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128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名师整理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传染病和免疫》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宫颈癌在中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于第一位。

要预防宫颈癌,在开始性生活前接种疫苗最为有效,疫苗接种的适合年龄是9-25岁。

2017年11月,首个获批的宫颈癌疫苗——“希瑞适”正式在南充上市了,许多适龄女性纷纷进行了接种。

该过程中注射的主要物质及采取的措施分别称为()

A.抗原,控制传染源B.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C.抗原,保护易感人群D.抗体,切断传播途径

2.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D.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3.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

从预防传染病来看,对疟疾患者及时治疗属于(  )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消灭病原体

4.2015年,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蔓延,该病毒是由蚊子传播的母亲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致胎儿小头畸形。

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患者是艾滋病的传染传播途径

B.麻疹患者痊愈后不会再患麻疹属于非特异性兔疫

C.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控制传染源

D.侵人人体细胞的寨卡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体

5.下列免疫不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患过腮腺炎后不再患腮腺炎B.吃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糖丸

C.种牛痘预防天花D.唾液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6.2016年3月,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的非法疫苗案,引起公众对疫苗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

②接种疫苗可以治疗某种疾病

③接种的疫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④过期疫苗没有毒性,接种后对人体没有危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

A.流行性感冒水痘B.呆小症艾滋病

C.冠心病色盲D.白化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8.北京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提醒网友:

寄粽需谨慎、且吃且珍惜。

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禁止各类粽子携带或邮寄人境的。

这是因为一些品种的粽子含有肉类成分,可能会有虫卵和微生物。

若外来宥害生物流人境内,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①引起传染病流行传播

②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

③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

④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⑤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⑤

9.夏季有些学生易患痢疾,这与饮食卫生有关,根本原因是由下面哪种微生物引起的(  )

A.病毒B.细菌C.真菌D.放线菌

10.夏季来临后,蚊虫开始增多,人被蚊虫叮咬后可能会传染上某些疾病。

及时消灭蚊虫,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A.控制传染源B.保护易感人群

C.切断传播途径D.消灭病原体

二、多选题

11.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抗体是一种蛋白质

C.一种抗体能消灭多种抗原

D.抗体是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

12.根据传播途径,下列四种传染病中,配对不正确的是()

A.伤寒——呼吸道传染病B.流行性腮腺炎——消化道传染病

C.血吸虫病——血液传染病D.破伤风——体表传染病

13.按照现代免疫概念来划分,下列物质中属于抗原的是()

A.给严重贫血患者输同型的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

B.因强烈打击体表而破裂的红细胞

C.自身新生成的红细胞

D.自身的异常细胞

14.疟疾是一种血液传染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破坏红细胞结构,影响血液对氧和部分二氧化碳运输

B.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主要通过胞吞获取食物

C.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分析,用DDT灭杀蚊子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传染病一般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三、填空题

15.请将下列做法与相应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对应:

A.饮用水消毒________ B.教室开窗通风________ C.将传染病患者隔离________D.接种疫苗________ E.积极进行体育锻炼________

a.切断传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  c.保护易感人群

16.传染病是由________ 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________ 之间传播的疾病。

17.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________ 、_________而传播,也可以通过输入含有艾滋病毒的血和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等而传播.

18.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其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___________,称为________。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移植器官等异物)称为_________。

四、综合题

19.抗生素滥用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超级细菌”离我们越来越近.人们对抗生素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关注.2015年,英国媒体爆出:

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目前,这一变种的超级病菌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在英国已经造成5例病人死亡.这种超级细菌,实际上不是一种新的细菌,而是一种新的基因(被命名为NDM﹣1),能让细菌产生一种蛋白质(或称为酶)可以把抗生素分解了,使抗生素失去功效.

(1)滥用抗生素的后果是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从而导致新型超级病菌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______)

A. 抗生素的浓度增加使病原菌抗药性增加

B. 病原菌由于接触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C. 抗生素引起的病原菌抗药性不断积累的结果        

D. 抗生素对病原菌逐代选择的结果

(2)现在各个国家对超级细菌引起的疾病相当重视,一旦发现患者,马上将其隔离治疗,并对患者使用过的东西进行消毒,针对后者的这种做法在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________ .

