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334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

《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docx

学位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系别:

教育科学系

专业:

初等教育

摘要

未来的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要成为这样的人,都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有价值、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本文根据小学新课标和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因素,探究在小学教育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教学,创造力,途径

目录

 

绪论·························································1

第第一章当代小学生创造力的现状·········································5

第二章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7

第一节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环境·······························9

第二节开发学生的想象力········································2

第三节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2

第四节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

(一)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3

(二)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

(三)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4

第三章结语········································4

 

绪论

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问题。

随着2009年钱学森的去世,这个话题更是在教育界掀起了惊涛巨浪。

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所以老是‘冒’不出杰出的创新人才,只能一味的模仿别人。

” 

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

在21世纪这样一个国际间科技、文化、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水平无疑成为竞争的焦点。

而科技的核心主要是人才的素质,要把握竞争的主动性,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富有竞争力的创造型人才。

因此,加强跨世纪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极其必要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

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爱因斯坦在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他有一段讲话。

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

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一、当代小学生的创造力的现状

在心理学中指出:

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独创性成品的活动或现象。

而创造力(创造性)可以解释为个体产生新奇独特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者说是特性。

2009年10月,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城市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一共涉及六城市的106所中小学校,对11098名学生进行大样本调查。

其中,学生对提出问题老师能“耐心解答,共同探讨”的认同度为54.7%,对“肯定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认同度仅15.5%。

这一些数据反映的事实为,85%的学生不能在自由发表见解后得到老师赞赏。

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模仿能力强,设计、改进的能力弱。

学生的技术创新设计体验各项指标低于科学探究程度,尤其在制定行动计划、掌握材料性能、使用工具、评估产品等方面明显薄弱,中国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成为一个致命伤。

同时2009年,教育世界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在第一,想象力却排在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在倒数第五。

据统计近四百年啦,世界重大的科技发明,无一出自中国人之手。

诺贝尔奖自创立以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获得了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奖项。

然而在2010年的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科学竞赛“2010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22名中国学生获得单项、团体共计23个奖项。

由此看来,中国孩子的智商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是什么促使了当代小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状呢?

这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三、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创造力虽然是我们所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但是还是需要培养和维护的。

所以既然是要培养,那么就应该从小开始培养。

同时有调查发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校环境优良率,小学为16.6%,初中为13.4%,高中只有5.5%。

由此可见,小学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适合的时机。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创造力就像是种子埋藏在人的内心,需要有人将这颗种子放在一个适合的环境中进行培育,种子需要在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为学生营造这种适合培养创造性的环境呢?

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的条件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改革考试制度,给学生们“减负”。

几十年来,我国一直沿用着“百分制”的考试评价制度,它的弊端已经有目共睹。

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绝大部分家长选择在放学、双休、寒暑假期间将孩子送到课外补习班进行培训补习。

学生们在不同的培训地点奔波赶场,陷入了“校内宽松,校外奔波”的奇怪现象。

有关调查研究显示:

中国的中小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平均超过10个小时。

本该无忧无虑快乐的小学生成了世界上最累的学生群体。

相比于中国父母,美国父母会利用假期的自由时间给孩子安排接触社会、参与社区的活动,让孩子多去感觉社会,接触大自然。

同时孩子会利用假期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去看大量符合他年龄段的书。

古人曾说过: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不可纸上谈兵,学习就是为了实践运用,学而无用,为何学?

邓小平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本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践,书本知识的需要实践来检验,更需要实践来不断完善。

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会不会,能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生活实践中。

2013年8月,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下大力气治理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减负令规定不得给小学生留书面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等。

事实上,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很多小学生仍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和家长沟通,给学生多一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给他们心底那颗创造力的种子一个发芽生长的机会。

(二)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丰富的想象是艺术激情的源泉,是科学创造的雏形。

”英国诗人雪莱说:

“想象是创造力。

”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力。

可见,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好奇心对学生而言是十分珍贵的宝物,它是学生不断探索的动力的源泉。

好奇心是创新的一种潜在的能力,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始。

首先,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设置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古怪的问题或者化身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例如人的头发是射线吗?

1+1为什么等于2?

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我们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发现,并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注意不要轻易打击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尽量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可以在玩中轻松的学习,在学习中愉快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讲故事或观看影视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将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直观化,丰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

用直观的物体,更便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他们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授知识,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应该以致力于让学生产生自觉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欲望为目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同时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为了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以下两种方法:

1.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勇于提问,大胆想象,灵活变通,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自由思考,勇于提问,大胆想象,灵活变通,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

因此,教师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教育专家肯尼思•H•胡佛说:

“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我国唐代的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数千年来,中国教育者在课堂中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充当成接纳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

数千年下来的传统习惯使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不应该将知识强行“填”到到学生的脑袋里,而是应该鼓励学生,提倡一种“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于相同的一个事物,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同,教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大胆想象。

而如今大部分教师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使学生得到高分,忽略了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额回答问题的能力才是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学生想问又不敢问的局面,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这些导致了学生创造力逐渐流失。

在如今的课堂,小学生应该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老师仅仅是在他们通往知识的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能做的只是慢慢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能够做到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充分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2.要讲究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以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

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

所以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教师可以适当的诱导学生转变原有思维方式,尽可能的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

当学生思维局限造某一个地方时,教师要善于调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与该问题相关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猜想。

(四)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一个人没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

”在课堂中,老师真正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那些枯燥难记的知识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2.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必拘泥与所谓的“正确答案”,改变学生思维定式的思考方式。

3.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有人说:

“预测一个少年的未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最喜欢的人是谁。

”古语云“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开始懂得榜样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要和动机。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于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启发、引导、点拨、鼓励以及肯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这样对学生便会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心理活动。

并且这些也将会是学生日后从事创新活动的一种动力。

在未来这个富有挑战性的社会,教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在未来从事教育活动的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祖国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常学辉.论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10(20)

[2]杨改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中华少年.2013(11)

[3]钱钰.中小学生创造力调查85%的教师不能容忍怪想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0.07.05

[4]张劲.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5.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