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072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docx

第二章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

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

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都市文学: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

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

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

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

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

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

《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

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5.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

主人公为

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2.“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0.茹志鹃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一、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三个诗群:

(1)建设诗群(由社会主义大建设歌唱者形成):

阮章竞、李季;

(2)行吟诗群:

艾青、闻捷、方纪;

(3)政治抒情诗群(这一时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

贺敬之、郭小川。

2.1958年经毛泽东提倡,掀起一场新民歌运动,出版了《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作序),诗坛掀起新民歌风。

3.1966年以前,值得一提的叙事诗,有艾青《黑鳗》,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菊花石》、《杨高传》,田间的《龙门》、《丽江行》、《佧佤人》

4.这一时期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是郭小川。

(1)1955-1956年间,他“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了一批以《致青年公民》为总提的楼梯式诗,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向困难进军》等。

(2)1962年,他以《甘蔗林——青纱帐》一诗,向自己也向他的同时代人发出“换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的号召。

(3)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有一定贡献。

在《投入火热的斗争》等“致青年公民”的诗中成功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并作多种尝试与探索:

在《将军三部曲》中采用散曲体,在《厦门风姿》等诗中采用辞赋体,在《白雪的赞歌》等诗中采用半格律体,在《致大海》中采用自由体,在《海岸哨兵》等歌词中采用宋词节奏的自由格律体,《秋歌》采用信天游民歌的变体。

这种探求形成了他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

二、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茶馆》等

1.戏曲、戏剧、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

2.建国后的第一次戏曲变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变革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这个时期大批话剧工作者加盟戏曲队伍,使现代戏剧理论逐渐在戏曲界传播,给戏曲融入了新的基因。

戏曲的推陈出新使传统剧目的整体水平(主要是思想内容方面)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是这一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茶馆》的艺术特色】:

(1)《茶馆》的艺术构思时独特的,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

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2)《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

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选取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

(4)《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5)《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

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突出描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喜剧色彩。

(6)《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7)《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

(8)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

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力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

6.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共创作三部历史剧:

《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

还改编了《白蛇传》、《西厢记》(均为京剧本)。

柳青《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艺术形象:

梁三老汉是以个小私有者的典型,是一个勤劳,善良,耿直,而有自私,保守的老一代贫苦农民。

在他身上,体现着既是劳动者有事私有者的二重性格。

做为劳动者,他拥护共产党,信赖人民政府,向往社会主义,向往生宝的事业,作为小私有者,又存在着自发倾向和自然意识。

他的思想转变和复杂的心理历程,揭示了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这一真理,也说明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青春之歌》与同时期的长篇小说相比,艺术上有何特点?

答:

(1)结构上,运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纵深式的写法,单线发展,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中心线索结构全书,严谨而完整。

(2)人物塑造上,善用类比,有同类相比,有异类反衬。

(3)主观视角的采用。

(4)浓郁的抒情笔调。

4《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重点)茹志娟

①讴歌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②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

③女性视角的叙事特色“清新。

俊逸”的风格

6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重点)

1)选材特点:

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

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3)构思精巧。

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五、分析论述题

1、梁三老汉形象分析人物分析: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

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

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

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

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

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

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

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2)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

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

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

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

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

迢去济南探监。

3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

(重点)

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

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

《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

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

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

“二德子,你威风啊!

”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

“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

”又显示了一次威风。

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

“我还有事,再见!

”显示出极度的傲慢。

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

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4)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4、简论朱老忠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论·重点)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

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朱老忠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

”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

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

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

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

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并树立了革命理想。

他的侠义性,从对少数穷人的患难救助,发展到谋求整个阶级的解放,心胸更为宽广。

他的坚韧性,由仅仅依靠朱、严两家孤军奋斗,发展到盼望井冈山的烈火烧到冀中平原,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农民革命斗争的英雄。

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

 

三、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1.杂文的短暂复苏:

(1)第一次复苏: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以后,把复兴散文作为该报副刊改革的措施。

这期间做出突出成绩的是:

徐懋庸和王任叔(巴人)。

徐懋庸《打杂新集》(后因反右未能出版),巴人出版了《遵命集》,编定了《点滴集》。

(2)第二次复苏:

1962年5月,《人民日报》副刊开辟“长短录”专栏,改杂文专栏由杂文家陈笑雨(“马铁丁”三作家之一)主持,邀请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为特约撰稿人。

此间,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之集体笔名)的《三家村札记》,在北京市委的机关刊物《前线》上先行推出。

2.新时期以来,关于十七年散文名家,评论界有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家”之说,也有杨、秦、刘、吴(伯箫)“四大家”之说。

(1)杨朔结集的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和《生命泉》。

“杨朔模式”:

作者借鉴古典诗文的意境,“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这些是杨朔散文的显著特色,成为当时人所称道、进人所诟病。

