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000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docx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转载)

发表者:

赵东奇1000人已访问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肥厚,最终发展成为右心功能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的一种心脏病。

本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病死率较高。

急性发作以冬春季为主,呼吸道感染为急性发病的基本诱因。

早期心肺功能尚能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并常伴有多种并发症。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胀”、“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

1.寒痰瘀血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咳嗽气喘,遇寒加剧,胸痛憋气,面青唇紫,恶寒散热。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浮紧或弦滑。

(2)处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半夏、川芎、炮附子、五味子、炙甘草各10g,炙麻黄8g,桂枝、干姜各5g,细辛6g.咳嗽加剧时,加款冬花、苏子、枇杷叶各129;痰黏甚者,加桔梗、川贝母各12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痰热瘀血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咳嗽气短,痰黄而黏或有血丝,胸胁胀满,身热口渴,目赤唇紫,甚则出现皮肤瘀斑,大便干燥。

舌质暗或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2)处方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黄芩、丹参、赤芍、桑白皮各10g,金银花、板蓝根各15g,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g,芦根、冬瓜仁各20g.痰热内盛者,加葶苈子、天竺黄各10g,鲜竹沥水lOOml;出血者,加牛角、紫珠草各30g,丹皮、侧柏叶各1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痰浊壅肺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咳嗽气喘,胸满闷胀,痰多黏腻。

舌苔白腻,脉滑。

(2)处方半夏、陈皮、苏子、苍术、厚朴各12g,茯苓15g,白芥子、莱菔子各10g,炙甘草6g.若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见喘咳痰多,色白而有泡沫者,加麻黄、细辛各6g,防风12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热蕴结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咳嗽气粗,胸膈烦闷不安,发热,痰黄而黏稠,难咳出,口干苦。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处方桑白皮15g,川贝母、白芥子、苏子各10g,黄芩、法半夏、莱菔子、金荞麦、鱼腥草、平地木各12g,一枝黄花690若见大便干结不通,小便黄赤者,加生大黄6g,火麻仁10g,山栀子、泽泻各12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阳虚水泛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浮肿,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尿少,腹胀,食欲缺乏。

舌淡白,苔白腻,脉沉虚或结代。

(2)处方茯苓、黄芪各30g,桂枝、栀子各12g,白术、大腹皮、猪苓、泽泻各15g,制附子10g,车前草209,生姜、炙甘草各690若水肿甚者,加沉香、牵牛子各6g,万年青根10g,汉防己39,椒目12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痰瘀乘心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意识不清或昏睡不醒,躁动不安,或谵语秽语。

唇绀面暗,唇舌青紫或紫暗,苔黑,脉滑数。

(2)处方法半夏、化橘红、制南星、枳实、郁金、桃仁、黄芩各12g,茯苓、石菖蒲、红花各15g,竹茹6g,鲜竹沥水lOOml.兼有肝风内动者,加钩藤I5g,僵蚕10g,羚羊角、全蝎各6g,同时送服安官牛黄丸l粒,或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若有阳气暴脱者,宜回阳救逆,加人参、制附片各10g,五味子、麦冬各12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肺肾两虚型(缓解期)

(l)主症呼吸浅促,声低气怯,咳吐白色泡沫状痰,腰酸肢冷,

夜尿多。

舌淡,脉沉细或结代。

(2)处方人参、仙灵脾、巴戟天各10g,麦冬、五味子各12g,熟地、紫石英、钟乳石各25g,蛤蚧1对。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脾肾两虚型(缓解期)

(1)主症食少痰多,短气息促,纳后脘痞,腰酸腿软。

舌淡,苔薄,脉沉细。

(2)处方桂枝、制附片、菟丝子各10g,茯苓、党参、磁石各30g,白术12g,熟地25g,山药、山萸肉各15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心阳亏虚型(缓解期)

(l)主症喘咳心悸,咳痰清稀,面浮肢肿,小便量少。

舌质淡

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处方制附片、生姜、炙甘草各10g,桂枝、赤芍、大腹皮、汉防己各12g,白术15g,猪苓、茯苓各30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气阴两虚型(缓解期)

(1)主症咳嗽痰少,痰难咳出,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偶可咳血,气短气喘,口干唇暗红。

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弦滑。

(2)处方西洋参、葶苈子、地龙、川贝各10g,麦冬、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各12g,红花6g,三七5g。

