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859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

《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

东北师大附中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

东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与代沟

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

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

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

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

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

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

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

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

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代沟现象在米德看来主要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B.代沟现象很少存在于发展十分缓慢,排除了变革的可能的老年文化当中。

C.代沟现象在开拓新大陆的移民时代已经出现了,在二战后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的问题。

D.在后喻时代中,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使得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解析】1.C(A项,选项“主要”表述有误,原文是“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B项,“代沟现象很少存在”表述有误,原文第3段有“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原文表述是“不存在”,不是很少存在。

D项,“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不是“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的原因。

原因表述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2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3-5段论述与第2段论述内容是总分关系,第6段承接上文第5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D.第5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论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论证了代沟在后喻文化时代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原因。

【解析】2.D(“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论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表述有误,从原文中“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可知,仅仅是“描述”,没有与前喻文化的比较,只有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一些现象的比较,曲解原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代沟问题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及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无关。

B.在前喻文化时代里,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权威,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使得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C.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只有局部矛盾冲突;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这几年在我国,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现象开始具有普遍性。

【解析】3.B(A项,偷换作者的观点,不是作者认为,而是米德的观点,且“无关”的表述也不准确。

C项,“在生活方式上的只有局部矛盾冲突”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D项,“开始具有普遍性”,表述有误,原文是“开始在出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孤独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

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

只需上传一张图片,给几个关键词,小冰就能在10秒内替你创作出诗歌初稿。

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报刊、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

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

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

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

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

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

会大量使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

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

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

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XX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

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10开始向“IQ+EQ”演变。

长此以往,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材料二:

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艺术家,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

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

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的整套艺术生产逻辑是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冲击,大部分还是体现在心理层面。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人创造出一些被人类认可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

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内心情感,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

材料三: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

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

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比如,小冰的绘画技能应用的领域是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

李笛介绍,以小冰人工智能框架为基础,微软已经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几家最大的纺织面料企业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平台。

该平台可以设计出1026种服装面料纹样和插画。

另外,小冰也参与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经为许多家电台和电视台生产了2800多小时的节目。

(取材于《光明日报》2019年06月12日)

4.“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

”下列对“不认可”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

B.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依然还处在“低幼”阶段。

C.人工智能的那些绘画作品还存在大量元素复制堆砌的痕迹。

D.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侵占了人类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

【解析】4.D(原文的表述为“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根据文意,文学艺术只是可能成为最后一片乐园,而且这个推测在目前还未实现。

原文是未然,可能实现,出题人设置的干扰项是“将未然当已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文艺创作必须要有人类情感的看法是一致的。

B.根据材料一表述可知,现在各大科技公司的工作重心都围绕着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

C.材料二写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排斥的心理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D.根据材料三的表述,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重复性技能都可以由机器完成。

【解析】5.A(B项,材料一中只提到“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其中“越来越重视”不等于“都围绕”,范围扩大。

C项,“材料二写了……采用的应对措施”错误,材料二中并没有“采用应对措施”的意思表达,属于无中生有。

D项,原文表述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文中说的是“基本可以”,选项变成“都”,范围扩大了。

6.上面三则材料针对“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艺术创造力”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请简要概括。

【解析】6.第一则材料认为人类独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第二则材料认为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离人类的水平还有点远,第三则材料认为艺术家不应一味排斥而应加以利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还我头来”及其他

               梁遇春

   关云长兵败麦城,虽然首级给人拿去招安,可是英灵不散,吾舌尚存,还到玉泉山,向和尚诉冤,大喊什么:

“还我头来!

