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347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9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哲学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哲学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哲学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哲学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真题解析.docx

《哲学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真题解析.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真题解析.docx

哲学真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真题解析(06版)

系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哲学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性质及基本性质和

基本特征;第二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主要讲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三章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主要讲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四章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主要讲认识的本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五至七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主要讲社会的本质及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总论

试题命制的基本指导思想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国家为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而设置的考试。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等本科生能达到及格和及格以上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统一制订《考试大纲》作为考研命题的基本依据。

1998年4月,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提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设置新方案。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五门课程。

《考试大纲》的基本考查内容由这五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组成,但《考试大纲》的修订必须依据高校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形势发展的需要来进行。

政治理论试题命制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有:

第一,命题组必须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对各个学利?

知识点的考查范围进行命题,试题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应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

对政治科的命题的考查内容来自于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理论概论》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试题应科学规范,没有科学性、政治性错误。

参考答案的编写力求科学规范,答案基本上以现行教材为参照标准,或以中央正式文件为依据;答案无政治性失误、科学严谨,准确无误并尽可能避免有学术上的争议。

第三,试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难度控制,所考查的知识点应尽量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试题的考查内容应“依据大纲且不能拘泥于大纲”,同时,保持年度间试卷难度稳定。

《考试大纲》所列的考查要点规定了考试的考查内容,是考试命题和考生复习的依据和范围,但是这些考查的要点又只是一个框架,所列知识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因而,在复习时仅仅依靠大纲所列要点是远远不够的。

不仅如此,考查要点之外的内容并非可以置之不理,相反,必要的非考查要点对考试内容的掌握也同样大有裨益,掌握这些知识对考试成绩的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有确定的考核知识点,并能体现一定的能力考查目标。

题目创设的立意、情境、设问的角度和方式新颖、灵活。

强调考查内容的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适当加强对综合的、跨学科的能力的考查。

《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考查的目标具体规定了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第三,运用有关原理,辨别理论是非,分析、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或错误。

第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第五,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引证有关事实,科学地评价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六,准确、恰当地使用政治理论各个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地回答问题。

这些评价目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对考生知识性、理论素质、辨别与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能力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真题命题规律探究

2000年以前,在考研《大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分,从2001年开始,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值占政治理论课总分值2001年和2002年为24%,2003年和2004年为22%,如果加上选做题,2003年和2004年为25%,2005年为23%。

从1999年以来的哲学试题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高分值考题在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转换

高分值考题指辨析题和分析题,答好此类试题对提高得分率意义重大。

哲学每年必有一道辨析题和一道分析题。

高分值考题分布在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相关章节,即考研政治理论《大纲》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

先看辩证法部分:

1999年文科哲学分析题,(当时称材料题即35题)要求运用主要矛盾原理,矛盾同一性原理、矛盾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鞋厂的生产和营销策略;2000年文科哲学分析题(当时称论述题,即33题)要求运用辩证和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分析我国政策的“巨大成就”和“某些负面效应”之间的矛盾关系;2004年哲学辨析题(即31题)要求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析某种工作方式(以漫画表示)。

这些考题都属于辩证法部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再看认识论部分:

2000年理科哲学辨析题(即30题)是“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2002年理科哲学辨析题(即31题)是“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2002年文科哲学辨析题是“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再看近几年出的哲学分析题:

1999年理科哲学分析题(即33题,当时称论述题)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求分析实践标准对我国巩固化改革的意义;2001年文理通用哲学分析题(即34题,当时称论述题),要求运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原理分析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的谈话;2003年哲学分析题(即34题)要求用感性认识上升到感生认识的原理、辩证思维方法分析伯乐相马和伯乐之子相马“按图索骥”的故事;2004年哲学分析题(即34题)要求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讲课内容分析认识过程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所有上述命题都是属于认识论部分的内容。

主要是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特别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再看高分值试题中的历史唯物论的考查内容。

