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840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6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docx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精品解析苏科版

江苏省常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1.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2.下列关于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人耳的

B.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C.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响度越大

 

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

景区喷雾B.

人造雪景C.

撒盐融雪D.

人工降雨

 

4.江苏首条彩色公路亮相无锡环太湖公路十八湾路段,此路段在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线、下坡拐弯等处铺设了css彩色防滑材料,用三维彩色图案取代了白色的减速线.当夜晚汽车尾灯发出的红色光线照射到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路面上时,我们看到的颜色分别是(  )

A.红、黑、黑B.绿、黄、红C.红、黄、绿D.黄、绿、红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6.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A.熔化和汽化都吸热B.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C.熔化放热大于汽化吸热D.熔化吸热大于汽化放热

 

7.夏季的清晨,常州红梅公园的河面上经常飘着淡淡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B.凝华C.汽化D.液化

 

8.在硬纸板上挖一个尺寸约为1cm,形状为“△”的小孔,让太阳光垂直射到小孔上,当纸板和地面相距约1m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一个亮斑,其形状是(  )

A.“▲”形的B.“▼”形的C.“■”形的D.“●”形的

 

9.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

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0.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罕见高温天气,首都马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B.沥青被烤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C.沥青属于晶体D.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11.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能反映非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3.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

A.510mB.1020mC.2040mD.4080m

 

14.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15.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二、填空作图题(共26分,每空格1分,每图2分)

16.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      来分辨.

 

17.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

 

18.据5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拟推出和谐配乐版广场舞.广场舞的音乐声是由音箱中的纸盆      产生,经      传播到人耳.音乐声过大会形成噪声,有关人士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受信号.关掉音箱是在      处控制噪声.

 

19.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冰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0.某品牌空调器使用的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它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      .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室内的内能搬至室外.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      (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21.为防止结冰,下雪后的路面经常洒盐,这是因为加盐后,水的凝固点会      ;在锅中隔水蒸菜,打开锅盖时,看见锅中的水在沸腾,但浮在水面上的碗中的水没有沸腾,这是因为      .

 

22.小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1)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惊奇地发现:

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      .说明红光的外侧有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      .

(2)实验过程中,小明为了使温度计的示数升得更快,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的颜色是      ,同时将温度计尽可能      (远离/靠近)三棱镜.

(3)若在紫光的外侧放置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则可观察到      .说明在紫光的外侧也存在着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      .

 

23.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硬纸板做一个圆盘,在圆盘的最外周打一圈距离相等的小孔,在圆盘的内圈打上许多距离不等的、杂乱无章的小孔.把圆盘固定到一个轴上,以不变的速度转动圆盘,同时用一根橡皮管对准最外一圈的小孔吹气,它的波形是图      (甲/乙),若对准圆盘的内圈的小孔吹气,它的波形是图      (甲/乙).

 

24.室内一盏电灯通过木板隔墙上的两个小洞,透出两条细小光束(如图所示).请根据这两条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2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话含有光学知识.请在图中用作图的方法,表示人眼看不到的范围.

 

 

三、解答探究题(第26题4分,第27题5分,第28题8分,第29小题8分,第30小题5分、第31题6分,第32题8分,共44分)计算型问题解答时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运算过程,直接写出结果的不能得分.

26.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实验材料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

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距离

较长

响度

较响

较响

 

27.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水沸腾时,准确测量的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水的沸点为      ℃,当时的大气压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3)a、b两组同学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得: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热量,温度      .通过图象可知,b组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较长,请写出一个可能原因:

      .

 

28.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选填“快”或“慢”).

(4)图象中DE段是      过程.

 

29.如图所示,请你用五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如下实验:

用嘴分别对着五只瓶口吹气,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用嘴对着五只瓶口吹气,五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2)每只瓶子产生的声音一样吗?

为什么?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图中,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不同的笛孔,能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的道理.      

 

30.“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谚语,小明却不以为然,为此与小华发生激烈的争辩.小明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遮阳伞,人在遮阳伞下与大树下同样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所以一样凉爽;小华认为遮阳伞下比大树下炎热.请你帮助他俩设计一个实验,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辩.

实验器材:

      .

实验方法:

      .

如果实验证明小华是正确的,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对小华的观点进行合理解释:

      .

 

31.李明同学根据课本的学习,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1)请在图1中作出蜡烛AB的像A′B′.

(2)李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2的坐标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象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s与h的关系为:

      .

 

32.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雪花落水也有声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有科学道理的,但是却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但科学家发现,雪花落水真的能发出声波.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105Hz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

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海军要监视苏联潜艇的活动,他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呐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甚至干脆无法监听.

