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军排座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285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军排座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军排座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军排座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军排座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军排座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军排座次.docx

《名军排座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军排座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军排座次.docx

名军排座次

名军排座次

作者:

寒渊系缘

 

最近军委又在裁军,不知道这一轮后还能有多少英雄部队能幸存下来,不管是幸存的还是裁减的,都是我们解放军的精华,都是战争年代涌现无数烈士和英雄,战功彪炳的部队。

我写下此文,纪念那些牺牲的烈士,纪念那些伟大的英雄,纪念我们英雄的部队!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未必准确,请大家指正。

另外文中所提只涉及解放战争,不包括各部队建国后的功勋,虽然包括49年的战绩,但因为只谈及各野战军主要部队,为了方便,仍然统一称纵队。

这个系列主要是回忆一下整个解放军的军史,并就各部队进行简单的点评,至于排名,纯粹是在各部队中作个比较,没其他的意思,后面的未必就比前面的差,不管谁强谁弱,功劳总是属于我们强大的人民解放军的!

希望朋友们若是跟帖的话,请单单纠正一些军史的错误,具体排名就不要再纠缠了,以免大家伤和气。

另外纵队领导人都是比较有名的,并不是全部。

名军排座次

(一):

西北野战军

一:

1纵(司令员张宗逊上将)。

1纵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第1集团军,今天的对台一线部队在解放战争时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老实说,在西北野战军这个战斗力相对最薄弱的系列里,1纵的表现可以说是还不错,尤其主力358旅,为西野三大主力旅之一,其中的硬骨头6连更是大家所熟悉的。

这支部队无论从历史(红2军团,拥有两个红军团,这在全军的师中还不多见)还是从战绩看,排在第一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二:

6纵(司令员罗元发中将)。

6纵很遗憾,在今天的解放军序列中已经消失了半个世纪了,唯一的影子在今天的新疆建设兵团里(好象解放军的6纵都是英雄部队,但是运气都不太好)。

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6纵的两个主力-------新4旅和教导旅,可是西野三大主力旅的两个,参加了西野几乎所有的战斗,从延安保卫战开始一直到挺进新疆,6纵都可以说是表现出色,以至于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曾问警卫部队西野哪个旅战斗力最强,结果大家一致公推新4旅(见老战士回忆录,60年出版,我在办公室老同志的旧书柜里发现的,绝对的绝版啊),6纵的战斗力可见一斑,到了改编为6军,又是公认的一野主力军。

在兰州战役时老彭一共点了几个团做主攻团,6军17师50团就是一个。

我想将6纵排第二是比较公正的。

三:

4纵(司令员王世泰中将)。

4纵在西野一样以军史长久和善打硬仗著称。

从军史来说,唯一可以与1纵358旅叫板的就是4纵的警3旅(就是今天的11师)。

从战功说,4纵一样战功显赫,我记得4纵唯一的失误就是在西府战役中掩护侧翼时早早撤退导致教导旅和野司差点被马家军包了饺子,结果导致王世泰差点被老彭骂死。

不管怎么说,这只能算是失误,而不是失利。

在后来的扶眉战役和兰州战役,4纵可是将功补过了。

尤其是兰州战役,为了打下沈家岭,4纵头号主力团31团大半伤亡,连年轻的团长王学礼都牺牲在阵地上,壮哉,光荣的4纵!

我想除了辉煌历史之外,赫赫战功也是11师仍能保留到今天的原因之一吧?

4纵排第三,当之无愧!