1999年文科哲学辨析题(即30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000年文科哲学辨析题(即30题)考查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001年文理通用哲学辨析题(即31题)考查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2003年哲学辨析题(即31题)考查的是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

再看分析题,2000年理科哲学分析题(即35题,当时称材料题)考查的是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宪法修改;2002年哲学分析题(即36题材料题,文理通用)则以水资源为例考查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涉及到矛盾转化,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2005年分析题第34题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很清楚,历史唯物论的高分值哲学试题都属于考研《大纲》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

2005年第31题是1999年以来考研《大纲》的第七章第一次考的辨析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考研《大纲》的第一章、第二章,1999年以来,从未出过辨析题和分析题。

总之,哲学高分值考题,是在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中转换。

今年考辩证法,明年考

认识论或历史唯物论,反之亦然;或者说,今年辨析题考辩证法的内容,分析题则考认识论

或历史唯物论的内容,下一年则发生相应的转换。

2004年哲学辨析题和分析题分别是考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容,2005年哲学辨析题和分析题考的都是历史唯物论。

2006年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转换。

第二,在理论上,哲学命题都是考查对哲学概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解的准确、完整程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都包含着比较完整的内容,少回答了一个方面的内容,就会影响得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概念的规定、对其基本原理的阐明,都有确定、准确的意义,因此,回答问题要准确,注意划清理论界限。

理解越准确,回答越完整,理论界限越清楚,越符合题意,就越能提高得分率。

哲学上有许多理论界限。

考研《大纲》第一章需要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一元论与二元论、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总的区别和界限。

《大纲》第二章需要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二元论、旧唯物论、庸俗唯物论、物活论的区别和界限,在运动观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形而上学以及相对主义诡辨论的界限,在实践观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论、旧唯物主义的界限。

《大纲》第三章要求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决定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辩证否定论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等的区别和界限。

《大纲》第四章要求划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界限,以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区别和界限。

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则要求划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等的区别和界限。

哲学命题中许多都是直接划清理论界限的试题。

比如,1999年文科选择题第2题(理科第1题)考查的是马克思的一段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从提供的四个选项可以看出,实际上是考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同唯心论、庸俗唯物论的区别和界限。

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考的是“画饼不能充饥”,考查的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庸俗唯物论的区别和界限。

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考查的是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和界限。

2000年理科多选题第18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显然是考查上述两者的区别和界限。

2001年文理通用单选题第10题,考查18世纪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那一段话,是划清决定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和界限。

2001年文理通用辨析题(第31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考查的是唯物史观同客观唯心论的历史观、宿命论的历史观的区别和界限。

近几年来,哲学上的理论界限不少已经考过了,对未曾考过的理论界限应引起更大的注意。

第三,哲学命题联系实际的范围极其广泛

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哲学的特点之一。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社会热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特定社会背景中提出的问题,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以及广泛流行的成语、典故,都可以成为哲学命题的内容。

2000年文科分析题(论述题第33题)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

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改革的“巨大成就”和“某些负面效应”之间,形成一对矛盾,这在广大群众思想上也有所反映,为人们所关注。

这是用哲学命题分析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

2000年理科分析题(35题)提出的关于我国所有制改革、经济发展和宪法修改的

材料,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答,也是属于这方面的命题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生态失衡、资源枯竭成为“全球问题”和社会热点,哲学命题当然不会放

过。

1999年文科辨析题(30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

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就是要求用哲学原理分析上

述“全球问题”。

2002年文理通用分析题(第36题)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材料,2004年单选题第2题关于我国北大荒由于过度开垦造成生态失衡的材料,2005年分析题第34题关于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材料等题目,也都是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

如何从哲学上分析这些成果?

这些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体现什么哲学原理?

