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328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docx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

201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冲刺模拟题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辅导促进网络问政制度化

2008年被称为我国的“网络问政元年”,虽然我国开展网络问政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网络问政的发展却呈几何级数式增长,从“华南虎”,到周久耕,再到“躲猫猫”,网民参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各级政府领导都在互联网上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与民众进行交流,并问政于民。

网络问政这种新型的民主形式,为广大群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新型而有效的平台,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重要渠道。

然而,在网络社会的大潮席卷而来、网民的参政议政热情逐渐高涨的形势下,从政府官员到网民本身,对网络问政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的匿名性特征,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便捷的表达意见、发表看法的途径,而且也滋生出许多谩骂攻击和人身伤害,对社会和无辜者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来看,一是某些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存在惧怕和逃避心理,担心网络民意和监督会影响其声誉、成为不稳定因素,因此对网络民意置之不理,不闻不问。

二是政府部门对网民意见处理不及时,信息公开的内容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无法满足网民对政府解决问题的期望。

这一系列问题都说明:

没有制度化的网络问政,不可能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广纳民智、倾听民声的长效机制。

要使网络问政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早规范政府与民众的行为,建立一种经常性的、双方互动的机制。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倡导网民文明上网、文明留言,提升网民素质。

由政府宣传部门主导,开展各种文明上网宣传活动,屏蔽和删除任意谩骂、进行人身攻击的留言,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监控,阻碍民意真实表达;

二是在广大政府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中开展网络问政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问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是政府部门建立网络办公室,专门负责收集和整理网民的留言,并将留言的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网友;

四是建立办理网友留言的执行和监督机构,及时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监督政府部门的执行情况;

五是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定期与网友进行交流,回答网友提问,倾听网民意见,定期开展网上办公会,为广大网民建言献策提供广泛渠道。

网络问政实现了党和政府与普通群众的直接沟通,是对传统执政方式的有益补充。

让“网络问政”科学的运作模式保持常态化,不仅要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更要千方百计为网络制度化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只有政府官员认真对待来自社会各方的草根民意,并最终通过有效的执政程序,将其内化成一种良性的执政思维与行动,才能真正把网络问政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执政“生产力”,才能充分展现网络问政的内在魅力。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辅导金融腐败“期权化”犹需警惕

在前不久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03年审计报告中,金融领域的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领域腐败现象又有所抬头,并开始出现了“期权化”的不良倾向,值得有关部门及金融监管当局重视。

所谓金融腐败“期权化”,是指金融系统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依规或违规为企业发放贷款、逃废债务提供方便、谋取好处,在位时并不拿企业的好处,而与企业暗订“君子协议”,期许在辞职或其他“方便的时候”,再到企业“打工”,通过拿高薪来获取企业回报,有的则更为干脆要借贷单位在其退休或辞职后按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高额回报。

这是金融系统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权力寻租的又一新动向。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和银行打破终身制,一些金融单位高管人员产生危机感,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为自己寻找所谓的“出路”和“退路”。

尽管这一现象不是十分普遍,但可以说金融腐败“期权化”是近年金融系统部分或个别腐败分子被改革和反腐败“逼”出来的新对策。

它的安全性与隐蔽性,使得金融反腐更加复杂化。

查存款,他没有多余来源;查受贿,当时并没有钱物往来。

因为“期权化”交易,只有当事人双方心明肚知,办起事来,彼此心照不宣,就是拿到桌面上,让众人“监督”,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整个过程可能都是“照章办事”,容易欺骗大家,博得好评,使人们失去了对其背后阴谋的警惕。

这也是当前各家金融机构新放贷款形成不良及不良资产前清后增、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这一新出现的腐败“期权化”现象关系到金融改革的成败与安全,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及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办法》、《金融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和有关廉政规定,特别是从法律制度上杜绝或减少公权私用、权力寻租的可能,不仅要规范在职的,还要严管离职的。

二是削弱个人职权,增加集体把关。

要让各级金融管理人员有权,只能慎用、微用,集体阻断个人专权。

三是金融系统各级高管人员“跳槽”、“下海”必须严格遵守不能在信贷单位、企业的工作规定,违者从严依法查处。

同时要注意把好干部聘任与人员分流关。

四是强化永久责任追究制。

金融领导干部、高管人员退职、离职和辞职后感到可疑的,可以随时审计、复审,查出了问题,不论其离开原岗位有多长时间,也不论其走到了多远的地方,都要追究责任。

要让搞腐败的人知道,“期权化”并不是可靠安全港,同样随时会受到法律制裁。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辅导扎根文化集聚创意打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日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经济发展的产业翘楚,正在形成一股颇具影响的创意浪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中国更是如此。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活力,既发扬了传统文化又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暴露产业兴起之初的一些不足:

