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533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

《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docx

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

 

简要总结常用心血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相互作用,导致高血压危像、严重低血压反应的临床用药问题:

1、根据病人情况,不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2、药物治疗,可选用米多君、利他林、麻黄素等升压药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及C,以改善脑组织代谢功能。

3、高血压病人服用不合适的降压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也会导致低血压。

如果药剂过猛或者药物副作用都会引起血压降得过快,诱发低血压,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有生命危险。

4、药物性高血压是常规剂量的药物本身或该药物与其它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血压升高。

包括:

激素类药物、中枢神经类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等

 

检索文献如下:

高血压病人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

    高血压治疗目标一般人的降压要求为BP<140/90mmHg,老年人BP<150/90mmHg,糖尿病肾病患者BP<130/80mmHg,高血压患者首先从降压治疗中获益,故降压是高血压使30%~60%的患者达标,两药合用达标率达70%~80%,而且减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

在靶器官保护方面,应考虑存在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适应证,如心力衰竭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11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湍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心肌梗塞后选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冠心病时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糖尿病患者应用CCB、ACEI或ARB,必要时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小剂量利尿剂;慢性肾病时用ACEI或ARB或二者使用,预防脑卒中复发可用ACEI。

    1  五类常用降压药的选用

    对每个具体病人来说,能有效控制血压,并适合长期治疗的药物就是合理的选择。

在用药过程中还应考虑患者的靶器官受损的情况和有无糖尿病、血脂、尿酸等代谢异常以及降压药和其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药物选择因素还有患者承受能力,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低廉的降压药,首先提高治疗率,要此基础上,再逐渐提高控制率,临床医师应选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ACEI或ARB等作为一线降压药。

    1.1利尿剂

    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痛风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病慎用,小剂量可避免低血钾、糖耐量降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药物选择可选用双氢氯噻嗪12.5mg/d,吲达帕胺1.25mg-2.5mg/d,速尿仅用于肾功能衰竭时。

    1.2β受体阻滞剂

    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静息状态时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者。

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外周血管病禁用,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慎用。

药物有美托洛尔50mg(2次/d,阿替洛尔25mg(1~2次/d),比索洛尔(2.5mg-5mg/d)。

要注意β受体阻滞剂用于心衰时的用法和降压治疗完全不同。

    1.3钙离子拮抗剂

    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时,房室传导阻滞或心衰禁用非二氢吡啶类CCB。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禁用短效二氢吡啶类CCB,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如非洛地平缓释片5mg~10mg/d,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氨氯地平5mg/d或拉息地平4mg~6mg/d。

    1.4血管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单用有效率达70%,临床合并下列情况时ACEI发挥良好作用:

①左室肥厚;②心肌梗塞,高血压伴或不伴心衰的心肌梗死临床试验中,ACEI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ACEI已列为心肌梗塞后二级预防的基本治疗;③心功能不全,ACEI可降低症状性心衰病死率的27%;④肾功能损害,ACEI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高血压伴糖尿病的微量蛋白尿,减缓肌酐淸除率的下降,长期使用可延缓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和进展。

常用的ACEI有卡托普利12.5mg~25mg2~3次/d,依那普利5mg~lOmg2次/d,培多普利4mg~8mg/d,西拉普利2.5mg~5mg/d,苯那普利l0mg~20mg/d,雷米普利2.5mg~5mg/d,赖诺普利20mg~40mg/d,福辛普利lOmg/d。

妊娠、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肌酐>3mg/dL)禁用,

    1.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临床试验已证实,AARB是有效和安全的降压药,临床研究证明ARB均有保护肾脏的作用,可减少尿微量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展,目前临床用于髙血压的ARB有氯沙坦50mg~lOOmg/d,缬沙坦80mg-160mg/d,厄贝沙坦150mg~300mg/d,坎地沙坦8mg-16mg/d以及替米沙坦。