阴虚甚者,加生地黄259,玄参15g,知母12g;咳血者,加仙鹤草、紫珠草各30g,阿胶I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表虚不固型(缓解期)

(1)主症咳喘无力,动则气短,语音低怯,神疲少气,自汗怕冷,面色白。

舌质淡,脉虚弱。

(2)处方黄芪40g,白术、茯苓各I5g,防风、桔梗各12g,荆芥、前胡各10g,党参30g,炙甘草6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张琪诊治经验

(1)活血化瘀,贯穿始终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展成为右心衰竭的疾病,归属于中医学的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

本病起病于肺,日久影响心脏,由于久病气虚而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加以痰湿内阻,血脉不利,除咳喘外,兼见短气、心悸、胸闷、小便少、浮肿、颊赤、口唇发绀、舌质紫暗、脉沉涩等一系列症状。

其病理为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以气滞、血瘀、水饮、痰浊为标。

张老在临床上善用血府逐瘀汤合生脉散治疗,两方相伍,标本同治,临证时再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随症加入清热化痰之品,大多可获良效。

(2)适当益气,升中有降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张老发现,肺心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累及于脾,子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虚及肾,导致气喘日益加重,吸入困难,呼吸短促难续等一系列气虚为主的表现。

这时有的医生认为气虚为主要矛盾所在,而大剂量应用益气升提之品,如人参、黄芪之类。

张老认为,肺心病出现气机不利,不宜大量应用人参、黄芪。

由于肺心病是气虚与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交互为患而引起的本虚标实证,因此,大剂量应用显非所宜。

本病临床应用人参、黄芪之量不宜大,以15~25g为宜,而且必须注意与益母草、葶苈子、桃仁、猪苓、泽泻等活血化瘀及利水通淋药配伍。

人参、黄芪与这些药物配伍,升中有降,不至于造成气滞、痰浊、水饮阻滞加重。

同时,还应加用桔梗、枳壳、杏仁以调畅气机,疏利肺气。

(3)利水消肿,衷中参西张老对于肺心病心衰的治疗,常用利水消肿药可以起到西药利尿剂的作用。

张老认为,.葶苈子味辛性寒,为泻肺中气郁水饮、利湿平喘要药,葶苈子适用于中医辨证为浊唾痰涎壅遏气道之邪实气闭者,对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用,临床应用其治疗心衰的指征为咳喘、不得卧、浮肿明显,且没有明显的脾肺气虚表现者,尤其适用于反复应用地高辛中毒而不能再用者,一般用量为15g,最多可用至50g.五加皮味辛性寒,入肺肾经,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淤,其临床应用指征为咳喘、水肿明显,辨证以寒湿为主,没有明显阴虚及肺气虚表现者。

汉防己味苦性寒,行水散流痰,主肺气嗽喘,其应用指征为辨证没有明显湿热而以阴虚为主者。

附子、麻黄、桂枝都具有温阳强心作用,附子用于辨证以心阳虚衰,鼓动无力时,麻黄、桂枝用于心率低于每分钟80次时。

对于阳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而引起水液泛滥为主者,可辨证加用真武汤或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

(4)取决预后,重在通便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张老发现T法对于肺心病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保持肺心病患者大便通畅对于其症状缓解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灵枢·本输》谓: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

"如大肠之气闭塞不通,上逆可为咳嗽、气喘。

如大肠之气机通畅则有利于肺的肃降。

临床中患者大便排出通畅时,腹胀、胸闷、呼吸困难均有所减轻。

张老喜用当归,除取其活血养血作用外,着重取其润下作用,一般用量为30g.此外,还喜加郁李仁、桃仁、杏仁,均有润肠通便作用,必要时也可以加大黄。

2.周次清诊治经验

(1)气逆喘咳,当分虚实外邪犯肺是肺心病复发的主要诱因,应出现表实证,但不少患者因久病体弱,虽有外邪侵袭,却既无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之表证,又无但热不寒、口渴汗出之里证,而表现为短气喘促、咳嗽痰多、突然加剧、神疲懒言、四肢困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此时若不细察,往往把外邪遏阻的实证,误认为肺肾不足的虚证,采用补肾纳气之法,造成“闭门留寇”之弊。

