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664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作为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属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一代建筑学宗师。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2.古代建筑守护神。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3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着重介绍的是哪几种?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展开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

墁地(   )斗拱(   )柁墩(   )蚂蚱(   )

戗兽(   )游廊(   )水榭(   )轩楼(   )

2.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3.辨析下面几组近义词。

(1)甚至·乃至

甚至:

提出突出的事例,只是一般表示进一层。

也说“甚至于”。

乃至:

甚至。

语气更强烈。

也说“乃至于”。

辨析:

①贾亚芳在西安    全国都称得上是个名人,2月23日,记者联系上她时,她正在为开设边家村的第216家分店而忙碌着。

 

②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童年时代不停地和他聊天,探讨    争论,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比那些跟随着“沉默是金”的父母一起成长的孩子拥有更丰富的词汇量和更清晰、多样的表达方式。

 

(2)妨碍·阻碍

妨碍: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阻碍:

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事物。

辨析:

①《<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

驾驶员在驾驶机动车时,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    安全的驾驶行为。

 

②很多残疾人由于受先天条件制约或家庭贫困,接受教育的时间较少,文化素质的偏低和技术能力的欠缺,成为    他们参与社会的“拦路虎”。

 

(3)装饰·妆饰

装饰:

动词,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名词,装饰品。

妆饰:

动词,打扮;名词,打扮出来的样子。

辨析:

①成都市中心繁华的春熙路上,一堵用中国剪纸画    的玻璃墙吸引了路人的眼球。

 

②在印度,身体彩绘是一种传统的古老艺术,是一些隆重的庆典仪式里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    。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抱厦:

 

(2)替木:

 

(3)额枋:

 

(4)戗兽:

 

(5)瓦当:

 

(6)垂脊:

 

(7)正吻:

 

(8)正脊:

 

(9)喜闻乐见:

 

(10)大同小异:

 

1.在介绍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时,装饰特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3.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结合文中关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说法,分析“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的原因。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试做简要分析。

6.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华文化的相关性有怎样的理解?

可查阅有关资料,做简要探究。

 

妙打比方 趣味无限

     ——谈说明方法之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态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它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具体、准确、生动、形象。

如《看云识天气》在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时,写卷云像“羽毛”“续纱”,卷积云像“粼波”,积云像“棉花团”,高积云像“羊群”;卷层云像“绸幕”,高层云像“毛玻璃”,积雨云像“山”,像“峰”。

这些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云的各种形态特征,便于读者根据这些形态特征去识别天气的变化,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作者用“如翚斯飞”来比喻舒展的屋顶和飞檐,形象至极;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在具体运用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共同的关键问题。

比如说,经济发展中的泡沫,就像喝啤酒时的泡沫。

这不是一个好的比方,啤酒有泡沫才好喝,但经济发展有泡沫永远都是不好的。

2.打比方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东西来比喻简单的问题。

3.注意打比方与比喻的区别。

修辞格的比喻是把人物或者其他物品比喻成另一种物品,而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是有举例子的意思。

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分,而打比方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4.注意打比方与作比较的区别。

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相似点来联系两事物;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

比较下面两例,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打比方)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

(作比较)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比喻说明。

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类”两者在“摄取食物方式”上作比较,构成比较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1.作者运用了“大文章”和“小品”的比喻,其本体分别是什么?

 

2.简要指出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运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3.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建筑的空间态势

孙艳

从建筑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功能与形式之争就没有停止过。

可是除却这些形式与功能之外,还有建筑空间给人的感受,也就是建筑的态势。

建筑是一个空间,空间给人们提供居住生活使用的便利,而合理的空间穿插又会形成建筑的形态。

人们在空间里活动除了满足基本功能之外,还有人们的空间感受和空间给我们的感受,这就是空间的态势。

人们的空间感受很简单,就是人们进入这个空间的感觉。

这个感觉有很多种,开阔、狭窄、压抑、舒服、不舒服,这些都可以是人们对于这个空间的评价。

一个好的空间应该给人们良好的空间感受,就如同我们在设计家具的时候要参照人体工程学的数据一样。

设计空间的时候也要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要让人们产生负面的情绪。

在满足了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空间的合理和有序是特别重要的,只有合理的空间,人们才会有好的空间感受,才会达到营造这个空间的目的。

酒店空间就是想要留住客人或者让客人重返,居住空间也同样要让人们觉得可以长久居住,装修的精美只会让你暂时受到这个空间的吸引,只有合理的空间才会使得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更舒服。

一座优秀的建筑不仅仅只是功能合理、形式美观就可以,建筑拥有自己的空间,而空间有其自身的灵性与特质。

不同的空间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样的空间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前几天看见江苏一个名为“巴黎小区”的地方,除了建筑风格相似外,最为明显的就是小区入口的大门做成了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是法国皇帝为纪念奥斯特利茨战争的胜利而建立,在法国凯旋门不仅仅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它更是法国历史的见证。

