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8898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9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docx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

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

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

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

摘要:

本文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思考,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设想。

在此基础上,运用ASP技术和VBScript脚本编程语言对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进行了亲身体验和实践;在对我国若干经济信息网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把平台定位于构建某市经济信息网——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来自政府的宏观经济信息服务。

论文涵盖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阐述了系统开发过程的关键技术、创新点和难点,讨论了ASP技术,ADO访问数据库技术,最后还对本系统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宏观经济信息,网站建设。

 

Theelectronicgovernmentaffairsinformationplatformconstruction

Abstract:

Thispaperillustratesthethoughtsof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IRM)ofE-Government,analyzesthesituationpresentandexistingproblemsandgivesmeasureswhicharetakentosolvethoseproblemsofIRMofEG.Basedonthethinkingabove,weputourassumptionsintopractice,thebuildingoftheflatofIRMofEG,withtheASPtechnologyandVBScriptlanguage.Afterdeeplyanalysestoseveralinternaleconomyinformationweb-sites,welocatetheflatontheQizhouEconomyInformationNet(QEINet),toprovidethemacro-economyinformationservicetolocalcitizens.

ThispapercoversthewholecourseofInformationSystemDevelopment,includingISanalysis,ISdesignandISdeployment,andintroducesthekeytechnologies,thecreationpointsandsomedifficultiesinthecourse.Atthelastthereisasum-upandprospectofthisflat.

 

Keyword:

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EG,Macro-EconomyInformation,ASP

 

 

前言

背景:

学术界、政府和企业普遍认为:

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重应用;只有解决了各政府部门办公、公文流转等具体应用,才能最终完成电子政务的建设。

以政务为核心的思路作为指导,没有形成一种统筹全局又切实可行的办法,这种以应用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发展思路已经走到了头。

新的观点认为,政府流程之间可以彼此不同,甚至彼此保密,但数据却可以实现统一管理,电子政务应该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

所谓“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就是从电子政务的全局考虑,将各个政府部门的内容提炼为统一数据,再进行后台集中和统一管理。

意义:

本系统平台就是基于“信息资源管理核心”这样一种新观点、新思想来构建的,旨在向当地公众提供宏观经济信息服务,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进行了试探性研究工作

目标:

该平台将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搜集、组织、存储、检索、利用、传递等所有信息过程。

预期实现政务信息的实时动态显示、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向公众提供方便的政务信息检索服务以及其它方面的信息服务等目标。

 

第一章电子政务信息平台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快转型,努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搭建就是政府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搭建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利于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而且有效地拉近了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方便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对政府进行全面监督,为全面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电子政务概念

1.1.1电子政务的基本含义

电子政务,又称E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1.1.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处理政务活动,加工各种政务信息资源的信息系统,它是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处理、存储、管理、传递,向各级机关内部及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人-机信息系统。

如图1-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结构

如图1-2:

电子政务技术架构图

1.2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发展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政府行政办公中去,来执行政府的各项职能。

电子政务的主要特点就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政务处理的效率和水平。

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网上申请,这些都是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

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在运用电子信息平台来提高自己的政府的政务水平,其中以美国的电子政务水平最高,应用范围也最广。

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计划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其中2002年出台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是一份重要的指导性文件,随后我国加快了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建设。

以山东省为例,现在很多县、市、区政府都拥有自己的政府网站,相关的政府部门也有独立的网站存在。

1.3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建立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随着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人民群众对政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短短十几年网民数量突飞猛进,但目前为止已经达到4亿。

网民数量的增长促使互联网成为公众参政议政,行使他们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知情权的重要媒介。

网络民主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通过网络的舆论作用,一些大案要案得以破获,一些执法不利的情况得以纠正,一些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事情得以补救。

由此可见网络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政治的重要通道,因此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的建立不仅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政府部门实现自我监督,实现建立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动力。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不仅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政府工作,更是对政府管理上的一种创新。

相对传统刻板的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更是一种重新定义和优化,它使政府服务更为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有利于群众的监督管理,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电子政务对政府的形象也十分有益,它将为公众呈现一个负责、公开、高效、透明的政府,有利于拉近政府和群众之间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1.4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的核心

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政府的资源共享,这种共享是建立在政府资源信息化的基础之上的。

所谓“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就是摆脱以应用为核心或以网络建设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将各个政府部门的内容提炼为统一数据,再进行后台集中和统一管理。

实质就是要管理好后台数据资源,使政府流程数据化,并将这些数据得到妥善管理,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方案。

 

第二章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分析

2.1我国经济信息网站的宏观分析

自1996年底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et)开通以来,以国家信息中心和各地信息中心为龙头,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商业企业、教育、科研机构等纷纷涉足经济信息资源网的建设,陆续产生了一批内容丰富、实用价值高、拥有数百万用户的经济信息网站。

下文就我国经济信息网站发展的现状作初步分析,提出对我国经济信息网站建设的若干建议。

2.1.1我国经济信息网站的现状

1)国内经济信息网站的地域分布

我们于3月15日在新浪网()用关键词“经济信息网”进行经济信息网站检索,相继得到了436个相关网站。

国内经济信息网站的地域分布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经济信息网站的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网站比较集中在北京(7个)和浙江(26个)、山东(25个)、江苏(23个)、辽宁(22个)、广东(20个)等主要沿海省份,西部地区网站数量较少,甚至个别省份(西藏)出现空白,这表明网站分布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显著相关。