周老认为,正盛邪实的实证,多见于素体较强壮之人,表现为寒热症状突然出现、咳喘气粗、痰多或黏稠或黄稠难咯。

邪盛正虚者,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表现为咳喘气短,并在短时间内痰量突然增多。

对这种邪盛正虚之气逆喘咳者,须采用祛邪为主或先祛邪后扶正的治法。

如属风寒引动痰饮,证见咳喘痰多、无汗畏寒、周身酸楚、舌淡苔白滑等,以喘促为主者,首选小青龙汤;咳逆明显者,用参苏饮。

若外感风热、痰火内动,证见咳喘痰多、色黄质稠、汗出口干、身微热等,以喘为重者,宜用五虎二陈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半夏、茯苓、陈皮、桑白皮)或外台神秘汤(麻黄、杏仁、厚朴、陈皮、苏子、柴胡);若以咳嗽为重者,宜选用银翘散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对于邪盛正虚、虚实夹杂证,切忌过早投以壅补之品。

在方药的运用上,周老特别强调,药量不宜过大,服药时间不宜过长,处方忌大而杂。

病情缓解后,可改用清补兼施法。

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心烦、发热、体温升高,乃为正盛邪实,宜用大量清热泻火、宣肺化痰之品。

(2)痰涎壅盛,须辨火盛与脾虚咳痰量多是肺心病发作期的一个突出症状。

周老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咳痰量多、色白易咯者为湿痰;色白清稀者为寒痰;痰多泡沫者为风痰;色黄质稠者为热痰。

但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痰多色白易略,并非湿痰或寒痰,乃是外邪壅闭,火气内发,痰因火动,热像尚未外露之象。

其特点是:

①痰量于短期内突然增多,以咯出为快;②咳嗽、喘促等症状突然加剧;③全身状况明显变坏(神疲乏力、烦躁不宁等);④小便色黄;⑤舌质偏红,脉滑数。

治疗必须采用辛凉疏肺,泻火化痰法。

若证属内外合邪,宜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若郁而化热、痰因火动者,首选清金汤(黄芩、栀子、知母、桑白皮、桔梗、麦冬、贝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或桑白皮汤(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栀子)o待痰量明显减少,全身状况明显好转后,再酌情改用健脾益肺或补肾纳气法。

湿痰的特点是:

①多在肺心病的缓解期出现;②患者多形体肥胖,恣食肥甘厚味;③咳嗽痰多易咯,且多在夜晚临睡时及晨起体位变动时加剧;④全身疲乏无力,喜静卧;⑤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疗采用健脾燥湿法,方选二陈三子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若寒痰在感寒一二日内发生,痰色白质稀量多易咯,并伴有风寒表证者,应采用温肺化痰法,方选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3)喘咳、心悸、水肿,有肺失宣肃与肾阳虚衰之别阳虚水逆、上凌心肺与肺失宣肃、决渎失司都可表现为咳逆喘息不得卧、心悸不宁、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症状。

临证时,二者不可混淆。

周老认为,肺心病发作期所出现的喘咳、心悸、水肿,多为肺气的宣发肃降

功能失司所致。

其临床特点:

①发病前必有外邪犯肺的病因,不论表证是否出现;②咳逆痰喘的症状先于心悸、水肿;③常伴有紫绀、满闷、呼吸困难等。

治宜宣肺降逆,化痰利水法。

若证属外感风邪、内停水湿,方用导水茯苓汤(紫苏、桑白皮、大腹皮、砂仁、木香、陈皮、槟榔、木瓜、白术、泽泻、茯苓、灯心草、麦冬);证属外感风热、水湿不降,方用越婢加术汤合越婢加半夏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决渎失司、水肿较甚,阻碍阳气运行时,必须急用利水行气法先治其标,方用五苓散合五皮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

但在肺心病中使用利水法时必须注意:

①利水药量不宜过大,以防伤阴耗气,必要时可佐以养阴益气之品;②慎用温阳利水法,以防伤阴燥痰;③实邪消除后,需采用阴阳双补、化生肾气之法,以扶正固本。

肾阳虚衰导致的水气凌心犯肺之喘咳、心悸、水肿,在肺心病中虽不多见,但也间而有之。

其辨证特点:

①多发生在肺心病危重阶段或晚期;②发病前无明显外邪犯肺的表现;③心悸、水肿等证先于咳喘,即咳喘症状是在肺肾阳虚的基础上发生的;④常伴有面色青灰、汗出肢冷、呼吸气短等阳气欲脱的征象。

治疗应益气温阳,健脾利水。

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待病情基本缓解后,改用金匮肾气丸或蛤蚧定喘丸以固肾纳气、平补肾气。

(4)阳虚血瘀紫绀,忌单用活血化瘀法一般病人出现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等症时,治宜活血化瘀法,但对于肺心病患者则不能同之。

周老认为,肺心病病人出现瘀血证候,多为肺气虚衰、无力运血所致,是一种因虚而致实的瘀血证。

单用活血化瘀法不但不能减轻症状,反而可引起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

这种气虚血瘀证的特点:

除上述所说的瘀血症状外,病人多伴有少气懒言、疲乏无力、舌质紫暗、舌体胖大。

治宜益气养血活血法,方选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合芎归散(川芎、当归)。

阳虚血瘀者,则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伴见畏寒肢冷、尿少浮肿等。

治宜益气温阳,养血活血。

方选六味回阳饮(人参、炙甘草、附子、炮姜、熟地、当归)合黄芪桃红汤。

若见气阴双虚者,宜用生脉散合桃红四物汤。

另外,部分肺心病患者,即使外邪已除,心阳得复,但瘀血征象也仅表现为减轻,而很难完全消失。

此为病久及肾,血气失荣,肾之真脏色外露。

可长期服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切忌活血化瘀,以防伤其本。

3.王会仍诊治经验

(1)重益气活血慢性肺心病在中医学属“肺胀”、“喘证”、“心悸”等范畴,与肺、心、脾、肾诸脏均有关系,其中与肺、心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

“肺主气”、“心主血”,而“气统血”、“气血相关”。

肺朝百脉,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液,序贯全身,因此心肺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

慢性肺系疾患迁延不愈,久则肺气不足,无力推动心之血脉,心血运行不畅而瘀阻,即由肺病累及于心,而致肺心同病。

故肺心病形成的关键在于气虚血瘀。

其主要症状为:

长期的咳嗽、咯痰、气急、心悸、胸闷、紫绀、肢肿等,甚者出现神识昏蒙。

遵循“气血相关”学说,同时针对肺心病“虚、瘀、痰、热”等病理特点,王老在临床上重视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肺心病。

发作期在使用清肺、化痰、平喘药的同时,加入益气活血药物,既可顾护正气,更能祛邪;缓解期尤重益气活血,扶正固本,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减少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次数。

在药物上,常用黄芪、党参补气;麦冬、沙参滋阴养心,兼能祛痰;丹参、广地龙活血化瘀。

三者相伍,共奏益气养阴活血之效。

气行则血行,阴运则血运,瘀化则脉道通畅,使气虚血瘀得以改善。

(2)重宣肺化痰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因反复感受外邪,邪犯于肺,肺失肃降,而滋生痰浊。

同时由于长期反复发作,脾、肾二脏亦受累。

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蒸化,三者功能失常,均致聚湿生痰,而肺为贮痰之器,故痰邪伏留于肺。

故痰或由内而生,或由外而生,贯穿慢性肺心病的始终。

痰浊既是病理产物,更是致病因子,若不清除,将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宣肺化痰必须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急性发作期尤应加大清肺、化痰、止咳力度,尽快控制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痰与外邪胶恋不解,导致病情加重。

在用药上,王老善用金银花、七叶一枝花、桔梗、鱼腥草、前胡、杏仁、羊乳、虎杖根、野养麦根、云雾草等。

有喘息者,加用佛耳草、碧桃干、老鹳草、广地龙、苏子、莱菔子等降气平喘之品。

在运用宣肺化痰止咳的同时,王老非常注意保持腑气通畅,使邪有出路。

“肺与大肠相表里”,不失时机地使用宣肺通降原则,尤其是腑实患者,可运用大黄等力专势猛之品,以挫其邪势,但须中病而止,勿攻太过。

若患者年高体弱,可用杏仁、瓜蒌仁,既能化痰,又能润下。

(3)重日常调理由于慢性肺心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故王老十分重视患者的日常调理,如采用营养疗法、进行呼吸肌锻炼、调节情志、戒烟等。