而江苏“巴黎小区”的凯旋门仅仅是一座建筑,建筑的外形相同,但是空间态势是不同的。

就和我们经常说的形似和神似一样,建筑讲求的不仅仅是功能和外形,还应考虑建筑的空间和建筑营造出的这个空间想要向人们传达的信息。

现代城市太多风格,太多样式,但是整个城市给人感觉却是个性全无。

原因就是构成城市主体面貌的建筑没有态势,没有让人们在感情上达成共识。

建筑通过它的墙体的围合组成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态势。

百年建筑,模仿其形,不得其态。

因为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故事的发生,没有城市人民情感的寄托。

所以与其单纯的模仿别的空间,还不如结合本土地域情况进行设计,通过空间生成新的空间态势。

(选自《文艺生活》,有改动)

4.下列有关建筑空间态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的空间态势既不属于建筑的形式问题,也不属于建筑的功能问题。

B.建筑的空间态势主要是指人们对空间的感受和空间带给人们的感受。

C.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有序的空间安排才会形成好的空间态势。

D.如果两处建筑的外形相同,那么它们就能够形成完全相同的空间态势。

5.下列对文中引用江苏“巴黎小区”建凯旋门的例子所证明的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的建筑空间在不同的环境中会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

B.在重视建筑功能和外形的同时,也要注重建筑的空间。

C.现代城市虽样式和风格丰富多样,但整体上却缺乏个性。

D.城市的主体建筑没有态势,难以使人在感情上达成共识。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建筑空间的设计如果不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就会使人产生负面的情绪。

B.合理的空间和精美的装修是让人们生活得更舒服和长久居住下去的前提。

C.由于没有历史积淀和情感寄托,对古代建筑的模仿只能是形似而难以做到神似。

D.结合本土地域情况设计并生成新的空间态势,要比单纯模仿别的建筑设计好得多。

 

答案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从第3段开始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希望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这可以看作是结语。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斗拱的作用、屋顶的特点、屋身的着色。

3.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基础知识梳理

1.wéi jǐ sǔn qióng màn ɡǒnɡ tuó màzhà qiànɡ lánɡ xiè xuān

2.房檩/仓廪/凛然 门槛/泛滥/衣衫褴褛

3.

(1)①乃至 ②甚至 

(2)①妨碍 ②阻碍 (3)①装饰

②妆饰

4.

(1)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2)联系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3)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4)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5)铜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6)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7)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8)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9)喜欢听,乐意看。

指很受欢迎。

(10)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思维探究与创新

重点难点探究

1.第一,屋顶的装饰作用。

屋顶的坡面使屋顶的四角翘起,其装饰性在很早就被发现并予以利用。

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手法说明其他建筑体系对屋顶的不重视。

同时,作者还进行了引证说明,用《诗经》中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诗句来赞美屋顶,认为这种装饰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

第二,在颜色的选择上,大胆运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颜色,在各个房屋结构部件上采用彩色绘画来装饰,使其光彩夺目,别具特色。

第三,在建筑中,巧妙利用木结构建筑本身的装饰作用,使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如“桃尖梁头”“霸王拳”“菊花头”等,经过加工,起到了高度的装饰作用。

第四,在建筑材料中,大胆运用有色琉璃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在木材、石面上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以雕刻。

画栋雕柱,色彩缤纷。

2.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特点。

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3.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不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的风格和手法,而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4.作者认为建筑有如文章一样,也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因此,将它称作建筑的“文法”。

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手法,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建筑式样,虽然有时会存在建筑样式上的雷同性,但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上来讲,这些相同的建筑在构件及其关系上是不同的。

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梁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采用了木结构而非砖石结构,而木材结构的结构方法的运用使中国的建筑区别于希腊、罗马摒弃木结构的建筑体系,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

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体系。

5.本文作为科学小论文,为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作者在行文时下了很多功夫。

  

(1)从写作技法上。

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本文集科学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抓住中国建筑的鲜明特征,准确明白地向读者介绍了科学知识,达到了使读者有所“知”的目的。

②确定了合理的说明顺序。

本文采取了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来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很容易使读者接受。

  

(2)从语言锤炼上。

①语言简明、准确、严谨。

本文在选词、造句方面力求精练,如对特征的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重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②用语生动活泼。

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又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3)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为了将意思表达清晰,作者综合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作者在介绍屋顶的特征时,用“如翚斯飞”来比喻舒展的屋顶和出檐,在阐释中外对屋顶的处理时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另外还运用了作诠释、举例子等方法。

6.观点一:

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

如:

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南面”为尊相应。

又如:

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这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为之中”的特点。

观点二:

中国建筑中体现着“中庸”思想,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

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放到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

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

“中庸”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技能应用与拓展

1.“大文章”喻宫殿、庙宇等,“小品”指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等。

2.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所承认,所喜爱。

3.同:

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

异:

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4.D 5.A 6.B

总结评价与反思

结构 说明 主—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