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728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docx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

浙江新课程高考历史主观题集

38.(2009浙江调测卷)(3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黄宗羲、康有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12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

(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2分)

38.(30分)

(1)变化:

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

(3分)趋势: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分)

(2)政治设计:

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8分)原因: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

(4分)

(3)观点:

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4分)不同:

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黄宗羲在原有制度内寻求限制君权,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

(6分)

(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思想转变。

(2分)

 

39.(2009浙江调测卷)(22分)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人研究。

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

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由于存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民主和法制不健全且遭随意破坏,许多人无辜遭到迫害……军队的损失十分惊人。

第一批被授予红军元帅军衔的5人中有3名被处死,15名集团军司令中13人被杀。

总共有4万多名高中级军官遭迫害。

……这场历时多年的大清洗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斯大林后来不得不承认:

“在进行清洗时犯过严重的错误。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

(10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斯大林模式”,并分析其对苏德战争的影响。

(12分)

39.(22分)

(1)这种说法并不得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共同促成的。

(2分)从战争爆发的背景看: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2分)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随着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2分)从战争的性质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2分)学术以外的目的是: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用来作为向战败的同盟国集团索取赔款的理由。

(2分)

(2)“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分)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产生了个人崇拜,出现大清洗这样的严重错误,使苏德战争爆发时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战争初期遭受了惨重损失。

(3分)但是,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为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分)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举国一致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分)

38.(2009浙江)(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8分)

38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

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39.(2009浙江)(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引者按:

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

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13分)

39

(1)三项因素:

市场、资金、劳动力

市场: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

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

劳动力:

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

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蒸汽机的时候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8.(2010浙江调卷)(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诸国朝贡者,皆路出高昌,(高昌王麴)文泰稍壅绝之。

至(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谓其使曰:

“高昌数年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国中署置官号,准我百僚。

称臣于人,岂得如此……”

——《唐会要·高昌》

又西域使欲来者,(高昌王麴文泰)悉拘留之。

——《旧唐书·高昌传》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唐朝廷平高昌国)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魏征谏曰:

“未若因抚其人而立其子……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兵镇守……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布以助中国,所谓散有用而资无用。

”上不从,以其地为西昌州,又改为西州……并为(安西)都护府,留军以镇之。

——《唐会要·高昌》

材料三

(东突厥来归附)温彦博以为,“请……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

”魏征以为,“……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卷19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十三年时,高昌王国与唐朝廷的关系。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朝廷君臣治理高昌、东突厥的主张及其结果。

(10分)

(3)请结合唐朝廷对高昌和突厥地区采取的不同方式,谈谈你对唐太宗治理国家的认识。

(10分)

38.(26分)

(1)高昌王国对唐中央朝廷无藩臣礼,(2分)搞割据政权(或独立王国);(2分)阻断交通,影响唐朝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交流。

(2分)

(2)唐太宗主张高昌在设立州县,魏征主张设立羁縻府州(或依附王国);结果

设置了西州。

(4分)温彦博主张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2分)魏征主张“纵之使回故土”;(2分)结果:

唐太宗赞同温彦博的意见,并在东突厥地区设立了羁縻府州。

(2分)

(3)唐太宗在原高昌地区设立西州,地方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便于中央对原高昌地区的垂直管理;(3分)在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并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能较为有效地管理民族地区。

(3分)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不同民族地区的治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作出了贡献。

(4分)

39.(2010浙江调测卷)(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某些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去苏联化”……个别国家的部分人否定苏联的二战贡献……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世人和国民要尊重苏联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11日

材料二

苏联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战争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战争结束时,苏联在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生产上比德国多出2倍以上,飞机则多7倍,同时也远远超过了英国,在迫击炮的生产上甚至超过了美国。

——金重远等《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三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并不正常。

——吴

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1)苏联是打败法西斯的主力之一,请列举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方面的主要贡献。

(8分)

(2)苏联的参战有助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携手合作,它的直接成果和影响是什么?

(6分)

(3)根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胜利对本国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12分)

 

39.(26分)

(1)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斯大林格勒战

役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根本转折,而且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库尔斯克会战使德国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8分,答对4项即得满分。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分);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

(3)对本国的影响:

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加剧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巩固了斯大林模式(6分)。

对世界的影响:

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雅尔塔体制),使战后世界逐步走向美苏对峙和冷战(6分)。

38.(2010浙江)(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2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

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9分)

38题

(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处于困境。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

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

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39.(2010浙江)(26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

……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

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

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10分)

39.

(1)《论法的精神》。

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

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

三权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

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

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司法权: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38.(2011浙江调测卷)(26分)“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

“一匡天下”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多民族与大一统的局面向来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学者所称颂……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曰:

“今汉兴,海内一统。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怀有“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

金世宗完颜雍亦曰:

“天下如一家。

”……清康熙帝曰:

“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

——张传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涵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

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

(10分)

38.(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2分)都主张统一。

(2分)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

(2分)

(2)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分)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但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建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7分)

(3)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5分)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部叛乱,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5分)

 

39.(2011浙江调测卷)(26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产生了巨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

②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权执行领土扩张政策,冲突扩大到了欧洲。

③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吞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所有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的暴力和痛苦的大漩涡之中。

……④随着美国和苏联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盟国于1945年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1919年3月)

⑴根据材料一,用四句话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并概括材料一关于二战的新观点。

(10分)

⑵分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和美国的影响。

(8分)

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8分)

39.⑴①1931年,二战在亚洲爆发。

(2分)②30年代,冲突扩大到欧洲。

(2分)③1941年,达到最大规模。

(2分)④1945年,二战结束。

(2分)新观点: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2分)

⑵日本:

受经济危机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4分)

美国:

受到经济危机沉重打击;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缓和社会矛盾,保存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4分)

⑶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国内市场狭小,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

(4分)纳粹党借助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存在的不满,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取得国会选举的胜利,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

(4分)

38.(2011浙江)(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

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9分)

参考答案:

38.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