个别西部省份如甘肃(9个)、宁夏(6个)的网站数量甚至比某些发达省份或沿海地区的还要多,说明网站分布还与一个地区的商业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等因素密切相关。

另外,部分网站的规范化较差,无法从内容中得知其所在省份者约占3%强。

2)国内经济信息网站的属性分布

以新浪网搜索到的经济信息网站为对象,调查其主办单位的属性,结果发现:

在436个经济信息网站中,域名为com和的站点为159个,占网站总数的36.5%:

域名为的站点为154个,占网站总数的35.3%;域名为net和的站点为79个,占网站总数的18.1%;域名为org和的站点为26个,占网站总数的5.9%;另外行政域名.cn站点和域名为的站点各为15个和3个,分别占34%和0.8%。

这些数据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经济信息网站属性分布的基本情况。

各部委和各级政府信息中心、商业企业均对经济信息网站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二者共占所建网站的71.8%。

教育、科研部门所占比例极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与国外情况有很大差异,国际上,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网站往往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源。

3)国内经济信息网站的信息分类

经济信息的分类涉及到专业学科、应用目的、信息源机构属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

本文仅以新浪网的搜索结果为调查对象,从经济信息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着手,对网站发布的经济信息做了粗略的分类统计。

结果显示,436个经济信息网站中,提供综合经济信息的站点224个,占网站总数的50.8%。

这类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大都面面俱到而难以总结其特色。

提供行业类、产业类经济信息的站点184个,占网站总数的42%。

这类网站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经济信息、农业经济信息、贸易经济信息、医药经济信息、化纤经济信息、纺织经济信息、机械经济信息、冶金经济信息等。

其中提供企业经济信息(包括大中型企业,民营、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农业经济信息(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网站分别为53个和49个,说明行业类(产业类)经济信息网站提供的服务以企业经济信息和农业经济信息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提供微观经济信息外,还出现了专门发布宏观经济信息的网站(9个)和经济类论文的网站(2个),虽然此类网站数量极少,但表明我国经济信息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日益全面和完善。

2.1.2我国经济信息网站类型分析

1)按网站发布的信息内容分类

●综合性经济信息网站

这类网站大多是国家各部委和各省市信息中心设立的,一般以提供信息增值服务为主,往往以信息范围广博为生存亮点,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全面系统、数据准确、时效性强、实用价值高等特点。

如,中国经济信息网()是国家经济信息中心组建的、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要业务的专业性信息服务网络,它内容丰富、服务范围广泛,主要涉及政府部门、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及海外投资者。

●行业性(专业性)经济信息网站

这类网站往往是由政府或一些业务范围相近的企业或某些网络服务机构组建,以提供本行业或本专业领域内相关经济信息为主要业务的专业性信息服务网络。

如,中国企业信息网(),它拥有权威的企业数据库,每日提供多达50万字的产经信息、行业商情和行业经济评论。

又如,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主要提供纺织快讯、国内外市场行情、统计信息、供求信息、纺织科技、企业展示等服务。

2)按网站的运营情况分类

●死网(不能连通的网站)

由于网络负载过重,网站服务器关闭,或者IP地址更换等原因,经常造成死网现象。

新浪网搜索到的436个网站中,不能畅通的有96个,占22%,可见其数量之多。

这类网站主要有以下情况:

①虚站(仅有域名而无内容);②网站建设中;③网站迁移中(IP地址更换);④网站易位现象(打开此网,出现彼网);⑤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获取网站页面内容的网站。

如,河南经济信息网()只注册了域名,而没有实际的网站内容。

●冷网(访问率低的网站)

网站的访问率低,大抵是因为网站信息含量低、内容空洞无物或其内容的专业性、排他性、局限性以及与网民的需求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没有关系)。

许多个人(或者个体)网站,网民根本无法知道,造成了“有网无人”的现象。

●热网(访问率高的网站)

网站的访问率高,一般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内容的丰富程度、质量及信息更新率的快慢等因素。

如,中国经济信息网现已经联通全国60多个省市区和地区的信息中心,是当前我国提供经济信息服务的精品站点,深受广大经济信息用户的欢迎,成为目前访问率最高的经济信息网站。

再如,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是中国报协和新华社联合主办、由70多家行业报联合组建的大型新闻网站,它以快捷、准确、权威和独具特色的‘官方网站’的信誉,目前在国内外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1.3我国经济信息网站的缺陷与优化

1)国内经济信息网站存在的缺陷

信息容量小,内容冗余重夏,开发利用不够充分除了少数精品网站(如CEInet)外,许多网站信息容量小,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网站设计“千网一面”,缺乏个性和特色,不够精细和规范通过对畅通网站的访问链接发现,相当数量的经济信息网站采用等级结构的组织方式,网页之间的互链性比较差,链接深度一般只有2~3层,不利于用户直接进行网页间的互动。