四:

3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

3纵在西野打仗不少,可我翻遍西野战史,最有名的还是兰州战役7师夺取黄河铁桥。

3纵和前几个纵队相比,闪光点有两个,一是出了个大将司令员(这在全军也是少之又少,还有中野4纵),二是与1纵合编为重装军。

今天的第3旅就是昔日3纵的种子,出了个有名的总参谋长,当然这是后话。

从整个历史看,3纵和前三者比起来缺乏特别辉煌的战果,所以排第四应该很合适。

五:

2纵(司令员王震上将)。

本来2纵的知名度应该在西野6个纵队中排第一。

连外行都知道359旅开垦南泥湾,何况2纵还出了个西野最大的官-------------国家副主席王震。

可惜,这样的部队却只能排第五。

从军史来看,2纵的359旅可是红6军团的后代,光上将出了就好几个,包括大名鼎鼎的肖克、王震、陈伯均等。

可惜,历史是历史,军功是军功。

不客气的说,红军底子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表现最差的莫过于359旅的部队了。

东北的那部分要不是后来的黑山阻击战翻了身,可能50年就不在了,更别说活到现在,这我在后面的东野要详细说。

留在西北的这部分,在解放战争中也很一般,翻遍了也没发现什么骄人的战绩(如果挺进新疆不算的话),真是用某个大人物的话说叫:

开荒开的不会打仗了!

也许有人要提南下支队,可南下支队我除了看见几千人长途转战损失近半外,没看出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不要提什么为后来中野跃进大别山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事我在后面的中野还要详细说。

总之,2纵综合各方面看排第五很公正。

不过2纵也有值得庆幸的事,就是在今天的解放军序列里仍然保留自己的种子,而且现在还是新疆军区对印的头号主力师,了解军队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不是359旅的后代。

可能王将军也觉得359旅实在不争气,干脆继续干老本行开荒得了,于是变成了今天的农一师。

六:

7纵(司令员彭绍辉上将)。

西野7纵真的没什么说,在西北的土地上时间还不如在其他地方时间多,所以排最后相信是最没争议的,唯一的闪光点是出了个上将军长彭绍辉,很不错的一个将军,后来的副总参谋长,熟悉他的朋友太多了,我就不详细谈了!

至于第8纵队和后来的陕南19军就不要参与了,要是谁有精力可以详细谈谈,毕竟西野的天地主要是前5个纵队创下的。

总的评价:

西野其实军事功绩并不大,虽然解放土地最大,可歼敌却才是华野的零头。

最大的功劳是保卫了***,保卫了陕北这块红都没有走江西的老路。

可以说,没有西野,借毛泽东10个胆,他老人家也不敢留在陕北和胡宗南捉迷藏。

 

名军排座次

(二):

中原野战军

一:

6纵(司令员王近山中将)。

中野的部队可以说是各个都不错,要想挑第一还真不容易。

从历史看,6纵是抗战起家(最近看到资料说6纵底子是红25军74师一部,不知道是否是最新考证结果),比起1、3、4纵是差远了。

但是6纵的精神我最佩服,全纵队上起司令员王近山王疯子,下到普通战士,口头禅都是"烧铺草",全纵队一到打仗就嗷嗷的,有股疯劲。

之所以选6纵我认为中野最关键的一仗是6纵打出来的。

哪一仗?

47年跃进大别山的强渡汝河。

若不是6纵18旅(旅长就是百战将星之一的肖永银少将)在敌人已经占领河对岸渡口的情况下从敌人一个师手中硬是又重新夺下这个大雷岗渡口,17旅(旅长就是后来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少将)又拼命掩护了侧翼高山集,中野12万大军将全军覆没,跃进大别山将成为笑话。

可以说,没有6纵打好这一仗,就没有整个中野。

所以当时刘伯诚司令员才会将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送给6纵:

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后来的襄樊战役中6纵更是独当一面,可见刘邓的信任。

49年改编成12军,号称"中野常胜军",在整个中野都是狂的不得了的角色。

这样一支部队相信排第一是没说的。

同样,地处东南的这支英雄部队不会被撤消吧,这可是对台第二线部队,除非军委晕头了!

