,社会风俗,乡土民情,囊括、浓缩在《芙蓉镇》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唱出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一个小小的芙蓉镇,几个小人物的命运,让你激动,使你同情,催你落泪,令你叹息,更发你深思!

乡土文学作品要表现作者熟知的社会生活,要抒发对家乡的亲切感和眷恋之情,离不开富有地方色彩的风土人情、世态习俗。

在《芙蓉镇》中,为了展示小说的抒情色彩和牧歌情调,作者描绘了众多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风俗图画。

在小说开篇的“一览风物”里,作者挥洒他那蘸满生活色彩和山乡特异情调的如椽大笔,为我们再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和社会风情。

这里的景奇:

河岸上木芙蓉绿荫拂岸,湖塘里水芙蓉亭亭玉立,街道上店铺林立,“一家煮狗肉,满街闻香气”,最吸引人的还是红衣绿裤的“万国旗”和各家悬挂的红辣椒、苞谷种和葫芦瓜形成的夹街彩带。

这里的人美:

镇上居民“讲人缘”,有“互赠吃食”的习惯,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不忘给隔壁娃儿夹上几块……。

好一幅旖旎秀美的风景画,好一个民风淳朴的人间胜境!

然而,这些风情画又是随着政治气候、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清”运动之后,芙蓉镇的山水风景,就被笼上一层凋零、感伤的色彩。

青石板街成了白底红字的标语、对联街,街上各类小动物销声匿迹,就是大白天街坊邻居们也不再互相串门,免得祸从口出。

而在“四人帮”倒台后不久,圩场又改为一旬三圩。

丰收后的人们,或担着时鲜蔬菜,或提着满筐满篮的鸡蛋鸭蛋,或一阵风踩着单车,后座搭着一位嘻哈女客,从四处赶来,设摊摆担,云集贸易……。

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富有地方时代色彩的风景画的描绘,把时代风云的变化融入到民俗民情之中,从而使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情感乃至饮食起居、婚俗礼仪,都呈现出特定地域特定历史年代的真实面貌,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二、人情·鬼情

悲剧艺术主要的美学价值在于真善美的毁灭所引起的对其遭遇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的思考,它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芙蓉镇》抒写人情的另一重要特点是:

通过对真实健康的人情的否定来肯定这种劳动人民的人情的合理性,通过描写人情的悲剧来赞颂这种正常的人情的庄严崇高。

这一特点在表现秦书田与胡玉音的感情历程上尤为突出。

在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之前,他们之间只是普通人的关系。

有些迷信的胡玉音甚至认为秦书田在她成亲时演出《喜歌堂》,坏了她的彩头而怨恨过他。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同命运,不仅使他们的怨恨得以消除,而且还因怜生爱,产生了感情。

可是他们是一对“政治黑鬼”,连做人的资格也没有,还能拥有爱情吗?

胡玉音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她好恨,她好恨呀,恨自己心里还有一把火没有熄灭!

”最终,秦书田真挚的感情打动了她,一声声“你是聪明的姐”的呼唤给了胡玉音莫大的勇气,他们私下里结合了。

可叹的是,这种正常的感情却在政治的重压下不得不以藏在地下的“鬼情”的形式而存在,仅仅是为了换取另一种方式的承认,他们接受了王秋赦派人送来的“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的侮辱性的白纸对联。

最让人痛心的一幕发生在秦书田向大队支书王秋赦申请结婚之时,当王秋赦对他俩的结合肆意侮蔑时,秦书田痛心地回答道:

“我们,我们总还算是个人呀,再坏再黑也是个人……就算不是人,算鸡公、鸡婆,雄鹅、雌鹅,也不能禁止它们婚配呀!

”这是多么震憾人心的回答,也是悲愤的抗争!

真情再次被践踏了,健康合理的人情被否定了,但是这种自贱、自辱丝毫没有贬低它在人们心中的崇高感,人情的悲剧唤醒的是人们对真情的尊重和热爱。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胡玉音和秦书田等到了平反昭雪,夫妻团圆,由“鬼”变成人的一天,“鬼情”成为历史的见证,真实健康的人的情感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黑白混淆的动荡年代,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另一类人的感情。

盲目扩大化的政治运动为丑恶势力的喧嚣蔓延提供了滋长的温床,真善美和假恶丑完全被颠倒了,正常健康的感情与丑恶而又别有用心的感情在生活中的位置也被颠倒了。

好吃懒做的王秋赦一跃成了“运动红人”,当他在吊脚楼上做着“山霸”的春梦时,当他与当权派李国香各自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苟合在一起时,丑陋的感情暴露无遗。

还有靠整人往上爬的李国香和她的靠山——时刻以“组织”自居的杨民高,他们所谓的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建立在个人的权欲之上的,他们是政治上的投机者。