ARB的适用和禁用对象与ACEI相同,可用于ACEI发生咳嗽者。

    2选择降压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高危患者不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与噻嗪类利尿剂联合应用;②强调首选某种药物进行降压的观念已经过时,因为为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大多数患者需应用种或多种的药物;③应继续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因为副作用是无依从性的首要原因;④降压作用应持续24h,可通过诊室或家中血压计水平测量或动态血压监测;⑤最好选择1d服用1次,降压作用持续24h的药物,因为患者对这种简单治疗的依从性较好。

    近年来,为了最大程度取得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要求更大程度的降低血压,而单用治疗常常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而且剂量增大易出现不良反应。

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降压药联合应用,即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可增强降压效果,而且发挥药物的协调作用和互补作用,可以减少用药剂量,又能抵消不良反应。

另一种联合用药是采用固定的复方制剂,其优点是用药方便,减少药物数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1959年以来我国所研制生产的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是以利血平和双氢克尿噻为核心。

其降压有一定效果,服药方便,价格低廉,受到高血压病人的欢迎,在基层人群高血压防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当前应研制新的更为合理配伍的复方降压药,以适应新的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

 

【关键词】  高血压药物

  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收缩压下降10~20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3~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与冠心病事件分别减少38%、20%与16%,心力衰竭减少50%以上,奠定了降压治疗的临床地位。

而对于高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高血压  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患者;凡血压持续升高6个月以上,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的患者均需使用降压药物治疗。

  而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降压速度不宜过快,应逐步降压,多观察药物反应。

目前,用于抗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主要有6大类:

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和α-受体阻滞药。

  1  抗高血压一线药物

  1.1  利尿药  有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三类,包括氢氯噻嗪、氯噻酮、吲达帕胺、呋塞米、布美他尼,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等。

噻嗪类使用最多。

  利尿药降压作用确切,常与其他降压药联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和高血压伴心衰患者。

利尿剂的主要不利作用是低钾血症和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往往发生在大剂量时,因此现在推荐使用小剂量,以氢氯噻嗪为例,每天剂量不超过25mg,吲达帕胺有利尿和钙拮抗双重作用,其对血管平滑肌有较高选择性,可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下降,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大于利尿剂,即大剂量应用时才有利尿作用,其单独应用对轻中度高血压疗效显著不必加用利  尿药,用药方便,不良反应少而小,是临床评价较好的抗高血压药物。

  1.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包括有选择性(β1)、非选择性(β1与β2)和兼有α受体阻滞三类。

  1.2.1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纳多洛尔、索他洛尔和阿普洛尔。

对β1、β2受体均有阻滞作用,因而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多,使其应用受限。

  1.2.2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噻吗洛尔。

此类药物除具有降压作用外,还有抗心律失常和抗心绞痛作用,尤其适用伴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动过速的高血压患者。

  1.2.3  兼有α、β受体阻滞  有拉贝洛尔、阿罗洛尔和卡维地洛。

由于其具有α受体(选择性)和β受体阻滞剂作用,故其降压作用优于单用α1受体或β受体阻滞剂,对轻、中、重度高血压均有效,对单用α1受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无效的顽固性高血压也有效。

对长期应用本品治疗,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可与利尿剂联用。

由于不良反应少而小,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评价较好的品种。

因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收缩有抑制作用,故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将心力衰竭列为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

近年来国外的大规模多中心对比研究资料表明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可阻滞心衰的恶化,更适用于高血压伴心衰的患者。

  β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主要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如负性肌力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和负性传导作用,以及过度收缩外周血管而导致的手足冰冷。

β受体阻滞剂也可以引起代谢紊乱,导致高血脂和低血糖,β2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主要是支气管痉挛,如果必须使用,应使用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1.3  钙离子拮抗剂(CCB)  CCB有二氢吡啶类以硝苯地平为代表和非二氢吡啶类包括:

苯烷胺类以维拉帕米为代表,硫苯  艹  卓  类地尔硫艹  卓为代表。

  二氢吡啶类药物又可分为短效和长效,长效钙拮抗剂包括长半衰期药物,如氨氯地平;脂溶性膜控性药物,如拉西地平和乐卡地平;缓释或控释制剂,如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

