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8937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

《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梵净山教学设计.docx

梵净山教学设计

梵净山教学设计

张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况

2、让学生在了解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写一篇导游词

3、模拟国家自然保护区导游讲解,达到基本熟悉

教学重难点:

写一篇导游词并模拟国家自然保护区导游讲解,达到基本熟悉

教学方法:

图文并茂法、因材施教法、深入浅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国家自然保护区图片、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图片导入新课

二、梵净山基本概况

梵净山(MountFanjing),原名“三山谷”,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于“梵天净土”。

梵净山曾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也是武陵山脉的标志。

主峰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

梵净山山门距铜仁市80公里,距省会贵阳460公里。

三、地质地貌

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对高度达二千米),它不仅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而且还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

梵净山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该地区卷走了鄂川湘黔侏罗山式褶皱带。

由于构造控制,尔后一直处于强烈的隆起区,拔地而起成为武陵山之巅。

出露的中元古宇梵净山群,是陆向裂谷盆地-红海型新生洋盆地火山-沉积岩系;山麓和山顶部分主峰保存的同是上元古宇板溪群-下江群波动陆缘碎屑沉积。

四、自然资源

梵净山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梵净山现存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

其存有生物种类2601种,其中植物18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1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植物总数的43%;动物801种,脊椎动物有38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动物总数68%。

梵净山还拥有很多珍稀物种,比如黔金丝猴、珙桐等。

五、气候特点

梵净山地区受东南亚太平洋季风控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影响十分显著,冬季受寒潮影响一般较小。

梵净山年平均气温13.1℃至l4.7℃,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5.3℃,最冷月(二月)平均温度2℃,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

年无霜期270-278天,年日照时数900-1170小时,年降水1100-26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平均达80%。

按热量带划分,有明显的垂直带谱,从山脚至山顶分别是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

总的特点是:

气候温和,光能充足,雨量充沛,无严寒酷暑。

六、梵净山佛教渊源

1、佛教传入

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

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

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

(道光)《印江县志》云:

“西岩寺……宋时建。

”《思南府志》云:

“西岩寺,在(印江)县西五里,宋时建。

”《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云:

“西岩有寺,宋迹也。

”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历代多次重修,后毁于“文革”,是贵州境内一座有一千年历史的著名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2、佛教兴起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

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

明初在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

明永乐11年(1413),思南土司、思州土司为争夺朱砂发生战争,明政府改土归流,在梵净山环山地区设立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四府。

同年,贵州行省正式成立。

到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

贵州巡抚郭子章(今江西省人)撰《黔记》(1608)载梵净山云:

“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

”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

3、佛教文化

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最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护国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产遍及周围30多里。

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

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

这组建筑地处梵净山绝顶,下临一千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三间,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

镇国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20世纪50年代倾塌。

金顶古庙较多,遗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顶、圆通殿等多处,可惜尚存文字资料少。

4、碑石摩崖

“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

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

禁砍山林碑,共两块,分别刻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麟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

1985年9月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5、梵净山敕赐碑

《敕赐碑》全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为明朝万历帝赐封建立,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

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

其碑序文,骈丽优美,为梵净山的千古绝唱。

6、桥

天桥架于金刀峡之上的石拱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1.86米,长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应当与释迦、弥勒殿同。

二天桥在金顶腰,高3.9米,宽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

这两座桥迄今保存完好。

7、洞穴

观音洞在金顶半山凹处,外方砌石墙,有岩浆泉水涌出,属上金顶的半山朝拜之处。

九皇洞在金顶北约1公里,为一天然石洞,面积100多平方米,传说九皇娘修炼之处,洞门为块石砌成,洞内有皇娘梳妆井和磨簪石等。

五是奇峰经石。

金顶高约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连。

金顶周围万卷经书、蘑菇石、老鹰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

老金顶千姿百态,角峰相遂,百丈深渊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称一绝。

8、云海波涛

从金顶远望,白云无际,浓密处如堆积的新絮;稀疏时像薄洗的轻纱。

面对此景,清人有诗云:

