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545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docx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详解

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一、选自《孟子?

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1.欲:

喜爱2.熊掌:

熊的脚掌。

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

同时

4.苟得:

苟且取得。

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

祸患,灾难。

6.辟:

同“避”,躲避。

7.如使:

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8.凡可以得生者:

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9.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非独:

不单,不仅。

12.勿丧:

不丢掉。

13.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4.豆:

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5.呼尔而与之:

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助词。

《礼记?

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16.蹴cù:

用脚踢。

17.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这里指高位俸禄。

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

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

辩,同“辨”,辨别。

19.何加:

有什么益处。

20.奉:

侍奉。

2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读鱼

22.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从前。

23.已:

放弃,停止。

24.本心:

天性,天良。

25.是故:

所以

26.能:

保持27.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表并列

内容简析:

《孟子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够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吆喝着给别人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有的人见了高位俸禄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

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的天性。

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10、《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每有一个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

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赏析:

本文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本文善用比喻,开始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来比喻守义不辱,也非常形象生动。

对比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

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比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应该肯定什么,应该否定什么。

第三段以“向”“今”相互比较,突出了所要说明的问题。

此外,论证严密、层层深入也是本文论述方面的特点。

一、整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

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

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

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

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

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

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3、“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

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文中指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学说中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1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1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15、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句意思相反,第

(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17、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那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8、“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分)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

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40字内)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

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

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舍生取义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2分)

*论据一:

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3分)

*我的观点:

(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如: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4、结合材料思考。

相关内容链接:

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15、《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

(课内外均可)(3分)

*示例:

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

(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16、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17、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

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18、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提示:

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19、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而哥们义气中的“义”则是涉及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

20、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

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舍生取义见利忘义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并继承发扬的。

当我们人生中遇到在生死义利的重大抉择时,我们应该做到舍生取义,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正义于不顾。

21、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

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

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能自圆其说即可。

如:

课文断句更好。

突出了主语“鱼”和“熊掌”等。

22、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2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2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

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名句积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⑩,亲戚畔⑧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郭]外城;3[池]护城河;4[兵革]兵器甲胄;

5[委]舍弃;6[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7[山溪]山河8[畔]通“叛”:

背叛;

9[环]包围10[至]极点

1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

12[地利]地理优势。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