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205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南宁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

历史期末考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

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      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2.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

这种观念推动了(  )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3.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

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

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

材料主旨是(  )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商人等阶级共同统治的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4.如下图,北京城虽历经元明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城市建筑风格的始终延续性      B.古代建筑风格的历史演进性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理念       D.对称美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

5.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6.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

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  B.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  D.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

7.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

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

可见古代中国(  )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8.《日知录》中载:

“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

唐时赃吏,多于庙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

……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赎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

……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

”中国古代对赃官严惩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维护法律体系的尊严          B.维护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C.加强官僚队伍的建设           D.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9.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10.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

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

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

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

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11.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

唐朝时规定:

“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

这反映出唐代(  )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

C.士子人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12.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

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

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13.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14.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

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    B.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

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     D.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

1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

“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16.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17.《周礼·考工记》载:

“矢人为矢,鍭矢,参分。

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

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

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为之羽深。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8.《史记·货殖列传》曰:

“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19.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20.孔子曾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古罗马普卢塔克的名言:

“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强调(  )

A.崇德尚群    B.济世爱民    C.诚实守信    D.礼法并施

21.现代宇宙学的“爆胀宇宙论”认为,我们面临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端于时空极小的“奇点”的绝热膨胀,破除了神创宇宙论。

下列哪位古代文化名人的思想与该理论有类似之处(  )

A.老子    B.荀子    C.韩非子    D.朱熹

22.吕思勉先生说:

“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23.《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

“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

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国家不能与民争利        B.作者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C.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  D.作者认为应由国家垄断商业

24.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25.《三国志》载: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26.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27.据《史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

《明史》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

这表明统治者(  )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8.619年唐高祖下诏:

释典微妙,净业始予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暴……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畋猎,并宜禁止。

据此可知当时(  )

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统治者尊道礼佛

29.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

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文学和思想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A.②    B.③     C.②④    D.①④

30.下图是山东汉代墓室中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石拓片。

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古代中国(  )

①戏曲表演的发展②绘画艺术的演变

③墓葬文化的沿革④火药武器的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31.(16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

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

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

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

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

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

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

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分)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主要不同,(4分)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巡视制度的认识?

(2分)

 

32.(12分)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回答问题。

提取两项图一到图二关于欧亚贸易新发展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说明恰当。

33.(12分)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户籍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

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

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

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1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夏商周时期并未强化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天命诛之”等关键词可知其体现出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商罪贯盈,天命诛之”等信息可知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利用天命说来强迫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借助神权来行事和采取军事行动,说明神权是有政权控制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答案】B【解析】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并未表现出专制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体现出了大一统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宗法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D项错误。

3.【答案】D【解析】题干中允许社会流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因而不能说其具有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不是强调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社会地位较低,因而不能将其纳入统治阶层之中,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而这种社会机制形成的根源是因为维护封建制度是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共同的根本利益”因此材料的主旨是要说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

4.【答案】C【解析】城市建筑风格的始终延续性不能反映材料本质意图,故A项错误;古代建筑风格的历史演进性材料论据不足,故B项错误;元明北京城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更为突出的是皇城和宫城位于城市规划中轴线上,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故C项正确;对称美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材料论据不足,故D项错误。

5.【答案】B【解析】一夫多妻习俗习俗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观念影响形成的,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宗法制度中并未实行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故C项错误;宗法制中并未涉及对婚姻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6.【答案】A【解析】秦朝修建驰道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成为可能选择,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奠定了隋统一的经济基础,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B项错误;政通人和是唐朝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深刻反映,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的强化并构成学术风气沉闷的必要条件,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D项错误。

7.【答案】D【解析】题干有监察官员,但材料未涉及“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故A项错误;“官秩仅六百石……秩仅千石……官仅七品”,与“位高”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故C项错误;“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等,与“以卑察尊”相符,故D项正确。

8.【答案】B【解析】古代封建王朝对赃官严惩的主要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统治需要,维护法律尊严、加强官僚队伍建设和为经济创造良好环境都是直接目的,选择B项符合题意。

9.【答案】D【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州属于监察区域,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刺史制度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刺史制度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故C项错误;据材料“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可知刺史制度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D项正确。

10.【答案】C【解析】唐朝中书省不是负责“封驳”制度,而是起草诏令,故A项错误;汉朝的内朝是皇帝削弱外朝的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门下省负责“封驳”,宋朝的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故C项正确;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元朝的行中书省权力较大,故D项错误。

11.【答案】D【解析】题干中信息并不能体现出纺织技术进步,故A项错误;题干中信息并不能体现出“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故B项错误;题干中士人衣着的改变并不能说明其入仕前景黯淡,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北朝时期与唐代时期应试之士子的服装有所不同,这与唐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关,故D项正确。

12.【答案】D【解析】题干中并未对监察体系的发展进行描述,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负责监军人员的变化,并未提到军事指挥系统,故B项错误;负责军事监军人员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地方割据势力削弱,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负责监军的人员由唐初的御史到唐玄宗时期转变为宦官,而这两类人物都属于中央权势集团的代表,故D项正确。

13.【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14.【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均田制下丁男受田不足的史实,但并不能就此说明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要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均田制存在的问题,未涉及与租庸调制推行的关联,故C项错误;据材料“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和“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可知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故D项正确。

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的介绍,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生产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故D项错误。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北方经济也有发展,但尚不足以说明北方经济盛极而衰,故B项错误;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南北经济有一定的差距,而非趋向平衡,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但还不足以说明已经南移,故D项错误。

17.【答案】A【解析】材料严格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生产标准不同,可见官营手工业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故A项正确;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产品确实丰富,但生产是否多样却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弓箭生产的分工,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产量和规模化生产,故D项错误。

18.【答案】D【解析】据“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可知不是重义轻利,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与儒学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体现了对追求财富和改善民生的肯定,故D项正确。

19.【答案】A【解析】据材料“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和“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可知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诸侯国君重视商人,并未涉及实行宽松商业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营商业制度,故D项错误。

20.【答案】A【解析】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