 

二:

4纵(司令员陈庚大将)。

三:

3纵(司令员陈锡联上将)。

老实说,3、4纵都是王牌部队,究竟怎么排我很头疼。

比历史比战功两个都半斤八两,都是老红军部队,4纵有一个红军团,3纵有两个。

4纵长期在豫西晋南独当一面,3纵则参加了刘邓大军的几乎全部战役,战功显赫,被誉为"老虎纵队"。

4纵出了个大将陈庚,3纵出了个"军中赵子龙"陈锡联。

49年后两个军又同为各自的兵团主力,一直打到大西南。

唯一区别是11军建国后比较坎坷,而13军则比较平静。

所以从4纵一直独当一面以及现在的地位出发,我还是将4纵排到前面。

这里将两个英雄部队同时介绍。

4纵的闪光点全在50年前,先是上党搞掉史择波,再是独立歼灭"天下第一旅",再强渡黄河,逼近潼关,吓得胡草包一身冷汗,歼灭整三师李铁军,后来强攻洛阳,生擒邱行湘。

渡江后解放两广,云南,功劳多的简直没法数。

3纵呢?

随着刘邓的脚步指哪儿打哪儿,素来被作为主力来使用,一直到淮海战役中的关键一仗,解放宿县,双堆集生擒黄维,再后来挺进大西南,解放重庆等。

至于后来主力31师在12军编制内参加上甘岭战役就不提了。

我一直认为31师在中野的几十个师中可以排名第一。

所以这两个部队排第二、第三很合适。

3纵早已不在,而4纵作为对印主力我认为这次裁军是不会波及的。

四:

1纵(司令员杨勇上将)。

一般各野战军1纵都是老部队,甚至基本是第一,起码也是前三,中野不行。

中野1纵是老的晋冀鲁豫1、7纵的合编,红军底子不错,包括大家很熟悉的原红1师13团、2师5团等,在解放战争中也跟随刘邓转战大半个中国,可翻开二野战史,1纵和2纵一样,没留下什么很为史学界称颂的经典战役。

可以说有点随大溜,通俗的说,就是仗都打了,可功劳都是别人的。

可以说这是一支英雄中的一般的部队,简单平凡到49年王疯子不服杨勇当正职兵团司令,资历是没得比,唯一的理由就是比战功,和6纵的显赫比起来,1纵显得太平淡了,包括后来到朝鲜,还是没听说16军有什么惊人之举。

所以不知道最近裁军不知道有没有1纵,若有的话,我丝毫不惊讶,毕竟在军队,平凡不代表什么好事。

 

五:

2纵(司令员陈再道上将)。

2纵在中野只能排第五,没办法,和1纵一样,2纵表演的也是主角中的配角,一向默默无闻,而且总体来说,还不如1纵,所以排后面也是正常的。

2纵在中野有个外号,叫"姑娘纵队",意思是军纪中野第一,当然还有个言外之意就是打仗软绵绵的。

我觉得作为一个部队,赢得这样的外号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军队嘛,宁愿象东野那样军纪差点,只要能打胜仗,可2纵正好相反,所以我估计原来安排10军去西藏可能就考虑到那儿没什么大仗,搞好军民团结却很重要。

我记得我还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当年最先解放重庆的是2纵,可刘邓硬让2纵撤出,入城式让3纵搞。

现在想起来刘邓不太可能干这种胡宗南式的"蠢事",但从这传闻可见2纵的地位。

不过2纵也并非无耀人之处,可惜那是在52年的上甘岭,而且是为别人做嫁裳,,其29师在15军编制内为15军扬名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其中战士胡修道创造了个人歼敌记录(280多),至今我估计解放军也没人破得了。

哎,当时若人人如胡修道,霉菌有多少兵员也不够耗的!

扯远了。

这么一支英雄的部队和那个在华北8纵内的另一个2纵的种子,不知道这次裁军能不能"存活"下来!

六:

9纵(司令员秦基伟中将)。

可能有些"千岁军"的拥护者要扔板砖了,先别急。

9纵也许后来在建国后很威风(不管那功劳是否有6纵的一半,也不管大家是否对此有争议),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9纵就是一直属于中野二流部队,一直在打配合战,一直是助攻的位置。

甚至到了49年后在4兵团的地位还不如14军呢。

若不是后来的上甘岭一战成名,不好说今天还有没有空降15军的存在,说不定还是空降27军呢!

