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523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docx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历史分析

目录:

一、引言

二、历史关键区域的概念

三、中国欧洲整体地理条件对比

1、中欧的地形

⑴中国的地形

⑵欧洲的地形

2、中欧的气候

⑴中国的气候

⑵欧洲的气候

⑶中欧地形、气候综合对比

3、中欧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产量

⑴中原地区与西欧南欧地区的农业地理因素比较

⑵中原地区与南欧西欧地区的农业发展

⑶中原地区与南欧西欧的种植业对比

4、中欧的人口规模、国家规模、军队规模

⑴古代中国的人口规模(周/战国/秦/汉唐/宋/明清)

⑵古希腊人口规模

⑶古罗马人口规模

⑷中世纪欧洲人口规模

⑸1500年后欧洲人口规模

⑹中欧人口规模与密度对比

⑺历史关键区域的国家规模1——中原王朝的规模

⑻历史关键区域的国家规模2——南欧西欧的国家规模

⑼中原王朝的规模与欧洲国家规模的对比

⑽中原王朝与欧洲国家的军队规模对比

5、中欧古代交通

⑴中欧的不同交通模式及其对远征的影响

①中国——陆上交通模式

②欧洲——陆上交通与海上交通混合模式

③不同的交通模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⑵古代中欧的兵力运送时间比较

6、中欧的战争

⑴不同的地理条件决定不同的战争方式

①中原地区的战争

②南欧西欧地区的战争

⑵不同的人口规模决定不同的军队规模,不同的军队规模决定不同的战争效果

四、中欧“历史关键区域”形成完全不同的政治格局

五、不同的政治格局对文化历史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⑴地理气候因素上的差别最终导致中欧的政治格局不同

⑵中欧不同政治格局对文化与历史的不同影响

一、引言

网上有不少人在讨论欧洲是如何走向现代文明(政治民主化自由化法制化、经济资本主义化、文化科技现代化)的,中国是为什么没有走向现代文明的文章。

大家的这种探索精神都是好,很多结论也都在极大的启发价值,本人也从地理历史角度提出一点个人看法。

要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需要有一种大历史的眼光,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放到其所发生的大背景之中去研究。

要研究中国、欧洲的不同历史走向。

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舞台背景——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

二、历史关键区域的概念

人类的一切活动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主要指农业、畜牧业)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地方首先要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或畜牧业,然后在这个地方才能生活着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了人口才能发生未来的一切政治历史事件。

所以对于中国与欧洲的地理分析是有所取舍的,某些地区(如东欧平原)或许完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但由于气候情况恶劣;某些地区(如西藏地区)则地形与气候均恶劣,这些地区在古代都无法有效进行物质财富生产活动,所以这些地区在人类历史上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种地区本人将其定义为“影响历史的非关键区域”;而另一些地区则由于地理与气候条件的适宜,从远古以来就一直具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并且一直聚集着大量的人口,是历史政治事件发生的主要舞台,这种地区本人将其定义为“影响历史的关键区域”。

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来,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历史上的关键区域是由这个地区所具有的物质财富生产潜力决定的,而这种潜力又是由于地理条件(地形、气候)决定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

对中国而言,古代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一直在中原一带(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而且中国古代近80%的人口都一直集中在这一带地区,所以中原地区就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关键区域”;对欧洲而言,由于其自身的地理(气候地形)原因,古代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南欧西欧地区,大量的人口也主要集中于南欧与西欧,所以南欧与西欧地区则是“影响欧洲历史的关键区域”。

我们分析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原因主要就是基于对中国欧洲各自关键区域的地理分析上的。

图示:

决定农业、畜牧业情况决定

地理条件————>财富、人口数量、国家规模————>统一还是分裂的政治格局

交通、战争模式

三:

中国欧洲整体地理条件对比

1、中欧的地形

在看下面的全部内容之前,先提醒各位读者注意一点,那就是法国的纬度居然与中国的黑龙江省处在同一平行线上,而波德平原与东欧平原居然处于比(原中国领土)外兴安岭还要更高的纬度上。

所以欧洲的气候如何各位可以先大致想像一下。

(最好看看地球仪,本文所说的就好理解了)

⑴中国的地形

很多人在看中国地图的时候,往往会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的地形太复杂,崇山峻岭远远多于欧洲。

确实,从整体来看中国的12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与欧洲的1100万平方公里领土地形要复杂的多,高山高原所占比重也远远超过欧洲。