这些人的情感才是最使人憎恶、最让人唾弃的、它们才是真正的鬼情。

三、真情·伪情

《芙蓉镇》为我们展现的感情世界,并不是由孤立的个人情感组成,他们的欢欣与痛苦,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造成的。

作者在抒写人情方面的特色体现在:

善于在严峻的政治运动的矛盾冲突之中描写人的感情。

通过写出在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之中,合理的健康的人情遭受摧残,来揭露和批判造成这种人间悲剧的左倾错误路线。

这种诉之于情感的批判,比单纯的诉之于理性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使人的心灵为之颤动,促使人们进行思考,继而在理智上得到觉醒。

严酷的政治运动对人感情的伤害首先表现在胡玉音与黎满庚的感情纠葛上。

胡玉音的第一次爱情,是爱上了青梅竹马的转业军人黎满庚。

这种童年时代的友谊发展成爱情,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发展,可是这种正常合理的健康的人情却被“左”的路线冲得肢离破碎。

在“血统论”至上的年代,一个客栈老板家的小姐,听说母亲年轻时还当过妓女,与一个身为民政干事的共产党员又怎能匹配?

在要党籍还是要老婆这一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黎满庚面临着痛苦的决择。

最终,黎满庚和胡玉音的爱情还是被残酷的理智选择扼杀了。

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这一对恋人凄然会面,狠下心分手了。

但是蕴藏在他们心中的感情象火一般炙烧着被伤害的心,他们互认作兄妹,建立了一种新的感情关系。

“‘好哥哥’,‘亲哥哥’……这是信任,也是责任。

黎满庚松开了手,一种男子汉的凛然正气,充溢他心头,胀满他胸膛。

就在这神圣的一刹那间,他和她,已改变了关系。

山里人纯朴的伦理观占了上风,打了胜仗,感情的土地上也滋长出英雄主义。

”这种复杂的感情,是理智与情感猛烈撞击的扭曲的结果,既让人觉得有些崇高,又让人深深惋惜。

令人感到悲伤的是,这种兄妹之情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仍然难以维持。

“四清”运动中,胡玉音成了富农婆,黎满庚也被迫交出了胡玉音托他保管的一千五百元钱,昔日“今生今世,我都要护着你”的誓言被“落井下石”的行为冲得荡然无存。

人情再一次被扭曲了。

然而,“生活的道德的良心,正义和忠诚并没有泯灭”,而是埋在了人们的心底。

一旦有了适当的机会,它就要爆发出来。

在一个飞雪纷纷的寒夜,黎满庚和谷燕山两人借酒浇愁。

就在酒醉之中,黎满庚心中长期被压抑的感情连同悲愤,如开闸的洪流倾泻而出,他捶打自己的胸口,眼泪双流,发了疯似地大哭大叫。

借着酒精的力量,真情撕下了平日的伪装,坦露在众人面前,真实得叫人痛心。

作品善于在带有严重政治意义的矛盾冲突中写人情的特点,同样表现在秦书田这一人物的塑造上。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的“右派”形象,秦书田却丝毫没有给人以雷同之感。

在他身上,存在着本质和现象,心灵和外表的尖锐矛盾;在他自轻自贱、玩世不恭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赤诚的心。

秦书田本来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知识分子,不期而遇的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他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入了另册”。

他知道无力改变不公正的命运,为着适应恶劣的环境,他给自己真实的情感披上了一层虚假的外衣:

正直、善良和聪明才智被禁闭在心灵的深处,示于外人的是乐天、混世的“运动油子”形象,秦书田平时总是笑咪咪的,嘴里常哼着《步步高》。

喊他去批斗,他竟然象去走亲戚、坐酒席一样。

他甘于充当五类分子小头目的角色,还自作聪明地编《五类分子之歌》教唱。

对各种屈辱他都逆来顺受,造成“狗像”,跳“黑鬼舞”,表现得非常积极。

人们也因此送他一个“秦癫子”的外号。

但是,只要深入到秦书田的内心世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真实的、未被扭曲的思想感情,他只字不提“右派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一厢情愿地要来了一顶“坏分子”的帽子;他白天玩世不恭,晚上却躲在草屋里哭,民兵在晚上还多次看见他在崖岸边徘徊;即使是在逆境中,他仍然有着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他不断地给予胡玉音生活的勇气,并与她在苦难中结为夫妻;设计捉弄王秋赦又马上灵机一动去“立功赎罪”的一幕,表现出他对邪恶的憎恨和一个普通人的小聪明;当李国香、王秋赦为此对他和胡玉音打击报复时,他死也不肯在报复者的淫威下低头,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和倔强。

