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645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

福建省闽侯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建设与发展规划(2005——2009年)

一、闽侯县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两岸,福州市西南侧,呈月牙形环绕省城。

全县辖9镇6乡311个行政村,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人。

闽侯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于此,创造了灿烂的“昙石山文化”。

古辖区广袤,境内历为王都、省、郡、路、州、府驻地,素有“八闽首邑”之称。

历代名人辈出,养育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报界先驱林白水、国府主席林森、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天文学家张钰哲等英才。

闽侯是福建省主要的侨乡之一,旅外侨胞12万人,在台人员3.5万人。

闽侯籍乡亲遍布全国各地,仅北京就有中科院院士、研究员、教授、将军、企业家及社会名流200多人。

闽侯县山川秀美,景胜众多,在地形上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倾斜,西北多山,东南平坦,闽江由中部流贯全境,蜿蜒100公里,东流注入台湾海峡,形成“拥江濒海,山环沃野”的独特风光。

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文化遗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八重溪和旗山、三叠井、雪峰寺等名胜古迹,人文考古和休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闽侯县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1673.9毫米。

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橄榄、福桔、雪柑、茉莉花为八闽四大名产。

全县有林地面积2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

水域总面积18.4万亩,可供养殖面积4.2万亩。

闽江河砂品质优良,储量达亿吨以上,同时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钼、金、钨、地热、明矾、叶腊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

闽侯县县城距福州市中心仅20公里,为全省离省城最近的县。

在地界上东北邻罗源县、长乐市,南接福清市、永泰县,西界闽清县,北与古田县毗连,有福泉高速、京福高速、316、324国道等四条交通干道在闽侯汇合。

因此,既是闽东南、江浙地区的重要物流集散地,又是联接闽西北、内陆地区的枢纽地带。

(二)经济发展基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融入步伐、建设福州新区”目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县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自1998年起,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省“十强县”。

2003年在福州市经济工作“六赛六比”中荣获第一方阵(即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马尾区为福州市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第一名,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全省第九位,经济发展速度上升到全省第一位,首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第77位。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亿元,工业总产值190亿元,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6亿元。

工业强县地位初步确立。

以汽车为主的机械制造、传统工艺、建筑建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东南汽车、六和机械、闽兴公司等重点企业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7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有17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1%。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走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外向农业之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花卉、茶叶、果蔬、林竹、食用菌、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雪峰茶叶、白沙脐橙、祥谦龙眼、大世界橄榄等农产品闻名省内外。

2003年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

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坚持内外资项目并举、大中小项目并举,改进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积极拓宽招商领域,大力开展招商活动。

成立招商项目洽谈审批代办小组和县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为外商提供全方位服务。

2004年全县新批外资项目42个,增资29项,合同外资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出口总值达2.6亿美元。

目前全县三资企业达309家,总投资1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3亿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水、电、路及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关新防洪堤、闽侯闽江大桥、京福高速公路闽侯段等一大批项目相继竣工。

农村电网改造总投资2.4亿元,共改造及新建线路1.2万公里,新增变电容量9.5万千伏安,至2004年主变电容量达到32万千伏安,大大提高了农村电网供电安全性和电能质量。

福泉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316国道、324国道、闽江主航道、鹰福铁路贯穿我县,县城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仅75公里,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的现代化交通网。

邮电邮政通讯设施发达,2004年人均邮电业务总量400元/人。

全县拥有交换机总容量22万门,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达17.2万户,移动用户达10万户。

(三)社会发展基础

科教兴县战略扎实推进。

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县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意见》、《闽侯县科学技术奖励规定》等十多项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规定,从领导、政策、资金等方面保证闽侯县科技事业的扎实有效发展。

聘请了北京闽侯籍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省内专家18人为我县科技发展顾问。

闽侯县先后被确定为省农科教试点县和第二批省农村技术市场示范县,建成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闽侯示范区、福州农业科技园区、省级青口星火技术密集区和7个省级科技示范镇。

1996年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1999—2000年、2001—2002年通过国家科技部考核验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县科技局连续5年荣获省科技厅授予的全省科技系统先进单位。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教育“两基”通过国家验收。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取消小学学区制,整合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2004年高考上高职高专线2100人,上线率达78.2%。

尤其是2002年福州大学新区选址我县上街镇,福建师大、医大、中医学院、福州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相继落户闽侯,省市重点教育资源在我县进一步整合,极大提升了我县在科研、教育方面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文化卫生事业长足进展。

全面推进闽侯先进文化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全力打造“昙石山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博业、旅游业、休闲业三者得到有机结合。

2003年新编传统闽剧《红豆缘》代表福建省参加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会演,荣获金奖,并于2004年荣获第十六届曹禺戏剧奖优秀剧本奖。

《闽侯县志》、《闽侯文物》、《闽侯抗美援朝纪念册》、《闽侯当代人才录》相继出版发行。

全民健身运动稳步发展,南屿镇被评为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加快环境卫生整治。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2004年7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的试行意见》,促进计生工作平衡发展,通过省计生年度考核,继续保持全省计生一类先进县水平。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加快“绿色闽侯”、“生态闽侯”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环福州绿色屏障、速生丰产用材林、森林资源保护等工程,形成相对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了我县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