可是在古代对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的不是高山与高原,而在于关键区域(中国的历史关键区域就是中原地区)。

中国地形是一个四面封闭,整体联系很紧密的大陆。

东面是大海,较少有半岛,也缺乏像英国那样的大岛屿(不列颠岛面积20万平方公里,台湾岛仅有3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中原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地形非常好,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属于平原地形,只有较稀少的山脉。

在一万年至一千年前,黄土高原也是比较平坦、植被丰富、易于远古人类开发和生存的地区。

从唐朝开始,由于人类过度开发破坏,黄土高原变成了千丘万壑也就是当前这幅模样。

中原地区的面积总和大约有200万平方公里。

除了中原地区是较适合古代生产与生活的地方外,中国还有四川盆地,史称天府之国,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东北平原,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与波德平原面积相同,但纬度低于波德平原)。

⑵欧洲的地形

从地形地势上看,欧洲是七大洲中最平坦的洲。

欧洲的平原面积占全洲面积的近60%。

但是请不要忽略重要的一点:

有平原并不意味着这个地方就有着发达的种植业或畜牧业,它还需要适宜的气候。

而东欧平原的气候恰恰是有人类生活的平原中最差的(最冷最干燥)一个。

从纬度上看,东欧平原与西伯利亚平原是相同的。

东欧平原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平原总面积的80%),却只在其西北部由于有北大西洋暖流的经过会温度高些,其他地方的气候状况与西伯利亚平原相似,而西伯利亚平原则至今也没有多少人生活在其中。

由于古代在东欧平原地区所生活的人口太稀少(注①),所以东欧地区对欧洲的历史政治影响较小(注②),远比不上南欧与西欧在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性。

所以本文对欧洲地理因素的分析还是着重于分析南欧与西欧。

欧洲的另外一块重要平原就是波德平原(可是面积只有30万平方公里,与东欧平原相比小太多),地势平坦,一般海拔50-100米。

欧洲面积稍大一点的平原仅有东欧平原与波德平原两块,其他都是一些河流的三角洲地区,或者部分低丘陵地区(西欧平原)。

其面积都非常小,而且分散。

而在欧洲的南部地中海地区,则呈现为破碎分裂的地形,高山把各个半岛分割开,在这些半岛上零零碎碎地分散着一些很小的平原、丘陵、河谷。

欧洲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水平轮廓破碎”。

欧洲总面积的1/3以上属于半岛和岛屿,其中半岛面积约2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洲面积的24%;岛屿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洲总面积的7%,这在世界各大洲中是罕见的。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和亚平宁半岛是欧洲最大的半岛,次大的半岛有科拉半岛、日德兰半岛,克里木半岛和布列塔尼半岛等等。

大陆海岸线长37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复杂的一个洲,切割最为厉害。

多半岛、岛屿、港湾和深入大陆的内海。

2、中欧的气候

前面己经说过,要分析中国欧洲的地理因素差异,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析两者的气候差异。

欧洲的东欧平原很大(近500万平方公里),可是很不幸的是,那里的气候条件太差了,与中国的中原地区气候相比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下面就来具分析:

⑴中国的气候

从一万年到三千年前,中国的温度整体上要比现在高2—3度,降水量要高出200mm。

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就是说古代的中原气候与当下浙江省气候类型相同。

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这些动物现今则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又多沼泽的长江流域,在京津地区当时则生存有一些现今见于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

从总体上来讲古代中国的气候类型可以分成四种,中原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华北平原大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全部及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古代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与现在差不多);青藏高原属于高山气候(与现在差不多);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比现在温度与降水量都高一点)。

中原地区的气候是让欧洲农民无比羡慕的气候,这种气候所在地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其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而欧洲正好相反),每年的生长季长达250天以上。

中原地区的气候是大大有利于种植业的气候。

至于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性气候,其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

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

东北平原的雨热也是同期的,而欧洲的波德平原则是雨水平均分布。

在远古时代东北的人口一直不多,只到唐朝后期,东北才真真出现了较发达的农业与畜牧业,人口逐渐增多。

蒙古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欧洲东部的气候相似,也是一个容易干旱的地区。

但不同点在于东北与蒙古高原相较于欧洲同类型气候区纬度要更低一些,温度会更高一些,降水量也是小于或等于蒸发量。

蒙古草原的气候情况会比欧洲好一点,但总的来讲这种气候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好不到那去,只能发展畜牧业。