“转眼风云相会处,凭空移步作神仙。

9、佛光幻影

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在与太阳相对的云雾中出现五彩光环,中嵌人影,人动影动。

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浓雾中还会出现比人高大数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八是山花红叶。

梵净山红花绿叶四季不败,珙桐、杜鹃、玉兰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轮番开放,游人如置身于花的海洋,心醉神迷。

数百年来,湘、鄂、川、黔、赣、滇、闽及东西各国善男信女前来朝拜,络绎不绝,“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见当时佛教之盛况。

梵净山从金顶摩崖石刻到庙宇的断垣残壁,从民间故事传说到民风民俗,都透出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

虽然,由于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森林及动物大量减少,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态并拥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地球“绿宝石”名气大增。

已成为全国佛教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10、弥勒菩萨

明清以来,弥勒与梵净山的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古人在新金顶颠峰之上建释迦、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明代《敕赐碑》中,对弥勒与梵净山作专门记载,并称梵净山是“无边法界,极乐天宫”。

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

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幻影”就是“弥勒显像”,莫不虔诚跪拜。

此外,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

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

贵州已故著名作家张克先生在梵净山采风时,从百余里外的印江县弥陀寺遥望梵净山,同样也发现金顶是一尊巨大的弥勒像。

有鉴于此,贵州佛教协会会长慧海老和尚重新认定梵净山为弥勒道场。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小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亲临梵净山。

2004年9月23日“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印江护国寺召开,中国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蔚临,代表中国佛协发表讲话,讲到“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2005年5月15日,古历四月初八,在印江举办了首届“中国梵净山护国寺佛诞节”,又名浴佛大法会,纪念释迦牟尼2549岁的生日。

他们对梵净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

学诚法师再次肯定梵净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并亲题“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碑名。

该碑立于印江县护国寺,与该寺新出土的十余尊明代佛像同为“镇山之宝”。

七、人文历史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

《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

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

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

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

“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

[10] 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

[11] 

八、重建五次

1、一次重建

明隆庆年间至明万历中叶(1567--1588),明政府镇压梵净山以东的“腊尔山苗族大起义”后,在该地区开始修建“南方长城”,并对被破坏的梵净山佛教进行第一次重建:

除重修西岩古寺、天马古寺外,另据(道光)《印江县志》载,又新建孝慈寺(今印江县合水镇)、回龙寺(今印江县木黄镇)、天庆寺(今印江县木黄镇)、天池寺(今印江县永义乡大园子村);此外还修复了梵净山老金顶的金顶古茶殿,以及新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等,同时拓宽天池寺-薄刀岭-剪刀峡-金顶古茶殿-新金顶释迦殿、弥勒殿的西朝山大道。

万历元年(1573)金顶《院道碑》详细记载印江知县雷学皋重建情况。

《剪刀峡摩崖》也记载了印江信士杨洪德募修西朝山大道之事。

在2011年左右,护国寺发掘出明代天池寺石雕佛像十余尊,也是万历年间第一次重建时的重要佛教文物。

此次重建,使梵净山形成了以金顶古茶殿、释迦殿、弥勒殿为中心,沿朝山大道辐射至西岩古寺、天马古寺的西、北两路的寺庙群。

[12] 

2、二次重建

明万历27年(1599),贵州播州土司(今贵州遵义)杨应龙叛乱,祸及梵净。

“既自播乱之后,传闻四方,往来朝觐人稀,非复日盛”(《敕赐碑》)。

万历46年(1618),梵净高僧妙玄和尚奏请明神宗重建梵净。

“以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敕赐碑》)。

神宗皇帝降旨重建梵净山,赐佛经两部,并令妙玄和尚为钦命僧,主持梵净重建事宜。

各级官员亲往督查,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简称《敕赐碑》)。

此次重建五寺六殿:

承恩寺、天庆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九皇殿、三清殿、圆通殿、弥勒殿、释迦殿、通明殿。

其中,老金顶古茶殿被敕封为皇庵“敕赐圣旨承恩寺”,又称“金顶正殿”,寺内供奉皇帝牌位,赐有“镇山之印”。

天庆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扼四方朝山大道,称“四大丛林”,也同时被敕封,是为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

其他六殿分布于正殿承恩寺左右,世称“六大脚庵”。

此次敕封的寺庙大都带有“天”或“恩”字样,表示“明朝天子”的“浩荡皇恩”。

妙玄和尚被敕为钦命僧,尊为重开山场之祖。

他住持金顶正殿承恩寺,统辖全山朝拜事宜,续传梵净灯火。

《敕赐碑》立于通明殿旁,成为梵净山“镇山之碑”。

此次重建,使梵净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脚庵,环山四大古寺”的格局。

各寺厘定寺产,招纳僧户,修藏经塔。

梵净山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内,香火盛极一时。

“尽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异而日新”,“所谓古梵净鼎而新焉”(《敕赐碑》)。

此间,诗人张简臣作《登尖岩望梵净山》,以“邈尔嵩华泰岱千万重”句赞梵净山雄奇;喻政《登梵净山》,则以“古殿灯燃长白昼,危楼钟动欲黄昏”志其朝拜之盛。

3、三次重建

清初,梵净山成为抗清志士逃禅隐居之地。

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便隐居于此,他自号“天台逸人”。

(道光)《印江县志》载他:

“爱梵净山,居焉……印人多就学焉,年九十余卒”。

清康熙年间,梵净山重新敕封并重建,并将“天”、“恩”字号寺庙改为“国”、“恩”字号,以示“天朝上国”的“仁慈恩典”。

皇庵天池寺被敕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寺庙。

梵净山佛教重新鼎盛,与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鸡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势。

世人争相朝觐,远至川蜀、湖广、江浙。

每朝山,金顶正殿承恩寺人流如潮,山民在此卖食、占卜、出售药材,宛若市井,故承恩寺附近被称为“老街”。

(康熙)陈鼎《黔游记》云:

“梵净山(金顶),高数千仞,有古刹六,春日进香者,日以千计。

”(雍正)《新路观音殿碑记》云:

“梵净山,自我朝敕封以来,尤称黔州之佳境也”。

徐言《梵净山记》云:

“揆溯有明迄今数百年,朝谒者呼声震天,靡有止息……每朝山,旦暮香风飘渺,散满下界里许……三郡朝谒者岁如蚁聚,即邻省西蜀、湖南亦络绎不绝。

”《金顶摩崖》载康熙年间李光春携妻陈氏同朝山十五年事,以及湘人“楚南迢递肯相谒,也是前身有此缘”纪游诗等。

乾隆年间,印江知县、名剧《歧路花》作者李海观(今河南省人)“乙丑秋(1769),邑大旱,海观步祷滴水岩,雨立沛,百姓设筵迎劳……欢如也”。

康乾之世,梵净山除扩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将“六大脚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脚庵”,主要有:

白云寺、太平寺、钟灵寺、坝梅寺、回香寺、朝阳寺、香山寺、镇江寺、洞德寺、兴隆寺、印落寺、罗将寺、明月寺、大佛寺、弥陀寺、飞缘寺、九龙寺、举贤寺、法华庵、观音殿、天王殿、接引殿等。

其中,太平寺、坝梅寺、回香寺、钟灵寺闻名遐迩迩。

太平寺,清初思南府副总兵杨光谦、印江乡贤杨国彦募建。

太平寺与皇庵天庆寺同扼北朝山道,寺宇占地900余平米。

著名高僧深持和尚、天隐道崇(临济33世)先后主持,传明末高僧破山大师之临济宗之法脉。

坝梅寺,扼南路朝山大道,康熙15年(1676)扩建,该寺也传临济宗法脉,因有坝溪、梅溪两河谷地带大量寺田,收谷颇多,世有“坝梅寺谷子”之称,。

此外,西路的钟灵寺、东路的回香寺,香火也极旺盛。

4、四次重建

嘉庆元年(1795),松桃苗民首领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进行“乾嘉起义”,松桃义军开辟红石梁至梵净山道路,据险周旋。

