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和沉香》材料作文导写1概要.docx
《《木炭和沉香》材料作文导写1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炭和沉香》材料作文导写1概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木炭和沉香》材料作文导写1概要
《木炭和沉香》材料作文导写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
父亲却老泪纵横。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材料是从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中演化而来。
原文是这样的:
木炭和沉香
林清玄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虽然他有庞大的财产,却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
他想,与其留财产给孩子,还不如教他自己去奋斗。
他把儿子叫来,对儿子说了他如何白手起家,经过艰苦的考验才有今天,他的故事感动了这位从未走出远门的青年,激发了奋斗的勇气,于是他发誓:
如果不找到宝物绝不返乡。
青年打造了一艘坚固的大船,在亲友的欢送中出海,他驾船渡过了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树木高达十余米,在一片大雨林中只有一两株,砍下这种树木经过一年时间让外皮朽烂,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会散放一种无比的香气,放在水中不像别的树木浮在水面而会沉到水底去。
青年心想:
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呀!
青年把香味无以比拟的树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没有人来买他的树木,使他非常烦恼。
偏偏在青年隔壁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那小贩的木炭总是很快就卖光了。
刚开始的时候青年还不为所动,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使他的信心动摇,他想:
“既然木炭这么好卖,为什么我不把香树变成木炭来卖呢?
”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场,一天就卖光了,青年非常高兴自己能改变心意,得意地回家告诉他的老父,老父听了,忍不住落下泪来。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这是佛经里的一个故事,他告诉我们两个智慧:
一是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
二是许多人虽知道希圣希贤是伟大的心愿,一开始也有成圣成贤的气概,但看到做凡夫俗子最容易、最不费工夫,最后他就出卖自己尊贵的志愿,沦落成为凡夫俗子了。
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俗人比较,使我们下流;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傲。
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已的来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隐蔽了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因此,佛陀说:
一个人战胜一千个敌人一千次,远不及他战胜自己一次。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有两点:
“一是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
二是许多人虽知道希圣希贤是伟大的心愿,一开始也有成圣成贤的气概,但看到做凡夫俗子最容易、最不费工夫,最后他就出卖自己尊贵的志愿,沦落成为凡夫俗子了。
”很明显,作者这里引用的佛经故事,具有象征意义,“沉香”指代的是高贵、珍宝,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一切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木炭”象征的是普通、平凡,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具有抽象意义的价值不高甚至没有用的东西。
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
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坚持自我,即使现在你是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要相信你终究会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坚持自我,永不言败!
天才需要挖掘
年轻人历尽艰辛找到宝物,却鲁莽的将沉香烧成木炭,本来价值连城的木材却在他手中毁于一旦。
不无夸张地说,可谓“一失足成千苦恨”。
伯乐相马,没有伯乐,千里马也许会不为人所知,一匹千里马便会被埋没。
人的潜能是需要挖掘的。
正如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一样,没有人善于去挖掘它,发现它真正的价值,那么也许它会被永远埋没,而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壮志未酬的人并不罕见。
欧阳修被贬,写下了壮丽的《岳阳楼记》;王勃因仕途不畅,时运不齐,挥笔写下了华美的《滕王阁序》;陆游胸怀国家,却老死边疆。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鲁迅说:
