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783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24.夏商周时期每年节庆的时间和习俗是相同的,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夏商周时期的节庆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强化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25.顾炎武说: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

……又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

A.理学悖离“五经”原旨B.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

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D.用思辨方式来对待理学

26.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

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

“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

27.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

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

28.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

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指书画家出售作品所列价目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29.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

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

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A.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B.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

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

30.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

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

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D.干涉还得到清廷的回报

31.读下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32.1911年12月,孙中山说:

“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

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

”这说明孙中山

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

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

33.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

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34.“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蒋介石1937.7.17庐山)结合时代背景,各方对此讲话的态度错误的是

A.国民党尽管还犹豫但已经准备作战B.英美各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持力度

C.日本对中国施以更猛烈的军事打击D.共产党加快了二次国共合作的步伐

35.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

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那么“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

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可全述和社会行为的复杂,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可以归结为“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

“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贤(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能(统治才能出众的人)、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贵(上层贵族官僚)、勤(为国家服务勤劳有重大贡献的人)、宾(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

这八种人犯罪,不按法定的程序和刑罚审判,司法机关不得自行处理,要采取“请议”的特殊诉讼程序,即先交大臣会“议”,议其罪行,然后再奏请皇帝进行最终的裁决。

这八种人经“请议”特别程序后,往往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

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并比较重视勘验现场,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

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种对口供的重视就必然导致了刑讯逼供。

……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商周时地方司法权由诸侯掌握,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

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

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

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

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

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要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棉花

煤油

钢铁

机器工具

其他

1871—1873年

37.7

30.2

2.6

3.8

0.9

0.9

0.9

22.8

1881—1883年

37.0

22.8

5.8

2.1

0.5

0.3

1.1

30.4

1891—1893年

20.5

20.5

14.6

0.9

3.7

207

5.9

1.8

0.5

28.9

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

棉花

其他

1871—1873年

52.7

34.5

0.1

0.2

12.5

1881—1883年

46.2

26.2

0.2

0.4

27.0

1891—1893年

26.9

24.6

1.2

4.8

42.5

——资料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上面的表格能够反映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某些特点,请指出其中一种特点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

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

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

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

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

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

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

“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

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9分)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

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妥协精神”。

参议院又无实际力量来确保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服从约法,而袁世凯又决非是中国的华盛顿,这不免成为后来约法屡被践踏的一大因素。

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完美规则,不如先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条文。

否则,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

——孙夏冰《<临时约法>与美国宪法的比较阅读》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

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

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的异同点。

(9分)

(2)据材料一、二归纳《临时约法》缺乏“妥协精神”的表现与影响。

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6分)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中,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案,并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决定成立以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来草拟《国际联盟盟约》,准备筹组国联。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但是,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

1920年3月由共和党多数控制的美国参议院拒绝了对《凡尔赛和约》的批准,其主要理由是国际联盟盟约构成了《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美国不能接受超国家的力量的控制。

这反映了当时美国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的一种担心,也就是国际联盟将会被英法所控制,那它就只会妨碍美国推行扩张政策。

……这也就导致了对《凡尔赛和约》的彻底拒绝,所以,美国也就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材料二:

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

“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

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

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

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

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促成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欧洲意义上的宗教的目标是让人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人,成为一个徒、一个佛、一个天使;而儒教限于让人成为一个好公民——像孝子和好公民那样的生活。

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他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

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了一个宗教。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是对道德功能的重视、以善为本的人性论、以道德为基础的文明观、忠君尊王的孝史论、三从四德的女性伦理。

——摘编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1915年)

材料二:

在个人生活方面,西方人为运动而生活,东方人则为生活而运动;西方人为赚钱而活着,东方人则为人生创造财富。

在社会问题上,东方的社会,立足于道德基础之上,西方的社会建筑在金钱之上。

在政治问题上,欧洲早期是通过基督教来统治人民的,文艺复兴之后所行的是强权政治,到现代就变成了混乱加上警察的社会;东方人是靠良心、廉耻和道德观念来维持社会秩序的。

东西方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我相信东西方的差异必将会消失并走向融合。

——摘编自《辜鸿铭讲国学》

材料三:

1917年张勋复辟后,陈独秀在北京大学讲道:

“辛亥革命,共和口号喊得震天响。

然山野之间,依然有人祭祖祭孔,不解民主自由之真谛„„”对于陈独秀的演说,辜鸿铭先生讽刺道:

“陈独秀先生大言不惭,借推崇新文化、埋葬旧文化之名,将国人近代之磨难,归罪于

孔家旧学。

试问,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哪?

”......“孔子教人之方法,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

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不会三三得八。

自家不精将题目算错,却怪发明之人,毫无道理。

若这也算是新文化,那就是瞎扯。

——《从辜鸿铭看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关于中西文明的观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的思想。

(7分)

40.(25分

(1)礼教是指导审判的主要原则;官员、贵族享受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审判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逼供;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具有独立性。

(10分)

(2)主要变化:

西方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行政、司法分立,确立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选拔任用专业的审判官员;审判效率提高,冤案减少;确立辩护和律师制度,给予法律当事人辩护的权利。

(10分)

启示:

国家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前提和基础;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有助于司法公正,从而有利于推动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进程;审判官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审判质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故司法审判时应保护当事人的基本权利。

(5分)

41.(12分)

可以从整体上来归纳特点

示例一:

特点:

贸易结构的殖民地特征。

原因:

西方通过侵略战争、商品和资本输出逐步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也可以具体就某个商品来回答,如:

示例二:

特点:

鸦片占进口总值的比例逐渐降低。

原因:

清廷允许内地种植鸦片,由此减少了对鸦片的进口;国际贸易上鸦片贸易逐渐受到禁止。

45.

(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

(6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9分)

46.

(1)相同点:

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体现了民主的原则;都体现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5分)不同点:

《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并没有起到维护共和,保障民主的作用,1787年宪法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分)

(2)《临时约法》未充分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外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造成《临时约法》执行困难,遭遇巨大阻力,未能真正制衡权力,名存实亡,并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冲突的根源。

(3分)1787年宪法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3分)

47.(15分)

(1)美国参议院担心被超国家的力量的控制,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统治集团一部分人认为这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称霸世界,也反对加入国联;当时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还尚未被彻底打破,英法反对美国利用国联,称霸世界;美国国内存在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

(8分)

(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随着新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2分)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并加入了联合国,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有他们坚定的支持;(2分)世界面临着众多的问题,联合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

(1分)

48.【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答案】

(1)观点:

①西方文明强调独立的个人,个人主义至上;东方文明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人,集体主义至上;②西方文明重利轻义,东方文明重义轻利;③西方文明靠国家机器维护统治,东方文明靠道德维护统治;④东西方文明有区别,但是可以融合的。

(8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评价:

积极:

他将中国人的精神核心定位于道德,对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积极影响;不是盲目排斥西方文明。

(4分)

局限:

思想中有保守主义的成分;比如女性的三从四德;反对新文化运动,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一点3分)

 

24

25

26

27

28

29

B

C

A

D

B

B

30

31

32

33

34

35

A

B

C

A

B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