全县现有林地面积22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301.8万立方米。

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0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0.9%。

全县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97.1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

目前已有两个乡镇(荆溪、廷坪)实施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计划。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认真执行排污许可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污染集中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规范了环境管理,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2004年,全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闽江(闽侯段)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以内;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保总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01%,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闽侯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五大特色和优势。

一是汽车产业资源优势。

青口汽车城总体规划3平方公里,现拥有一个主机厂和118家配套厂,从业人员1.5万人,年生产能力15万辆,产值120亿元。

戴克汽车、华擎发动机项目2003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拟于2006年建成投产。

随着汽车工业大项目的上马和发展,将促进我县机械制造、锻造、铸造等重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巩固制造业基地,提升我县在全省的经济地位。

二是教育产业资源优势。

福州大学新区规划占地1.8万亩,现有福州大学、福建师大、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闽江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入驻,并于2003年秋季开始招生,在校生达4万人,还有福建政法学院、财经学院、江夏学院、福州一中分校等一批学校陆续进驻。

随着大学城落户我县上街镇,福建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继落地,促进闽侯主动吸纳人才、知识、技术等方面辐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业,创建环大学城经济繁荣区,建成福建省重点科教基地,从而确立闽侯文化、教育、科技强县地位。

三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

闽侯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是我县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翼。

至2004年底,全县工艺品企业500家,从业人员达7万人,产值33亿元,为福建之最。

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房地产产业优势。

目前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绿化美化的进一步提高,闽江两岸房地产资源开发逐步升温,房地产经营规模随之扩大,特别是绿洲家园、金桥花园、闽都大庄园等房地产业在闽江两岸的蓬勃发展,闽侯县沿江房地产规模和影响都越来越大,成为福州市近郊房地产的重要品牌,闽侯亦成为福州的“后花园”。

五是休闲旅游产业优势。

境内风景秀丽,景致众多,有雄踞福州南大门的五虎山,唐代即闻名遐迩;旗山、雪峰自古与鼓山并称榕城外景“三绝”;雪峰崇圣寺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十八重溪、三叠井清流盘曲,峰峦竞秀。

在闽侯境内,初步形成了以昙石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为代表的闽江南、北两条休闲旅游热线。

2、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尽管我县一二三产业都取得长足发展,但从整个产业内部构成来分析,工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66.7%,而农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特别是第三产业仅占GDP的21.5%,与闽侯县作为省会城市近郊县区位特点不相适应。

人才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我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8万多人,主要涉及制造业、农业、林业、卫生、教育、建筑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少,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行业带头人。

因此,充分发挥福州大学新区的科教优势,大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带动全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闽侯县地域分布较广,既有紧邻福州,接受省城经济、信息、技术辐射,发展速度快的平原乡镇;也有地处较偏远,交通不便,相对闭塞的山区、半山区乡镇。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两者之间的差距愈来愈明显。

因此,要加快山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比较优势,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山区与平原区协调发展。

(五)闽侯县科技能力分析

1、科技人才体系初具规模

县委、县政府重视人才资源开发,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公务员队伍趋于精干,2004年全县公务员1501名;技术人员队伍逐渐壮大,2004年,全县各类专业人员1.9万名,其中高级职称196名,中级职称1364名,职称层次结构趋于合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文化素质明显提高,2004年底,全县企业管理人员782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2%,中专学历的占50%。

福州大学新区选址在我县上街镇,有利于我县优先接受大学新区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信息等辐射,提高我县人力和智力资源水平,增强科技开发能力,提升经济发展后劲。

2、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闽侯县坚持把增加科技投入作为加快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保证,千方百计拓宽科技投入渠道。

一是硬化财政拨款。

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事业费都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2003—2004年县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分别为368万元、421万元,比增8.55%、14.40%,分别占当年县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1.33%和1.36%。

县级科技经费主要用于新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推广、网络与数字化建设等。

二是建立科技开发基金。

企业普遍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2003、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开发经费分别为42733万元、37134万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87%、2.89%,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

三是金融部门增加科技贷款规模,对企业项目引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给予优先支持,每年支持金额1亿元。

四是拓宽民间科技融资渠道,社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每年投入3000万元以上。

3、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充分发挥临近省城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辐射。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创新与引进相结合,科技部门及重点企业与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发和引进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闽侯县是福建省农村技术市场示范县,通过培育与发展农村技术市场,建立了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4、科技政策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制定了《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和《闽侯县科学技术奖励规定》等政策,为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县委、县政府重视科技工作体系建设,成立了闽侯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领导及乡镇长为成员,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局面。