(3)为了防止该种疾病的流行,科学家将设法研制一种新型疫苗,以瞄准NDM﹣1产生的蛋白质.一旦研制成功,给人接种疫苗后,人体内T淋巴细胞进行识别并记忆,等下次人体再遭到这种蛋白质时,T淋巴细胞能轻车熟路充当“杀手”.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疾死亡率极高。

本世纪30年代,疟疾几乎遍及全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发病率才大大下降。

现有各种抗疟药,但还没有一种药对各种疟原虫都有同样的效果,同一疟原虫在不同地区或处在不同免疫状态的人群中,对药物的效应也不一样。

预防措施主要有消灭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及使用杀虫药物。

疟疾疫苗接种有可能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疟原虫抗原的多样性,给疫苗研制带来较大困难。

目前研制的主要是子孢子蛋白疫苗和基因疫苗,尚未能供现场应用。

(1)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_______。

(2)消灭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及使用杀虫药物,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_。

(3)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保卫自身的________道防线,接种基因疫苗后,人体的淋巴细胞就会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_______,这种免疫方式属于______免疫(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21.1928年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揭开了人类与病菌抗争的历史。

80年后的今天,抗生素被许多人当成包治百病的“妙药”。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无意中培养出了许多“超级耐药菌”。

面对病菌,人类将面临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

(1)抗生素药物必须凭处方购买,它属于“OTC”吗?

________。

(2)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对患者进行皮试,否则有些患者会因为对青霉素过敏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

过敏反应是人体________(填写选项名称)功能的体现。

A.呼吸B.排泄C.消化D.免疫

(3)细菌耐药的变异,对个体生存有利,并容易遗传给下一代。

因此,“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可以用达尔文的_____________学说解释。

(4)关于抗生素的使用,以下哪些做法是正确的(______)

A.定时服用抗生素以预防疾病

B.一发烧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C.为了尽快治好病,加大服用剂量

D.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5)请你写一句有关“反对滥用抗生素”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

22.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研究。

36位志愿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

其中12位注射的是安慰剂(没有药物成分,对人体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另外24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初步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回答:

(1)从可以使人患传染病的角度分析,SARS病毒属于________。

(2)通过接种SARS疫苗,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获得免疫,这种免疫叫做________免疫。

(3)36位受试者注射疫苗还是安慰剂,由专门人员通过电脑随机编号决定。

12位受试者注射安慰剂,在这个实验中起________作用。

(4)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生梁忠益就是36位受试者中的一员,当他得知自己是第一个接受试验时,显得异常紧张,手心冒汗。

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反射。

23.抗生素是我国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

复旦大学对江苏、浙江、上海1000多名在校儿童尿液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近6成儿童检出尿液中含有抗生素。

食品药品应是主要途径之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典型的“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特异体质的人还会产生过敏反应而导致休克;另外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使其抗药性增强。

“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本大题共10分)

(1)抗生素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种,购买可通过看说明书的专用标识进行确定。

非处方药的标识是________。

(2)特异体质的人能识别出抗生素为“非己”成分,将其当做___________进行排斥和抵抗。

(3)抗生素药类不能抵抗病毒,病毒的消除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能力,提高自身免疫能力,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

(4)抗生素不能杀死具有__________的细菌,这些细菌存留下来,并将这种性状遗传给下一代。

由此看出,细菌耐药性增强也是长期___________的结果。

(5)埃博拉病毒能传播埃博拉出血热病,该病毒属于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属于__________,从预防传染病措施看,对临床确诊为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_____________。

(6)预防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

控制传染源、____________、保护易感人群。

(7)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该病毒的疫苗,该疫苗接种到人体内能够使人体产生抵抗埃博莱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人体获得这种传染病的免疫力,这种免疫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性免疫。

24.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结构简单,较易发生变异,导致后代的“外貌”发生改变。

流感病毒的“易容术”常常使今年研制的疫苗到明年就没有效果了。

科研人员希望研发一种通用疫苗,应对多种变异的流感病毒。

研究发现,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重要蛋白(如右图所示),分别是血凝素(HA蛋白)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其中HA蛋白是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的关键蛋白。

HA蛋白由“冠盖”和“茎秆”组成,外形像蘑菇。

冠盖部分能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且频繁发生变异;茎秆部分相对保守并被冠盖遮掩,仅能引起微弱的免疫反应。

科研人员想到研发一种不带有冠盖、仅保留茎秆的疫苗,这样既可以使疫苗有效,也能使疫苗对多种流感病毒有效。

这一思路虽然前途光明,但茎秆隐藏于冠盖下,往往不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且冠盖与茎秆之间的关系近似于唇亡齿寒,如果去掉冠盖的话,剩下的茎秆会变得非常不稳定,甚至散架,从而无法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也就奢谈制备通用疫苗的愿望了。

经过反复研究,研究人员最终巧妙地将H1N1流感病毒HA蛋白的茎秆和铁蛋白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新的纳米颗粒(即通用疫苗)。

这种纳米颗粒,很好地解决了茎秆被冠盖遮蔽的问题。

接下来的动物实验发现,接种了纳米颗粒的一组小鼠,对H1N1流感病毒有免疫力,且体内抗流感病毒抗体水平是传统疫苗的34倍。

科研人员将该纳米颗粒接种到另一组小鼠体内后,再给它们注射致死剂量的H5N1禽流感病毒,结果所有小鼠都存活了下来。

这表明用H1N1病毒制备的纳米颗粒能让小鼠有效抵御H5N1病毒侵染。

通用疫苗的研发虽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但从动物实验到人类临床应用还要进行人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等工作,这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使通用疫苗造福人类。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据文中介绍,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易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的是病毒结构中的___________。