 

七:

11纵(司令员王秉璋中将)。

这个部队也和9纵一样在解放战争时就是中野二流部队,一直在打配合战,一直是助攻的位置,而且还不如9纵。

9纵起码一直是在配合4纵,在帮自己人,可11纵却成了华野的小跟班,这也就罢了,若是跟着1、2、3兵团也能搞个光辉战史,可11纵偏偏命背跟了苏北兵团,成了华野二三流部队的小跟班,还能有什么油水捞?

我觉得11纵最大的功劳就是促进了两大野战军的团结。

呵呵!

总评价:

本来中野最高峰时达13个纵队,加38军实际上相当于14个纵队,可是1纵部分和主力8纵、13、14纵都留在原来的晋冀鲁豫军区后来被华北顺理成章的接受过去(可华北才打几个大胜仗啊,不如给中野),10、12纵又变成地方部队(野战军地方化可能是中野特色),使得中野实际上仅1、2、3、4、6、9、11纵共7个纵队,倒也还可以。

可是一个挺进大别山,部队光沿途被俘就达8000,再加上损失和留下坚持大别山,最后中野竟然不足12万人,一直到渡江后才恢复元气,以至于后来华东中原的大仗都是靠华野主要打的。

可我们大肆吹捧的挺进大别山呢?

只吸引了敌人10个旅(中野若留在老区再来一个鲁西南战役就能搞定)回防,害的华野为了掩护而导致7月失利就更不说了。

可一直到渡江,我也没看到大别山给我军什么好处。

究竟是牵制了敌人还是牵制了我们呀?

若是调动敌人增加歼敌机会,难道中原大地还不够吗?

豫东战役不是打的很好吗?

跃进前中野已经达到一次战役歼灭5万正规军的水平,可出来后呢?

一次顶多吃掉2万就不错了。

究竟是损失大还是利益大,天知道!

幸亏粟裕没有南下,否则华东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放呢,说不定就要靠东野南下了。

所以中野是解放战争中牺牲最大,走路最多的野战军。

 

名军排座次(三):

华东野战军

一:

1纵(20军)(司令员叶飞上将)。

和西北、中原野战军比起来,华野的1纵才真正是第一纵队。

这支部队可以说参加了华野几乎全部的大仗硬仗恶仗(济南战役可能是很少的例外),从新四军时代开始,1纵就一直是华野及其前身的主力中的主力。

纵观1纵战史,最辉煌的我认为还是莱芜战役,一个纵队面对5万多敌人硬是临危不惧,将他们又赶了回去。

1纵作风之英勇以至于国军主力整编11师师长胡链都对其畏惧三分。

同时1纵的赫赫战功也奠定了叶飞在"叶、王、陶"中排第一的地位。

不谈1纵后来在朝鲜的英勇表现,仅仅解放战争中的英模和荣誉单位可能让某些野战军全军都汗颜。

所以75年华野1纵和西野1纵换防时,军史荣誉室让1军佩服和羡慕的五体投地。

可惜要不是文革中的一些缘故,现在的对台一线部队应该是华野1纵这个江南子弟兵更合适。

不管怎么说,凭解放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和汗马功劳,1纵当之无愧的为华野第一纵队!

不过调防后1纵的地位一落千丈,现在虽有起色,但比起当年是落水凤凰,不知道这次裁军军委会不会动这个英雄部队的脑筋!