(注③)

青藏高原的气候较恶劣,其人口数量一直不多,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不说。

(如果青藏高原的气候好一点的话,那么关于藏族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

⑵欧洲的气候

从总体上来讲欧洲气候可以分成三个区,东欧平原及波德平原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西伯利亚相同,北部还有冰原气候),西欧及部分北欧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欧几个半岛都处于地中海上,属于地中海气候。

东欧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虽然在过去的一万年至三千年前,全世界的气温比现在高2—3℃,降雨量也多出大约200mm,但是东欧平原古代的气候并不比现在的气候条件好多少。

因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属于极不理想的气候(仅好于极地气候)。

再加上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降水量是从南向北增加,而蒸发量却是从北向南增加。

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

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从北到南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

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

东欧平原南部生长季约100天,北部仅50-70天。

在东欧平原中西部与南部蒸发量都高于降水量,结果对于东欧平原的农业(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产生了致命性的不利影响(十七世纪引入土豆之后稍有改观),东欧的种植业一直居于次要位置,占主导的还是畜牧业。

西欧与部分北欧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东岸暖得多),夏无酷暑(夏季时暖流水温仍较大陆温度低,海上要比陆上凉得多),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

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没有干季。

南欧的几大半岛都处于地中海气候区,这种气候在夏季,干旱少雨,夏秋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降水最多月份的降水量是降水最少月份的3倍以上。

冬季气温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约350~900毫米。

自然植被以耐干旱的灌丛为主。

从以上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欧洲东欧平原广大,但是气候不佳,全年生长季仅有100天以内,再加上降水量比不上蒸发量,这为发展种植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灌溉技术与能力还不足,农作物品种不太合适的情况下,东欧平原始终无法支撑大量的人口;而西欧情况则好一些,其种植业与畜牧业在古代均有较为出色的发展;但到地中海地区气候条件又不太利于农业生产,其雨水与温度正好相反,高温季节少雨,而寒冷季节多雨,也没有什么好的粮食作物能很合适于这种气候。

(具体的欧洲古代农业情况在第三点详谈)

⑶中欧地形、气候综合对比

对于中欧的地理条件,从上面所列举的资料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几点结论:

——欧洲的大平原地形很好,偏偏气候恶劣,有地利没天时,不利于古代欧洲人生产生活,最终这块地方无法生产出大量的财富,无法支撑大量的人口和庞大的军队,所以东欧平原在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区域”;

——欧洲历史发展的关键区域是南欧与西欧,而南欧与西欧的地形极其破碎,本身陆地上没有大平原,而且各处都被高山阻隔,海岸线极长极曲折;

——中国的中原地形很好,气候非常适宜农业,有地利有天时,有利于古代华夏人生产物质财富;而且中原本身地势平坦。

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区域,与欧洲的关键区域(南欧、西欧)相比:

中原地区宜农面积超大,而且气候良好,陆上交通便利;而欧洲(南欧与西欧)平原小,而且气候不利,但由于地形破碎,陆地海洋交错,所以海上交通发达。

3、中欧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产量

一个地区能够生产出多少有形财富(主要指粮食和肉类)就决定着这个地区能供养多少人口,而人口规模则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实力以及对内对外政策。

要研究政治历史的发展,是无法脱离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这个重要的因素的。

在中国与欧洲的关键区域,由于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两地的农业有着天壤之差。

两地的农业差距造成了在以后历史中两地之间人口规模、国家规模、军队规模以及思想文化、政治结构上质的区别。

⑴中原地区与西欧南欧地区的农业地理因素比较

对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来讲,需要考虑的地理因素有四个:

⑴、地形;⑵、气候;⑶、原有植被情况;⑷、土质与肥力。

其中前两项是决定性因素。

本文己经在前面较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的“影响历史的关键区域”(中原地区)与欧洲的“影响历史的关键区域”(西欧与南欧)的地形与气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凭气候条件,中原地区与西欧南欧地区的农业就己经不在一等级上了(中原雨热同期,全年积温远高于欧洲)。

而从古至今中国与欧洲的农业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原地区几乎是纯种植业,而欧洲则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种。

(畜牧业所承载的人口远低于种植业,见注3)

中原地区的生产季可以达到两百五十多天(春秋时期从中亚引入小麦之后则把冬天也有效地利用起来了);而西欧的生产季一年只有两百天,由于雨水平均分配(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种植作物时雨水数量显得不足,冬天种植小麦时雨水又显得过多。