“其实这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正如李阳一样,一个人要是不去发现、探索和挑战自己,人的智慧、才能便会永远埋没。
李阳自小胆小懦弱,在他诉说他的人生经历时,他都会觉得十分羞愧。
小时候他一个人在家,电话响了不敢接,家里有陌生人害怕面对。
而今,他却成为了全中国人惊叹佩服并且骄傲的演讲家。
他的成就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得到的,这其中又包含着他的辛酸困苦。
他那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外国人惊叹,让全中国人引以为傲。
他说:
“要相信自己,人有巨大的潜能,每天都对自己说‘我一定行,我一定能成功’,让自己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就是胜利。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沉香木未被发现其作用而被烧成了木炭,它的价值被降低了,但终有人会明白它的作用。
人的潜能、智慧才能需要自己去发掘,不能坐着等待人来挖掘,否则会悔之晚矣。
人的力量爆发出来会出人意料,只能有待自己帮助自己,千万不可像年轻人那样鲁莽行事,掩盖埋没了价值连城的树木,而导致自己追悔莫及。
要坚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更不会做一些于己于人都不利的事。
年轻人正因为信念不够坚定,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寻找到的宝物都毁在了自己的手上。
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应该再三深思熟虑,不可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人尽皆知的。
记住,人的潜能无限,天才是需要挖掘的。
肯定自己的作用和价值,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
信念,就像是牵在手中的线。
风筝飞去的时候,要牢牢的抓着那条线,因为假若你放手,风筝便不再会来。
------题记
如很多遗憾一样,假如年轻人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怀疑自己,那么也许故事的结尾就会变成这样:
年轻人一直充满信心地等待着,终于有一个识得珍宝的人买走了这珍贵的沉香木,而年轻人获得一笔不匪的财富。
但很可惜,他历经千辛万苦,找到这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都还没来得及证实,便将它一把火烧成了不值钱的炭。
也许成功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只要再相信自己一次,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再等一等,你就成功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的“事与愿违”和“擦肩而过”。
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对生活没有信心,不曾努力就轻言放弃,终于还是被成功遗弃了。
一个对生活没有希望没有期待的人,只能做生活的俘虏而无能主导生活。
因高考而自寻短见的青少年数不胜数,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本已是罪过,更甚者高考成绩还未见分晓便一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把所有的痛苦都留给亲人。
假若原以为一定考砸却不然呢?
世人的遗憾,父母的痛苦,恩师的惋惜……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绝望,对自己多一分信心,对未来多一分期待,也许便能走出黑暗,迈向黎明的曙光。
每个人都希望能受到众人的尊敬,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人生的价值;每个人都独具风采,独一无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个性。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能用双手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或许,不是任何人都能在一定的时间碰到“贵人”,然而,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哪怕要放弃,也请在认清事物的真相之后再另辟佳径。
古人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良好的开端”何尝不是用自己的信心开启成功的大门呢?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失败一次,就再来一次;失败一百次,就再来一百零一次。
无数次的失败堆砌之后不就是成功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生活的信任,对自己的信任,对亲人的信任,便是取得成功的基石。
努力面对未来,放手一搏。
不要对自己的生活失望,不要对未来失去信心。
哪怕曾有过遗憾,请忘了过去,展望未来。
信心的背后便是连自己都不可预见的阳光大道。
做自己的伯乐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题记
一棵树,可以有很多价值。
如果它是一棵果树,可以每年收获果子,它的价值便可能是一年几千元,如果将它砍倒,制作成一次性筷子,那么它的价值则是几百元,再如果将它烧成木炭,那么,它就可能只值几十元了。
同样一棵树,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价值波动呢?