 

二:

9纵(27军)(司令员许世友上将)。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9纵的地位是高于1纵的,但是9纵毕竟崛起于48年9月,是解放战争后期,前期的表现虽然也很出色,但仍然遮不住1纵的光辉,所以排第二。

9纵的作风可以从其司令员身上看出,强悍一词足以概括。

9纵的老底子老13团(济南第一团)早在抗战时期就是山东军区的几个主力团之一,后来在东北大名鼎鼎的塔山英雄团不过是13团的小弟弟。

这个部队素以打硬仗著称,打起仗来和许世友一样不要命,绝对的前仆后继。

济南城下的5000多烈士9纵占了近一半。

所以虽然崛起很晚,济南战役才出头,却在后来的淮海、渡江、上海乃至长津湖战役都几乎立了头功(除淮海4纵第一),一跃成为全军的王牌军,和四野那几个老红军部队同坐前几把交椅。

若没有惊人的战绩,没有任何红军底子的9纵(1纵好歹还有点红军游击队的底子)想在王牌济济的解放军内别说排前几位,连立足都难。

可9纵呢?

49年整编为华野4个兵团之首9兵团的主力军,回国后是南京军区的头号主力军,69年又奉命北调和万岁军一起成了拱卫京畿的两大御林军之一。

这些殊荣固然有老首长的照应在里,但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行吗?

所以,9纵排第二是绝对站得住脚的。

不过85年后9纵到现在一直是朝不如昔,是公认地位下降最快的部队,现在老首长又退了休,这次裁军不会成为第一个被裁的王牌甲种军吧?

三:

6纵(24军)(司令员王必成中将)。

又一个英雄的6纵。

本来"叶、王、陶"嘛,6纵在华野稳居第二的,可半路杀出个9纵来,没办法,既然比不过,只好当老三了。

6纵是一支英雄部队(周总理语),估计大家不会有异议,身为老新四军的主力,一直是粟司令最爱用的三大主力之一。

王必成被称为"王老虎",其部队自然是虎军。

观其军史,点睛之笔莫过于封闭垛庄成就了陈老总的名诗"74师无处逃",并且最终击毙张灵圃,为我军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开了先河。

对6纵战斗力的肯定导致6纵成为华野第一个迈进北京军区保护首都的部队,并且主力师至今还是卫戍区的头号警卫师。

所以6纵排第三看来也是没有疑问的。

不过据网上传闻,华野6纵已经在这一轮裁军中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若传闻属实,则我们的英雄6纵又将少一个,解放军的序列里又将少一支英雄部队的身影。

军委啊,你们是怎么想的啊!

 

四:

4纵(24军)(司令员陶勇中将)。

粟司令最爱用的三大主力中最后出场的部队,南麻战役失利后安然逃脱国民党重兵包围的部队(1个师),淮海战役歼敌最多的部队(两个4纵就赶上整个中野了),渡江前就打的英国军舰鸡飞狗跳毛直掉的部队,上海战役打到关键时投入的部队,回国后一直处于对苏俄第一线的部队,主力师番号最靠后的部队(这在解放军中恐怕不是绝无仅有起码也是很少见,我还没发现第二个)。

这些记录的保持者就是我们的华野4纵,和其人称"拼命三郎"的司令员一样充满传奇色彩一样英勇善战的英雄部队。

其实4纵和6纵是半斤八两,不好分名次,只是由于6纵后来成了御林军,而4纵被"发配"守边疆,所以才一前一后,实际上是不分伯仲的。

不过从最近的传闻看,4纵将和其难兄难弟6纵一起被撤消,呜呼,如果这样,老毛子谁来防御啊,人家边境可是8个师啊!

军委三思!

五:

3纵(23军)(司令员孙继先中将)。

3纵的头头原先就是泸定桥22勇士(还是大渡河17勇士,写长了,糊涂了,那位提示一下?

)之一,结果3纵就继承了这个光荣传统,在华野素以攻坚闻名,其有幸继承的原抗战时的山东8个主力师之一的8师,番号都不换,直接放进3纵,被称为"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一向是关键时刻使用的刺刀,战斗力就不用说了。

可以不夸张的说,华野3纵8师可以与东野6纵17师(原山东7师,8师的小姐妹)一起是解放军攻坚能力最出色的部队(可惜下场都不好,我恨死我国的战略防御了!

)可就3纵这样牛的部队在人才济济的华野也只能排第五,没办法,谁让前四个比3纵名气更响呢!