欧洲的地理气候因素大大限制了全欧的种植业发展,最终在欧洲形成的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存的农业格局;在地中海上的几个半岛区,地中海气候使得各个半岛上的平原谷地一年只能种一次粮食作物,而冬季则只能种植葡萄橄榄之类的经济作物,并用葡萄酒橄榄油去北非或西亚地区换取粮食。

至于第⑶个和第⑷个农业地理因素(原有植被情况和土质肥力),中原依旧比欧南欧优越的多。

中原地区在远古时候植被中草原占近一半,而且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土质属于疏松而肥沃土质,与西欧南欧完全不同,西欧与南欧的土质都属于高度粘土质。

这对于远古华夏人来讲,中原地区的土质只要用原始石器和木棒就可以开垦种地了,而欧洲人要大规模进行土地开垦非等到青铜器出现不可。

从土壤的肥力来看,中原土壤的肥力也高于欧洲,再加上中国人较早采用了施肥技术,所以中国古代很早就实行了连种制和复种制,而欧洲直到近代还一直在采用休闲制。

⑵中原地区与南欧西欧地区的农业发展

董恺忱在《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一文中指出:

一、中国是世界上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二、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

它的特点是具有曲面壁和摆动性。

西方近代犁吸收了中国犁的特点,成为近代农业革命的契机;三、我国是世界上有较高土地利用率的国家之一,和南欧中世纪长期实行休闲制不同,中国很早就实行连种制和复种制;四、在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的国家之一,这主要得力于中国农民善于利用生产、生活上的废弃物给土地施肥;五、我国传统农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精耕细作农艺和较高的单产上。

我国传统农业土地利用率很高,土地生产率也是相当高的。

据日本学者熊代幸雄对古代农业播种量与收获量比值的研究,西欧“在以小麦为主食的英格兰,这一比值在中世纪略少于4倍,到了近代则提高到6至11倍之间”。

在六世纪前期的华北(《齐民要术》所反映的时代),粟的比率倍数为20—40倍。

“与欧洲相比高出10倍左右”。

学者宁可也指出:

“如果从播种量看,欧洲中世纪农业的粗放程度就更惊人了。

当时一般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两倍、一般是三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六倍。

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而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

”直到近世,我国农业单位面积的产量仍居世界前列。

如一些农业科学家曾利用《沈氏农书》和其它一些资料,估计明末清初嘉兴地区稻米产量最高为每公顷6700—8400公斤,而今天美国加州稻米产量仅为每公顷6500公斤。

从总体上来估计,西欧中世纪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三四倍,而中国达到十几倍、几十倍。

(注4:

数据来源《世界农业史》)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欧洲国家为了利于农牧结合和恢复地力,实行休闲、轮作,其中包括放牧地的二圃制和三圃制;西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典型的三圃制,即将全部耕地划分为3个耕区,依次轮流种植冬小麦、春小麦和进行休闲。

三圃制最初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等一些属于王室和寺院所有的组织得较好的庄园内实行,后逐步推广;到11~13世纪,除原来的耕地外,还在新垦土地上推行,从而促使西欧一些国家的耕地面积得以成倍地、个别地方竟是3~4倍地增加。

在这以前,即使农业较发达的英国,其耕地也不超过全部土地的二成;德国和法国北部在一成五以下;人口稠密的法国南部和西班牙也只达到二成至二成半之间。

但在一些地力瘠薄的地方,如英格兰的西南部直到16世纪时也还是二圃制占优势;法国南特地方的农村,直到18世纪时仍是二圃制、三圃制并存。

在中国则是在废除撂荒制以后走上了土地连种制的道路,实行精耕细作,种植业和畜牧业也进一步分离。

(注④)

对于中国与欧洲的农业产量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要说明一下,除了地理以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差异外。

中欧的古代农业还有一个社会因素上的重大差异,那就是中国在古代的奴隶制在周代就基本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贵族与平民合作的井田制,到战国时期则连井田制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与小农经济。

农民对于农作物的占有权支配权进一步增强,这大大提高了中国农民的农业生产热情。

而欧洲直到公元500年罗马帝国消失了还有许多地方实行奴隶制,奴隶与农奴的生产热情极低。

“精耕细作”在中国己经开始实行了将近一千年,而在那时的欧洲还只能是庄园主头脑里的梦想,以至于欧洲的土地始终处于粗放型经营的状态,只到十八世纪才有部分西欧部分地区才有所改观。

