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896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

《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docx

车站中学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

车站中学2009年中考历史重点热点专题复习简案

孝南区车站中学九年级文综组章国红2009、5、1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2.

二、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问题—————————

三、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国文化惊艳“鸟巢”—————

四、历史性的会晤与台湾问题————————————

五、西藏设“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民主改革50周年)——

六、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七、永不熄灭的圣火点燃者:

马克思—————————

八、2008年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

九、中俄关系(中俄国界之争不再延续“仇恨”)———

十、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中国军舰赴索马里海域护航——

十一、中法关系——————————————————

十二、中国人实现首次太空漫步————————————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我国古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史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史专题五、古代中外关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热点背景: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发表了《共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新年贺词,他指出:

2009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历史意义的年份。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6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解放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列入世界大国行列;从科技上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神七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正在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助我们前行。

新中国成立60年的风雨,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教训。

中国人对60数字的青睐,08年的汶川地震、奥运会的举办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使得祖国的60华诞更加引人注目,将举行盛大阅兵式。

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条件、意义

背景:

国际:

(1)美苏战时联盟结束,冷战开始;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敌视、封锁;(3)二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国内:

(1)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中国共产党已为建国做了充分准备;(3)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支持、拥护

(二)延伸考查:

1、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1)“一五”期间: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把重心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上来,到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时期: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以及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但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加上又缺乏建设的经验,中国又未能迅速摆脱苏联的经济模式,因此八大提出的路线和正确方针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

受其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如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但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3)十年文革时期:

1966年文革开始,政治动乱很快扩展到经济领域,造成巨大损失。

全国人民和各级干部坚决抵制“左”的错误,使我国国民经济仍有一定发展。

(4)改革开放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工作重心再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而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以后的十二大、十三大,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③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取得的成就说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3、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

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4、经验教训:

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三)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结合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的相似点,或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苏中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不同命运,考查改革开放相关内容,在二十一世纪,如何更好地面对未来,如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以苏联解体,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转入低潮为主题。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问题

热点背景: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和经验教训,部署新一轮农村改革。

30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开启了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大幕,30年后的今天,中国农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所以历来就是考查的重点,历届党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历来备受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定下基调,本次三中全会关注的三农问题也是中考历史关注持续热点。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知识梳理:

1、中国共产党在在建国后提出的土地政策及政策提出的背景及结果影响

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即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950年实行的土改,实质是农民个体所有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先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后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年):

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60年中央开始在农村纠“左”,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3)十年“文革”(1966~1976年):

由于过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后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4)“文革”结束后初期(1976~1978年):

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又急于求成,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后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甚至有发展。

(5)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至今):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

 

三、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国文化惊艳“鸟巢”

热点背景:

北京时间8月8日晚,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随着29个焰火脚印从用永定门逐渐走向鸟巢,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在中华文明史的卷轴中展开序幕。

在这个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用中国古代文明的画轴形式,向人们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长卷,击缶、日晷、飞天、书法、绘画《清明上河图》、礼乐、文房四宝、太极、京剧、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孔子儒家文化……如梦如幻、充满激情。

“给中国十七天,还世界五千年”,这是我们自信而郑重的承诺。

而一个浓缩中华文明的开幕式正是践诺的最佳开端。

 北京奥运会,是古老的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激情相拥,文化是最好的语言。

世界读懂了它,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

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文化

1.思想:

孔子儒家思想,孔子弟子整理了记录孔子思想言论的《论语》。

2.科学技术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术: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3.雕塑艺术: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绘制了大量的塑像和壁画,是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

4.文字、书法艺术:

商朝的甲骨文;商周青铜器上“金文”;西周晚期“大篆”;战国时帛书。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王羲之书法独创一体,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5.绘画艺术: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6.文学元曲:

元朝出现的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悲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

7.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作用:

加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四、历史性的会晤与台湾问题

热点背景:

