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663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docx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

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

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

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

“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

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

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

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

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

《礼记•檀弓上》说:

“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

‘若是其靡也!

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

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

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

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

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

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

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

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课内文言文部分(12分)

4.指出各句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

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

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

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

迫近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闹者。

 D.夫晋,何罪之有。

6.比较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奉宣室以何年③老当益壮

②处涸辙以犹欢④穷且益坚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D.善万物之得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19分)。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

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

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

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

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

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

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

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

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

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

“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

”卒奏寝其事。

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

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

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

“行逮汝。

”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

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

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

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

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

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

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

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

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

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

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

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课农桑督促

B.卒奏寝其事搁置

C.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邀请

D.命有司以礼存问看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会诸生于学宫②受知于李东阳

B.①杖巫而遣之②宝三岁而孤

C.①宝至京,绝不与通②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

D.①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②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5分)

②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2.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13.简析这首诗中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6分)

 

(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每空1分)

14.1)《滕王阁序》“,”一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有人认为《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包含着消极的思

3)《逍遥游》中的“,,”一句道出了“逍遥”的最高境界。

4).写湘君等待湘夫人,而湘夫人没有如约而至,湘君只得无可奈何的离开,离开时湘君用“,”这句话来自我宽解。

5).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诗中用“”此句诗描绘了诗人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情感。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15分)

鞋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

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

“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

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

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

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

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

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

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

“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

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

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

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

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

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

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

“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

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

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

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

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

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

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

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

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

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

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

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

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

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

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16.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筒要分析〃(5分)

 

17.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仔细揣摩划线句子的特点,仿写两个句子。

(4分)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

在历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生与死是最丰富、最悲壮、最动情的话题。

人世间的所有悲欢冷暖和人生的全部感悟,尽皆包含其中。

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难”的豪迈悲壮,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断肠凄婉,,。

1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皱襞(bì)胡诌(zhōu)档案(dàng)大放厥词(quē)

  B.蒙骗(mēng)纤手(qiàn)豇豆(jiāng)不可估量(liang)

  C.使劲(jìn)筵席(yán)憎恨(zēng)张口结舌(jiē)

  D.良辰(chén)牛虻(máng)茶卤(lǔ)应运而生(yìng)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不管是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盲人足球运动都还相去甚远。

B.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

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2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括号里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1分)。

根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超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

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

超级演说家刘媛媛在她的《不作不会活》里曾说:

“nozuonodie”,不作就不会死,但我今天想要大家记住的是“nozuonolife”,“作”是什么?

“作”就是不安现状的瞎折腾,我这个人就爱“作”,我来参加《超级演说家》这个节目被我哥骂了无数次,他说,你就是没事找事瞎折腾,你又不是学表演的,你也不是学主持的,你一个学法律的参加这么一个电视节目,对你的未来有什么用?

可能我就是爱“作”吧,我突然觉得每一天都重复的日子太没意思,所以,我就来了。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D解析:

“没有留心”说法有误。

古代中国人自然知道石材比木材更耐久,但是他们认为“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后文又说“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解题时注意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考点:

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次为B。

2.B试题分析:

原文第二段“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就是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能够证明古代玉石文化的高水平,但是原文本没有提到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此处。

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这种设置干扰内容的出题思路很是隐晦,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语句,只是命题人故布疑阵,干扰考生的判断。

答题方法是注意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

观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没有根据的判断就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C试题分析:

“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说法有误。

原文第一段虽然有“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但是并不等于“所剩无几”。

最后一段说“陵墓建筑……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答题方法是先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课内文言文部分(12分)

4.C

5.B(本句是一般陈述句,其他三句是宾语前置句)

6.C①在②而③④均作“应当”讲

7.D 解析:

A项“亲戚”古义为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为有婚姻关系的人,不包含家人。

B项“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农事;今义是泛指,范围扩大。

C项“窈窕”古义指(宫室、山水)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19分)。

8.(3分)C(要:

拦截)

9.(3分)B(而:

连词,承接关系/修饰关系;A于:

介词,在;C与:

介词,跟;D以:

连词,来)

10.(3分)】C(邵宝回家奉养的是母亲,他“三岁而孤”,父亲去世)

11.(10分)①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下葬有上千人。

(“士不葬亲者”“与”各2分,句意1分)

②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

(“甫”“愿”各2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

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

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

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

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

明孝宗弘治七年,邵宝进朝廷担任户部员外郎,历任郎中,升任江西提学副使。

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来安置在里面学习的人。

江西民间喜欢听信阴阳家的话,有的人父母去世几十年都不下葬。

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下葬有上千人。

宁王宸濠向邵宝索取诗文,邵宝严正拒绝了。

后来宸濠反叛兵败被诛,有关官员经过调查,唯独没有邵宝送给宸濠的手迹。

邵宝升任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察看处州的银矿,邵宝说:

“费用多收获少,劳民伤财,恐怕会产生变故。

”终于上奏章停止了这件事。

晋升湖广布政使。

明武宗正德四年,邵宝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监督水路运输。

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全不跟刘瑾来往。

刘瑾不满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要让邵宝弹劾他,于是派遣几名校尉在左顺门拦住邵宝,说吓人的话威胁邵宝说:

“将要逮捕你。

”吏部、兵部两位长官张彩、曹元从皇宫出来,告诉邵宝说:

“你只管弹劾平江伯,以后就没有祸患了。

”邵宝说:

“平江伯是功臣的后人,管理水运不久,没有大的过错,我不知道弹劾什么。

”张、曹两人无话可说,走了。

过了三天,给事中弹劾陈熊以及邵宝,强制他们辞官离开。

刘瑾被处死,邵宝起用任贵州巡抚,不久调任户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负责处理粮食运输事务。

不久上奏章请求回家奉养老母亲,于是皇帝授予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两次上奏章辞去职务。

明世宗即位,又要起用邵宝任以前官职,邵宝又因为母亲年老恳切推辞。

皇帝准许了,命有关官员按照礼节对他看望慰问。

邵宝三岁就父亲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

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

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

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作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

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用程子“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12—13题。

12答:

围绕“愤”展开,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13答:

这首诗运用的对比手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浩气壮举和今日的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