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267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

《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说知识点总结.docx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归纳(2018-2-21)

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才能,听他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5.词语解释

  1、伯乐:

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

祇,只是。

辱,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仆役,课文里指“马夫”。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

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

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以,把。

千里:

千里马。

  5、马之千里者:

能日行千里的马。

倒装句,千里马者。

之,无译,倒装句的标志。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

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

一食,一餐。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十斗为石。

  7、食(sì):

同“饲”,喂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

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

能走千里。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9、是:

这样,指示代词。

  10、能:

才能。

  11、才美不外见:

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

见,同“现”,显现。

  12、且:

犹,尚且。

欲:

想要。

等:

等同,一样。

不可得:

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策:

竹制的马鞭子,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之:

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

正确的方法。

  15、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

同“才”,才能

  16、鸣:

马叫,之:

音节助词,无意义。

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

拿着马鞭。

执,握。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

面对。

  18、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

难道,表反问语气。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真不知马也。

其:

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

通常,平常。

  22、临:

面对

6.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7.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

判断词.

  安古义:

怎么.例: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

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

同样.例: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

等候

  或古义:

有时,有的人.例:

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

或者

  食古义:

通“饲”喂养例: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

吃或者食物

8.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9.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养。

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10.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11.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

受屈辱。

例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

吃尽。

例句: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

日行千里。

例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

使……尽,竭尽。

例句:

食之不能尽其材。

12.特殊句式

  1.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3.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省略句:

策之不以其道

13.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观点)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的无知与浅薄)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6.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14.问题回答:

  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

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个反诘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9、概括第三段内容

  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

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

马鞭子,名词。

 

  “临之”:

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

其真不知马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连下四个“不”字的作用?

  此句连下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

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

  2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2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

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

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

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29、表层意(小结)深层意

  有伯乐有千里马 (正面) 发现人才

  无伯乐无千里马辱、死 (反面) 埋没人才

  一食尽粟一石行千里 (正面) 施展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难行千里 (反面) 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鸣之… (排比) 封建统治者

  执策临之:

天下无马 不识人才

  其真……?

其真……!

 (反问) 摧残人才

30、当今社会是人才济济的社会,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一)1、德才兼备;2、多方面发展,时刻为国家、为人民着想的科技人才

3、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于承受挫折的勇气;4、不满足现状,而是时刻谨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必须有上进心和竞争观念,不断学习的人。

(二)1.因材施教,注重素质培养;2、国家机关干部应该珍惜每一位人才,为他们的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如提供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

3、开办人才市场,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相信: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4、个人应该抓住机遇。

31、写法与主题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马说课内外比较阅读

(二)阅读《马说》一文,回答14—19题。

(共13分)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liè)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

①介:

披上战甲。

②鬣(liè):

颈上的长毛.③褫(chǐ):

解除。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其真不知马也()(4)比行百余里()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1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只标一处。

(1分)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17.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8.甲文采用______写法,将伯乐喻为_________;乙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______。

(3分)

19.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际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

这两段文字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

(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

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①子姓:

您的家族。

②天下之马者:

天下绝伦之马。

③绝尘:

不扬尘土,形容跑得快。

弥辙:

没有车辙,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

④担纆(mò)薪菜:

担柴拾草。

纆,绳索。

菜通“采”。

⑤牝(pìn):

雌。

牡(mǔ):

雄;骊(lí):

纯黑色的马。

⑥一:

副词,竟然。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其真无马邪()(4)穆公不说()

13.下列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2分)

A马之千里者/子之年长矣B召伯乐而谓之曰/而伯乐不常有

C策之不以其道/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托物言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对我们的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古文,然后做题:

(14分)

(甲)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

“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

是移祸于人也!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8.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语:

(4分)

①蹄啮伤人多矣()②是移祸于人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与“贾人安能畜之”“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是()(2分)

A.戒仆养之终老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马之千里者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用“/”划分下面句子两处语法停顿:

(2分)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10.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1.两篇古文均写到了马,但是马在两篇文章中作用不同,试分析之。

(2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9-13题。

(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

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

①比:

连续,接连。

②臣:

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

③还:

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

④朝(zhāo):

早晨,也指

一天。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才美不外见(   ) ⑵愿子还而视之(   )

⑶不以千里称也(   ) ⑷去而顾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2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

⑵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译文:

                           。

     

11.[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               。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3分)

12.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

(1分)

13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2分)

             《狼》(蒲松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

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聊斋:

书斋名;志异:

记述奇异的故事。

3、《狼》体裁:

短篇小说。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自题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读准字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蔽((shànbì) 弛(chí) 眈(dān)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尻(kāo)寐(mèi)少时(shǎo)   

 积薪(xīn)  奔倚(yǐ))少时(shǎo)  顷刻(qǐng)     变诈(zhà)

三、试读出下列几个句子的停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字词分类整理

1、通假字:

“止”通“只”,意思是 只.(止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