2008年11月3日,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日子。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踏上美丽宝岛台湾,两岸中国人期待的第二次“陈江会”终于拉开大幕。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是大陆最高级别的对台事务负责人首次访台,也是两会首次在台湾举行协商谈判,标志着“两会”互动从以前的单向‘登陆’变成有来有往;显示两岸交往已进入制度化协商阶段,它不仅富有象征意义,也表明两岸关系已有实质性突破。

“汪辜会谈”过后,两岸关系经历了一段蹉跎岁月。

两岸在走过一段近九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雨过天晴”的“陈江会谈”。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正如一道弯弯曲曲的长江之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特别提示:

台湾问题及国共关系:

根据台湾问题引起的广泛关注(两岸大三通的实现、赠台大熊猫赴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等)和课程标准的要求,2009年中考会继续对相关知识点的考察,使考生了解台湾的历史及与大陆不可分割的关系,牢固树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的思想。

台湾问题的由来;“两国论”的反动本质及危害;台湾问题中的中美关系;“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实施。

国共关系:

国共关系的演变、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的演变、对国共关系的分析认识、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比较两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关系各产生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夷州即台湾。

2.元朝政府设立“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古代台湾的别称:

夷洲(三国)——流求(隋唐)——琉球(元)——小琉球(明)——台湾(清)

二、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

1.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

1624年,荷兰殖民者人侵台湾;

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2.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5年,二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这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区别:

1、2是殖民侵略、3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1.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原则:

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

2.中国政府的立场:

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

 

五、西藏设“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世界人权史上的里程碑热点背景:

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表明西藏人民经受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更加认清了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坚定了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在美国前总统林肯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奴获得自由近百年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地上的西藏依然笼罩着封建农奴制的阴影。

然而这一切随着1959年的民主改革而画上了句号。

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世界上最后一块主要的奴隶制堡垒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

西藏问题:

在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代的特殊时间,西藏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在痛斥少数分裂分子及西方某些政客干预中国内政的同时,也要反思我们在西藏主权、人权的问题上宣传不够,在国际上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话语权。

2009年3月,西藏将迎来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日。

因此关于西藏问题将会受到历史中考的青睐。

试题设计可以联系西藏的历史、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和谐社会、恐怖行为、中国统一等知识点。

知识梳理:

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

1.唐朝: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相继入藏和亲,唐蕃合同为一家。

2.元朝: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

3.清朝: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4.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组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5.我国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65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

作用:

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六、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热点背景: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雷曼破产,立即引发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央行纷纷紧急出台救市措施,联手应对危机。

热点解读:

2009年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80周年,每年各地中考命题中,大多对“周年话题”很是青睐,中考命题不回避学生身边的生活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时政热点和周年类问题的结合也会成为中考命题的侧重点。

知识梳理: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特别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后,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共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还推动了海外扩张、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主要知识点是新航路的开辟。

 第二时期是19世纪前期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抢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殖民扩张,奴役当地人民。

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主要知识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三时期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全球化趋势加强。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主要知识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以及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主要知识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终动力,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七、永不熄灭的圣火点燃者:

马克思

----金融危机让德国人想起了马克思

热点背景: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让自由资本主义走入了死胡同,人们再次对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巨著《资本论》发生了兴趣,产生了阅读这部鸿篇巨制的热情。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经典巨著,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100多年前,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知识梳理:

1.由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2.由理想变成现实。

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3.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随着二战结束,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世界上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地跨欧亚的12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阵营。

4.挫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改革受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八、2008年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

热点背景:

奥巴马:

从黑人草根到政治精英。

1.2008年,每一个关心国际政治的人都不会错过美国大选这场政治大戏。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在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

他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2.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

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3.2008年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

 

4.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知识梳理:

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

①从16世纪起,欧洲开始从非洲向美洲贩运黑人。

②欧洲从非洲向美洲贩运黑人的全程航线史称为“三角贸易”。

2.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3.评价林肯:

美国内战期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列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4.评价罗斯福对美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贡献一:

实施了“新政”(结合措施和影响)

贡献二:

参与和领导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为二战“三巨头”之一。

(简述二战后期大事如:

对日宣战、《联合国家宣言》、开辟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等)

5.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

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2)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3)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