”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事,万想不到我现在也来发出同样阴惨的呼声。

但是我并非爱作古人的鹦鹉,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在所谓最高学府里头,上堂,吃饭,睡觉,匆匆地过了五年,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实在很怀疑。

然而一同同学们和别的大学中学的学生接近,常感觉到他们是全知的——人们(差不多要写做上帝了)。

他们多数对于一切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意见,说起来滔滔不绝,这是何等可羡慕的事。

他们知道宗教是应当“非”的,孔丘是要打倒的,东方文化根本要不得,文学是苏俄最高明,小中大学都非专教白话文不可,文学是进化的(因为胡适先生有一篇文学进化论),行为派心理学是唯一的心理学,哲学是要立在科学上面的,新的一定是好,一切旧的总该打倒,以至恋爱问题女子解放问题……他们头头是道,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知。

鲁拙的我看着不免有无限的羡慕同妒忌。

  更使我赞美的是他们的态度,观察点总是大同小异——简直是全同无异。

有时我精神疲倦,不注意些,就分不出是谁在那儿说话。

我从前老想大学生是有思想的人,各个性格不同,意见难免分歧,现在一看这种融融泄泄的空气,才明白我是杞人忧天。

不过凡庸的我有时试把他们所说的话,拿来仔细想一下,总觉头绪纷纷,不是我一个人的力几秒钟的时间所能了解。

有时尝尽艰难,打破我这愚拙的网,将一个问题,从头到尾,好好想一下,结果却常是找不出自己十分满意解决的方法,只好归咎到自己能力的薄弱了。

有时学他们所说的,照样向旁人说一下,因此倒得到些恭维的话,说我思想进步。

荣誉虽然得到,心中却觉惭愧,怕的是这样下去,满口只会说别人懂自己不懂的话。

随和是做人最好的态度,为了他人,失了自己,也是有牺牲精神的人做的事;不过这么一来,自己的头一部一部消灭了,那岂不是个伤心的事情吗?

  由赞美到妒忌,由妒忌到诽谤是很短的路。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我有时也免不了随意乱骂了。

一回我同朋友谈天,我引美国Cabell说的话来泄心中的积愤,我朋友或者猜出我老羞成怒的动机,看我一眼,我也只好住口了。

现在他不在这儿,何妨将Cabell话译出,泄当时未泄的气。

Cabell在他那本怪书,名字叫作《不朽》BeyondLife中间说:

  “印刷发明后,思想传布是这么方便,人们不要麻烦费心思,就可得到很有用的意见。

从那时候起很少人高兴去用脑力,伤害自己的脑。

  Cabell在现在美国,还高谈Romance,提倡吃酒,本来是个狂生,他的话自然是无足重轻的,只好借来发点牢骚不平罢!

  以上所说的是自己有愿意把头弄掉,去换几个时髦的字眼的危险。

此外在我们青年旁边想用快刀阔斧来取我们的头者又大有人在。

思想界的权威者无往而不用其权威来做他的文力统一。

从前晨报副刊登载青年必读书十种时候,我曾经摇过头所以摇头者,一方面表示不满意,一方面也可使自己相信我的头还没有被斩。

这十种既是青年所必读,那么不去读的就不好算做青年了。

年纪轻轻就失掉了做青年的资格,这岂不是等于不得保首级。

回想二三十年前英国也有这种开书单的风气。

但是LordAvebury在他《人生乐趣》(ThepleasureofLife)里所开的书单的题目不过是“百本书目表”(ListoflooBooks)。

  此外LordActon,Shorter等所开者,标题皆用此、彼等以爵士之尊,说话尚且这么谦虚,不用什么“必读”等命令式字眼,真使我不得不佩服西人客气的精神了。

想不到后来每下愈况,梁启超先生开个书单,就说没有念过他所开的书的人不是中国人,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刽子手的行为了。

