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527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x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总则

第1条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与原则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成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2.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贯彻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4.《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5.《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6.《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7.《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报批稿)

9.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其中:

1.近期:

2011年—2015年

2.远期:

2016年—2020年

远景:

2020年以后

第5条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定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等9区,双流、郫县2县以及新津县普兴、金华两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为3753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范围

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1.市域包括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9区,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4市(县级市)和双流、郫县、金堂、大邑、蒲江、新津6县,面积为1212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划定为绕城高速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及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绕城高速以外行政辖区以及高新南区大源组团范围,面积约630平方公里。

第7条本规划是成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8条文本条文中的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条文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9条本规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一部分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

第一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10条城市性质

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主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11条城市职能

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物流和商贸中心

3.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

4.西部地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

5.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12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根本要求,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以创建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为途径,努力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构建和谐成都,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第13条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为有效落实城市发展目标,提出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见附表1)。

分为约束性、引导性和预期性指标。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第14条区域协调策略

发展成渝经济区,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沿江、沿线发展的空间布局,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以成都为中心,推进成德绵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大力促进成德绵、成眉乐、成资遂、成雅、成阿等区域合作,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

第15条城乡统筹策略

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以新城为重点,着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农村现代化。

全面统筹城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市场体制六个一体化。

第16条生态优先策略

发挥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屏障的作用,保护“山、水、田、林”生态本底,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实现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转。

第17条空间优化策略

构建城乡一体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城、镇、村之间以田园隔离,防止连片发展,采用集约化建设方式,形成新型城乡形态。

促进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形态由摊大饼式向组团式转变。

中心城区与新城职能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第18条产业转型策略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支柱产业,以市域战略功能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地。

第19条枢纽强化策略

以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等对外通道建设为重点,以综合枢纽建设为关键,以城乡一体化路网体系为支撑,加快构建以成都为中心、辐射中西部、连接国内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西部最大的铁路、公路枢纽和国际性枢纽机场。

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物联网,打造物流枢纽。

第20条文化引领策略

重点保护展现成都文化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输出以休闲为特征的熊猫、饮食、三国、古蜀等本土文化;加快培育以创新、科技和活力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区域,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基地的形成,塑造代表成都个性特征的空间环境和风貌景观。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21条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充分发挥成都在四川省省域发展中的极核作用,大力推进市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人口向新城和重点镇集聚。

近期2015年总人口约16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123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74%。

远期2020年总人口约200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162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81%。

第22条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控制

调整城市结构,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

控制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改善居住环境,保障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在现状基础上略有提高。

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中心区人口向边缘片区、新城和重点镇疏解,建立居住与就业相平衡的城镇发展模式。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6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2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70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6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3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70平方米。

考虑到人口流动性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按800万人校核。

第23条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1.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建立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控机制,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

城镇建设用地的投放与城市发展重点紧密结合。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第一节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第24条控制目标

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切实保护具有国家性、公共性和唯一性的自然资源,构建城乡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城乡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25条风景名胜区

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龙门山风景名胜区。

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

鸡冠山—九龙沟风景名胜区、朝阳湖风景名胜区、黄龙溪风景名胜区、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

2.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

第26条自然保护区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

白水河自然保护区、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

鞍子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黑水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2.依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

第27条森林公园

1.国家森林公园4处:

龙池森林公园、西岭雪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森林公园、白水河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2处:

鸡冠山森林公园、白鹿森林公园。

2.依据《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

第28条地质公园

1.国家地质公园1处:

彭州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

2.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

第29条河湖湿地保护区

1.保护河湖湿地,包括河流、湖泊、塘库和湿地等(以河流水系为主)。

对岷江、沱江、青衣江及其主要支流和流经中心城市的河流进行重点保护,其中包括岷江及其主要支流金马河、西河、蒲江河、临溪河、蒲阳河、柏条河、江安河、走马河、清水河、斜江河、出阝江河和沙沟河,沱江及其主要支流毗河、青白江和小石河,青衣江主要支流玉溪河,以及流经中心城区的府河、南河、沙河、西郊河、摸底河、浣花溪和东风渠。

2.保护区分为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保护范围在下层次规划中予以落实。

除绿化以外的城市建设严禁占用绝对生态控制区内的河湖湿地。

第30条山体保护区

保护龙门山、龙泉山的山地区域,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严格控制山地与平原交接地区的开发强度。