此外,我国经济信息网站和经济信息资源还存在着布局分散、各自为政、建设总体规模小;信息资源缺乏多样性、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相当数量的网站易用程度低,稳定性和连续性得不到保障,“死网”和“虚网”现象频繁发生等问题。

造成以上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信息网站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规划和布局;采用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必要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网站的管理建设薄弱,缺乏复合型人才;对我国经济信息资源的建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等。

2)我国经济信息网站的优化策略

●宏观方面

积极开展我国经济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战略和理论研究,加强宏观规划和布局,充分贯彻联合共建、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整体优势,资源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御的道路。

制定和颁布相应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保证网站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

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如信息自动采集与发布技术、经济信息分类与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多语种翻译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等,以便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进行经济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应用。

提高对经济信息资源建设的认识,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

●微观方面

加强网站内容建设,突出上网信息的客观性、深度和广度、权威性、时效性和独特性,针对用户的类型、层次、特征和信息需求,全方位、多层面地为用户提供实时、适用、可信的信息。

网页编排设计上,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网页布局,注重网页信息问的互链,增加网页链接深度;增加检索口径、采用友情链接、强化网站检索功能、体现网站的交互性;灵活配置页面信息的组织方式,保证网站的传输速度。

美术效果和易用程度;增加网络信息版本,提供特色信息频道等。

增强网站的品牌意识,加大网站的宣传力度,提升网站知名度,以便提高网站的访问率。

2.2系统分析

2.2.1背景分析和需求分析

齐州市(虚拟的)作为中国西部一个重要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抓住机遇,努力开拓,使城市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在齐州市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由此带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

随着齐州市综合实力的攀升,该市正在成为各种资本的投资热点。

基于经济信息需要开放的迫切现状,市政府成立了经济信息中心,确立了以建立经济信息网作为齐州市政府主要的经济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目标,提供宏观经济信息服务以满足社会各界和公众的信息需要。

2.2.2网站定位分析

针对上述对我国经济信息网站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网站定位为一个宏观经济信息资源服务类网站:

主要目的是向各类用户发布和提供各种最及时、最丰富的经济信息,普通公众无需身份验证即可享受网站提供的所有经济信息服务,提交留言和上传下载文件,因此关键是在信息本身和服务内容方面下功夫。

网站加强了信息的归纳与综合,使信息既有“质”的高度,又有“理”的深度。

齐州市经济信息网从信息服务角度出发,并结合经济信息网站的特点在网站前台设置如下栏目:

◆新闻中心

◆政府之声

◆经济评论

◆政策咨询

◆查询中心

◆下载中心

◆在线投稿

◆来宾留言

2.2.3网站服务对象

网站的服务对象确定为具备上网条件的如下公众群体:

◆当地市民

◆企业主管人员

◆政府主管人员

◆政府部门公务员

◆宏观经济研究人士

◆投资者

2.2.4网站功能定位分析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可用下图表示:

如图2-1:

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详细功能模块说明:

●新闻中心:

国际国内和地方经济新闻播报,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最及时的经济情报,为公众提供最快速的经济新闻。

●政府之声:

向社会公众公开各届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发展规划和各种统计数据等。

●经济评论:

反映社会各界(经济学专家、政府的经济工作者、优秀企业主管等)对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归纳总结和预测展望,政府的行业报告,以及网友对经济新闻的在线评论等。

●政策咨询:

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当地的投资与办事指南等。

●下载中心:

各种办事用表格和法律法规文件下载。

●互动沟通:

站内留言,来访者可以发表对该网站的意见建议并提交。

●在线投稿:

公众可以在线投稿和上传文件,内容针对经济新闻和经济评论两大类、五小类。

●查询中心:

提供单关键字(关键字+查询范围)、组合查询(经济新闻、政策法规)和目录查询(网站的详细目录列表),让来访者通过简单的输入就能快捷的查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

●管理模块:

网站管理员通过管理入口,通过身份验证后,可以行使网站管理员权限,包括各种经济信息的添加、修改或删除,留言的回复、删除,文件管理等等。

 

第三章系统设计

信息的集成是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

该平台不仅是信息发布平台,而且是信息加工平台、管理决策平台、知识获取平台的集成。

信息交流和共享更加通畅,使零散的信息成为可以共享的知识。

该网站的设计分为三大部分内容:

一、网站设计;二、功能模块设计;三、数据库设计。

3.1网站设计

3.1.1首页设计

网站首页以深蓝暖色调作为网站首页的主色调,体现经济信息网站科学权威、庄重稳健的风格。

●首页顶部:

左边是齐州市经济信息网的Logo,右边为网站的主题——“及时的经济信息,权威的政府声音,科学的统计数据”。

●首页顶部和中部之间是网站的导航条,即方便公众浏览,又能使首页更显匀称和美观。

●首页中部:

是网站首页的主体部分。

左侧为各个栏目的导航栏,右边分四大模块:

图片新闻、今日要闻、经济评论、政府之声。

●首页底部:

是关于网站的相关信息和版权声明。

可以用下边这个简单的框架说明首页的结构:

Top

导航条

导航栏

图片新闻

经济评论

今日要闻

政府之声

Bot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