胡适先生在《现代评论》曾说他治哲学史的方法是唯一无二的路,凡同他不同的都会失败。

我从前曾想抱尝试的精神,怀疑的态度,去读哲学,因为胡先生说过真理不是绝对的,中间很有商量余地,所以打算含胡先生的大道而不由,另找个羊肠小道来。

现在给胡先生这么当头棒喝,只好摆开梦想,摇一下头——看还在没有。

总之在旁边窥伺我们的头者,大有人在,所以我暑假间赶紧离开学府,万里奔波,回家来好好保养这六斤四的头。

  所以“还我头来”是我的口号,我以后也只愿说几句自己确实明白了解的话,不去高攀,谈什么问题主义,免得跌重。

说的话自然平淡凡庸或者反因为它的平淡凡庸而深深地表现出我的性格,因为平淡凡庸的话只有我这鲁拙的人,才能够说出的。

无论如何总不至于失掉了头。

  末了,让我抄几句Arnauld在Port-RoyalLogic里面的话,来做结束罢。

  “我们太容易将理智只当做求科学智识的工具,实在我们应该用科学来做完成我们理智的工具;思想的正确是比我们由最有根据的科学所得来一切的智识都要紧得多。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要写的是当时的人们面临的失去“头”的危险,开篇却写了关云长的故事,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话题,二是为了增强文本的吸引力。

B.本文主体部分的“头”指的是自己深入的独特的自主的思想和观点,“还我头来”的口号不仅在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其价值。

C.如果“文如其人”的观点正确的话,我们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质疑和反思精神、思想独特、学识渊博的人。

D.作者举梁启超和胡适的例子对思想名家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反思,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名家的讽刺与不满。

【解析】7.D(D项,作者举两位思想名家的例子是为了反思这种权威的负面影响,并非是全面影响。

尽管胡适的例子中提到了不止一面,但梁启超的例子就只是为了反思负面影响。

8.作者认为我们的“头”所面临的危险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解析】8.追求时髦潮流;追求同化(人云亦云);权威的统一压迫。

 

  9.本文运用多种手法以获得语言的风趣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解析】9.

(1)“但是我并非爱作古人的鹦鹉”“自己的头一部一部消灭了”“在我们青年旁边想用快刀阔斧来取我们的头者又大有人在”,手法:

比喻。

(2)“他们头头是道,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知”,手法:

夸张或反讽。

(3)“常感觉到他们是全知的——人们(差不多要写做上帝了)”,手法:

夸张或反讽(4)“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刽子手的行为了”,手法:

夸张。

(5)举胡适前后观点说法不一(或者言行不一)的例子,手法:

对比。

(6)“鲁拙的我看着不免有无限的羡慕同妒忌”“更使我赞美的是他们的态度”,手法:

反语(反讽)。

(举三个例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

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

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

奏曰:

“唐贞观中,尝下诏今致仕官班本品现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

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

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即宿德勋贤,自如故事。

”因著为令。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修古奏:

“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

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帝闻,立命笞之。

晏殊以笏击人折齿。

修古奏:

“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

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久之,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

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

(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会赦复官,卒。

既没,人多惜之。

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

季女泣白其母曰:

“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

”卒拒不纳。

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

修古无子,以兄子觐为后。

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节选自《宋史》)

10.对文中括号内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解析】10.B   

11.下列对文中蓝色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可称为进士。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称同进士出身。

B.致仕,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笏,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也指一种竹制的刑具,文中即此意。

D.赙钱:

为助办丧事而赠送给丧主的钱财。

文中曹修古的幕宾佐吏凑钱为其办丧事。

【解析】11.C(“也指一种竹制的刑具,文中即此意。

”表述有误,一则“笏”并不能指一种竹制的刑具,二则文中“笏”指的是上朝用的笏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修古精明强干,力除积弊。

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帝,要求效仿贞观年间的做法,汰除心力已衰的官员,皇帝采纳了他的这条建议。

B.曹修古据理而争,捍卫尊严。

他与御史们一起去上早朝时,在路上遭到两名宦官的羞辱,他认为这有损天子的尊严,请求将两名宦官依法治罪。

C.曹修古正直无私,不畏权贵。

马季良、钱暖都因临终前留下奏章而使其家属被越级提拔,他联合杨偕、郭劝等人上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