著名的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而是含在雨滴中的气泡振动发出的,他利用每秒可拍摄1000张照片的高速水下摄影机拍摄发现,下雨时水中确实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经过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普罗斯佩勒提教授发现,下雨时产生的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确实与气泡的振动情况一致,而且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声波,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

渔民也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经过实验验证,普罗斯佩勒提教授发现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

大自然是何等奇妙,而从事科研的人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又是多么幸福.

(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      (超声波/次声波).

(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的是下列哪种生物      .

A.蝙蝠B.猫C.狗D.大象

(3)雪花落水发出的声音对人来讲不是噪声,站在鲸鱼的角度看      (是/不是)噪声.

(4)科学家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发声,还是雨滴落水发声,都是由于气泡的      产生的,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      能传播声音.

(5)在探究雨滴落水产生声音的过程中,科学家进行了下列过程,请你把它们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填序号).

a.归纳分析b.进行实验c.提出假设d.得出结论.

 

 

江苏省常州市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1.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考点】响度.

【专题】声现象.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

老师说声音大一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听的更为清楚,增大声音的响度.

故选B.

【点评】此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响度定义进行分析解答,注意与其它特征的区分.

 

2.下列关于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人耳的

B.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C.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响度越大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递声音;

(2)声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它决定声音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其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解答】解:

A、由于空气能传声,所以鼓声主要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其响度越大,故C错误;

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其音调会越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音调、响度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

 

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

景区喷雾B.

人造雪景C.

撒盐融雪D.

人工降雨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景区喷雾,是因为水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收热量的,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故A符合题意;

B、人造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交通方便,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工降雨,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热和放热情况,并能利用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4.江苏首条彩色公路亮相无锡环太湖公路十八湾路段,此路段在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线、下坡拐弯等处铺设了css彩色防滑材料,用三维彩色图案取代了白色的减速线.当夜晚汽车尾灯发出的红色光线照射到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路面上时,我们看到的颜色分别是(  )

A.红、黑、黑B.绿、黄、红C.红、黄、绿D.黄、绿、红

【考点】物体的颜色.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以下知识解题: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解:

夜晚汽车尾灯发出的红色光线照射到红色路面上时,红光被反射,红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路面是红色的;夜晚汽车尾灯发出的红色光线照射到黄、绿色路面上时,红光被路面吸收,没有光线被反射,我们看到路面是黑色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

物体的颜色;应知道: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解答】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

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转换法在物理学研究当中的有效运用.

 

6.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A.熔化和汽化都吸热B.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C.熔化放热大于汽化吸热D.熔化吸热大于汽化放热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解答】解:

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熔化和汽化都需要吸热,使火箭的温度不会很高,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

故选A.

【点评】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热和放热情况.

 

7.夏季的清晨,常州红梅公园的河面上经常飘着淡淡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B.凝华C.汽化D.液化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液化使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淡淡的白雾是液态的小水珠.

【解答】解:

淡淡的白雾是液化现象,因为河水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

故选:

D.

【点评】对于常见的物理现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可以对比记忆,例如雨、雪、雾、雹等的形成过程.

 

8.在硬纸板上挖一个尺寸约为1cm,形状为“△”的小孔,让太阳光垂直射到小孔上,当纸板和地面相距约1m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一个亮斑,其形状是(  )

A.“▲”形的B.“▼”形的C.“■”形的D.“●”形的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因为是很小的孔,所以当太阳光照射时会形成太阳的像即小孔成像,又因为太阳是圆形的,所以,地面上的光斑也是圆形的,而小孔成像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

因为太阳离地面非常远,而小孔又非常小,符合小孔成像的条件,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时会形成太阳的像(圆形的或“○”形的),也就是我们见到的地面上的光斑,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D.

【点评】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注意小孔成像时,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一样,不要被小孔的形状所迷惑.

 

9.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

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考点】温度;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①常用温度的计量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②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都需要放出热量;

③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

A、预报的最低气温是﹣1℃,读作负1摄氏度或零下1摄氏度.此选项错误;

B、全天最高气温是3℃.此选项错误;

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冰晶,形成过程会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

D、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这是一道基础题,要求会读温度,知道雨、雪形成的原因及吸放热情况.

 

10.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罕见高温天气,首都马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B.沥青被烤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C.沥青属于晶体D.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根据物质熔化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吧固态分为晶体和非晶体;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

【解答】解:

A、沥青被烤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

B、沥青被烤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故B错误;

C、沥青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属于非晶体,故C错误;

D、沥青熔化过程中吸热,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认识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11.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能反映非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

A.

B.

C.

D.

【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