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976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docx

第二章认知心理习题

第二章认知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能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教师能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映,这些都需要拥有很好的(B)。

A.注意广度B.注意分配C.注意转移D.注意稳定性

2.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根本区别在于(A)。

A.任务的要求B.对象的变化C.时间的短暂D.意志的努力

3.雪地中难辨白兔属于(C)引起的。

A.刺激物的强度B.刺激新奇C.刺激对比D.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感觉(C)。

A.相互作用B.对比C.后像D.适应

5.上课时讲到重点的地方,老师会声音放大放慢,并重复,这符合(A)。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恒常性D.知觉整体性。

6.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被称为(D)。

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

BACCA6-10DCDBC11-15ADBDA16-20BABCA21-25BBDAC

26-30ADCDA31-35DBDBC36-40CABCA41-45DDCDD46-53BBBCCABC

7.“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C)。

A.感知B.记忆C.注意D.思维。

8.在听故事的同时能进行加法运算,这是注意的(D)。

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

9.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自创一套武功“左右手互搏”,这种武功需要的注意品质是(B)。

A.注意广度B.注意分配C.注意转移D.注意稳定性

10.“我的眼里只有你,其他的一切都是背景”,这句话体现了知觉的(C)。

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

11.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12.下列(D)种心理现象不属于心理状态?

A.注意B.灵感C.定势D.感觉

13.“月明星稀”,这个现象是感觉的(B)。

A.联觉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感觉适应

14.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D)。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

(牛汉《吊念一刻枫树》)

C.歌台暖向,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何?

(吕本中《采桑子》)

15.“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是以下(A)种感觉现象?

A.错觉B.感觉后效C.联觉D.感觉同时对比

16.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广度约为(B)组块。

A.5±2  B.7±2    C.6±2  D.9±2

17.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所学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A)。

A.倒摄抑制   B.记忆衰退  C.前摄抑制  D.超限抑制

18.我们平常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它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成分构成,其中(B)是核心。

A.记忆能力   B.思维能力   C.观察能力  D.想象能力  

1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C)。

A.记忆后不会遗忘B.遗忘是逐渐产生的 C.遗忘是先快后慢的D.遗忘是先慢后快的

20.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D)。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表象  16-20BABCA21-25BBDAC

26-30ADCDA31-35DBDBC36-40CABCA41-45DDCDD46-53BBBCCABC

21.看小说时脑海中不自觉浮现出小说中所描述的人物和景象,这种心理活动主要是(B)。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  

22.人脑通过其它事物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特点是(B)。

A.概括性  B.间接性   C.抽象性  D.分析与综合 

23.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D)。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

24.学生考试时做选择题属于(A)。

A.再认B.编码C.识记D.回忆

25.一位作家构思其新小说的行为属于(C)。

A.无意想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幻想

26.童话故事中“美人鱼”的形象是通过(A)认知加工过程的产物。

A.粘合B.夸张C.典型化D.想象联想

27.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称为(D)。

A.感觉登记B.瞬时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28.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C),效果最为经济合理。

A.100%B.120%C.150%D.170%

29.中国“龙”的形象是通过(D)认知加工过程的产物。

A.粘合B.夸张C.典型化D.想象联想

30.早晨醒来,如果遍地是水,就能得出夜间下雨了的推论,反应了思维的(A)。

A.概括性B.间接性C.整体性D.不确定性

31.(C)是指在问题空间内进行搜索,从而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A.聚合式思维B.发散式思维C.创造性思维D.问题解决

32.儿童在玩搭积木的游戏时所运用的思维主要是(B)。

A.抽象思维B.动作思维C.想象思维D.聚合式思维

33.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D)。

A.动机遗忘说B.痕迹衰退说C.提取失败说D.干扰说

34.画家对构图和色彩的构想(B)。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辐合思维

35.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称为(C)。

A.感觉登记B.瞬时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36.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C)。

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37.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来学习的材料的记忆具有干扰作用叫(A)。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

38.小学生先学习汉语拼音,再学习英语字母时,经常把英语字母的发音错读成汉语拼音的发音,这种现象是:

(B  )

A.记忆衰退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线索错误

39.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超过一定程度时,效果较好,这个程度经研究为(C )。

