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717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docx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V14

 

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

1总则

银川市主要的河流是黄河,黄河由南向北流过,过境长度78.4km,黄河为银川市农业、工业、生态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基础的水资源。

近年来,银川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黄河干流水质从2005年的Ⅳ类水质提升并稳定至2014年的Ⅲ类良好水质。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范围逐步扩大,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银川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也随之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的排入主要入黄排水沟,并最终汇入黄河。

根据2015年主要入黄排水沟的检测数据,银川市6条主要入黄排水沟水质均为劣Ⅴ类,部分城区沟段呈现黑臭水体,对沿线居民生活、城区市容市貌造成负面影响,且排水沟排入黄河对黄河干流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鉴于此,为改善主要入黄排水沟现状,改善区域环境,自治区环保厅计划实施排水沟综合治理,出台了《自治区重点入黄排水沟2016-2018年污染综合治理行动计划》、《自治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银川市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2016年-2020年)》,明确了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等内容,银川市第二排水沟被列入综合排水沟治理范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自治区重点入黄排水沟2016-2018年污染综合治理行动计划》《自治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银川市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2016年-2020年)》等文件要求,实现“到2017年底,银川市主要入黄排水沟达到Ⅴ类水质,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到2018年底,银川市主要入黄排水沟达到Ⅳ类水质”目标,对银川市第二排水沟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1.1编制依据

1.1.1政策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

(4)《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5)《银川市“十三五”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2016.1);

(6)《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7)《银川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8)《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

(9)《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物排放管理条例》;

(10)《银川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

(11)《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财政部、环保部联合发文);

(12)环保部污防司《关于核对控制单元相关信息的函》(2016.1);

(13)水利部《关于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办规计【2008】211号);

(14)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文件《自治区防汛办关于印发宁夏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大纲的通知》(宁汛办发【2008】63号);

(15)《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

(16)《宁夏回族自治区招投标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42号);

(17)《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管理条例》;

(18)《灵武市水工程管理办法》;

(19)《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工程管理条例》;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1)《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1.1.2技术文件

(1)《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

(2)《自治区重点入黄排水沟2016-2018年污染综合治理行动计划》;

(3)《自治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4)《银川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5)《银川市排水沟综合整治方案(2016年-2020年)》;

(6)《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1.1.3标准规范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标准》(GB50286-98);

(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0—98);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污染物排放标准;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7)《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8)宁水计发【2009】13号文《宁夏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试行)》;

(9)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1.2工作范围和时限

工作范围:

第二排水沟起点为银川市兴庆区六盘山路唐徕渠西,流经兴庆区、贺兰县金贵镇穿越滨河大道后汇入黄河,全长32.5公里。

根据第二排水沟汇水特征和水体达标要求,本方案编制的工作范围为第二排水沟入黄控制断面以上的汇水区,主要包括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县金贵镇等,流域面积约512平方公里。

涉及22.28万人口、11956公顷农田。

根据水质特点及其污染成因,确定其重点区域为主干沟城区段。

工作范围如图1-1所示。

图1-1工作范围图

工作时限: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为2016-2017年,远期为2018-2020年。

1.3阶段性目标要求

近期目标:

到2017年底,第二排水沟城市段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Ⅴ类水质标准,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

远期目标:

到2020年底,第二排水沟城市段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Ⅳ类水质标准,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基本消除黑臭。

2区域概况

2.1地理位置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和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上古城,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以明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邻;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为邻;南接吴忠市;北连石嘴山市。

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

全市总面积9491.0km2;银川市区域位置见图2-1。

图2-1银川市区域位置图

2.2自然概况

2.2.1地形地貌

银川市西部为山地(贺兰山),东部为平原(银川平原)。

项目区所在地位于西部贺兰山冲积扇与东部引黄灌区的过渡带,所处地貌单元为银川平原黄河冲积湖沼二级阶地。

地形开阔平坦,地面无切割,海拔1106~1112m,西南略高于东北,地面平均坡度约2%。

场区地层浅层为人工填土,其下均为第四系黄河冲积地层,地层从上至下为素填土,粉制粘土,上部粉土,上部粉、细砂,下部粉土,下部粉、细砂。

2.2.2气候气象

银川市及其所属各县(市),主要气候特点是:

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

年平均气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

2.2.3水文地质

银川市东临黄河,西倚贺兰山,地势平坦。

根据有关资料,银川地区在300m深度内,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层和承压水两类,第一含水层因埋藏浅,局部承压,含水层结构疏松,故地下水水质受地表水补给影响,局部受到污染。

第二、三含水层透水性、富水性都较好,单井的出水量在2000~3000m3/d以上,水质好,是生活饮用水的重要来源。

2.2.4土壤类型

银川地区土壤类型分为9大类、28个亚类、48个土属及500多个土种或变种。

贺兰山至西干渠之间主要为山地灰钙土、草甸土和灰褐土,东部冲积平原主要为长期引黄灌溉淤积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区有湖土和盐土分布。

灌淤土土质适中,理化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适种性广。

土壤类型的多样性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2.2.5植被类型

区域内植被主要以绿化树种和农业植被为主。

农业植被主要为小麦、玉米、蔬菜等,绿化树种主要为刺槐、杨树、臭椿、国槐等。

2.2.6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银川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水利资源丰富,加之日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是重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区。

银川境内天然湖泊众多,自然水面数万公顷,水质良好,水域内水草茂盛,具备发展水产养殖的优越条件。

生物资源:

贺兰山区有银川市唯一的天然林资源。

总面积2.67万公顷,有天然次生林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8%。

林种主要有云杉、油松、山杨等乔木,还有山榆、山杏等灌木。

此外,有野生药用植物4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獐子、马鹿、蓝马鸡、青羊、狐狸等32种。

贺兰山东麓地区,其气候、土壤、地理条件接近甚至优于法国优质葡萄产区——波尔多地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态区之一。

矿产资源:

银川地区矿产资源有煤炭、赤铁矿、熔剂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硅石、磷块岩、水泥石灰岩、辉绿岩等。

贺兰石“石质莹润,用以制砚,呵气生水,易发墨而护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盛誉,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

灵武矿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以及其具有的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质,在全自治区乃至全国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3人口与经济社会概况

2.3.1人口状况

根据《宁夏统计年鉴(2014年)》,银川市现辖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永宁区、贺兰县、灵武市。

2013年年末银川市辖区内土地总面积8874.36km2,共辖23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6个乡和207个村委会,截至2013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08.2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8%。

其中回族人口50.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1%。

城镇人口155.76万人,乡村人口52.51万人;男性106.11万人,女性102.16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10.32‰,死亡率为3.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3‰。

银川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全市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504472人,占75.4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88616人,占24.52%,其中回族人口为459647人,占23.0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465072人,增长44.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28569人,增长35.71%,其中回族人口增加118857人,增长34.88%。

表2-1人口状况统计表

地区

人口数(人)

比重(%)

自然增长率(‰)

人口密度(人/k㎡)

银川市

1993088

100.00

7.41

208

兴庆区

678306

34.03

7.10

820

西夏区

329310

16.52

5.32

292

金凤区

282554

14.18

9.25

814

永宁县

218260

10.95

4.94

183

贺兰县

222981

11.19

6.98

146

灵武市

261677

13.13

11.09

58

2.3.2社会经济

根据《宁夏统计年鉴(2015年)》,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5.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6.66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0.27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8.74亿元,增长7.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277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4.0:

54.5:

4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66.6%、31.1%。

(1)第一产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

其中农业产值63.44亿元,增长3.0%;林业产值2.21亿元,增长9.3%;畜牧业产值28.86亿元,增长13.0%;渔业产值6.33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98亿元,增长8.7%。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6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3%;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0万公顷,下降22.7%。

蔬菜播种面积2.99万公顷,园林水果播种面积2.83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80.74万吨,下降5.3%;其中小麦产量8.28万吨,下降19.3%。

蔬菜产量144.58万吨,增长1.2%;园林水果26.96万吨,增长6.8%。

肉类产量5.31万吨,增长0.6%,其中猪肉产量1.7万吨,增长0.4%,牛肉产量1.51万吨,增长3.9%羊肉产量1.57万吨,增长5.6%。

年末大牲畜存栏20.17万头,生猪存栏16.48万头,羊只存栏数67.24万只,家禽数261.56万只。

禽蛋产量2.02万吨,增长30.3%;牛奶产量54.40万吨,增长30.6%;水产品产量6.40万吨,下降2.4%。

(2)第二产业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75.1亿元,增长7.6%。

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4.2亿元,增长18.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77.5亿元,增长8.7%。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63.4亿元,增长3.9%;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18.7亿元,增长1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8.6亿元,增长9.9%。