“活下去,象牲口一样地活下去”,既是他俩对生活与爱情的执着追求,也是对社会与未来的信念。

作者正是在复杂的矛盾中,既描绘了秦书田“癫”与“假”的一面,又充分展现了他“善”与“真”的一面,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秦书田,一个使人感动、催人泪下的秦书田。

四、抒写真情·以情动人

“情者文之经”,文学的特殊力量在于感染人,在于以情动人。

《芙蓉镇》牢牢抓住了这一点,把“以情动人”作为贯彻全文始终的一条线,从而牵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芙蓉镇是个“小社会”,更是一个小小的情感世界,围绕着善良勤劳的“芙蓉姐子”胡玉音的命运遭遇,书中人物一个个亮相登场,有饱受良心煎熬的“大队支书”,忠厚正直的“北方大兵”,外表玩世不恭而内心痛楚的“秦癫子”,阴险歹毒的“女干部”,带着流氓无产者习气的“吊脚楼王”……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各有其代表性,他们在特定的风俗人情、特殊的时代风云中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感情的大网。

真情、伪情、悲情、谐情、人情、鬼情,在情的舞台上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上演了一出出沉浮遭际、悲欢离合的人生悲喜剧。

情感是文学形象的内核和灵魂,是一个作家塑造的人物是否有血有肉,是否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芙蓉镇》的作者古华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

如作者所说,他唱的是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然而,严峻之中见深情,短短的十五、六万字浓缩进了作者二十几年来对所体验的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探索,充满了对山乡淳朴民情回归的渴望,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和对来之不易的新生活的讴歌。

《芙蓉镇》之所以能深刻、生动地激发读者的感情,作者紧紧抓住描写真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真实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王秋赦都写得真切朴实,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着“天然去雕饰”的真实美。

作者在再现千奇百怪的众生相时,努力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善美,无情地批判隐藏在人物背后的假恶丑,从而不断地透露出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不断地显示出正义仍然存在,道德仍然存在的感染力。

因此,在作者笔下,不论是男女之情,朋友之情,骨肉之情,都能“以情动人”,感人至深。

在感情的抒发上,《芙蓉镇》也是很有特色的。

由于长年“左”的思想的禁锢,使得作者的感情长期受到压抑,一旦得到自由抒发的机会,便情不自禁地奔涌而出。

这时,作者不再象传统写法的作家那样,只是隐在人物的背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褒贬寓于形象之中。

而是双管齐下,既将感情融入人物形象之中,又趋叙事状物之机,夹叙夹议地直抒胸臆。

他借人物抒发的,是对普通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这一点在胡玉音形象的塑造上尤为突出。

古华曾经说过:

“芙蓉姐的感情来自我自身。

长期以来,我是生活里的弱者,颇受过些小委屈。

生活中的强者视生活中的弱者为可怜虫,而生活中的弱者和弱者之间,却常常同病相怜、息息相通,自然能体味到强者所不能理解的感情的那一面”。

是啊,在那颠倒黑白的离奇岁月,所谓的强者往往是惯于耍弄政治权术的李国香、王秋赦之流,所谓的弱者则是那些朴实真诚的善良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书中人物的爱憎褒贬。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体态健康秀美、性情温柔和顺的勤劳善良的妇女形象。

她始终以全部真挚感情对待生活,却每每遭受沉重的打击。

在胡玉音对生活几乎丧失信心的日子里,作者也随着她心灵的每一次颤栗,在笔端唱着哀怜的歌。

然而,弱者并非总是弱者,作者在故事的发展中逐渐寄予了胡玉音反抗的精神。

使她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勇敢地与秦书田在苦难中结为夫妻,并且对当权者的淫威毫不畏惧,发生了“活下去,象牲口一样地活下去”的生命强音!

作者在叙事的时候,常常把主观抒写和客观描述融为一体,在字里行间蕴含着鲜明而强烈的爱憎。

例如,当胡玉音和秦书田这一对“政治黑鬼”在苦难中结合时,作者情不能自已,满怀激情地吟诵出一篇小小的“雷电颂”为他们祝福和礼赞。

同时,每当作者在再现那段岁月的社会百态,而又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时,常常直抒胸臆,深情而又理智地发出大段的富有哲理的议论。

如:

“批斗了二十几年的资本主义,才明白资本主义比起封建主义来还是个进步;实际上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批斗了年纪轻轻的社会主义呢。

”这是多么让人振聋发聩的对“左倾”思潮的深刻见解。

又如:

“红卫兵”把小小的芙蓉镇闹了个天翻地覆,作者悲愤地慨叹道:

“那是什么样的年月?

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与非、红与黑全部颠颠倒倒光怪陆离的年月,牛肝狗肺、狼心狗肚一锅煎炒、蒸熬的年月。

正义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派性应运而生、风火狂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