原因应该在人。
如果人们只把它当作废柴一堆,那它永远只能是人们灶台前的一堆黑炭,不值一文。
但假若人们珍视它、重视它,把它制成纸张,再印上珍贵的文字信息,那么它的价值则远远不只这些了。
正如那个去寻找珍宝的年轻人,明明已经找到了珍宝,却不知其底细,竟将珍贵的沉香烧成木炭贱卖了,也难怪他的父亲会老泪纵横了,如果那旷世奇珍地下有知,怕也会兀自落泪自哀了吧。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那是因为这些状元们有幸找到、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才得以做出一番成就,然而人生不如意十常有八九,这世上更多的人并未真正明白自己的价值,正如那个哈佛的毕业生,学得一身本领却只能在美国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英雄无用武之地,可叹兮,可悲兮。
然而即使缺少伯乐,我们却不能让自己就这般理直气壮地被埋没于世人之中,我们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将它发挥到淋漓尽致方才罢休,就算遇上了挫折,亦不能停止奋发向前的脚步。
前美国总统林肯在竞选议会议员时,落选了11次,如果他后来放弃去竞选总统,那么世界上将要失去一位不朽的领袖,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炮时,失败了上千次,如果他放弃继续实验,那么这个世界将继续沉浸在夜的黑暗中好久好久,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们成功了,他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许多人们在这个社会上沉浮不定,许多人仍然在挫折面前停滞不前,他们之所以未找到自身的价值,是因为他们总是畏缩不敢向前,然而这世上本就没有太多的伯乐,我们只有勇敢地展现自我,相信自我,才能够有所作为,才能够有所成就,才能够在这纷乱嘈杂的志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沉香成炭不悲哀
作为稀世珍宝的沉香,却只能被一个不知其价值的人发现,再让人将其毁灭,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悲哀——这是作为沉香的悲哀,没有遇到能真正赏识自己的伯乐。
每一年,高考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总是能听到许多人“名落孙山”,“榜上无名”的人悲叹自己生不逢时,高考就如无形的罩子,罩住了才华横溢的自己,无法遇见命中注定的伯乐,只能被埋没。
那些人心中的自己就如这沉香,无法实现心中理想。
沉香最终被烧成了木炭,廉价卖出而那些失利的人则郁郁寡欢,无所事事,整日地哀叹。
人,不是木头,有嘴能说话,更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却不如沉香,做不成香料,便成为木炭,却温暖需要的人。
作为人,特别是现代社会的人,更相信的是自己动手,改变现状,而不是等待伯乐的出现。
做一个有用的人,比做一个成功的人,更简单,却更为人所需。
就如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各行各业的人,在他们获得这个称号前,没有人说过他是什么所谓的成功人士,却可以完全肯定他们是有用的人,之于群众,之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如此。
沉香无法成为名贵香料,却成了木炭,也许它不成功,却确实是有用的。
与其做那些富贵人家酒足饭饱之后玩乐用的香料,还不如成为木炭,给那些确实想要取暖的穷苦人家带去温暖,显得更有价值一些。
而作为高考失利的学生也好,或是在成功的道路上受挫的人,都可以好好地想一想,是否可以换一个方向发展自己,没必要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只是努力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许更有价值一些。
李白曾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用”并不是一定要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世界首富,也并不是如好莱坞明星般大红大紫、世人皆知。
也不一定非要挤破头进哈佛、剑桥、清华、北大。
这一“用”,不过是简单的用处罢了。
如果沉香做不成名贵香料,可以做木炭,可以给人温暖;如果一个人无法“成功”、“成名”,那么试着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沉香成炭不悲哀,人,又何尝不如此?
《木炭和沉香》材料作文导写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
父亲却老泪纵横。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材料是从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中演化而来。
原文是这样的:
木炭和沉香
林清玄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虽然他有庞大的财产,却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
他想,与其留财产给孩子,还不如教他自己去奋斗。
他把儿子叫来,对儿子说了他如何白手起家,经过艰苦的考验才有今天,他的故事感动了这位从未走出远门的青年,激发了奋斗的勇气,于是他发誓:
如果不找到宝物绝不返乡。
青年打造了一艘坚固的大船,在亲友的欢送中出海,他驾船渡过了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树木高达十余米,在一片大雨林中只有一两株,砍下这种树木经过一年时间让外皮朽烂,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会散放一种无比的香气,放在水中不像别的树木浮在水面而会沉到水底去。
青年心想:
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呀!
青年把香味无以比拟的树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没有人来买他的树木,使他非常烦恼。
偏偏在青年隔壁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那小贩的木炭总是很快就卖光了。
刚开始的时候青年还不为所动,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使他的信心动摇,他想:
“既然木炭这么好卖,为什么我不把香树变成木炭来卖呢?