按行业分,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75.5亿元,增长5.7%;石油加工、炼焦业完成增加值98.2亿元,增长8.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80.9亿元,下降2.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增长53.3%;纺织业完成增加值26.1亿元,增长28.3%。

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3.4亿元,增长19.0%。

(3)第三产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47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69.48亿元,增长9.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99亿元,增长28.7%。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46.19亿元,增长9.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6.28亿元,增长15.4%。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6.08亿元,增长2.5%;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68亿元,增长15.0%;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85.83亿元,增长2.7%;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105.94亿元,增长6.3%;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74.5亿元,增长34.1%。

其他各种经济实现零售额8.44亿元,增长89.0%。

2.4排水沟概况

(1)银川市主要入黄排水沟概况

银川市境内有重点入黄排水沟6条,分别为永宁县中干沟、灵武县灵武东沟、永宁县永二干沟、银川市四二干沟、银川市第二排水沟和银川市银新干沟。

(2)第二排水沟概况

第二排水沟建于1952年,源头为兴庆区六盘山路唐徕渠,穿过包兰公路,流经新水桥穿大新渠,在汉佐穿汉延渠,到江南村穿惠农渠后,在火星村入黄河。

全长32.5km,实际排水能力18m3/s,排水面积70万亩。

排水总量1.025亿m3。

其中城市段长26.6km。

第二排水沟地理位置见图2-2。

图2-2第二排水沟地理位置图

3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3.1污染源调查

第二排水沟在沿途汇集了农田退水、生活废水及工业废水等,是银川市境内入黄的重要沟渠,直接影响着境内黄河的水质。

第二排水沟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点源污染、城镇居民生活污染、农田退水产生的面源污染等。

3.1.1工业污染源

根据现场踏勘,第二排水沟沿线工业企业废水基本全部收集至银川市第五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银川市第五污水处理厂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设计处理能力为日处理污水5.00万立方米。

自2012年3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污水处理设备运转良好,日平均处理污水量为4.70万立方米。

厂区主体工艺采用卡鲁赛尔氧化沟处理工艺,经处理后的污水水质排放标准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

(1)计算依据与方法

经调查,区域内主要是周边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等。

(2)工业污染负荷计算结果

通过调查及监测数据,污水入河量为865.32万m3/a,结合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选取适当的出水水质数值(详见表3-1)进行计算。

经过计算得到COD入河量为519.20t/a,TN入河量为173.06t/a,氨氮入河量为129.79t/a,TP入河量为8.65t/a(详见表3-2)。

表3-1企业废水排放标准

COD

TN

氨氮

TP

排放限值(mg/L)

60

20

15

1.0

表3-2工业污染负荷量

COD

TN

氨氮

TP

入河量(t/a)

519.20

173.06

129.79

8.65

3.1.2集中式生活污染源

第二排水沟沿线集中式生活污染源主要来自银川市第五污水处理厂排水。

第二排水沟沿线的胜利南街、石油城、大新镇等生活污水均经过第五污水厂处理。

银川市第五污水处理厂排水设计处理能力为日处理污水5.00万立方米,实际日平均处理污水量为4.70万立方米,污水水质排放标准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详见表3-3)。

经过计算得到COD入河量为1029.30t/a,TN入河量为343.10t/a,氨氮入河量为137.24t/a,TP入河量为17.16t/a(详见表3-4)。

表3-3一级B标排放标准

COD

TN

氨氮

TP

排放限值(mg/L)

60

20

8

1.0

表3-4第五污水处理厂污染负荷量

COD

TN

氨氮

TP

入河量(t/a)

1029.3

343.10

137.24

17.16

 

3.1.3沿沟居民生活污水

本方案涉及区域内共有人口22.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75675人,农村人口47120人。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系数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确定,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排污系数参照中国环境规划院编写的《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确定。

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3-5。

表3-5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表

人口

(人)

COD

氨氮

TN

TP

排放系数(g/人•d)

排放量(t/a)

排放系数(g/人•d)

排放量(t/a)

排放系数(g/人•d)