降压作用主要通过阻滞细胞外钙离子经电压依赖L型钙通道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减少兴奋-收缩耦联,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缩反应性。

钙拮抗剂还能减轻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缩血管效应,减少肾小管钠重吸收。

钙拮抗剂降压起效迅速而强力,降压疗效和降压幅度相对较强,短期治疗一般能降低血压10%~15%,剂量与疗效成正相关关系,疗效的个体差异性较小,与其他类型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

除心力衰竭外钙拮抗剂较少有治疗禁忌证,对血脂、血糖等代谢无明显影响,长期控制血压的能力和服药依从性较好。

主要缺点是开始治疗阶段有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强,尤其使用短效制剂。

引起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

  非二氢吡啶类虽有降压作用,但是其能抑制心肌收缩及自律性和传导性,不宜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中应用。

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型心绞痛、肥厚型心肌病、心房扑动和颤动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  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巯基、羧基和磷酸基三类。

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周围和组织的ACE,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和福辛普利,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

降压起效缓慢,逐渐增强,在3~4周时达最大作用,限制钠盐摄入或联合使用利尿剂可使起效迅速和作用增强。

ACE抑制剂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尿蛋白作用,在肥胖、糖尿病和心脏、有肾脏靶器官受损的高血压患者具有相对较好的疗效,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是目前国内外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评价最好的药物之一。

  ACEI长期用药,严重的不良反应罕见,不良反应主要是干咳和血管性水肿。

约10%~20%的患者出现干咳,一旦停药,几天内咳嗽消失,可能与体内缓激肽增多有关。

禁忌证为对本药过敏者;双侧肾动脉狭窄、孤立性肾动脉狭窄;血液或骨髓疾患;活动性肝炎或肝病;高钾血症和严重肾功能损害;妊娠初期。

  1.5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  包括氯沙坦、缬沙坦、依贝沙坦、替米沙坦、依普沙坦和坎地沙坦等。

降压作用主要通过阻滞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1,更充分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溜、血管收缩与组织重构作用。

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平稳,一般在6~8周时才达最大作用,作用持续时间能达到24h以上。

低盐饮食或与利尿剂联合使用能明显增强疗效。

多数ARB随剂量增大降压作用增强,治疗剂量窗较宽。

最大特点是直接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少,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续治疗的依从性高。

ARB在治疗对象和禁忌证方面与ACEI相同。

  1.6  α1受体阻滞剂  包括:

(1)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选择性突触后膜α1受体阻滞药;

(2)可乐定甲基多巴等中枢α受体阻滞兼周围α受体阻滞药;(3)乌拉地尔有周围α1受体阻滞及中枢降压双重降压作用。

由于前两种降压作用不稳定并且副作用较大,故目前不作为一线降压药,但是在复方制剂或联合治疗时还仍在使用。

而乌拉地尔有外周和中枢双重降压作用,还有轻度β1受体阻滞作用,因而具有起效快、降压作用显著、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低血压时也相对安全)、耐受性好、适合各类型高血压患者等特点,尤其适用重度高血压伴急性左心室衰竭的患者,并且作为治疗高血压急症和手术中维持血压的首选药物,但是不能代替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仅作血管扩张应用。

  2  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单一用药有效率对轻度高血压病仅为50%~60%,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但也加重不良反应,因此,大多数病人应采用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副作用,也有直接小剂量的联合用药或固定剂量的复方降压制剂作为首选一线用药。

  2.1  两种药物合用

  2.1.1  利尿剂加ACEI或ARB  利尿剂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可增强这两类药对RAS的阻断作用。