第31条基本农田

依据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基本农田进行严格保护,202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523.53平方公里。

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32条重要廊道控制区

主要铁路、公路两侧绿化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

控制预留市政基础设施走廊用地。

第二节建设限制性分区

第33条建设限制分区

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第34条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为市域范围内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通道以及如进行建设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区。

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文保单位的核心保护范围,风景名胜区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等。

对区内生态环境或历史文化遗产实施严格保护,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性建设。

第35条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主要是资源环境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包括河湖湿地的绝对生态控制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行滞洪区、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风景名胜区的一二级区、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工程地质不适宜建设区、机场净空要求的限制建设范围等。

规划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

对于与限制建设地区重叠的城镇建设区,应按照相关的保护要素提出具体建设限制标准,严格控制发展、严格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补偿政策,达到相应的保护要求。

第36条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区域,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第六章城镇体系

第一节总体功能区划

第37条总体功能区划

市域划分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提升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4大总体功能区,引导市域功能结构优化。

1.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

范围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和金堂的山区。

2.优化型发展区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区域。

应注重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城镇布局显山露水,充分体现“城在田中”。

范围包括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蒲江、新都西部、新津西部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

3.提升型发展区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区域。

重点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园在城中”的城市格局。

范围为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以内的地区。

4.扩展型发展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

城镇布局要在保护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形成“城田相融”的格局。

范围包括新都东部、新津东部、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和双流等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第二节体系结构

第38条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区两带六走廊”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一区”为中心城区;“两带”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是自然生态保护带和成都建设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的主要承载区;“六走廊”为六条城镇发展走廊,包括成(都)温(江)邛(崃)、成(都)灌(都江堰)、成(都)青(白江)、成(都)龙(泉驿)、成(都)新(津)、成(都)华(阳)发展走廊。

其中生产要素向东、南部发展走廊高度集聚,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紧凑发展格局。

整合市域南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天府新区,包括高新区南区、双流县、龙泉驿区、新津县等区域。

第39条等级规模结构

1.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1个中心城市、14个新城、34个重点镇、约150个一般镇、约2000-3000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村体系,详见附表2。

2.规模结构

规划确定7个层次的城镇规模结构,详见附表3。

第一层次:

500万人以上的特大中心城市1个,即成都中心城区。

第二层次:

100万人以上的新城2个,即华阳新城、新青新城;

第三层次:

50—100万人的新城4个,即温江新城、东升新城、龙泉新城、郫县新城;

第四层次:

20—50万人的新城7个,即都江堰新城、邛崃新城、大邑新城、新津新城、崇州新城、彭州新城、金堂新城;

第五层次:

10—20万人的新城1个,即蒲江新城;

第六层次:

5—10万人的重点镇约30个;

第七层次:

5万人以下的重点镇及一般镇约150个;

除此之外,还有2000-3000个农村新型社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布局。

第40条职能结构

1.中心城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西部的金融、文化、商贸中心。

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

2.天府新区

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核心功能包括“一门户、两基地、两中心”,其中:

“一门户”是指内陆面向欧亚的对外开放门户,“两基地”是指高技术产业基地与高端制造业基地,“两中心”是指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和国家自主创新中心。

天府新区范围内的华阳、龙泉、东升新城为重点建设新城。

华阳新城:

集聚发展中央商务、总部办公、文化行政等高端服务功能,建设成区域的生产组织和生活服务的主中心。

龙泉新城:

重点发展汽车、航天航空、装备等高端制造业的研发、制造、商贸、物流等功能。

东升新城: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技术研发制造功能。

3.其他新城

新城为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

新城实施非均衡特色发展战略,在建立常规公共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各新城强调分解部分中心城区功能,错位发展,满足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新增功能。

新青新城:

分流中心城区部分功能,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机电装备、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职能。

郫县新城:

分流中心城区部分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教育培训等职能。

温江新城:

分流中心城区部分功能,重点发展健康服务、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职能。

金堂新城: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产业。

都江堰新城:

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川西水利枢纽,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

邛崃新城: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发展制药、旅游度假等职能。

大邑新城:

重点发展旅游度假产业以及轻工产品与通用机械产业。

新津新城:

重点发展新材料、现代物流产业。

崇州新城: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发展商务度假旅游、家具及皮革等产业。

彭州新城:

重点发展石化、建材、制药产业。

蒲江新城:

