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607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ocx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隶属于鲈行目鳢科鳢属,又称黑鱼、乌鱼、才鱼、生鱼、黑鳢头等,在中国各大水系、俄罗斯和朝鲜地区有自然分布,乌鳢具有营养价值高、生长迅速、生命力强等优点,一直很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属淡水鱼中较高档的水产品,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乌鳢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生理生化特性、高产养殖技术、核型以及一些基因的克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乌鳢的病害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乌鳢在自然环境里,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强。

但随着乌鳢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其病害也逐渐增多,成为制约乌鳢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笔者就国内外近几年乌鳢病害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乌鳢的病害研究提供参考。

1寄生虫病

已报道的乌鳢寄生虫病原主要有尾孢虫、小瓜虫、车轮虫、粘孢子虫、嗜子宫线虫。

1.1尾孢虫病

林国材报道尾孢虫主要危害乌鳢和斑鳢的鱼种、成鱼,寄生于鱼体的皮肤、鳃、脊柱下等部位,流行季节主要是5~8月,在酸性水质中易暴发。

被感染乌鳢主要症状为:

体色比正常乌鳢灰暗,花纹不明显,体表被覆一层灰色泥土,游动迟缓,见人及飞鸟反应迟缓,离群独游,投食时不抢食,吃食量减少,更有个别乌鳢零星死亡,严重时成批死亡。

预防方法:

彻底清塘,杀灭孢子;鱼种浸泡消毒,杀死裂殖孢子;经常换注清水,保持水质清新;定期向塘内施石灰、漂白粉、面碱等,保持水体呈弱碱性,阻止孢子寄生和裂殖;定期投喂药饵鱼,可有效防止乌鳢体内孢囊的形成。

治疗方案:

如果因喂养不善和预防失当出现大批死亡,采用外治和内治同时进行,可制止死亡,恢复正常吃食。

外泼杀虫药,连续3d每天1次,首次加量,常用药有敌百虫、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内服药饵鱼虾,常用药有盐酸氯吡嗪钠、阿苯达唑、阿维菌素等。

1.2小瓜虫病

钱龙等报道,当鱼苗陆续达到4~7cm规格的阶段时,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小瓜虫病,少数鱼开始死亡。

多数病鱼表现极不安,集群上下翻滚,或在池底、池边磨擦,或窜出水面、摄食减弱。

预防措施:

保持水质清新,投放鱼苗的密度要适宜。

治疗方法:

水温先调节到28~32℃;用2.5mg/L硫酸铜浸泡5~9h,换水后,让鱼吃好,恢复12h后,再用1∶1的椒子粉与生姜粉8mg/L液汁泼洒,经10h,可以治疗最严重的小瓜虫病。

1.3车轮虫病

杨成胜等报道,车轮虫病是一种对夏花鱼种危害严重的病害,在发病的初期症状不明显,较难诊断,病鱼不摄食,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不停沿网箱边缓慢游动,有的鱼种身体不停地翻转,有时连打好几个滚,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有的鱼种则头不动,身体绕头部打转;有些病鱼急剧活动后,缓慢上浮,游动越来越慢,不久即死亡。

预防措施:

饵料消毒彻底,控制夏花鱼苗放养密度。

治疗方法:

在网箱及其周边,采用局部高浓度用药方式,不间断持续泼洒车轮速杀药液,维持1h的高浓度状态,1d用药4次,每次用药后开增氧机搅水,加快箱内外水体交换,在鱼糜及小杂鱼中混拌“车轮速灭”制成药饵,尽可能使能摄食的鱼种都吃到足量的药饵;用药后第三天对网箱水域泼洒一次二氧化氯,使鱼种损伤部位不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继发性病害。

1.4肾脏增生病

周之武等报道,肾脏增生病的症状是病鱼吃食不欢,有的离群独游,不久便翻身死亡,通过对病鱼的解剖观察发现,此病是由粘孢子虫首先在肾脏寄生,而形成许多包囊,在肾脏表皮引起组织增生,形成不规则菜花状瘤状物。

在增生组织中,一旦受到孢子虫的侵袭,引发细菌感染,会导致发炎,成为瘤状脓疮。

防治方法:

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同时投喂脓肿消药饵,连用5d,之后每隔20d用药1个疗程。

对患有肾脏增生病的池塘,定期泼洒敌百虫,可杀灭粘孢子虫的中间宿主――寡毛类以及放射孢子虫,切断传播路线,对控制疫情蔓延可起到良好作用。

1.5嗜子宫线虫病

茆键强报道嗜子宫线虫病在长江流域流行最为广泛,感染率高达90%,最早发病是冬季一月间,春季出现最多,到夏季后鳍上不再发现有成虫。

病原体为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乌鳢的背鳍、臂鳍和尾鳍的鳍条之间,雄虫寄生在鱼的鳔和肾内,一般肉眼看不出明显的症状。

预防方法:

用3%~5%的食盐溶液浸洗鱼苗10~20min;用晶体敌百虫(90%)和面碱混合泼洒(比例为5∶3),泼洒药物使池水浓度一天达0.2mg/L,第二天达到0.3mg/L。

2真菌病

目前,已报道的乌鳢真菌病只有水霉病。

蒋黎报道水霉病发病原因为水环境不良,气温低,乌鳢受精卵易感染水霉;或是春季投放鱼种时因鱼体损伤感染水霉。

症状为在孵化过程中,内菌丝侵入卵膜中,卵膜外丛生大量菌丝,外菌丝成放射状,带水检查最容易判断,鱼体表面有破絮状白毛。

预防方法:

严格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水体清新;捞卵不离水,轻捞轻放,不使卵粒受伤;为防止室外气候突变,可在室内进行孵化;治疗方案:

发病鱼池可用“水霉净”连洒3d。

3细菌病

目前,已报道的乌鳢细菌病主要有腐皮病、腹水病、烂皮病、诺卡氏菌病、细菌性脓疮病。

3.1腐皮病

曾慷等报道乌鳢腐皮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流行高峰季节是6~9月。

其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表鳞片脱落,皮肤溃烂,有出血和炎性渗出物。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局部皮肤和骨骼肌急性炎症反应和坏死;肝、肾组织细胞肿胀,线粒体结构模糊,细胞呈空泡化变性。

预防方法:

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适量高锰酸钾浸洗20min;不投腐烂变质的动物饵料,多投新鲜的活饵料;治疗方案:

每100kg鱼内服克瘟灵50g,连续用药6d。

3.2腹水病

舒新华等报道乌鳢腹水病的病原体为费氏枸缘酸杆菌,该菌为条件致病菌,通常是在池塘淤泥过多、水质不良时引起病原菌大量滋生,病原菌从鱼的受伤皮肤和肠道入侵,感染发病。

乌鳢腹水病的主要症状是眼球突出,竖鳞,皮下积水,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

肝内严重脂肪变性;脾小体细胞疏松,淋巴细胞向外迁移;肾间质增生;心肌纤维显得有些松散,心腔积血;骨骼肌纤维均质化;小肠固有层高度充血,粘膜下层水肿;鳃上皮下有较多的大单核细胞浸润。

预防方法:

鱼池及时清淤,放养前用消毒剂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要先用15g/m3的高锰酸钾或3%~5%食盐水浸泡10~20min,适当控制放养密度;治疗方案:

发病初期用固体二氧化氯0.4g/m3全池泼洒,连续3d,隔3d后进行第二个疗程,方法和剂量相同;按每100kg鱼每天用2g恩诺沙星、鱼用复合维生素1~2g加粘合剂拌料投喂,分两次进行,连用3~5d。

3.3烂皮病

益鸣报道烂皮病大多是乌鳢体表受机械创伤及寄生虫叮咬致伤,伤口感染水中荧光杆菌(而发病。

每年5、6两月出现发病高峰期,发病初期,乌鳢体表的一些部位出现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出血点处鳞片逐渐脱落,皮肤溃烂,露出红色肌肉,并伴有血液和脓性渗出物。

严重时,溃烂部位露出骨刺,甚至烂穿腹壁,可见内脏器官。

预防方法:

每隔10~15d用25g/m3生石灰和

1g/m3漂白粉交替对乌鳢专养池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治疗方案:

发病乌鳢池应该采取先杀虫后灭菌消炎的治疗策略,具体治疗方法是先用适宜浓度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虫,隔两天后用1g/m3漂白粉灭菌,同时每100kg乌鳢用恩诺沙星2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5d为1个疗程。

3.4诺卡氏菌病

常藕琴等[29]报道乌鳢诺卡氏菌病是由诺卡氏菌引起乌鳢的一种慢性全身肉芽肿传染病,发病高峰为6~9月。

发病初期,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食欲下降,鳍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腹部肿大。

随着病情发展,病鱼眼球突出,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在肝、脾、肾等内脏组织中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出现,直径0.1~0.2cm,大者可达0.5cm以上[29-32]。

预防方法:

667m2放养量控制在3000~5000尾;对水源水进行沉淀、消毒等,以确保养殖用水安全;定期使用生石灰等一些水质及底质改良剂进行养殖水质调控;治疗方案:

对发病池大量换水,再用三氯异氰脲酸0.3g/m3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次。

同时用罗红霉素拌饲投喂,用量为每kg鱼体每天用0.1g,连续服用5~7d。

3.5细菌性脓疮病

丁雷等报道乌鳢细菌性脓疮病致病菌为一种革兰氏阴性链球菌,该病大面积发病的时间在9~10月,病鱼发病时主要表现为池边缓游,腹部膨大,有时可见眼部有瘤状结节,偶尔出现头下尾上沿池环游症状,还有10%左右病鱼出现身体弯曲现象,一般病鱼在1周左右死亡。

防治措施:

驯化乌鳢苗种摄食配合饲料或新鲜小鱼投喂;坚持稀放稀养,勤换水,维护良好水质。

4其他病

4.1“爆发性”出血病

潘立新等报道乌鳢“爆发性”出血病发病原因为养殖水质较差,养殖密度过高。

6~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鱼种和成鱼均易感染此病,患病鱼体出现明显出血症状后约3~4d即发生大批死亡现象,患病鱼体的腹部、鳍条基部充血发炎,胸鳍基部至鳃盖后缘两侧有与侧线相垂直的出血条纹。

有些患病鱼体的眼球、眼框与肌肉皆有充血现象。

严重者全身出血,鳃丝发白,腹部肿胀,肛门红肿,体腔有无色腹水,肝脏有淤血,肠内无食物,肠壁充血。

预防方法:

彻底清塘消毒,冬季干塘后进行冻晒,以杀灭病原体,降低养殖过程中的发病率;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或10~20μg/m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选用优质的饵料鱼,投喂前用3~5%食盐水浸洗10~20min,并将其投放在饲料台上,投喂3h后及时清除残饵;调控好养殖水质,6~9月间要勤换水,保持养殖水质清新和较高的溶解氧含量,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以改良水质;发病季节,每隔15~20d全池泼洒225~300kg/hm2生石灰1次。

治疗方案:

乌鳢发病时,首先要对水体进行消毒,可用生石灰300~375kg/hm2或甲醛20~30μg/mL、三氯异氰尿酸0.4~0.5μg/mL、溴氯海因0.2~0.3μg/mL、聚维酮碘3000mL/hm2全池泼洒,连用2~3d;其次要使乌鳢内服药物,每100kg饲料中添加中草药“三黄散”300~600g,连用3~5d。

4.2萎瘪病

茆键强报道萎瘪病在夏花和成鱼养殖阶段都可发现。

主要由于放养过密,饵料不足,使部分鱼种因得不到足够的饵料而严重消瘦,离群散游,不久萎瘪致死。

病鱼鳃丝发白,严重贫血。

防治方法:

养殖中应尽可能做到放养鱼种规格均匀,密度适宜,饵料投喂均匀、适口、充足。

当发现鱼患萎瘪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增加营养,在疾病早期可恢复健康。

4.3类立克次体感染

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重要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组织细胞(特别是肝、脾、肾、眼和脑等)大范围的坏死、溶解和内脏器官的小血管炎。

目前有关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防治措施尚未见报道。

5展望

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他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只要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就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水产科研工作者还应加强基础理论应用的研究,积累知识和经验,控制乌鳢的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疾病的发生,以提高乌鳢的养殖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