此外,ACEI可防止由于利尿剂或心衰所致电解质丢失如低钾、低镁等不良反应。

此类药物对血尿酸有一过性排出增加,血钾稍上升,因此,与小剂量利尿剂合用是较好的配伍。

  2.1.2  利尿剂与β阻滞剂和(或)α阻滞剂合用  利尿剂增快心率作用可被β阻滞剂抵消;而β阻滞剂和(或)α阻滞剂促肾潴钠作用又被噻嗪类利尿剂所抵消。

在扩、缩血管作用上,噻嗪类利尿剂可使β阻滞剂的缩血管作用抵消,而使α阻滞剂的扩血管作用更强。

  2.1.3  CCB加ACEI或ARB  在扩血管方面,CCB有直接扩张动脉作用,而ACEI或ARB通过阻断RAS降低交感活性,能扩张动、静脉,因此有协同降压作用。

由于ACEI或ARB有扩静脉作用,尚可抵消双氢吡啶类CCB常见的踝部水肿副作用。

  2.1.4  二氢吡啶与非二氢吡啶类CCB合用  由于两类药分别作用于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外侧和内侧,与该通道上的相应的药物受体结合,使通道失活,关闭态延长,从而阻滞钙内流,产生协同降压作用。

  2.1.5  二氢吡啶类CCB与β阻滞剂合用  β阻滞剂的缩血管作用、降低心输出量(CO)及心率的作用被双氢吡啶类CCB扩血管及轻度增加CO作用所抵消,降压作用加强。

  2.2  两种以上药物合用

  2.2.1  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β阻滞剂  两者有协同作用。

  2.2.2  CCB+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  CCB+噻嗪类利尿剂虽无协同作用,但加入ACEI阻断RAS后可使三药起协同作用。

  2.2.3  ACEI/ARB+CCB+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  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用药组合之一。

  因为降压治疗的益处是通过长期控制血压达到的,所以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降压治疗,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

每个患者确立有效治疗方案并获得血压控制后,仍应继续治疗,不要随意停止治疗或频繁改变治疗方案,停服降压药后多数患者在半年内又恢复到原来的高血压水平,这是治疗是否有成效的关键。

由于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十分重要,所以需要医师和患者之间保持经常性的良好沟通,并且让患者及家属参与制定治疗计划,鼓励患者在家中自测血压,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保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7-260.

2解斌,董振海,王建中,等.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评价.中国医刊,2003,38(4):

52-55.

 

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副作用及危险因素

(一)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总数已达1亿1千万。

占全球总数的1/6还多,当确诊为高血压病,即使是无合并内脏损害的一期高血压,在单独使用非药物疗法,如控制饮食,增强运动,心理调适等未能使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就要进行药物疗法,在使用药物控制患者血压的同时,难免造成药物对患者健康产生副作用和危险因素。

近年来,抗高血压药物发展迅速,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可单用和联合应用各类降压药。

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六大类。

现就就六大类:

利尿剂,β阻制剂和ACE1和CaA、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常见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和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1利尿药

利尿剂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已有近40年的历史,目前较广泛的认识是利尿可以引起代谢紊乱,如低血钾,高血脂和高尿酸血症,并降低对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敏感性,现在临床治疗中所用的利尿药往往剂量很小,(如氢氯噻嗪,每日一次,12.5或25mg)因此并无明显的上述症状出现。

2β受体阻滞剂

β阻滞剂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是药理学的重要进展之一,β-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主要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映,如负性肌力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和负性传导作用,以及过度收缩外周血管而导致的手足冰冷。

β受体阻滞剂也可以引起代谢紊乱,导致高血脂和低血糖。

β2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主要是支气管痉挛,使用高选择性的岛受体阻滞剂如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可以避免上述不良反映。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1是一类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酶,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达到降压效果的药物。

由于缓激肽浓度在用药后增加5%-15%的病人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后出现干咳症状。

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罕见然而很严重的不良反映。

体位性低血压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另一不良反映,与利尿药合用可以使这一症状加剧,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应予以注意。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安全性比较高,并能防止糖尿病性肾病和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病人对短期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安慰剂相比亦无显的不良反映,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有待考证。

5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α1肾上腺素受体抗剂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率加快和体液潴留。

与作用迅速的传统药物哌唑嗪相比新型的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多沙唑嗪缓慢舒张血管,病人的耐受性显著增强。

另外,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对葡萄糖耐受性、胰岛素敏感性和血脂成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6钙拮抗剂

