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359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

《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积极心理学综述新.docx

积极心理学综述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

周海刘美辰毛静思陈晨杨芳芳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

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的总结以及现今发展状况的分析,追溯了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历史渊源,总体上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展望,旨在使积极心理学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

Abstract:

PositivepsychologyisanewlyappearedresearchorientationandideologyofAmericanpsychology.Tomakemorepeopleknowpositivepsychologyandprovidereferencetothecertainresearchofourcountry,thispaperfocusonthesocialbackground,developmentprocess,thecurrentsituationandfuturedevelopmentofthepositivepsychology.

Keywords:

positivepsychology;subjectivewell-being;optimism.

1序言

当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时,就确定了追求幸福对人类的意义。

200年后,人们又重归了这个主题:

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以此来获得良好生活,而这就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所关注的。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积极情绪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及定位的,并与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

积极心理学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在以往的心理学中,人们熟悉的词汇是幻觉,病态,焦虑及对死亡的恐惧等,很少关注健康,勇气,爱等积极因素,而塞里格曼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强调快乐,满溢等积极情绪,他认为应该重视人性中那么些积极的情感和因素,而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就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因此有关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宠儿。

同时积极心理学修正了先前传统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传统心理学研究目的是如何消除人的各种心理问题,致力于是社会成员变成普通的正常人,而积极心理学则不仅要研究怎样调动人的积极品质去克服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普通人”如何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但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建立了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模式。

因此在2004年初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兹就把积极心理学成为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

而现在积极心理学正从美国走向世界。

2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2.1时代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正如Seligman所言: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心理品质中积极的一面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当然,人本主义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是一个原因。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

2.2学科背景

2.2.1从从传统主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

传统主流心理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它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科学哲学基础,这种科学观信奉事物存在内在的、恒定不变的普遍规律,相信经验实证是人类了解现实世界普遍规律的唯一途径。

尽管,主流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各有特点,但他们在这一信念上保持高度一致,都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希望借助强化来揭示刺激与行为间的联结规律,认知心理学则试图通过计算机模拟来解释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事实和规律,并以此来推演出一般的、抽象的和普遍的定理或结论。

传统心理学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方法论上的还原论,心理学倾向于用相对简单的原理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或心理结构。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是以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突破口,但它的根本变化只在于心理学平衡观的变化,即用平衡的心理学取代倾斜的心理学,它在本质上并未超出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两大特征。

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这一词语的出现,便意味着传统主流心理学是一种消极心理学,因而这是一场心理学的革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积极心理学确实对传统主流心理学表现出了不抱怨传统主流心理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变得失衡了——过分关注“问题”而忘了人类还有自己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等。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积极心理学只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和完善。

传统的心理学基本上关注的是消极和病态的心理。

后来(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消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也意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

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

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

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向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

首先,消极心理学模式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导致消极心理学模式的霸权主义。

其次,消极心理学模式把心理学家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导致心理学的畸形发展。

最后,消极心理学模式泛滥扩张,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档”以及“心理科学的贫困”。

2.2.2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

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

但是,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法论以及治疗观上,它又超越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1)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面

积极心理学反对大量地对人类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它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

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继承,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了更进一步的超越。

人本主义心理学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而积极心理学则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等方面。

积极心理学拓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许多类似问题,把那些难以量化,难以实证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具体化,并进行实验或实证性的研究。

(2)研究方法方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化的东西。

由于它以意识经验现象学分析来反对实证的主流心理学的倾向性,这就必然缺乏有说服力的科学材料的支持,造成它所主张的建立科学心理学的设想和它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产生矛盾而无法解脱。

而根植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完善,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

这一点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的研究起点“习得性无助”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主观幸福感就可窥见一斑。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就不只是单纯的科学实证,实验的量化方法,也不是单纯人本主义现象学,存在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3)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方面

人本主义的治疗目标是人格的成长目标,可以说是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渊源。

赛里格曼说,积极心理学长期以来总是致力于修复病人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和损坏的大脑,期望通过修复病人的这些损坏部分来治愈病人。

积极心理治疗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出发点以及治疗目标是相似的,但前者又对后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

积极心理学采取以解决冲突为中心的,以现实能力为依据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处境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

如果我们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非指导性的治疗,强调患者自助的作用,那么我们则认为积极心理治疗是指导性的治疗,自助———教育———心理治疗三位一体的模式。

它不仅重视来访者的作用同时也重视治疗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治疗能更具有结构性,治疗双方能有更好的互动。

3.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

3.1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高明之处。

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测量法等等。

在研究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积极人格特质是主要运用实验法、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以及创造性思维大脑机制等问题时经常采用实验法或实验法与访谈法相结合,或实验法与量表法相结合等。

积极心理学以“自我决定论”为中介进行量化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SDT)认为,自我组织行为和社会整合行为的基础包括了基本动机、发展、社会心理、心理现象等成分,并提供严格的经验证据。

自我决定理论以个体内部动机为出发点,采用量化研究揭示积极心理学中许多研究主题,进而推动心理学的研究。

3.2研究内容

1998年1月,由Seligman出面邀请Csikzentmihalyi,M.和Fowler,R.等人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艾库玛尔共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方法和基本结构等问题。

