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049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docx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一)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l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注]①五色:

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

消散。

  ③康乐:

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

参与,引申为赞赏。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哀转久绝 (    )     (4)四时俱备(     )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2分)

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

答: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5.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简析】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

“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

 

(二)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减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  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Z'1。

  2.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3分)

(3)【甲】答谢中书书  【乙】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

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

寻张怀民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四)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分)

(五)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词。

(1分):

念(      )

   2、翻译句子。

(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3、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

   答:

                                     。

   4、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

(六)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3分)

(七)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 八大家”之列。

(1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

(2分)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

     盖竹柏影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八)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⑵怀民亦未寝(   )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

答:

                    

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3分)

答:

                             

(九)

记 承 天 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2.翻译句子。

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分

答:

                          

(十)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一)答案:

1.

(1)或:

有时。

(1分)  

(2)奔:

飞奔的马。

(1分)(3)绝:

消失。

(1分)  (4)俱:

全,都。

(1分)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3·《三峡》:

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分)  《答谢中书书》:

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分)4·

(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4)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5.湍急   两岸猿声啼不住 

(二)答案:

                                                                

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1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分)】

3.【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答对l点得1分,全对得3分)】

(三)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B(2分)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3.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四) 

1.2分 A 

2.3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3分 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1分) 概括:

庭中月色(或:

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五)

 答案:

   1、考虑、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3、“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4、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六)

答:

                                                                              

答案:

 1、 1 念:

考虑、想到 步:

散步、漫步(每空0.5分)2、 2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3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七)答案:

1、苏轼,唐宋。

(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盖/竹柏影也  4、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6、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8)答案:

1、①遂:

于是,就      ②寝:

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分,意思符合即可)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九)答案:

 1.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十)答案:

1、①门 评分:

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评分:

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大体对即可。

3、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答案:

1.A  2.D 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