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常见副作用有头痛、脸部潮红和反射性心率加快。

很可能由于微循环的原因,关节出现水肿,但是这并不是体液潴留的表现,显然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有很强的血管舒张作用,但同时也作用于肾小管并产生轻微的利尿作用,因此并不引起体液潴留

维拉帕米(戊脉安)和硫氮卓酮可引起房室传导障碍及轻微的负性肌力作用,头痛也是这两种药物的共同不良反映,但比双氢吡啶类少见。

维拉帕米的常见副作用还有便秘。

当前,对于钙拮抗高血压药物和和防止心肌梗死再发作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有一些争议。

尤其是旧的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非缓释型哨苯地平)被认为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率。

所以仍然建议临床医生不再使用非缓解性钙拮抗剂,改用缓释剂型或起效缓慢的新型钙拮抗剂。

7结论与展望

用药时应遵照以下原则:

(1)遵守个体化的原则,合理选用降压药;

(2)从最小的有效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至获得最佳疗效;(3)最好选用长效降压药,以减少24h血压波动,防止靶器官损害;(4)有效小剂量联合用药,以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而毒副作用最小,同时有利于并存的各种危险因素与疾病的治疗;(5)对中低危高血压患者先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并加强非药物干预措施治疗3~12个月,如血压仍高者可同时开始给予必要的降压药物治疗,降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为达此目标,必须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

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治疗方案:

联合用药已成为降压治疗的新趋势,血压控制率较单一用药明显增加,而且小剂量药物联合使用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组患者采用能协同作用的联合用药,如β-受体阻滞剂或ACEI分别联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联用钙通道阻滞剂,能良好控制血压,且有较高的经济学价值。

对于经济条件很差的老年患者,我们用尼群地平加双氢克尿噻,每天只需0.05元,效果又较好,深得患者欢迎,费用低,依从性好。

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是高血压治疗经济学的灵魂所在,对于一些顽固的高血压的患者在应用ACEI的基础上加用吲哒帕胺或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有效的控制血压,对于其他抗高血压药疗效不佳又不能耐受ACEI者可试用ARB,虽然这些药的价格较高,但对于降压而获得长期疗效来讲是值得的。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人们运用药物治疗高血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来上目前使用的药物都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而只有轻微的副作用,基本上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抗高血压药物(至少传统的抗高血压药物)可以纠正过高的血压,有效的预防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这些保护作用对老年患者甚至更为显著。

目前,对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的保护作用尚未得出定论。

但是,已有充分理由认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拮抗剂、α1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防止心力衰竭和卒中的作用至少与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药同等有效。

总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有益作用远远超过危险因素,而且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长期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减至最小,而且完全能被病人接受。

参考文献

[1李]莉.高血压治疗:

从临床指南到临床实践.中国临床医生,2007,35:

67-71.

[2]贡瑾,吕国良.高血压病综合康复治疗的近况.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5):

473-475.

阅读技巧:

支持键盘方向键←左右→翻页,Ctrl+D收藏本篇【大中小】

【繁体】【打印】【推荐】

抗高血压药的副作用及预防

(一)利尿降压剂

  1.噻嗪类利尿剂 噻嗪类药物毒性较低,但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出现乏力、疲倦、眩晕、轻度胃肠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痉挛、胃部不适、腹泻等症状。

减量以调节血浆电解质的失常,症状即可消失。

长期大量应用噻嗪类药物能引起低血钠、低血钾、低血氯症,还能引起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糖症及血中尿素氮增高等。

最常见并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特别是在长期进食较差、有心力衰竭病人常规噻嗪类合并洋地黄、有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的病人,应用利尿降压药应谨慎,注意确保食物中有足够的钾摄入,当出现轻度电解质紊乱时就应减少用量,尽可能避免达到需要补钾的程度。

必要时可小剂量间断给药。

低钾低镁是引起心律失常和洋地黄中毒的常见原因.

  2.髓绊利尿剂低钾低钠血症、高糖、高尿酸血症。

  3.保钾利尿剂高钾、高糖、高尿酸血症、低钠血症。

  

(二)ß受体阻滞剂ß受体阻滞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其药理作用有关,因剂量太大而出现的反应如心力衰竭、低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