技术落后,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市场化动作,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忽视中西文化融合,缺乏核心文化创意人才以及创意产业建设项目低端和混乱等问题。

究其原因,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一长期系统工程尚缺乏深刻认识,在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忽视传统文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头作用;对创意的核心作用意识不够;对产业的形成与壮大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实现模式。

此外,对文化创意项目建设审批不够严格,对文化事业单位过多进行政策保护与支持等也是问题的成因。

繁荣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顺时应势的必然选择,将极大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应从如下几方面着力打造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扎根传统文化,以文化带动产业,以产业传播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脱离文化的产业繁荣是没有生命力的。

以动画产业为例,要积极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变为深层思考和形式创新,要更为关注国际文化因素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东西文化的融合。

地方政府要善于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探索符合本地发展水平的产业运行模式。

第二,集聚创意人才,培养创意理念,以创意繁荣产业。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必须高度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创意理念的形成。

各地应积极吸纳富有创意理念和技能的高新技术人才,政府加强与高等学符的合作,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并积极保护知识产权。

第三,搭建创意平台,发挥文化优势,探索发展模式。

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奖励核心创意的发展,重视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发掘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经济水平和文化涵养的发展模式,重视文化产业市场的培养。

中国自古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著称,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也将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催生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唯有扎根传统文化,培养创意氛围,才能开出璀璨的新时代东方创意文化产业之花。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辅导国家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打牢农业基础,培育核心产区,保证粮食供给安全

■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创新交易形式

■严格宏观调控手段,确保粮食“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

■强化价格监管,构建“和谐价格”,保障民生安稳

■把握主流信息,掌控粮食价格主动权,严防“粮食陷井”

2007年底以来,人们猛然看到,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安全的还有比民族矛盾、战争和自然灾害更为可怕的是粮食安全,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全球粮食危机引起我更多更深思考。

我建议:

“尽快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近年全球粮食产量一直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

2009年全球大米产量将增加1200万吨,比增产的2007年还增1.8%.国内外经济和金融专家一致指出全球粮食短缺都是粮食价格暴涨的结果。

全球粮价急速飞升,禁止出口更使粮食危机雪上加霜,油价暴涨,发达国家将大批粮食转化成燃料乙醇。

在全球性粮食危机面前中国不可以“高枕无忧”。

世界银行副行长经济学家林毅夫曾指出:

“中国粮食安全绝不能高枕无忧”!

中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1/5的大国,相较于其他国家,粮食安全尤显重要和突出,而诸多制约因素令人担忧。

人口不断增加,可土地却呈下降趋势。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速虽然减慢,但增量仍然巨大,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表明,1996年到200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为18.27亿亩。

10年净减少1.24亿亩,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内蒙古自治区的耕地面积。

从长远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公开表示,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余地较小。

多种因素影响粮食安全

生态环境脆弱,生产规模小,农业可持续发展难度极大。

首先,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粮食可持续发展的致命因素;其次,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降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粮食政策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第三,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第四,两亿农民农转非带来新挑战。

第五,世界粮食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粮食已成为国内与国际互动性较强的产品,当国内粮食减产时,国际粮食价格就会上涨。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粮食呈净进口格局,2004年至2006年,我国粮食净进口725亿公斤,平均每年净进口250亿公斤,与近3年增产的粮食接近。

我国每年需要4500万吨大豆,其中3000万吨依赖进口,占国内需要量的70%,占全球6000万吨大豆贸易总量的50%,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这就不难看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样在经受着十分严峻的国际考验。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规模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国人口巨增与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中国的开放环境日趋复杂,构成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所具有的独特而深刻的时代背景。

特别是随着我国从国际粮食市场上进口量的增加,我国对国际粮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因此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必须从我国实际和具体国情出发。

五条建议助预警机制建立

我建议:

首先是要打牢农业基础,培育核心产区,保证粮食供给安全。

坚定不移地把“三农”置于国家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要汲取国外新鲜经验,培育粮食核心产区,增加粮食供给的有效途径。

其次是要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创新交易形式。

市场配置资源是基础手段,创新交易形式是必要途径。

一是要提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和区域粮食批发市场的作用,使之兼有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复合功能。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公开拍卖、竞价销售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形式。

三是建立普及城乡的粮食连锁、配送、代理等现代营销网络。

第三是要严格宏观调控手段,确保粮食“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

采取农产品干预措施几乎是国际公认的确保粮食安全的国家手法。

无论是应对当前的全球粮食危机还是从长远战略考虑,我国有必要严格宏观调控手段:

一是充实国家粮食储备;二是善于利用粮食外贸手段,粮食外贸坚决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内粮食供需平衡为原则,摒弃单纯的贸易价值观。

第四是要强化价格监管,构建“和谐价格”,保障民生安稳。

粮食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是世界各国通用的稳定社会的必要手法。

粮食价格就是民生价格、和谐价格。

既不可“谷贱伤农”,又不能“谷贵伤民”。

强化价格监管就是要对变相涨价、串通涨价和“价格联盟”果断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真正发挥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的作用。

第五是要把握主流信息,掌控粮食价格主动权,严防“粮食陷井”。

正在全球流行的粮食危机,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严防跨国粮食垄断集团制造的“粮食陷井”,力戒上当受骗。

我国已成为粮食进口大国,可我国粮食期货和粮食外贸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包括现货和期货的信息不对称,受制于国际粮食“大鳄”。

我们的信息机构必须加强信息分析和综合研究,向国家和企业提供独立的、准确的、及时的主流信息作为决策依据,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跌入人为的“粮食陷井”,给国家粮食安全造成损害。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辅导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能否繁荣。

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我国也于2008年1月1日实施了新的《劳动合同法》,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制基石。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关系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利益机制发挥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在加深和扩大,使得劳动关系的矛盾有增多并深化的趋势,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法制建设的不完备,法律法规的滞后,又使得劳动关系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表现劳资纠纷大幅度上升。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依法化解劳动关系中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各级政府部门要责无旁贷地负起责任。

各部门要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从转变自身职能人手,不断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切实抓好各自的工作。

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经常性地开展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力用工情况、劳动保护、拖欠工资等问题的专项检查活动,加大惩处力度,形成用工单位“不敢违法”的监察环境,通过行之有效的执法措施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宣传教育。

要利用多种宣传渠道,面向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加大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特别是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规,主动配合执法维权,增强劳动者的自我维权意识,努力化解劳资纠纷。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离不开工会的力量。

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工会组织要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常态化,形成企业主动参与,职工广泛认同的局面;要密切与职工的关系,及时帮助困难职工和弱势群体,为职工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要创新工会工作机制,当好企业与职工的桥梁,定期在职工中开展调研,及时向企业主反映职工诉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

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企业参保率,为劳动者提供较为健全的劳动保障。

要加大《劳动法》落实力度,依法保障劳动关系。

要畅通诉求,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诉求表达机制,畅通劳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使劳动纠纷得到有效处理。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更需要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

企业需要强化依法用工意识,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建立工资合理增长等制度,在企业内部做好预防、调处、救济等工作,实现自我规范、自我调整。

劳动者则需增强综合素质,提高依法理性维权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资互赢的良好局面。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辅导强化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我国近期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大都是新闻媒体曝光后,才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政府监管和执法部门介入,使问题最终得到处理。

新闻媒体对于揭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必要的,但只靠新闻媒体的曝光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中、百姓身边没有得到曝光的不安全食品还有很多。

这就暴露了平时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工作的缺位,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应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

这就使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尴尬地走上了维护食品安全的第一线。

“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健康,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

保证食品安全,维护百姓利益,确保正常的市场和社会秩序,是政府部门的职责。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强化和落实监管部门的责任。

首先,监管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

必须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保证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监管部门要强化对人民安危负责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监管,把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流通阶段,消除在摆上百姓餐桌前。

其次,要完善食品安全立法。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食品安全立法进程,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行业标准,为市场确立行为准则,使监管、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再次,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

严厉查处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任何企业或个人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要受到严厉制裁。

最后,要建立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模式。

在现行多头管理的体制下,每个身负监管之责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避免出现责任不清的“模糊地带”。

要立足实际,不断探索,逐步变原来的多头管理模式为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对食物链的全程监督,让安全隐患无隙可乘。

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政府部门要相信群众、相信媒体,充分发挥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的力量,形成合力,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必将得到改善。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辅导热招商亟需冷思考

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

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我们自应紧紧把握这一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去赢得新的区域竞争。

同时,在一轮接着一轮的开发区建设中,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招商引资热中,我们也当保持清醒头脑。

对一些地方热衷的“全民招商”和“形象工程”要保持高度警惕。

发展是第一要务,但不能变成招商引资是惟一要务。

有的地方不分轻重缓急,不问分工职责,要求所有单位、部门的领导全部出动,其结果必然是不计成本、不讲效率的一头热;有的地方将繁重的招商引资任务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层层分解下达,人人背负指标,没有完成者则面临写检查、扣工资、被免职甚至下岗之忧;有的地方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为争引项目,拿国家、地方和百姓的利益做筹码,大搞优惠大战,招商门槛越降越低。

