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840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docx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的复习设想与实施

一、内容分析

“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重视环境保护,预防灾害,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产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这一模块将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防灾减灾能力。

本模块的学习内容包括:

自然灾害的概述、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等四个方面。

二、与高考内容的关联程度

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及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往往结合世界或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来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活化的特点,以区域图、统计资料来呈现信息,考查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考查地质灾害,2014年山东文综卷考查气象灾害,2014年福建文综卷考查水文灾害。

试题题型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分值10分。

三、备考策略

自然灾害的考查多结合社会热点,以重大、偶发性的自然灾害为切入点,以图表为载体,重点涉及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特点、主要危害、防治措施,尤其是怎样利用现代科技防御自然灾害。

1.结合案例,总结各种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治措施,并进行比较加以理解掌握。

2.对比同一灾害在不同区域的强度与频度差异,掌握每一类灾害的典型分布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3.关注生活中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利用所学知识、原理,提高学习探究、知识迁移的能力。

4.关注我国或世界各国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大措施和重大成就。

四、复习方法

可采用学案复习。

教师提前准备复习的考点,让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简要总结归纳,选择试题练习。

附件1(知识技巧)附件2(答题规范)

考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强化训练1.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

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材料二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的风暴潮灾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

暴雨在平原地区会引起洪涝灾害;在山区会引起山洪爆发,诱发滑坡、泥石流。

(1)分析材料一所述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

并说明暴雨引发滑坡、泥石流的机理。

(3)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会起到加剧或减轻的作用。

分析说明人类活动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原因。

感悟真题

(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材料,回答下题。

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思路点拨 结合图文材料,从地形、地质、气候(天气)等方面分析阐述。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模拟演练

1.(2014·河南开封二模)读图列举A国山区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并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解析 图示国家为菲律宾,地形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又接近台风源地,因而容易遭受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

答案 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

地震—泥石流、滑坡。

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山地,降水丰富。

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

知识技巧

1.地震

(1)主要原因

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地壳断层处;②地壳运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自然:

①震级的大小;②震源的深浅;③距震中心的远近;④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

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②自救、互救能力;③国家的救援程度;④建筑物的抗震能力;⑤防震意识;⑥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

①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④提高自救、互救能力;⑤国家及时救援。

2.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

(1)原因

①地形:

山区、地势陡峻;②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③夏季多暴雨;④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区别

①滑坡出现的地形部位主要是陡坡,泥石流出现的地形部位主要是沟谷;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降水尤其是暴雨参与,而滑坡没有降水也会出现。

防御方面

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考点二:

气象灾害

感悟真题

(2014·福建文综)如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1)题,当鄱阳湖的水位低于与之相连的长江水位时,长江水倒灌进入鄱阳湖,鄱阳湖的水难以流入长江,因此滨湖地区会积水成涝,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时间为6月—9月。

其原因包括滨湖地区地势低洼,此季节降水多,河水水位高于湖水水位等。

(2)题,防治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如退田还湖、调整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灾害的预报等)。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答三点即可)

模拟演练

2.(2014·湖南湘潭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和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气温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平均每年冻害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单位:

次)。

对比东北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平均每年冻害出现次数的差异。

并说明原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下游地区出现冻害的次数要高于东北地区。

这主要是因为长江下游地区纬度较低,冬半年农业活动较多,受影响较大;而东北地区冬半年农业活动较少,因而影响较小。

答案 差异:

东北地区平均每年冻害次数比长江下游地区少。

原因:

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冬半年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降温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影响较小;而长江下游地区冬半年农业生产活动较多,降温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影响较大。

知识技巧

1.主要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

成因: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低气压涡旋

主要分布地区:

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

(2)洪涝

成因:

锋面、气旋等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

洪水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

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所致

主要分布地区:

30°—50°的近海平原地区,如欧洲西部和南部、东亚、南亚季风气候区、美国、中美洲、南美东部沿海地区等

(3)干旱

成因: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主要分布地区: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季风气候区

(4)寒潮

成因: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可能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主要分布地区:

多见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如美国,我国东北、华北等。

(5)风暴潮

成因:

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主要分布地区:

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

2.我国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

(1)原因

①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

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

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②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③西南地区的干旱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

人为原因:

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2)影响

①河流断流;②水库干涸;③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④人畜饮水困难;⑤影响河流航运、发电;⑥工农业生产、城市用水缺乏;⑦引发森林、草场火灾。

(3)防御措施

①加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预报;②适时进行人工增雨;③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④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耐旱作物;⑤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⑥调整农业结构,限制耗水大的产业发展。

台风

(1)条件:

①高温高湿的广阔洋面;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

(2)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

(3)危害:

台风通过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带来的灾害,如①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②造成城市、港口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③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等。

(4)措施:

①台风的监测和预报;②建设沿海防护林;③加固海堤等。

寒潮

(1)发生时间: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天气系统:

冷锋。

(3)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4)影响

不利:

①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牲畜冻病、冻死;②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阻塞交通;③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④能源需求大,供应困难。

有利:

①带来大量的降水、降雪,缓解旱情,对农作物有保温作用;②增加土壤水分,墒情较好;③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防御

①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②使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③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防寒准备;④熏烟或者浇水。

(6)次生灾害:

风暴潮、沙尘暴、雪灾。

规范答题---建立模式,讲求规范

洪涝灾害问题分析方法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来水大。

影响因素:

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水治理问题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3.我国河流洪涝灾害分析

(1)自然原因

气候:

a.夏季风强弱、进退的影响,旱涝多发;b.正常年份,夏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c.异常年份,锋面雨带提前、滞后或长期停留于某地

地形特征-----河流中下游段地势低洼,蓄洪、滞洪、调洪能力差

水文特征

(2)人为原因

4.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

a.流域广,支流多;b.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c.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

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

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