慢性肺心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急性发作时多有高代谢,易致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又会影响肺的结构与功能、肺的防御机制和呼吸肌功能,导致肺功能下降,能量需要增大。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心肺功能出现进行性减退。

慢性肺心病患者需要食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的食物以加强营养,这样利于心肺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初诊患者,王老总是耐心地教病人掌握缩唇呼吸、胸肌呼吸和腹肌呼吸,并要求病人持之以恒进行锻炼,以减慢呼吸频率,增加肺泡通气,降低肺泡一动脉血氧分压差,这样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

王老还劝慰病人要保持心情愉悦,指出精神紧张易耗损体力,导致恶性循环。

吸烟能熏蒸清道,灼津成痰,诱发或加剧咳嗽、咳痰、气急诸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吸烟能造成肺功能损害及动脉血氧分压的降低,继而导致慢性肺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故王老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每每力劝患者戒烟。

4.汪履秋诊治经验

(1)五大症状五大症状是指闷、咳、喘、痰、悸,乃肺心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汪老认为,通过对这五大症状的观察,可了解病人病情轻重,辨别虚实寒热。

闷越重,表明病人肺功能越差,预后欠佳;咳嗽剧烈却可能是病情较轻的表现,说明病人正气尚旺,能通过气逆作咳而逐邪外达;喘当辨虚实,实喘乃痰、气郁结所致,虚喘当分肺肾,操劳后少气不足以息者,为肺虚不能主气,静息时也有气短,活动后明显者,乃肾虚不能纳气之候;痰当分寒热,白痰多为寒,黄痰多为热,但痰白质黏则是热象,黄痰质稀亦可见寒象;悸,心悸之谓也,是肺病及心,心气、心阳衰弱,常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2)五大证型①痰浊壅肺证:

症见咳嗽气喘,胸满闷胀,痰多黏腻,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化痰降气。

药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如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色白而有泡沫,见表寒里饮者,可予小青龙汤加减以散寒化饮。

②痰热蕴结证:

多为肺心病合并感染,症见咳嗽气粗,胸膈烦闷不安,痰黄或白,黏稠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肺化痰,降逆止喘。

药用泻白散或三子养亲汤加金养麦、鱼腥草等清热之品。

③肺肾两虚证:

症见呼吸浅促,声低气怯,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舌淡或红,脉沉细或有结代。

治宜养肺阴,益肾气。

药用生脉散合人参胡桃饮加减。

④脾肾两虚证:

症见食少痰多,短气息促,纳后脘痞,腰酸腿软,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宜健脾补肾。

药用桂苓理中汤、金匮肾气丸加减。

⑤心阳亏虚证:

症见喘咳心悸,咳痰清稀,面浮肢肿,小便量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治宜通阳化气。

药用真武汤加减。

以上五大证型以前三型最为多见,其中前两型为实证,后三型为虚证,但临床症情错综复杂,须掌握发作期每多虚中求实,缓解期每多实中求虚,虚实之间,交叉出现,贵在权衡。

如痰浊壅肺,兼见易汗、短气乏力等肺脾气虚之象时,可酌加党参、黄芪、白术等补肺健脾之品,此乃实中求虚;如肺肾两虚,兼见咳嗽痰多、色黄或白、黏稠难咯等痰热之象时,可酌加金荞麦、鱼腥草等以清化痰热,此乃虚中求实。

(3)四大危象①喘脱:

症见喘咳甚剧,鼻煽气促,心慌动悸,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遏止或模糊不清。

治宜扶正固脱。

药用参附龙牡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

②痰厥:

症见面色青紫,胸闷如窒,喉有痰声,不能咯出,舌苔腻,脉沉滑。

治宜开胸结,化痰浊。

药用香附旋复花汤、半夏厚朴汤加减。

③出血:

症见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等。

多为气不摄血,热盛动血。

治宜益气摄血,凉血止血。

药用归脾汤加地榆、槐花、丹皮、水牛角等。

④昏迷:

症见神志恍惚,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明动,抽搐,

咳逆喘促,咯痰不爽。

多为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痰蒙心窍所致。

治宜平肝化痰,熄风开窍。

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另服至宝丹或紫雪丹。

5.周信有诊治经验

(1)急性发作期,首当清热化痰,控制感染急性发作期临床一般多为痰热壅肺,多由感受外邪,痰湿化热导致痰热壅肺。

即西医所谓“感染”期。

痰湿化热是感染的重要标志,亦为肺心病急性发作之诱因,且感染可激发或加重心肺功能不全。

因此,感染、肺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是此期的三大基本矛盾,其中尤以感染居首要。

