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639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

《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docx

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5

高一历史“每周一练”系列试题(16)

一、选择题

1.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3.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

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5.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而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经济制度不利于农业生产②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④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

6.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7.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包含()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②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

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④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9.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大型和重要的工矿企业允许资本经营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B.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其弊端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剩余粮食征收方式是()

A.有偿征收B.无偿征收C.低价购买D.限价购买

12.1921年苏维埃俄国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包括()

A.七年战争的严重破坏B.1921年的严重天灾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苏维埃俄国政治危机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百分比(根据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材料二(下面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苏联的理论口号)“20世纪是资本主义存在的最后世纪,到这个世纪末,将根本没有资本主义,或者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残余。

——摘自瓦尔加《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

材料三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且采取各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

——摘自1996年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

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所学的知识,试从经济建设、理论建设、思想建设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失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胜利的原因。

你从中、苏社会主义建设一成一败的原因中得到什么启示。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

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

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

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

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

……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

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

有什么进步性。

15.邓小平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

”一位同学学习时说:

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即国家干预,都有取得成效的实例。

请你列举三个实例(各一例)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ACB6—10:

BDACA11—12:

BD

二、非选择题

13.原因:

A经济上:

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愈来愈慢,经济衰落,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起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中国自“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民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B理论上:

苏联长期脱离实际,不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的形势仍继续坚持资本主义将在二十世纪灭亡的观点由于教条主义,谈不上对外开放和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实事求是是思想,并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真研究国情,借鉴资本主义的长处,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问题。

C思想建设上:

苏联不能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有效的反渗透。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启示:

A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

B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发展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C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1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

农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

(3)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经营和贸易的自由。

进步性:

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5.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苏俄新经济政策其实质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缓和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处境。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