估计放西野或华北肯定当宝贝了。

3纵这个攻坚虎也不是没有麦城的,济南战役打的连8师师长王吉文(要不也是一少将呢)都搭进去了,还是没有争过9纵25师,白白把扬名立万的机会让给了9纵。

不知道王师长泉下有知有何感想?

(济南战役还牺牲了一个师长,是谁我忘了,哪位提醒一下?

是不是8纵22师的?

)不过3纵之所以现在这么默默无闻,估计一般网友都不知道这个部队,完全因为建国后军委就把这个攻坚老虎送去守海岛去了,当时为什么不让2纵这个擅打阻击的家伙去我一直没弄明白,估计主要顾虑把攻坚老虎放别处怕会吓着邻国,让人家度日如年,引起什么外交纠纷什么的就不好了。

现在虽然理论上还有种子留下,估计也就一病猫了,不过好在也许能在这次裁军浪潮中逃过军委的法眼。

 

六:

8纵(司令员王建安上将)。

8纵在华野也是以攻坚闻名的,虽然不如3纵,但还是不错的,其主力可是原抗战时的山东8个主力师之一的4师,虽然到华野番号变成22师,可战斗力还是很牛的,硬是把8纵这个架子撑起来了,让头儿脸上有光,谁敢说王建安(我认为是从样子看,解放军将领中最儒将的一个)56年授上将除了资历老外没有8纵的功劳?

8纵在洛阳、济南和淮海等战役表现都还是不错的,而且怎么说也是孟良崮的五把尖刀之一(虽说是最钝的一把),不知道原来看的那本《华野10大主力》一书为什么把这个部队剔除在所谓10大主力之外,估计写书的人的父亲或爷爷的老部队是8纵消灭的,有仇。

有趣的是王建安这个37年许世友恨不能炸了吃的人11年后又和许搭档打济南,这次王建安表现了风度,没让8纵这个攻坚豹子抢许司令部队的风头,皆大欢喜,不然估计冤家还要做下去。

现在8纵能在几轮裁军风头中代替强大的竞争对手保存下来,除了战争年代那还可以的功勋外运气应该也还是不错的,不知道这次怎么样,不过就算裁了也没关系,还有一个最牛气的种子借在外面,总是有后代的。

说几句题外话,虽然在这几十个野战军中,我并不怎么看好这个部队,但是和我直接打交道最多的却是这个部队,前些年因为某些原因我经常和这个部队的一些组成部分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其中还认识不少老乡,最有意思的是原来办公室有一个老同志是22师的老兵,那会儿经常他给我讲老军史,我给他讲新变化。

不知道现在这个部队在这一轮的裁军浪潮中会如何走向。

七:

10纵(司令员宋时轮上将)。

可能有朋友会叫:

10纵凭什么才排第七,怎么应该和3纵差不多,怎么也比8纵强吧?

呵呵,也许你是对的。

我之所以把10纵排8纵后面主要考虑10纵在解放战争主要打的都是阻击战,即所谓别人吃肉,他们啃骨头,也是最不出战果的,全给他人作嫁衣了。

虽说好花1、3、4、6、9纵的胜利是靠10纵这片绿叶的流血换来的,可毕竟军史上不会写"孟良崮、碾庄参战部队有10纵"之类的话,歼灭74师和7兵团也不会写在10纵的军史上的。

还有最关键的,野司首长也给过机会让10纵表现表现,可10纵自己不争气,济南战役证明,10纵最适合打阻击,打攻坚别说不如3、8纵这两个虎,连9、13纵这两个后起之秀也不如。

不过10纵也还是不错的,打阻击能打的让敌人佩服也不容易了,修炼到这个地步堪称正儿八经的解放军阻击专家全军也就10纵一个,其他有点名气的如东野4纵那是半路出家,纯粹是被逼上梁山的,而且伤亡太大,东野10纵那更是运气。

所以邱清泉才不得不承认:

排炮不动,必是10纵。

能让邱疯子没脾气,就这一点,我们就该为10纵喝彩!