依急则治标的原则,清热解毒控制肺部感染为主,乃为治疗之关键。

若感染可控,心肺功能则随之恢复,而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便是排痰。

排疾法:

临证时,较大剂量应用千金苇茎汤,对痰液的排出大有益处;若痰多不易排出者,可用大剂量利肺、化痰平喘之品,如半夏、杏仁、桑白皮、紫菀、款冬花、前胡等,以利痰液通畅;若痰少而黏稠,咳出不易者,可酌加润燥化痰之品,如沙参、麦冬、知母等,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若喉中痰涎壅盛者,可用竹沥水20~30ml,每日2次,并猴枣散0.6g,每日2~3次,可收良效。

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是控制感染的必用之法,依据病情选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大青叶、败酱草、黄芩等,均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抗病毒作用。

合用抗生素,仍以青霉素、链霉素为首选。

培补脾肾,活血通脉法:

肺心病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即使在急性发作期控制感染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治本。

使用培补脾肾之太子参、黄芪、五味子、淫羊藿等。

又由于此期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血脉瘀滞,又当辅以活血通脉之当归、丹参、地龙、郁金、赤芍等o

基本方:

麻黄、杏仁、黄芩、桑白皮、前胡、川贝母、枇杷叶、瓜蒌仁、地龙、沙参、桃仁、芦根各9g,生石膏60g,鱼腥草、金银花、丹参、冬瓜仁各20g.

(2)慢性缓解期,重在调补脾肾,培本补虚肺心病缓解期,患者多表现出肺、脾、肾三脏的气虚,见咳喘,咳痰,气短无力,呼吸困难,动则尤甚,唇绀舌暗等。

中医理论认为,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故素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咳而不喘’’之说。

因此,此期属肺虚不降,肾虚不纳之虚喘。

按缓则治本的原则,应重在培本补虚。

重用益肺、健脾、温肾之法:

临证时,一般多用党参、黄芪、补骨脂、五味子、淫羊藿等。

必要时,党参可改用红参9g,或红参粉1.5g冲服,每日2次。

若病势缠绵,上盛下虚,肺肾出纳失常者,可加补肾纳气之肉桂、沉香等,也可用蛤蚧、虫草等改善呼吸功能。

具体用法是:

蛤蚧粉4g冲服;或紫河车粉9g冲服;或用红参6g,蛤蚧1对(去头),虫草、五昧子各9g,水煎服,每日1剂,待症状缓解后,改用粉剂。

辅助祛痰止咳、利气平喘、养心通脉之法:

肺心病缓解期仍伴有标实之咳喘,故在使用补虚治本药物的同时,辅以桑白皮、半夏、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胡等,以祛痰止咳、利气平喘治其标。

同时,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肺病及心,以致血运障碍,亦应辅以当归、丹参、地龙等养心通脉之品。

始终坚持心肺、气血并重的治疗原则。

基本方:

黄芪、仙灵脾、丹参各20g,五味子、地龙各15g,党参、茯苓、半夏、桑白皮、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胡、当归、炙甘草各9g。

(3)后期阶段,当辨证施治,标本兼顾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为首要。

本型多由于心肺功能衰竭,无力推动血脉运行所致。

故而呈现出严重的血脉瘀滞证候。

患者出现口唇紫绀,颜面皮肤青紫,尤以指端为甚,伴心悸、喘促、脉结代、舌紫暗,甚者胁下瘾瘕;或血瘀络损而咯血;或血瘀水停而面肿。

此因虚致瘀之证,治宜标本兼顾,而以活血化瘀为主。

处方用药时,常在培元补虚、益气统血药物基础上,复以大队活血化瘀之品。

若血瘀水停,浮肿腹水者,可辅以茯苓、泽泻、车前子、白茅根、大腹皮等利水消肿之品;若胁下癥瘕,肝脾肿大者,复加鳖甲、牡蛎以软坚消瘾。

基本方:

党参、黄芪、仙灵脾、丹参、虎杖各20g,茯苓、赤芍、郁金各15g,五味子、桂枝、当归、红花、莪术、半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