在机构改革中,县科技局作为县政府24个保留部门之一,是福州地区8个县市中保留下来的两个科技局之一(福清市科技局和闽侯县科技局,其他县市为科技文体局)。

设置和配备适应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县、乡、村三级科技组织机构和人员。

县级设科技局、科协,科技局下设科技情报所、技术市场、科技开发中心等3个事业单位;15个乡镇也相应设立科委、科协(2004年机构改革后并入农业服务中心,只单独设立科技助理员),并配齐科技副乡镇长;大部分行政村也都配备了村专兼职科技副职;全县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都设立技术开发室,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工作体系。

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解决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一)优化科技进步政策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建立起“精简、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转变科技部门的管理职能,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将政府科技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度和环境建设、提供服务、组织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等方面。

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符合WTO规则的科技进步机制和服务体系,创建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有效规范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置业。

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着力营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在招商引资中,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导向,重点引进一批高起点、高技术、高创汇的三资企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全县经济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方向发展。

建立大学城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充分利用福州大学新区雄厚的智力资源、研发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为建立孵化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依托汽车城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优势,着力推进东南汽车与我县地方企业对接,积极发展汽车相关产业,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二)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功能,把部分科技三项费用通过风险投资、贷款贴息等形式,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积极培养引进企业的研究开发人才,加强岗位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职工开展科技发明、技术创新活动。

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协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引进最新科研成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适应市场需求,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保护并有效利用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减少、控制各种污染。

加强生态建设中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不断改善生态与环境状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以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和社会教育形式开展科普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公众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创造健康、文明、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

加强流行性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依靠科技提高公众的卫生与健康保障水平。

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科技部门积极地介入到我县的机械制造、传统工艺、建筑建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五大主导产业,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技开发力度,解决生产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企业吸收新技术和转化成果的能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广泛协作。

大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联合开发、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等方式,与企业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转化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使民营科技企业尽快成长。

(五)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重点加强一批品种优、技术新、示范强、辐射广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新品种引进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重点攻关一批带动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如良种引进推广、果蔬贮藏保鲜、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不断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调优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科技进步示范县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保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围绕中共闽侯县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加快融入步伐,建设福州新区”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立足闽侯县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在五年内把闽侯县建设成为科教先进、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

经济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分别为13.8%、16%和15%,到2009年分别达到200亿元、530亿元和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分别为8.9%、6.5%,到2009年分别达到16200元、5480元;到2009年,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7.6﹕65.3﹕27.1。

社会目标:

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8个百分点,到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达4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左右;到2009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每千人医生数达2人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人均GDP为32780元∕人;人均财政收入4600元∕人;人均邮电业务量950元∕人。

环境目标:

到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56.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3%;环境综合评价达94.2%。

科技目标:

①强化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

到2009年,县本级科技三项费用达660万元,占当年县财政预算支出的1.55%;科普经费达45万元;科技事业费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

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开发经费达5.70亿元,占当年企业销售收入的3.00%。

②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到2009年,年申请专利220项、授权专利160项;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0亿元。

③加速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一批高技术、高增值、高关联度的新兴产业群(汽车制造、新型建材、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和一批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科技型企业群体。

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64%。

④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使科教兴县战略得到更加彻底地贯彻落实。

到2009年,始终保持100%的九年义务教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全县专业技术人员达2.1万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340人。

(三)主要任务

1、依托汽车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

汽车城落户我县青口投资区,是福建省闽台合作的最大工业项目。

汽车城系东南汽车公司与118家零部件专业厂共同组成,总占地面积3000亩。

依产业类别划分为:

整车厂、钣金类厂、化工类厂、机电类厂和专业类厂等五大区域。

汽车城走“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稳步扩张”之路。

第一期建设规模为年产3万辆,现有年生产能力15万辆,逐步发展并最终达到年产30万辆的目标。

为应对加入WTO后国内外汽车激烈竞争趋势,积极推出“借助国际名牌,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汽车项目”的战略,与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作“戴克”项目,总投资1.88亿欧元,建成后年产6万辆轻型客车。

并积极引进最大零配件厂—台湾华擎发动机,总投资4188万美元,将于2006年建成投产。

到2009年汽车年产量达30万辆,产值300亿元。

加强上下游配套建设,垒大拉长汽车产业链,把青口汽车城建设为全国汽车和汽车配件重要生产基地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汽车城。

通过汽车城带动,上海宝钢投资的宝井钢材项目总投资5亿元,其中首期投资1亿元,将于2005年底建成投产,形成10万吨汽车钢板年产能力,主要产品冷轧涂镀类薄钢板。

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福建唯一的汽车钢板产品生产厂家。

通过产业积聚效应,加快延伸产业链。

到2009年,青口投资区将形成以东南汽车、戴克汽车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建材三大主导产业,成为福州南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群。

2、依托福州大学新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福州大学新区是福建省“十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的最大项目,2002年正式落户闽侯县上街镇。

总规划用地18316亩,总投资30亿元;到2010年,大学新区在校生将达到10万人,重点发展为我省电子制造、机械设备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服务的重点学科,同时建成一批国内外前沿学科基地和实验室,使之成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产学研一体化的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大学园区。

充分利用大学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储备,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