(2)秦牧散文以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当时读者所欢迎。

(3)刘白羽代表作《红玛瑙集》,代表着他散文创作的风格。

(4)吴伯萧代表作《北极星》,代表着作者在本时期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平。

第六章1977-1989文学思潮

从1976年10月至1989年的文学思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新时期初期的文艺复苏、80年代前期的文艺争鸣与文艺思潮、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一、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1.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2.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对一系列有关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的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2)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1.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2.徐敬亚在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题为《崛起的诗群》一文。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1.以下几个重要的论争事件和焦点问题,让我们看到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变化和流程:

(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

(2)从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

(3)从1985年就初露端倪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文化寻根热。

2.早在80年代初期的拨乱反正中,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曾引出修改或重写文学史的话题。

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

第七章80年代小说

一、80年代小说概述

1、伤痕小说:

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

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

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

茹志娟:

《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

《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

《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

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改革文学:

兴起于1981年前后,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二.王蒙。

刘心武。

路文夫。

高晓声。

蒋子龙。

张洁。

堪容。

汪曾祺。

邓友梅。

冯骥才。

张贤亮。

贾平凹。

王忆安。

张承志。

韩少功。

徐怀中。

莫言1.刘心武:

短篇小说《班主任》,最早通过艺术形象来揭露“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给青年一代(塑造青年学生谢慧敏形象)的心灵造成的毒害。

《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1)张洁代表作: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祖母绿》

(2)谌荣代表作:

《人到中年》(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

①小说成功塑造了陆文婷这个中年职业女性的形象。

②小说的成功还突出体现在对秦波这个“马列主义老太太”的典型形象的刻画。

③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做出了积极探索。

④《人到中年》中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和关切,在谌荣后来的小说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6.蒋子龙1976年发表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1979年发表成名作《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7.高晓声1980年发表《陈奂生上城》。

8.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热情洋溢地肯定了改革给农村青年思想感情、爱情婚姻等带来的可喜变化,《腊月·正月》较为冷峻,作品中的韩玄子是一个小农经济意识的中国小知识分子,另一个主要人物是王才。

9.王安忆《小鲍庄》

(3)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

①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②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成鲜明的地域特点;

③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4)寻根作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大致有三类:

一是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

阿城《棋王》

二是持否定态度。

代表作: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大刘庄》

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

代表作:

冯骥才《神鞭》

二、王蒙谌荣张贤亮等

1.王蒙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后连续推出《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风筝飘带》等小说,融入包括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因子。

《蝴蝶》(意识流小说,王蒙这一系列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像一首哲理长诗,文题取“庄生梦蝶”。

1986年,长篇小说《活动人变人形》(主人公倪吾诚)发表,标志王蒙小说创作真正的转变。

2.陆文夫成名作《小巷深处》,1977年陆文夫写出他新时期的第一篇小说《献身》;1979年推出《特别法庭》,突破原来风格;1983年《美食家》被认为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1985年推出又一力作《井》。

3.谌荣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主人公是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长篇小说《人到老年》、《死河》

4.张贤亮短篇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1)《绿化树》是作者计划中的九篇系列中篇《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中的第一部,主人公章永璘;

(2)《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的第二部,主人公仍是章永璘,仍是第一人称叙述。

三、汪曾祺贾平凹

1.贾平凹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商州散记》《野火集》等,短篇小说《满月儿》,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土门》《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1)1983年,贾平凹深入商州地区,最初的成果《商州初录》(其14个故事,都是人性和人情的赞歌),并由此写出“商州系列”小说:

《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天狗》《黑氏》《西北口》《古堡》《火纸》《商州世事》等。

(2)长篇小说《浮躁》的主人公是金狗,改革者形象。

四、莫言等

1.莫言:

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

90年代以后,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等。

《红高粱》的叙述循两条线索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2、伤痕小说的基本特点:

答:

1、创作方法:

回归现实主义。

卢新华的《伤痕》当时被指责为暴露文学,恰恰也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些尖锐的问题,揭露了文革非人的一面。

2、主题话语:

人道主义色彩。

表现:

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包括尊重个体的生存权利与人格尊严。

宗璞的《我是谁》结尾:

“只有‘人’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

”3、社会功能:

提出和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刘心武的《班主任》提出教育孩子的问题——“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

”《我是谁》提出尊重知识分子的问题。

3、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答:

反思类的主题内涵:

《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

早餐改革最终失败,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

《冬天的话题》:

荒诞与中国问题透视。

沐浴学权威朱慎独与海(加拿大)归派赵小强的争论。

长篇:

《活动变人形》: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反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

静珍:

守寡与性压抑;受虐与施虐。

倪吾诚形象。

《恋爱的季节》:

理想时代的爱情故事。

所谓少女情怀。

《失态的季节》:

反右斗争中知识分子的人生塌陷。

是钱文(有作者自己影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