A.100%B.80%C.150%D.200%

40.画家对构图和色彩的构想(B)。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辐合思维

41.“话到嘴边”、“提笔忘字”的现象是(D)。

A.记忆衰退B.干扰抑制C.永久性遗忘D.线索依存性遗忘

42.进行知识竞赛时,选手们同样具备相关的知识,但有的人能够快速抢答,这主要体现了该选手的记忆品质是(D)。

A.记忆的敏捷性B.记忆的持久性C.记忆的准确性D.记忆的准备性

43.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C)。

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

44.短时记忆中组块的意义在于(D)。

A.能被意识到B.有利于编码C.增加保持时间D.扩大记忆容量    

45.打字员对打字技巧的记忆是(D)。

A.瞬时记忆B.逻辑记忆C.短时记忆D.运动记忆

46.在各种记忆活动中,以词语为中介、以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是(B)。

A.形象记忆B.运动记忆C.逻辑记忆D.情绪记忆

4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在研究遗忘规律时选用的学习材料是(B)。

A.有意义音节B.无意义音节C.数字D.短文

48.从知觉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和中间环节是(B)。

A.想象B.表象C.感觉D.观察

49.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C)想象的形象。

A.幻想B.原型C.再造D.创造

50.看问题“一针见血”体现了思维的(C)。

A.逻辑性B.灵活性C.广阔性和深刻性D.独立性和批判性

51.幼儿“点数”属于(A)。

A.直观动作思维B.直观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创造性思维

52.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诗句,脑中反映出相应的场景,这种想象是(B)。

A.无意想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幻想

53.一个勤奋、乐观、自信、坚定、勇于探索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去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而一个怠惰、怕难、无信心、遇事动摇不定的人,往往使解决问题的工作半途而废。

这说明解决问题时受(C)因素影响.

A.心理表征B.知识经验C.个性特点D.尝试性动作

二、填空题:

1.“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描述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注意的分配。

2.看见红颜色觉得温暖,看见蓝色觉得清凉,这在感知觉中是一种感觉的继时对比现象。

3.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指向性和集中性。

4.根据产生或保持注意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5.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称为感觉阀限,是用来测量感觉能力大小的,与感觉能力成反比。

6.负重时伴有轻音乐,会有重物变轻的感觉;攥紧拳头会减轻疼痛。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感觉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这又称为联觉现象。

7.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

这属于感觉的继时对比。

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有点发绿;灰色的的正方形放在绿色的纸上有点发红。

这是感觉的相互作用。

8.两可图是人在知觉客观环境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相互转化,这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9.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10.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不觉得光线刺眼了。

这种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适应。

11.记忆的三个环节是:

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12.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牢固保存,无法再认或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13.在教学中,要求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模式。

1.注意的分配2.感觉的继时对比3.集中性4.有意后注意5.感觉阈限6.联觉现象7.感觉的相互作用8.选择性9.感觉后效10.感觉的适应

14.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对遗忘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遗忘规律。

15.按照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不同,我们把它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6.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块。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18.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被称为想象。

19.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0.想象的几种特殊认知加工过程主要包括黏合、夸张、典型化与想象联想。

21.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空间内进行搜索,从而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2.根据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程度,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2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既属于情绪记忆,又属于长时记忆。

24.问题空间包含、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三个构成成分。

25.从记忆映象内容性质上分,我们对所观看的舞蹈家的表演记忆犹新,这是_动作_记忆。

26.“查询一个电话号码拨打后随即忘掉”是_短时_记忆最明显的事例。

27.心理学家卢钦斯的实验要求被试设法用大小不同的容器去取一定量的水,这个实验说明_定势_对解决问题有影响。

28.梅尔的实验要求被试把两根从天花板上垂下来的绳子系在一起,这个实验说明_功能固着影响问题解决。

29.从思维凭借物看,儿童“照猫画虎”是形象_思维;中学生做代数式运算是抽象思维。

三、判断题:

(对)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指人的感觉具有适应现象。

(错)2.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注意。

(错)3.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错误歪曲的知觉,因此它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有害的。

(错)4.“思想开小差是一种注意的转移。

(错)5.心理学是从哲学的怀抱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错)6.机能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第一个学派,其创始人物冯特

(错)7.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同时对比.