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的农业产量远远超过欧洲。

⑶中原地区与南欧西欧的种植业对比

中国种植业的产量

具体到每个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情况,则有如下数据(注⑤):

——战国时期:

粮食亩产:

216斤,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3188斤;

——西汉时期:

粮食亩产:

264斤,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3578斤;

——唐代:

粮食亩产:

334斤,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4524斤;

——宋代:

粮食亩产:

309斤,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4175斤;

——明代:

粮食亩产:

346斤,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4027斤;

——清代:

粮食亩产:

367斤,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2262斤;

欧洲数据暂缺,因为欧洲的古人几乎没有留下有效数据(也因为我所看的书太少,未能找到有关的精确数据。

在古希腊色诺芬的《经济史》,在马克·布洛赫的《中世纪法国农村》里找不到关于古代欧洲种植业收成的数据)。

但综合一些当代农业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推测欧洲种植业的全年亩产最多只能达到中原地区的1/5(一般情况下是1/10)。

另据一些古代数据显示:

《管子·治国》“一夫为粟二百石”推算,战国时期一个全劳力已能年产粮2700公斤/每人,高于12—13世纪英国全份地农奴的劳动生产率(2300公斤/每人)。

(注:

上面的很多数据是用战国时中国的数据对比中世纪的欧洲,己经相隔一千五百年)

对比以上资料与数据可以看出:

从全年亩产总量来看,欧洲最多只有中原的1/10—1/5;从劳动力的个人劳动生产率来看,同时代的欧洲也落后于中国1/3左右。

中原地区与西欧南欧的农业差距非常显著,中原地区不需要青铜器和铁器就可以进行高产量的农业活动,周朝就己经达到“上农九人,中农八人”(一个农民供养8或9人)的农业生产水平。

再加上中原的农耕面积远远超过西欧与南欧的农耕与牧场面积,中原在远古时代就己经可以生产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这最终使中国支撑起了庞大的人口规模。

而欧洲则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始终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农牧业,这也使得南欧西欧的人口密度远不及中原地区。

下面将在第4点“人口规模、国家规模、军队规模”中详细分析。

4、中欧的人口规模、国家规模、军队规模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历史。

在古代科技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人口数量稀少的话,这个地区的历史政治活动就会显得非常单调,如东欧平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就意味着他所能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兵员的数量。

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产量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根本性因素,由于中欧两地的地理气候差异,中欧的农业生产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原地区通过农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和物资远远超过欧洲地区,所以中国在远古的时代人口数就己经达到了巨大的规模,而欧洲地区则数量较少。

⑴古代中国的人口规模

要估计周朝之前的中原人口数量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那时候中国根本就没有全国性的人口统计。

据在张荫麟《中国史纲》(注⑥)里所说,周成王对外用兵最多一次俘获敌军1.3万人,那周初期周王的军队规模也不应该少于五万人,按古代中国征兵情况反推,周初天子的直辖人口应该在30-50万之间。

在其后的历史中,周王的军队为“六军”,其中每军1.5万人,总计军队人数9万,按古代中国征兵情况反推,周王直接管辖下的人口总数在50-100万之间。

在西周时期中国各地人口数量都不多,分封在各处的诸侯国往往也只有几万至十几万人口。

而到战国时期,由于农业工具、知识、技术的进步以及小麦水稻的全面推广,中国人口第一次出现了大爆炸式增长。

而这时期实行了新的税制(按田亩收税)改革,各个诸侯国对本国人口有了较完整的统计,根据当时典籍里所反映出的数据,齐秦楚赵魏等诸侯国人口都己达到300—500万左右(战国时期中国人口总数在2500万左右)。

依托于中原地区而建立的任何一个王朝,人口规模都不小。

秦朝人口规模为2500万左右,由于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秦朝时期全中国人口实际上处于不变或下降之中。

西汉中期情况为:

民户12233062,人口59594978(数据来自《汉书·卷28下》)。

西晋在未统一全中国之前,中原的人口数也上升到了5000万。

南北朝时期,北魏拓拨氏统计魏全国人口数(中原人口)为2500万(数据来自《魏书·卷106》),而南朝人口数仅为600万不到;隋文帝时期,中原地区重新统计,统计人口数4601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