”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场,一天就卖光了,青年非常高兴自己能改变心意,得意地回家告诉他的老父,老父听了,忍不住落下泪来。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这是佛经里的一个故事,他告诉我们两个智慧:
一是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
二是许多人虽知道希圣希贤是伟大的心愿,一开始也有成圣成贤的气概,但看到做凡夫俗子最容易、最不费工夫,最后他就出卖自己尊贵的志愿,沦落成为凡夫俗子了。
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俗人比较,使我们下流;和下人比较,使我们骄傲。
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已的来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隐蔽了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因此,佛陀说:
一个人战胜一千个敌人一千次,远不及他战胜自己一次。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有两点:
“一是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
二是许多人虽知道希圣希贤是伟大的心愿,一开始也有成圣成贤的气概,但看到做凡夫俗子最容易、最不费工夫,最后他就出卖自己尊贵的志愿,沦落成为凡夫俗子了。
”很明显,作者这里引用的佛经故事,具有象征意义,“沉香”指代的是高贵、珍宝,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一切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木炭”象征的是普通、平凡,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具有抽象意义的价值不高甚至没有用的东西。
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
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提供作文构思几种参考: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这也是林清玄所感慨的。
也许我们很多时候可以做“沉香”,却因为我们没有珍惜,最终失去了我们的宝物。
所以文章的观点可以是“学会珍惜”、“珍惜拥有”、“别因小失大”、“找准自己的位置”等。
(2)、从材料中可以发现,年轻人是“坚信自己的判断”的,但他没有坚持下去,以致造成不好的后果。
所以文章的观点可以是“坚持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你得判断”、“别轻易放弃”等。
(3)、“沉香”可以象征“人才”之类,它不能轻易被别人所认可,所以往往容易被埋没。
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所以文章的观点也可以是“寻找伯乐”、“呼唤伯乐”等。
(3)“沉香”作为人才,不能轻易被别人所认同,它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
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不过,很明显在材料当中,年轻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虽然他后来取得了“一抢而空”的效果,但是与失去“沉香”相比,代价实在太大了。
所以这个观点虽然有新意,但不是很妥当——当然不能算错。
学生作文当中的几个误区:
1、 别去虚构材料出处。
有的同学在行文过程中虚构这则材料的来源,说什么“在某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我听我爷爷讲过一个关于沉香的故事”、“昨天刚好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所有这些,都是不适合的。
明明是试卷上出现的材料,怎么变成了听来的故事,而且还“曾经”。
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
所以同学们不要去虚构材料的来源。
2、 别把材料当作论据。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提供你写作用的,你必须根据这则材料来审题立意,并从中归纳一个观点,但是有的同学却把这则材料当作了文章的一个论据,并且放在文章当中去写,显得不伦不类,这是绝不允许的。
3、 别把材料全盘引用。
材料作文的材料该不该引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引用。
因为我们写作文主要是给改卷老师看的,而在改卷时,老师不可能字斟句酌来分析你的作文,所以同学不要去写那些暗含题旨的文章。
为了让老师一眼就看出你的文章不是离题的,那你就必须学会让老师直接地发现你的观点。
作为材料作文,引用材料并从材料中得出观点显得很重要。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你不要全引,要学会归纳,采用那些能引到你的题旨的句子,一两句话带过去就可以了。