(对)8.一支白粉笔无论在明亮处或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是知觉的恒常性。

(错)9.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理解性的特性。

(错)10.知觉是人脑对感官的客观事物各个属性和部分的反映。

(× )11.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式来研究内隐记忆。

( √)12.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四、名词解释

1.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外部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遗忘:

指的是记忆的内容不能被回忆或者提取有困难。

3.前摄抑制:

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4.倒摄抑制是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5.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根据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6.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

7.想象: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8.表象是指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五、简答题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并举例说明。

要点: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简述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要点:

第一、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状态包括刺激物的特点和主体的状态;

第二、利用刺激物的特点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教学中采用内容新颖材料丰富的教材和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及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方法;

第三、根据主体的状态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教学中应排除外界刺激的干扰,防止教师自身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要防止学生自身内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造成的注意分散。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要点:

①动机水平;②问题情境;③定势;④原型启发;⑤个性因素⑥人际关系等。

每一要点1分,回答任5个即可得满分。

4.简述有效防止遗忘的方法。

要点:

①及时复习;②采用阅读与尝试记忆交替的方法复习;③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对不同性质的材料要交替复习;④过度学习(150%的过度学习);⑤复习要适量。

每一要点1分。

5.请简述表象的特点有哪些?

要点:

①直观性;②概括性;②可操作性。

6.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看出遗忘的进程如何?

要点:

(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2)遗忘是不平衡的;(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7.对遗忘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三种假说,它们分别是什么?

要点:

(1)衰退说;

(2)干扰说;(3)提取失败说。

六、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请问教师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么规律?

要点:

(1)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2)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直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知觉;

(3)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

红白鲜明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2.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为什么?

要点:

(1)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2)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力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影响听课的效果;等到这些教具使用时,已经缺乏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3)这位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适时呈现教具,以避免教具过早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或者开始就呈现教具来设置问题情境。

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还有填空、问答题等题型。

请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为什么?

答案要点: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4.明是个聪明性急的孩子,他每次背课文如果刚好读十遍的时候就可以背过,可他到老师跟前就背不过了,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对小明?

答案要点:

过度学习的原理解释,学习程度应该是刚好掌握程度的50﹪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可以要小明再读5遍就可以熟练了。

5.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

把学生分成两组,叫一组学生用一个装好的圆规画画,用后把圆规拆散,交给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把它装配起来。

这些工作完成后,出其不意地叫两组学生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刚才用过的圆规。

结果使用装好的圆规的一组学生画得不准确,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装配成圆规的第二组学生,画得比较正确。

为什么亲自装配圆规的一组画得更正确?

答案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把识记的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记忆效果明显地提高。

6.瓦特由壶盖被开水蒸汽顶起的事例发明了蒸汽机。

鲁班受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发明了锯子,上海铁路医院眼科医生受汽车驾驶盘的启发,研制了人工角膜。

以上发明是不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答案要点:

原型启发

七、论述题

1.结合实践,谈谈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怎样有效地运用记忆规律。

答案要点: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记忆力的培养与常用的记忆方法这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方面、加强记忆力的培养:

(1)增强识记效果

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能够使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对学习材料的识记效果:

①明确识记目的;②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③多种感官参与识记;④通过实际操作与实际运用来提高识记效果;⑤注意知识的归纳与系统化。

(2)有效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①及时复习:

“学而时习之”;②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的方法复习;③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对不同性质的材料要交替复习;④过度学习;⑤复习要适量。

另一方面,掌握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

(1)PQ4R学习法(P(prepare)——预习;Q(Question)——提问;4R(:

read、reflection、rehearsal、review)——阅读、思考、复述、复习);

(2)直观形象记忆法;(3)联想记忆法;(4)自编提纲记忆法;(5)歌诀记忆法;(6)谐音记忆法;(7)特征记忆法等。

2.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曲线所表达的遗忘的规律,并结合实例阐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述与复习。

答案要点:

遗忘的规律:

遗忘先快后慢;遗忘是不平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方式多样并给予具体指导;(3)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4)平时更多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5)复习要适量,并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3.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案要点: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第2章认知心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CCA6-10DCDBC11-15ADBDA16-20BABCA21-25BBDAC

26-30ADCDA31-35DBDBC36-40CABCA41-45DDCDD46-53BBBCCABC

二、填空题:

1.注意的分配2.感觉的继时对比3.集中性4.有意后注意5.感觉阈限6.联觉现象7.感觉的相互作用8.选择性9.感觉后效10.感觉的适应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