排放量(t/a)

排放系数(g/人•d)

排放量(t/a)

城镇

175675

67

4296.13

7.6

487.29

10.9

698.93

0.78

50.05

农村

47120

40

687.91

4.5

77.40

7

120.42

0.3

5.25

总计

222795

4984.04

564.69

819.35

55.29

经计算:

COD排放量约为4984.04t/a,氨氮排放量约为564.69t/a,总氮排放量约为819.35t/a,总磷排放量约为55.29t/a。

3.1.4农田退水面源污染

第二排水沟沿途接纳了较多的农田退水,主要污染包括降雨径流化肥流失和农田退水带来的污染。

(1)化肥流失污染负荷计算

根据第二排水沟区域主要作物类型、施肥量、降雨量、地形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计算农田退水和降雨径流化肥流失带来的污染。

1)计算依据与方法

第二排水沟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93.8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7、8两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4.9%,保证率50%、75%分别为188.4mm、153.5mm。

多年平均及各保证率年降水量月分配见下表3-6。

根据统计化肥用量,参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肥料流失系数手册》,结合当地实际调查情况,COD按流失系数为0.0048,TN按流失系数为0.013、氨氮按流失系数为0.0002,TP按流失系数为0.005。

入沟系数为0.2。

表3-6第二排水沟区域多年平均及各保证率年降水量表单位:

m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降水量

1.5

0.1

0

12.4

27.3

31.1

63.1

43.2

7.8

3

0

4.3

193.8

50%

2.1

0

0.2

2.2

0.3

24.2

67.4

47.5

41.3

3.2

0

0

188.4

75%

1.4

0

19.5

2.5

17.3

3.6

73.1

13

10

0

12.9

0.4

153.7

2)化肥流失污染负荷计算结果

根据2014年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实地调研,结合相关资料统计,第二排水沟流域全年共施用化肥101787t,根据化肥流失系数,计算得到农田化肥流失污染COD产生量为488.58t/a,入河量为97.72t/a,TN产生量为1323.23t/a,入河量为264.65t/a,氨氮产生量为20.36t/a,入河量为4.07t/a,TP产生量为508.94t/a,入河量为101.79t/a。

(详见表3-7)。

表3-7农田化肥污染负荷量

COD

TN

氨氮

TP

产生量(t/a)

488.58

1323.23

20.36

508.94

入河量(t/a)

97.72

264.65

4.07

101.79

(2)农田退水污染负荷计算

宁夏地区水资源短缺,农业灌溉全部依赖黄河水,宁夏引黄灌区年均引黄河水量70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93%-95%,年退入黄河水量25亿m3左右。

同时,宁夏引黄灌区化肥和农药投入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且还在不断增长。

因此,灌区农田退水污染已经成为农田面源的主要来源。

1)计算依据与方法

调查区域内农田退水的水质和水量情况,实地勘察流域内农田退水的产排状况,结合相关数据,计算农田退水污染的产排总量。

农田退水排沟系数暂按0.6计算。

2)农田退水污染负荷计算结果

依据相关统计资料,第二排水沟区域内排水面积70万亩,排水总量1.025亿m3。

由于没有具体的监测数据,所以综合相关文献“宁夏黄河灌区农业结构与农田退水水质关系的研究”中夏灌水及冬灌水水质及其他类似地区农田退水水质,取农田退水水质为C(COD)=7.0mg/L,C(TN)=16.99mg/L,C(NH3-N)=1.70mg/L,C(TP)=0.15mg/L进行计算。

经过计算得到农田退水污染COD产生量为717.5t/a,入河量为430.5t/a,TN产生量为1741.48t/a,入河量为1044.89t/a,氨氮产生量为174.25t/a,入河量为104.55t/a,TP产生量为15.38t/a,入河量为9.2t/a。

(详见表3-8)。

表3-8农田退水污染负荷量

COD

TN

氨氮

TP

产生量(t/a)

717.5

1741.48

174.25

15.38

入河量(t/a)

430.5

1044.89

104.55

9.2

农田退水面源污染汇总得到表3-9。

表3-9农田退水面源污染负荷量

COD

TN

氨氮

TP

产生量(t/a)

1206.08

3064.71

194.61

524.32

入河量(t/a)

528.22

1309.54

108.62

110.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