希望同学能切实掌握这点。
4、 别把材料扩展成一篇记叙文。
有些同学受平时习惯的影响,动不动就写记叙文,而且把材料扩展成一篇记叙文,这种写法是不对的。
同学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别受心理定势约束,而是要根据考试作文的要求判断选择最适合的文体。
比如我们这次考试,最适合的文体应该是议论文。
其实,作为材料作文来说,最适合的文体一般来说都适合写议论文。
5、 别把文章写成论据堆积。
有的同学一篇文章中都是论据的堆积,并且缺少过渡转折,油还是油,水还是水,就只是几个故事放在一起,不能连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还有的同学论据的记叙太长,给人的感觉是一篇记叙文,有点喧宾夺主。
因为议论文的记叙不能太长,记叙是为了议论服务的,所以同学的记叙语言不能过长。
还有同学的文章结构不要过于花哨空洞,别动不动就“题记”、|“后记”之类的玩意。
也别把文章分成一、二、三的形式,因为一篇文章只有八九百字,没必要分得太散。
6、 别让你的论据与你的观点脱离。
有的同学的论据与论点联系不太紧密,甚至脱离。
论据不能为论点服务那么就宁可不要,记住一定要应该"保持一致"。
一方面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7、 别把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写。
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有的同学是从所给材料当中寻找一个话题,然后当作话题作文来写,这样的处理不能说全错,但毕竟不很妥当。
比如这次考试,有的同学从材料当中找了“坚持”的话题,找了“放弃”的话题,找了“位置”的话题,虽然不能说错,但是行文当中还是有点偏颇。
8、 别在文章末尾才亮出观点。
写议论文一定要及时亮出你的观点,同学最好养成习惯,在文章的第一段就应该开门见山,把文章的论点亮出来,在文章末尾再次强调观点。
一篇文章一定有一个论点,而且只能一个。
你不要为了把话说圆满而去认同相对立的看法。
学生优秀作文选登
沙子和金子
沉香的结局是可悲的。
当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时,没有人认识它;当它和普通树木一样烧成木炭时,却被哄抢一空。
这就好像是埋没在沙子里的金子,如果它不发光,那么它就和沙子没什么两样。
所以,做一颗发光的金子吧!
子曰:
“人不知而不愠。
”这句话是说别人不知道你,你也不要难过生气。
孔子是圣人,他说的话固有一定道理。
但依照现代社会的实情来看,这句话并不适用。
在这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人人都在争取机会表现自己。
如果你还保持着“人不知而不愠”的这种境界,那么你将一辈子碌碌无为,不为人所知。
人都说“沉默是金”,但金子保持了沉默它就不是金子了,它只能埋没在沙子中,成天和沙子一起承受风吹雨打,最后所有的光泽都被磨去,成为了一颗真真正正的沙子。
沉香的结局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一粒金子,千万不要甘于埋没在沙子中,要大胆的表现你自己,闪耀出你的光辉,让世人都知道你是一粒金子。
、
时间不停的走,在这个茫茫世间,我们能来走一遭实属不易。
如果我们过得是碌碌庸庸的一辈子,那我们谁也对不起。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总该在世上留下点什么,以证明我们真的曾来过。
机会要靠自己争取,奇迹要靠自己创造。
从古至今,只有发光的金子才是不朽的。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人说她是野心家,有人说她过于残暴,而我却要说她只是一颗不甘于埋没在沙子中的金子。
她有着美貌与智慧,以柔克刚,她挑起了本该属于男人的重担,她在位期间,国家也是安定繁荣。
她是所有女人中留芳万年的一枝独秀。
田径赛场上唯一的黄色希望刘翔,打破了黑人在110米栏项目上的垄断,代表中国,代表亚洲,打破了世界纪录。
他也是一颗发光的金子,他没有埋没在那些平庸的选手中间,他敢于挑战别人不敢奢求的梦想,一次次与黑人选手的对决,将他打磨成了一颗无坚不摧的金子。
张继没有埋没在所有落榜的考生中,他以“月落乌啼霜满天”让人吟诵至今;邓小平没有埋没在不敢作为的领导人中,他用“改革开放”令世界震惊;姚明没有埋没在不会打篮球的高个子中,他用黄皮肤人打的篮球让世界欢呼。
沙子和金子,金子和沙子,你选择做像哪一个一样的人?
朋友们,勇敢地发光吧!
做一粒不沉默的金子!
坚守心中那份信念
青年跋山涉水,寻找到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却未能坚信自己的判断而将其烧成廉价的木炭,实在令人惋惜。
人生之路漫漫,诱惑众多,坚守住心中的那份信念,无疑将成为叩响成功大门的基石。
漫漫人生,荆棘丛生。
面对荣誉、利益、金钱等诱惑,你能否坚守心中那份信念?
能否在诱惑、在挫折中前行,在迷惘中前进?
守住心中那份信念,用淡泊、从容、像五柳先生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王维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守住心中那份信念,用雄心、热情,像岳飞那样“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