分析这些问题也可以体现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是以现代生物学发现的每个细胞中DNA遗传信息与生物个体关系来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理解的准确程度。

2001年文理通用论述题(第34题)是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的过程,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理解程度。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是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做的试验的结果,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的理解程度。

特定社会背景往往也是考研哲学命题的背景。

1999年理科论述题第33题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巩固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出此哲学考题与实践标准讨论二十周年的背景相关。

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为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实践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1999年刚过实践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出此考题理所当然。

至于2000年文理通用单选题第2题考查“意念移物”、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考查“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则是近几年我国批判法轮功在考研哲学命题上的反映。

至于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广泛流行的成语、典故,一般出选择题,但也可以出辨析题甚至分析题。

如2000年考查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当年的文科辨析题(30题),2002年考查的“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也是当年的文科辨析题(31题),2003年考查的伯乐相马和伯乐之子相马的典故,则是当年的分析题(34题)。

2005年考查的许衡口渴难耐也不摘梨的典故,是1999年以来,第一次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的辨析题。

第二部分政治理论历年真题

评析(1999-2005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2003年单选题第1题)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较易回答。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哲学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古代,存在着朴素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朴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近代存在着形而上学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至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也是古已有之,在近代更为明显。

因此,备选项A、B、C是错误选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在一切旧哲学那里,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一直在统治地位,虽然某些哲学家也试图或曾经用某种物质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系统科学的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于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更重要地在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

个“伟大发现”之一(恩格斯语),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语)。

因此,D是唯一

正确选项。

【相关知识衔接】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则是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也是“在人类认识历史中,从来就有”(毛泽东语)的。

可见,上述三个“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出现的。

只有选项D最合题意。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的考生都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

此知识点只能出选择题。

本章总结

1999年以来,7年考研中只有2003年哲学试题属于本章内容,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哲学试题不属于本章内容。

本章一般出选择题,特别是单选题、个别年份(如1998年)出过辨析师,从未出过分析题。

本章需要着重理解和把握重点概念和问题有: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

出发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和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选择题Ⅰ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理科第1题)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

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

此试题出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马克思指出: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2页)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创造物;马克思主义哲学

则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

”,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

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

因此

正确选项是D。

备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

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映反映性特征。

备选项B把人

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

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

备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

映的本质区别。

因此,A、B、C都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庸俗唯物论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此题属哲学上的名言名句,这种题型曾多次出现。

题中马克思那段话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则是需要准确、深刻加以理解和把握的。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此题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原文无“之外”两字。

列宁指出“世界上除

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

”(《列宁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37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讲过这一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形式或机能、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简言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统一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因此,正确选项是B。

列宁上述论断并没有否认人的意识的存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复杂的物质形态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形式;人脑是意识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意识运动伴随着人脑内部的物质运动,因此,意识也是“物质运动形式之一”(恩格斯语)。

所以,备选项A是错误的。

列宁的上述论断也没有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语)。

把意识理解为“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它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

因此,备选项C、D也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列宁的上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命题。

【命题趋势】列宁上述论断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对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意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要从理论上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

质具有(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此题出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哲学中有合理的思想,他是可知论者,并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

列宁在读他的《逻辑学》时对他重视实践作用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改造,提出: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

并接着说: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列宁全集》第38卷

,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28页,229页)。

列宁在这里讲的“创造客观世界”与“改变世界”为同一含义。

列宁这一论断是阐明和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即反映世界,形成思想、观点、理论、决策,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臆造,“改造”也不是任意的改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

备选项A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观点。

因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归根到底,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性,而不是相反。

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备选项B是片面的,因为预见性只是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

备选项D也不准确,因为主动性只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C是唯一正确答案,是对列宁这一论断的完整、准确的概括。

【相关知识衔接】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的根本区别;意识能动性与其具体表现的区别。

【命题趋势】列宁这一命题再考的可能性较小,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把握这一原理时,要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

划清界限,同时要注意把意识的能动性这一概括性的提法同它的具体体现区分开来。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

奉(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A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和运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不是消极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运用物质手段能动地改造世界。

但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外在世界,脱离实践和物质手段,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