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492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docx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汇集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4370    更新时间:

2008-12-16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临,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

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

这是太守喝醉了。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

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

由远到近。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

分别是什么?

核心又是什么?

  答:

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9、第三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

  *

(1)滁人游

(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10、“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11、第③段写了哪些人?

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

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十四、开放性试题

  1、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事情真相大白

  2、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

  3、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

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

    下联:

  *宽对即可,例如: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

 

11、《岳阳楼记》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五、古今异义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

古义:

写文章

  今义:

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

扩大它旧有的规模。

制,规模。

 

  2、横无际涯:

宽阔无边。

涯,边。

  3、朝晖夕阴: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

  4、大观:

雄伟景象。

  5、前人之述备矣: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6、山岳潜形:

山岳隐没了形体。

  7、薄暮冥冥:

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8、翔集: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9、岸芷汀兰:

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10、长烟一空: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全。

  11、何极:

哪有穷尽。

 

  12、樯倾楫摧:

桅倒下,桨断折。

  13、郁郁:

形容香气很浓。

  14、把酒临风:

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15、微斯人:

没有这种人。

微,无、没有。

 

  16、吾谁与归:

我同谁一道呢?

归,归依。

     九、特殊句式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反问句、倒装句

  十、朗读节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

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

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

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

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在文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

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

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

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

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

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

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先:

在……之前,后:

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

  第二段:

(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引出下文。

  第三段:

(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

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

揭示全文中心。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3、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4、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5、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

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6、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

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7、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

以物喜,以已悲。

  8、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9、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0、“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

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11、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

点明中心。

  12、词语欣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

“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1分)

  13、在下面句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

(2分)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爱莲说》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

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

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

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

洗涤。

妖:

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

却亵:

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

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只,仅

  九、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

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

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

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

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同意与否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

13、《三峡》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

有时 

  今义: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

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

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

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

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

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

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

白色)(湍:

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

很)

  5、属引凄异(属:

连接)

  6、不见曦月(曦:

阳光或日光)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

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

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

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

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

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

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