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489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docx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时间就是生命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他用笔做武器,写文章激励广大群众起来革命。

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是他自己说: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

他曾经说过:

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

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

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

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人等他。

就是下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

他曾经说过:

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写作,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表明________。

(2)鲁迅把忙碌后看书当作是________;把耗费别人的时间看作是________;把节省时间看作是________。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写鲁迅先生珍惜自己的时间,第________自然段写他珍惜别人的时间。

(4)文章赞扬了________。

【答案】

(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3)三;四

(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

【解析】【分析】

(1)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依据段意找段落,这就要求对文章由一个整体的了解,看看每段主要写的是什么,然后在确定答案。

(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赞扬了什么。

故答案为:

(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3)三、四

(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理解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题考查依据段意找段落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思想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木有情

   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

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长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

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

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

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

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 kóng)地上。

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

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

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

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

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1)选择文中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空________(kōng kóng)地

(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①跟“强”相反;②年纪小;③不足,偏少。

“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________。

根据义项②,可以用“弱”组词为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瘦弱——________——________

欣喜——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桂花在________季开放。

②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因为________,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5)用波浪线画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请你做一回小老师,简明扼要地写一句评语。

【答案】

(1)kóng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秋;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6)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

写作方法,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1)kàng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秋;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6)略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文中的“花”指的是(   )

A.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                                        

B. 诸元素之女

C.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D. 以上三项都是

(2)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3)③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片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

B.这里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

C.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D.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

(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略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把“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是比喻。

(3)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形象生动,是比喻。

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故答案为:

(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D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3)考查学生对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人诗云: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由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

娇媚——________    洁白——________

②找反义词:

烦心——________    快乐——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说说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

(4)雨中的丁香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的原因是________。

(5)作者之所以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丁香花色彩绚丽、香气浓郁、婀娜多姿,令作者浮想联翩。

B. 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C. 丁香花担负着解不开的愁怨。

(6)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妩媚;莹白;顺心;愁怨

(2)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花苞;衣襟上的盘花扣

(3)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雨中的丁香线条模糊;格外妩媚;作者觉得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只有在雨天才极为明显。

(5)A

(6)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决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1)妩媚、莹白、顺心、愁怨

(2)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花苞;衣襟上的盘花扣。

(3)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雨中的丁香线条模糊;格外妩媚;作者觉得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只有在雨天才极为明显。

(5)A

(6)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决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课内阅读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解释词语。

A. 肃立________

B.瞻仰:

________

(2)写下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恭敬、庄严地立着

;恭敬地看

(2)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把掌声比作雷鸣

(3)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解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6.课外阅读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在12个月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飞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在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

(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________,长征是________,长征是________。

(2)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________余里,纵横________个省。

(3)军长征大约经历了________年的时间。

(4)写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5)全世界宣告了什么?

【答案】

(1)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2)二万;11

(3)1

(4)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解析】【分析】这道题告诉了我们,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点评】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阅读课文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7.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_______使人惊叹,_______叫人舒服,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1分)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

(1分)

________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________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________ 。

(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这种境界,________ 使人惊叹,________ 叫人舒服,________ 愿久立四望,________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

________ 。

【答案】

(1)景

;人

(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天际、绿毯、绿色、渲染。

(4)广阔无边的大草原

;羊群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景物引起的。

(6)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7)都是描写的绿色景物

(8)即使

;又

;既

;又

(9)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的。

本文形容草原的无边无际,非常广阔。

【解析】【分析】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

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点评】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因为

灾难

生存

(2)结合句子理解划线字的意思。

①再生:

________。

②滥用:

________。

(3)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①从文中“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________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________。

(5)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6)根据这段文字提出的问题,设计两条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广告语。

【答案】

(1)wéi;nàn;cún  

(2)重新;不加节制  

(3)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但是;转折;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因为wéi、灾难nàn、生存cún。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①再生:

重新。

②滥用:

不加节制。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真正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①从文中“但是”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转折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二是滥用化学品。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生态灾难的类型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