可惜由于后来的金门失利(不足9000人对3万多,在敌人优势火力下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并歼敌1万3,可以了,难道不比新四军军部在皖南、180师在朝鲜强吗?

),10纵这个英雄的部队并没能挺过98年的裁军,以致不能报仇血恨。

不知道现在的裁军军委是否会给10纵留下的那点种子一个机会?

 

八:

2纵(司令员韦国清上将)。

这是普遍缺乏红军部队的华野的一个亮点。

先扯几句题外话,由于华野主要是由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以及八路军留在山东那些抗战后成立的部队所组成的,所以没有老红军部队(注意不是底子)就成了华野和其他野战军比起来最不足的地方,无论哪个野战军,红军部队都比华野多。

这在战争年代可能没什么,那时能打仗是唯一衡量部队的标准,事实上也不一定红军部队就表现出色(如5师、47师、61师、139师、144师、189师、191师、193师等,当然是相对于其他善战部队而言),可到了和平年代,在讲究传统的解放军来说,没有红军部队却成了华野部队的硬伤。

可以说,建国后尤其是近20年华野部队地位不断下降甚至接连被裁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和平年代大家都没仗打,无所谓谁强谁弱(当然有训练成绩做参考),那么一旦裁军裁谁啊?

总不能裁红4团吧?

(只是举例,并不是红4团不强)那么好吧,地理位置相对不重要的历史短的部队先伸头挨刀吧!

所以战争年代一个师的英模比某些军还多的华野就。

,呜呼!

若是陈、粟两位老总泉下有知,是否会骂出彭老总那段名言(崽卖爷田不心疼)来呢?

回过头来谈2纵。

如果27军和41军是姐妹军的话,那么2纵就和东野的另一个王牌2纵是兄弟了。

可惜红军部队归红军部队,在解放战争,虽然2纵总的来说还不错,但是比起同野战军前面所提的几个纵队还是有差距的。

这又是一个以打阻击闻名的部队,虽然不如10纵名气大,但是还是小有名气的,起码也是苏北兵团的领头羊啊!

可惜这个2纵和西野、中野2纵有点相似,不能象东野、华北的2纵在野战军的地位那么高,没办法!

最可怜的是49年5月解放杭州后还没歇口气就得为4纵腾地方,不得不告别哪个美丽的城市继续南进,军中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66年伟大领袖一句让该部队由晋入陕支左的话挽救了这个部队(不过若不然说不定10纵还在福建,那么现在铁定还在,总之华野得舍一个)。

现在2纵俨然一个解放军主力军,高原作战专家,对印作战主力。

这次裁军浪潮应该基本波及不到。

九:

7纵(司令员成均中将)。

7纵是华野最可怜的主力部队,总是阻击战(还老打不好,华野南麻临朐失利和其被突破阵地有很大关系,虽然淮海可能补过了,起码没10纵、2纵名气大)、配合战,别说主攻了,连助攻我都几乎没发现,最有名的歼灭战莫过于渡江后在郎广地区抓俘虏了。

虽然和2、8、10、13纵等同为华野二流部队,可2纵是苏北兵团领头羊,8纵在攻坚上,10纵在阻击上都打出了名,13纵作为后起之秀名气以及在华野首长心中的位置远比其大,唯有7纵还是那么默默奉献。

本来想把13纵排前面的,可后来考虑这就意味着7纵前一年多的仗都白打了,这对这个部队不公平。

而且7纵的两个主力师至少这次裁军前都还完好呢。

所以综合看,7纵也就能排第九。

 

十:

13纵(司令员周志坚中将)。

13纵作为一个华野最后成立的野战纵队(那些垃圾纵队不算的话),能够挤进前十名,与其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上海战役中的表现是离不开的。

济南战役要不是后续部队没跟上,13纵就不是"济南第二团"了,绝对标准的"济南第一团"。

打碾庄,13纵是"华野五个攻坚力量最强的纵队"(陈毅语)之一,将大老虎3纵排挤到徐州以西牵制邱清泉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