(2)流感病毒“外貌”多变,产生这种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病毒的________容易发生改变。

(3)接种疫苗的小鼠,体内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________免疫。

(4)用小鼠进行的动物实验,不仅证明了新研制疫苗的有效性,还初步检验了该疫苗的通用性,得出这两个结论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在感染流感病毒后,可能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应主动戴口罩,以减少____________(选填“传染源”或“病原体”)的散播。

参考答案

1.C

【解析】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

因此该过程中注射的主要物质(疫苗)属于抗原;注射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应的传染病,因此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C。

2.D

【解析】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

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3.A

【解析】传染病流行需同时具备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疟疾患者”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传染源,因此“对疟疾患者进行了及时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选A。

4.C

【解析】传染源: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因此艾滋病患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A错误;

麻疹患者痊愈后不会再患麻疹是因为体内产生了可以抵挡该病原体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兔疫,B错误;

对患者进行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C正确;

侵人人体细胞的寨卡病毒是病原体,在免疫中属于抗原,D错误。

5.D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如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病。

患过腮腺炎后不再患腮腺炎、吃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糖丸、种牛痘预防天花,都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唾液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

6.C

【解析】①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正确;②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可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而不是可以治疗某种疾病,错误;③接种的疫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正确;过期疫苗可能失效,而且安全性不能保证,因此过期疫苗有毒性,接种后对人体有危害,错误。

所以①③正确。

7.A

【解析】流行性感冒、水痘都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属于传染病;

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没有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属于传染病;

冠心病属于心脑血管疾病,无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色盲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不属于传染病;

白化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不属于传染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饮食缺碘引起的,不属于传染病。

故选A。

8.B

【解析】若外来有害生物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有害生物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因此有害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数量剧增,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使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如题干中所说“一些品种的粽子含有肉类成分,可能会有虫卵和微生物”,没有天敌控制,可能会①在当地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传播、③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④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而不会②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⑤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B符合题意。

9.B

【解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痢疾由痢疾杆菌(细菌)引起的,属于消化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是饮食、饮水等。

故选B。

10.C

【解析】人被蚊虫叮咬后可能会传染上某些疾病,因此蚊子是传播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所以及时消灭蚊虫,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点睛: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1.ABD

【解析】抗体侵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是抵抗该抗原的物质,A正确;抗体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保护人体自身的特殊蛋白质,B正确;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的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C错误;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D正确。

点睛: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

12.ABC

【解析】伤寒属于消化道传染病,A错误;流行性腮腺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B错误;血吸虫病属于体表传染病,C错误;破伤风属于表传染病,D正确。

13.BD

【解析】给贫血患者输入的同型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不会产生反应,不属于抗原,A错误;因强烈击打体表而破裂的红细胞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都属于抗原,B正确;自身生成的红细胞属于自己的成分,不会引起免疫反应,C错误;自身的异常细胞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属于抗原,D正确。

点睛: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4.ABCD

【解析】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破坏红细胞结构,影响血液对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运输,A正确;疟原虫属于真核生物中的原生动物,通过胞吞方式获取食物,B正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用DDT杀灭蚊子,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传染病主要包括四个时期:

潜伏期、初期、中期、后期,发病初期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繁殖最为活跃的时候,能够大量的散播病原体,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其它方式排出体外,此时传染性最强,D正确。

15.aabcc

【解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

(1)控制传染源。

由于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已达到最强程度。

因此,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以防止传染病蔓延。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因此“将传染病患者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带有病原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并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因此“饮用水消毒、教室开窗通风”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人们进行的预防接种,就很好地起到了保护易感者的作用,易感者也应注意不要与患病的人或动物接触;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

因此“接种疫苗、积极进行体育锻炼”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16.病原体人与动物

【解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7.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

【解析】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唾液、泪液、乳汁、尿液中。

通过与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性接触、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而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移植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器官或组织等都有可能传播HIV,已感染HIV的妇女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

所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18.特殊蛋白质抗体抗原

【解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19.D切断传播途径特异性免疫

【解析】

(1)滥用抗生素的后果是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根本原因是抗生素对病原菌逐代选择的结果,故填D符合题意。

(2)对患者使用过的东西进行消毒,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3)根据题干叙述可以看出,这种免疫能力是后天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

20.疟原虫切断传播途径三抗体特异性

【解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1)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从传染病学分析,引起疟疾的疟原虫是病原体。

(2)消灭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及使用杀虫药物,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3)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三道防线是: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代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