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作用专项练习.docx
《完整word版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作用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作用专项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作用专项练习
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作用专项练习
一、【高考真题感知】(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天 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
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水!
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
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
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
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
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
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
”
“门别开得太大!
”
“找根棍子撑住!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
”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战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
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饰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枝叶,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秘密,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问题】小说开头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1)小说开头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
(2)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3)烘托并渲染了气候恶劣的状况和现场恐怖的气氛。
【解析】要该题考查环境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是小说重要要素,也是高考常考类型之一。
从历年来高考题型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
近几年高考中,地方高考多以独立题型命题,在全国卷中,则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二、环境题常见命题方式: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三、解题分析角度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角度:
1、环境本身: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
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
(二)社会环境的作用分析角度: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3)揭示社会关系;
(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附】自然环境的作用:
(1)突出季节特征;
(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三、【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
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
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
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4、联系情节发展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
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5、联系作品主题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 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四、环境类试题答题模式
步骤一: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情节(推动,暗示,就铺垫)
人物(烘托,映衬)
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步骤二: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答题警示】1、注重两个侧面:
环境特点(写了什么);环境作用
2、多处环境描写要依据位置,分别作答。
3、答环境描写的作用题时,不可只干瘪地、机械地答上描写的概括作用,要与具体文段联系写出具体内容。
4、景物描写的作用很多,做题时不要遗漏要点。
五、巩固练习
1、(2018、11青岛二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怕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
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
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
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
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
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
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
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
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
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
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
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
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
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
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
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
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真不怕死?
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
没有枪的新兵很多。
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
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
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
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
他猜得很准。
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
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
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
他懂。
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
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
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
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
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
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
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
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
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
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
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
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
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
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
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
【问题】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2、(2013山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活 着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有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
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
想想做牛真是可怜。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
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
“你说什么?
”我说:
“我要买这牛。
”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
“你数一数。
”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
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
“你数数钱。
”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
“不数了,你拉走吧。
”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
“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
“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
“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
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
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
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
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问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
3、(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第 9 车 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
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
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
“(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可列车长说:
“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
“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
”愤怒的乘 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
“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
”乘客们说:
“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
”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
“摘掉第9车厢!
”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
深夜,他起来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
“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
”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
“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
(本文有删改)
【问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4、(2018闽侯一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缝 山 针
非 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
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
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
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
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
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
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
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挟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
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
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
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
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
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
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
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
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
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
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
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
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
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
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足拉走,换成了钱。
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
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
年又春借着酒劲说:
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
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
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挟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
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
到高阳村去!
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
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
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
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
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
年又春忙问:
谁不在了?
高小根苦笑一下:
媳妇。
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
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
年又眷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
满目疮痍!
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
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
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
都是我的错。
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