“全民招商”也好,“政府招商”也罢,“戏台”越搭越大,“曲目”越编越杂,其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

政府垄断资源,市长指点项目,招商引资在不少地方成了迎合领导意图的“拍脑袋”工程。

招商引资本是一种市场经济活动,资金和项目流向何处,应由市场说了算,政府部门不该越俎代庖。

实践证明,投资者看重的是综合的投资环境,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空间,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

对待这样一种纯市场行为,如果强行以行政行为运作,问题杂陈便在所难免。

有人会问,难道各地政府在招商工作中就无所作为了?

否。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是有关地方政府尽快转换“角色”,去掉急躁冒进的虚火,少些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花架子,多把心思放在改善基础设施、健全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上,放在营造重诚信、讲规则、有秩序的市场环境上,这方是招商引资的长久之计。

说到改善投资环境,这本是筑巢引凤的一剂“灵丹妙药”,然而在一些地方却严重走了样,导致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据了解,南方某地以扩建开发区为名广募资金:

县级干部每人2万元~3万元人民币、副县级1.5万元~2万元、科级1万元~1.5万元、一般工作人员5000元~8000元不等,逾期不交者将受到纪律处分。

去年该地又大肆募集招商引资开发保证金,按当地各党政部门干部当月工资的30%予以扣留。

南部省份某贫困地区不顾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大城市的做法,热衷于搞所谓的亮化、美化工程,投资数千万元兴建行政大楼、千亩大广场,招致群众的种种非议和不满。

“高标准”建设投资环境,看似能为招商引资装点门面、吸引眼球,实际上却导致了建设成本增高、百姓负担加重、群众利益受损,不仅难以引来“金凤凰”,反而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有些人热衷于搞这些华而不实、浪费钱财的“形象工程”,不是为公,而是为私。

他们美其名曰为“双赢”工程:

在政治上可显示其才华、体现其价值、树立其形象,以得到提拔重用;在经济上,则能够增加“收入”,获得实惠。

群众私下里斥之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机不可失,钱不再来”。

盲目兴建开发区最恶劣的后果是随意大面积侵占耕地。

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搞开发区、建工业园,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有关土地法规和中央的最新指示精神,科学论证、全面规划、有序进行才行。

对已经征用的土地,有关部门也当进行一次全面治理,查一查土地征用是否经过了审批?

有无违法违规占用的现象?

被征被占土地的农民是否得到了妥善安置?

那些醉心于“全民招商”、“跨越发展”的为政者也当自问,不考虑当地实际盲目兴建开发区,进行全面拆迁行不行?

不经过科学论证,不审视客观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动辄就搞“拍脑袋”工程行不行?

尽管我们国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千万不能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不顾国情、区情、民情,搞那些不切实际的“大工程”、“大开发”。

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存在的基本国情。

现在全国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还有几千万下岗失业人员和生活困难群众。

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求真务实,都要首先考虑他们的利益。

想问题,办事情,谋发展,我们一定要深思熟虑,科学决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辅导处理好土地流转“市场化”和“行政化”的矛盾

 处理好土地流转“市场化”和“行政化”的矛盾

——从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

回顾历史,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实质就是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展开的。

自从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以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冲破农民公社的束缚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土地改革已经大致经历了三十年左右,这三十年间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要求不断突出,与此共生的“农村土地的流转”开始在我们身边日益频繁的发生。

但今天的我们,在看待“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依然会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和政策的惯性,在涉及九亿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即土地问题上,我们一直贯彻行政主导的模式,而非市场经济模式。

因为保持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惯性,所以表现出过多的行政思维及行政干预,而背离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于是,在“农村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就出现了“土地剪刀差”,农村土地虽是“集体所有”,但只能由政府买,由政府定价。

政府征用土地后,再将使用权出让给企业,政府从中获得了巨额“剪刀差”,投入到城市建设等方面。

企业则在出让、开发等行为中赚取巨额利益。

城市居民通过购买房地产,改善生活、工作条件,有的还随着土地升值,获得了财富的增长。

这一套路,被一些地方政府称之为“经营城市”,但农民的利益却受到很大损害。

农民无法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实际获益,这便成为了许多农民不愿“放手”土地的重要原因。

因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土地作为稀缺性资源,将土地流转价格“市场化”,取消“政府单方定价”。

而对于土地流转,一方面,政府应具有顺势而为、推动现代农业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