这次会议被称为“艾库玛尔会议”。

经过一个星期的讨论,会议最终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即研究的三大内容,并分别指定了相应的负责人:

第一大研究支柱是积极情感体验,负责人是Diener,E.。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

第二大研究支柱是积极人格,负责人是Csikzentmihalyi,M.。

积极人格研究的关键是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

第三大研究支柱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负责人是Jamieson,K.H.。

这部分内容就是要确定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个体积极人格的形成,并产生积极的情感。

之后,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三大内容展开的,不过也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了四大研究领域。

3.2.1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

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快乐(happiness)、爱(love)等,都成了研究的新的热点。

当然,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3.2.1.1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

Diener(1984)提出: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幸福感”指标的感觉。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但现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DienerE,SuhEM,LucasRE,etal.Subjectivewell-being:

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125

(2):

276-302)。

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

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按研究频率高低排列依次是:

学生、老年人和教师。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希望,人们都比较关注其成长发展,其主观幸福感也值得研究者重视,并且,对学生进行研究方便取样,便于研究;其次,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而且人口比重比较大,他们的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小康质量;再次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理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关幸福心理的理论有:

精神分析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适应理论、个体人格与环境匹配(person-environmentfit)理论、认知模式论(积极与消极认知、社会比较)等。

3.2.1.2快乐(Happiness)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而且,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LyubomirskyS.WhyAreSomePeopleHappierThanOthers:

TheRoleofCognitiveandMotivationalProcessesinWell-Being.AmericanPsychologist,2001)。

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也有不少研究(eg,BussD.M.TheEvolutionofHappiness.AmericanPsychologist,2000)。

3.2.2积极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

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I:

positiveindividualism),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

positiverelationswithothers),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2001)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为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够作到乐观而又不自欺。

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

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3.2.3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

Kasser等人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

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

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3.2.4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有很大意义。

积极的情绪状态(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

Taylor等人发现,对于感染AIDS疾病的人,乐观者病理症状晚出现,生存期也长,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在康复锻炼中表现得更好。

而消极的人会使ALD症状更早出现。

Taylor的研究思路对于预防和改善行为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

Salovery等学者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他们研究发现,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而没有关心积极的情绪如何增进健康。

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他们认为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

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这里,既有直接效果——促进人体免疫系统发展,也有间接效果——增强心理统摄、社会资源利用、健康行为促进。

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乐观与希望能够有效的增进健康。

3.3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

3.3.1积极心理治疗

Seligman(2002)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

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

a.观察/保持距离阶段;b.调查阶段;c.处境鼓励阶段;d.语言表达阶段;e.扩大目标阶段。

影响积极心理治疗的因素主要有跨文化性、冲突、积极人格特质等。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长期以来的心理治疗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对病人的病痛的评估或治疗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病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心理治疗者把病人的心理疾病纳人到精神病理学的框架,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心理疾病。

因此,传统心理治疗者总是致力于修复病人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和损坏的大脑,期望通过修复病人的这些损坏部分来达到治愈病人。

而积极心理治疗则与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种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

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预设:

病人同时既有生病的能力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

因此.积极心理治疗认为“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

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

第一是激发病人的认识能力;积极心理治疗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四种形式:

即感觉(感知觉能力)、理智(也就是基于思维的理性能力)、传统(在已有经验传统基础上的学习能力)和直觉(灵感能力)。

心理治疗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以上四种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的。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对关于周围世界和关于自己的事件会做出一定的因果解释,而这种解释的总趋势是保持因果的一致性。

因此,积极心理治疗首先致力于帮助病人抛弃对自己古怪行为的传统认识,取而代之使病人建立起一种积极认识,并使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积极的解释抱有始终的坚定性。

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跨文化的观点来对问题做出积极解释,从而使病人觉得自己的古怪行为合理化、正常化。

第二是激发对象的爱的能力,也就是激发对象的积极情感能力—包括爱人与被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把这种爱的能力具体分解为四种基本关系:

与自我的关系(自己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也即能否达到自我同一性)、与你的关系(自己与周围单个个体的关系)、与我们的关系(主要指自己与利益集体、社会群体甚至整个人类的关系)和与原始我们的关系(主要指自己与宗教、世界观和生活哲学的关系)。

同认识能力一样,积极心理治疗也把病人在这四种关系中产生的消极情感当作是一种自我保护模式,并提倡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它做出解释,所以积极心理治疗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研究积极情感的作用上。

在实际临床的操作上,积极心理治疗常常用积极情感来消解人的消极情感,或者在被治疗者的消极情感中寻找积极的成分。

3.3.2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

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4.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4.1贡献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

心理学长期以来注重研究人类的消极一面,例如病态心理的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

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和发挥潜能和实现价值。

积极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把人比作机器和动物,认为人要么有本能驱动要么有环境决定的被动的、消极的人性观,它注重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它的诞生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导向。

第一,强调对人性积极面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一反以往心理学重视人的消极悲观和病态心理,而是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正常、健康的普通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关注人的优点和积极面,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第二,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积极的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人人格、情绪、健康以及心理治疗的影响。

因此,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积极心理学还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