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249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docx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炼第5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

第五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是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此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政治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由盛而衰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清朝对蒙藏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经济

发展与迟滞并存

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

文化

承古萌新

一方面,宋明理学处于统治地位;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近代自然科学未能产生;市民文化兴起。

另一方面,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全国

课标

Ⅰ卷

2019,27,4分

明朝地区经济的差异

明清时期作为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从知识分布上看,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涉及,但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上,尤以经济居多;从题型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择题的考查与近几年社会热点结合紧密

(1)掌握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整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并注意分析变化的原因、影响

(2)注意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各领域的对比与联系,把中国放在世界大势中去理解,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时空观念

(3)以史为鉴,注意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时政热点的联系

2018,27,4分

明代的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时的“麒麟外交”

2018,41,12分

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2017,27,4分

明朝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全国

课标

Ⅱ卷

2019,27,4分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8,27,4分

明清时期昆曲的流行

2017,27,4分

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 B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

记述

出处

(成祖时)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房前密勿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

《明政统宗》

(宣宗时,内阁)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

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

《殿阁词林记》

(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

《明宪宗实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

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西园闻见录》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答案 B 

3.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

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

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政府对人民管理的松弛

C.中央机构的变革        D.强化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答案 D 

4.据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

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

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答案 A 

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防止了大臣专权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 B 

6.下表反映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状况,由此可以看出(  )

时期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

政区

行省

布政

使司

统县

政区

路、府、

府、直

隶州/州

府、直

隶州

县级

政区

州、县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答案 B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7.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答案 C 

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答案 C 

9.明清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

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B.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

C.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D.社会价值取向变化

答案 D 

10.1567年,明政府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

这主要表明(  )

A.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当时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答案 D 

11.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

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 B 

考点三 儒学的新发展与明清科技文化

12.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

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

这表明明代(  )

A.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B.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C.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D.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 D 

13.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面大图或双面合式(见下图)。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 C 

14.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  )

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政治改革的条件

C.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社会教化的作用

答案 D 

15.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

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50种

1种

5种

11种

2种

12种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化学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答案 A 

16.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

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

“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

”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 B 

17.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

“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

”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

这说明(  )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答案 B 

【应用集训】

1.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第二次”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有人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B.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新思潮

C.统治者意识到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逐渐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D.形成了西学东渐的高潮,直接导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萌发

答案 A 

2.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

“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答案 A 

3.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

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

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

这一结局说明(  )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答案 C 

4.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代(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答案 B 

5.16世纪初,中国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6,而欧洲是1∶12。

据此,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与中国贸易的重要经济策略,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明确规定贸易的一定比例是用白银购买中国黄金。

这种经济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

A.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B.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D.阻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6.密折是奏折的一种,是指专受皇帝指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再直接发给上奏人的文书。

密折制度创建于康熙年间,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密折制度,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驻防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及时将地方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

这反映了(  )

A.雍正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密折制度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

C.地方官员的权力正逐渐扩大

D.行政程序繁杂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 A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茶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革新上,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乌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形成了我们国家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

饮茶方法,由唐宋的煎煮法、点茶法简约化发展为现代的沸水冲泡法。

明清时期有60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

尽管茶人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但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茶雅志,以茶励节。

——摘编自何雪涓《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茶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特点:

制茶技术取得新突破,茶叶加工多元化;形成了茶叶种类的基本格局;饮茶简约化;大量茶书出现;品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2)背景:

专制制度强化,文人受到压抑;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发展。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2019北京文综,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

”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 D 

2.(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

“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 D 

3.(2017课标Ⅱ,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4.(2016课标Ⅰ,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5.(2018课标Ⅰ,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

答案 

(1)变化: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6.(2017课标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分)

答案 

(1)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

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7.(2019天津文综,2,4分)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 B 

8.(2019课标Ⅰ,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D 

9.(2019海南单科,4,2分)“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 B 

10.(2019课标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 C 

11.(2019课标Ⅱ,27,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12.(2019江苏单科,5,3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 B 

13.(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14.(2017课标Ⅰ,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15.(2016课标Ⅲ,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16.(2015课标Ⅱ,27,4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17.(2015课标Ⅰ,27,4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 B 

18.(2017江苏单科,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