石柳邓死后,义军余部在梵净山地区坚持达12年之久。

道光间,梵净山第四次重建:

改接引殿为天恩寺(1822),改通明殿为报恩寺(1832),要求僧众上报天恩、国恩,下报父母之恩。

又扩建孝慈寺(1832),重塑金顶弥勒、观音铜佛像等。

此次重建后,梵净山佛教恢复兴盛。

道光17年(1837)《松桃厅志》云:

“每岁夏间,朝礼者远近几万余人,川楚之民咸在焉。

”道光21年(1841)《思南府续志》云:

“六月中,远近男妇烧香顶礼者不下万人。

”在此期间,曾于鸦片战争中在广州率军抗击英军的湖广提督、果勇侯杨芳(今贵州松桃县人),也多次登山览胜。

5、五次重建

咸丰5年(1855),贵州爆发“咸同大起义”。

铜仁“红号军”首领赵子隆打出“真主出生,弥勒降生”口号,在梵净山三角庄建立根据地,达一万之众,与思南荆竹园“白号军”联成一气,屡次攻破附近州县。

咸丰帝饬令川、黔、湘三路清军“痛加歼洗”。

同治9年(1870),三角庄根据地陷落,红号军全军覆没。

光绪元年(1875),太平天国军余部刘胜乘朝山之机,率20余人假扮清军,持洋枪人入山,自号“黑地大王”,赶杀僧尼,四处劫掠。

光绪5年(1880),梵净山环山五属团练合编为“松桃协左营练军”,新任贵州巡抚岑毓英[13] 亲往率军督剿,在梵净山隆参和尚,以及印江生员廖凌霄、武举吕嘉会向导下,次年(1881)肃清刘胜。

镇压红号军及刘胜后,梵净山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

“寺院及诸菩萨俱为灰烬,尔时僧众风散云流”(《重修朝阳寺碑》)。

“环山居民遭此劫杀,杀绝者不下七百户,杀葬者何此四千余命”(《镇国寺碑记》)。

为加强防范,巡抚岑毓英奏请于皇庵护国寺建“都司衙门”,称“护国营署”,统领“松桃协练军”分驻环山八汛,对梵净山实行长达30年的军管。

粤人吴月楼为镇军,“镇守此山,号令森严,军民畏服”(田宗润《诗会集韵·序》)。

清政府又移铜仁县于大江口,控制铜仁上关码头(后改为江口县)。

移思南府安化县于大堡,扼守西朝山大道(后改为德江县)。

“两县一都司”的设立与调整,有效防止祸乱再起,保证了梵净山正常的朝拜活动。

自光绪6年(1881)起,在严密军管下,岑毓英令隆参和尚主持重建梵净。

“于是重新募化,依旧修建。

创修镇国、水源、明珠等寺,复修回香坪、明镜山各庵,新开老金顶,整新金顶,九皇洞各殿。

斯时庙宇辉煌,神像皎洁,较以前尤甚,信善男妇,朝拜士民,比上年更多。

”皇庵承恩寺重修一新,院墙侧门石刻对联云:

“烽烟六载平凶曜,香火万家奉福星。

”寺内供奉云贵总督岑毓英“长生福禄牌位”一方。

光绪11年(1885),全山又开斋放戒,众僧公举隆参为方丈。

隆参是为梵净山最著名的高僧之一。

他主持梵净山30余年,直到民国初年。

至光绪22年(1896)前后,梵净山第五次重建结束,此时,全山梵宇相望,佛像威严。

全山诸寺以皇庵护国寺最为壮观,其旁建都司衙门,增建校场、武庙、先祠、岑公祠等。

护国寺号令全山,信众功德俱纳于护国寺,世有“护国寺金子”之称。

护国寺旁土地平旷,群峰环绕,世人乐居,衍为村落。

新建各寺以水源寺尤为闻名,该寺收容战后无家可归之女子入寺为尼,故世有“水源寺女子”之称。

此次重建,已逾康乾之盛。

(光绪)《铜仁府志》载梵净山朝拜盛况云:

“佞佛者朝谒名山,号称进香,往往结党成群,携老扶幼……或百人,或数十人为一队,导之以旗,每人背黄袱,呜呜唱佛歌,前呼后应,举队若狂。

”印江诗人田宗润《朝山客》云:

“为名为利为长生,许愿香客结队行。

一步一声山谷应,南无声杂本鱼声。

”四川酉阳州刘华里刻对联于金顶石壁云:

“到此间来来往往灭了许多奸雄;由是路口口声声念不尽的南无。

此间,都司吴月楼及幕客朱仲衡邀集文人学士,登临游览,举办大型诗会。

《承恩寺碑》云:

“新显豪士,群贤毕集,壁间重写梦游,清风明月,各志高怀,则又与岳阳楼竞衡。

”印江诗人田宗润作《诗会集韵》,于梵净风物名胜,一一题咏。

其《序》云:

“爰于六月既望,邀集学士文人,登临消夏,既而烟茶互吸,诗酒兴连,启凤腾蛟,宝主尽东南之美,信可乐也。

”印江著名书法家严寅亮(题北京“颐和园”匾者)亲题“黔山第一”巨匾悬于护国寺山门。

都司衙门大殿又有“黔山领袖”、“明政宽和”巨匾,名山墨宝,相映生辉。

衙门将士每日演武,勤为操练。

四川著名武林高僧铁肩和尚慕名前往,切磋武术,流连忘返(后往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礼十世方丈智明为师,又住持贵阳东山寺,辛亥间教习贵阳革命党新军)。

民国初年,贵阳著名高僧了尘和尚、贵阳名人何麟书游览梵净山。

他们拜会隆参和尚,并作有诗文,流传至今。

九、主要景点

1、棉絮岭

西上梵净山的汽车终点站、西线徒步起点,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顶、老金顶、凤凰山一览无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净山一大奇观-万米睡佛、又为佛中佛,佛头三个、座佛两尊,寓意“五福临门”,且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极像大肚弥勒,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把梵净山称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2、赐敕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

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红云金顶

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

上半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链接,两遍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

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

晨间红云瑞气常饶四周,人称红云金顶。

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桥功德碑》等。

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

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

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

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四个大字。

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一线天”。

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4、黔山第一石

西线上梵净山,到达山顶草甸层后,立于山头的一尊梵净山万米睡佛奇石,像赞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

你是第一!

据说清朝大书法家严寅亮(书写颐和园匾额)书写“黔山第一”也来自它的灵感!

万米睡佛,仰卧在梵净山顶,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

千百年来,各地百姓把梵净山当作大佛朝拜,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

5、蘑菇石

其名字就如形象一样,上大下小,酷似蘑菇。

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它已经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

蘑菇石是造物主举世无双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是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

它如今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还走进了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

6、观音瀑布

观音瀑布观音瀑布位于梵净山黑湾河景区内,因形状酷似一幅手持玉净瓶的普降甘露的观音像而得名。

7、老鹰岩

梵净山顶一块酷似鹰嘴的岩石。

十、名胜历史

1、历史沿革

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

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

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

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

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

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海拔22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

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

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

还有那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书(山岩)等,形神兼备,令人叹绝!

至于梵净山顶部一带常常出现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牵梦绕,一睹为快。

水,或涓涓细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练悬空,或奔腾咆哮,皆异常澄洁。

峰回水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顺山势的东西走向,向东汇成了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汇成印江河,直奔乌江进长江。

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一幅天然画卷。

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