重点发展食品制造、印务包装等产业。

3.重点镇

依托34个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建设工业产业园区或服务业功能区,形成小城市,带动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4.一般镇

农村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心,大多为农工商结合的片区中心。

5.农村新型社区

农村基层管理和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依托,注重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

第三节建设指引

第41条新城

各大新城“产城一体”发展,突出展现“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和“产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新区”的城市特色;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和强度,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态。

新城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高品质、高标准建设新城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新城吸引力,促进新城发展。

积极发挥基础设施的引导作用,通过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加强新城与中心城区联系,采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土地开发与交通设施建设相互协同,促进新城的理性增长。

第42条重点镇

鼓励农民向重点镇集中,合理确定和强化重点镇的产业依托,以解决农民就业为主要目标,发展符合大城市郊区特点和农业产业化特点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发挥比较优势,与国家级开发区、新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梯次结构。

加快重点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福利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改善重点镇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43条一般镇

按照“产业支撑、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的规划原则,引导一般镇的建设。

1.总体要求

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确保产业支撑,不再发展第二产业,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促进特色产业的形成,带动农村发展。

强化小城镇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三网覆盖”,加快形成城镇网络。

2.整体布局

城镇新建或扩建用地需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需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安全设防。

坚持“功能复合、用地集约”的原则,形成小城镇的公共中心;公共配套设施注重资源共享、综合集成,实现均等化、满覆盖,提倡复合用地和多功能叠建;路网布局应提倡“窄路幅、高密度”,禁止镇区规划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大绿地。

3.城镇特色

倡导“一镇一特色”,突出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每个小城镇应有一至两条特色街道。

4.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空间格局较为完整的小城镇,应重点保护其历史肌理和历史街区街道生活的原真性,并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44条农村新型社区

1.总体要求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应遵循“产业支撑的发展性、建筑风貌的多样性、周边环境的相融性、配套设施的共享性”原则。

社区新建或扩建用地需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安全设防。

2.设施配套

应坚持集约用地、功能复合、资源共享、使用方便的原则进行配套,在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设置综合服务中心用房,其他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应统筹规划。

第七章产业发展

第45条第一产业

努力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和经营,大力发展农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突出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旅游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第46条第二产业

构建以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按照“产城一体”的原则,在城镇空间布局基础上,统筹工业发展布局,促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规划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分别为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锦江工业集中发展区、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金牛工业集中发展区、武侯工业集中发展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金堂工业集中发展区、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蒲江工业集中发展区、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彭州工业集中发展区、邛崃工业集中发展区、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及石化基地。

各工业集中发展区坚持“一区一主业”的发展策略,以“集群发展、关联发展、分类布局”为原则,提升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水平,明确各工业区鼓励性和限制性产业政策,促进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

其中部分工业集中发展区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形成市级战略功能区,包括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产业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

另外,在双流县公兴镇和高新西区各设立一处综合保税区。

第47条第三产业

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均衡化的服务业体系。

1.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商贸业和都市旅游业的提档升级;中心城区外围构建北部商贸、南部科技商务、东部工业商务、西部健康休闲四大特色服务业功能片区。

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规划建设金融总部商务综合功能区、东部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北部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交通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

2.旅游业构建“一核一圈两带”的产业布局模式。

“一核”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都市旅游核心区。

“两带”为龙门山和龙泉山旅游发展带,其中龙门山以发展入境游和中高端休闲度假游为重点,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龙门山山地度假旅游综合功能区;龙泉山打造以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滨水休闲、民俗文化为主的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一圈”为“一核”和“两带”之间的城市近郊游憩圈。

3.物流业重点拓展物流贸易,依托产业资源形成国际物流枢纽,构建“四园区四中心”的结构体系。

“四园区”为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新津物流园区;“四中心”为新都物流中心、龙泉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和成都保税物流中心。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第48条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打造成都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形成成都对接国际的航空、铁路、高等级公路运输通道,构建先进的国际区域性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成都的国际区域枢纽地位。

通过突出南向、加强东向、扩大北向、畅通西向,全面构筑成都东、西、南、北出川大通道,打造国家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与内陆对外交通门户,形成成渝区域交通增长极。

2.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市域快速铁路及快速路网,加密城乡公路网,构建中心城区对外多条快速交通走廊。

完善城乡客运交通系统,形成以轨道、快速路网及快速公交组成的城乡快速客运交通,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共享和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共享。

第49条航空

规划形成国家级国际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