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969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卷鲁教版

专题课件

第4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单元检测卷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我国某河流域略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河为(  )

A.汉江B.闽江

C.西江D.渭河

2.甲河干流的南、北支流比较,南岸支流(  )

A.流程长,较稀疏

B.流经地区坡度较大

C.水质清,无结冰

D.流经地区多为红壤

3.图中虚线不可能是(  )

A.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线

B.一月均温0℃等温线

C.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

D.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 1.D 2.B 3.A

解析 第1题,从经纬度及水系分布判断甲为渭河。

第2题,渭河南岸支流源于秦岭山地,坡度较大,流程短,流经地区多为棕壤。

第3题,虚线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决定了其不可能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线。

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时期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据此回答4~5题。

4.t4时期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①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②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③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增多 ④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5.已知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④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t4与t1相比,城镇面积扩大而林地面积减少,这就减少了地表水的下渗量,减小了地下水对河水的调节作用,从而使得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且随着下渗量的减少,洪峰时流量会增大,洪峰出现的频率也会增多。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上的森林被砍伐,原先的林地变成了耕地,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下游淤塞;此外,城市化面积的扩大,也加剧了地表径流量和汇集速度,故河流下游洪涝灾害多发。

红水河为西江上游的别称,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岖,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

读下图,回答6~8题。

6.红水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丰富,水量大 ②平行水系,支流多 ③地形崎岖,落差大 ④流经高原,河流长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7.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影响有(  )

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提高防洪和抗旱能力 ③增加入海水量 ④加速河口淤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除水电外,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还有(  )

①钢铁工业 ②有色冶金 ③甜菜种植、加工业 ④水产养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6.A 7.A 8.D

解析 第6题,河流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与河流的水量、落差、流速等有关。

红水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大;且流经地区地形崎岖,落差大,水能丰富。

第7题,在红水河上开发水能资源,可以缓解珠江流域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该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区域环境,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言可以提高防洪和抗旱能力,但是拦水发电,会使得河流水量减少,流速变缓。

第8题,红水河流域锰矿、锡矿、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高耗能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同时,河流流域还可以开发水域资源,发展水产养殖。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甲地等温线明显偏北,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太阳光照比周边地区强

B.受南部海洋气流影响

C.地处盛行风背风地带

D.位于高气压中心

10.限制该地农业生产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由题可知,甲地1月等温线明显偏北,说明该地气温高,结合地形可知位于大兴安岭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第10题,该地区发展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下图示意我国某平原地区不同年代地下水位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关系。

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显示1960年~1990年该平原地区(  )

A.年降水量逐渐增大

B.地下水位逐渐降低

C.年均温逐渐降低

D.年温差逐渐变小

12.该平原地区有可能分布在(  )

A.华北平原中南部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东北平原的北部

D.珠江三角洲地区

13.对该地区农业生产不利的条件是(  )

A.多酸性土壤B.冻土和沼泽

C.多盐碱地D.梅雨和伏旱

答案 11.B 12.A 13.C

解析 认真看图中各要素及对应的坐标数值,可判断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由1960年的4米左右,下降到1990年的15米左右;该地多年年均温在12℃~14℃之间,年降水量在500mm~600mm之间,应该在华北平原地区;由于气候、地形等原因,华北平原春旱、风沙、盐碱灾害多发。

根据产业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品分为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

读图完成14~16题。

14.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把处于____阶段的产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

A.①B.②C.③D.④

15.图b中,目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环节是(  )

A.产品设计B.产品加工

C.产品营销D.产品更新

16.发达国家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将一些产业部门转移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因为该地区(  )

A.科技水平高B.矿产资源丰富

C.劳动力资源丰富D.能源供给充足

答案 14.D 15.B 16.C

解析 解决该题关键要掌握发达国家(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环节,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下图为“我国两个三角洲示意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图中两个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是珠江三角洲

B.乙图有京沪铁路经过

C.甲、乙两个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D.甲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8.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地都发展了(  )

A.甘蔗种植业B.水产养殖业

C.甜菜种植业D.造纸和化工

答案 17.D 18.B

解析 第17题,读图,图中两个三角洲甲图是长江三角洲,A错,乙图是珠江三角洲,没有京沪铁路经过,B错。

甲、乙两个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C错。

甲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D对。

第18题,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水域面积广,两地都发展了水产养殖业,B对。

长江三角洲不适宜发展甘蔗种植业,A错。

甜菜种植业分布在温带地区,C错。

造纸工业的原料缺乏,不适宜发展,D错。

读“2001年~2005年广东省三个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信息反映(  )

A.2005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比2004年少

B.2001年~2005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在三个区域中最大

C.2001年~2005年北部山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高于东西两翼

D.2001年~2005年东西两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最小的是2001年

20.珠江三角洲2004年以后对农民工的需求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  )

A.城市化发展迅速

B.面临产业升级转型

C.高科技产业完全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

D.耕地锐减

答案 19.C 20.B

解析 第19题,读图可知,2001年~2005年北部山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高于东西两翼。

第20题,2004年以后,由于产业升级,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对知识型人才需求量增加,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则减少。

二、综合题(共50分)

21.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图甲中的M河是______________,图乙中的N河是____________。

(2)M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原因是什么?

(3)M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4)N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是________,分析此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5)N河开发可借鉴M河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田纳西河 长江

(2)①梯级开发分段修建水库和航闸,能改善不稳定的径流,使各段水位相对平稳,利于通航;②水库建成之后,可以抵御洪涝灾害,蓄水后利用落差可以发电,电力充足,用于冶金工业,既保护了森林,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③水源充足,小气候得以改善,地力和植被都可以得到恢复,植被得到恢复,又可以改善不稳定的径流;④水库储存的水源,可以解决农业灌溉所需,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3)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

(或:

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4)长江三峡 气候:

巫山以上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

地势:

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

水系:

长江上游有众多源远流长的支流,水系庞大。

(5)①通过兴修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③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解析 由题干知:

图甲中M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为田纳西河流域,图乙中N河流域为长江流域。

M、N河流域都得到了开发利用,梯级开发是M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目的是实现流域内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田纳西河在气候、水文、地形及资源方面存在开发优势。

N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是长江三峡,在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与M河有相似之处。

2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

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市

面积(平方千米)

GDP(亿元)

人口(万人)

城市级别

重庆

82403

3486.20

2808

直辖市

成都

12400

2750.0

1234

副省级城市

昆明

21111

1203.00

619

地级市

贵阳

8032

603.00

395

地级市

怀化

27600

334.1

500

地级市

(1)简要说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中的主轴与辅轴的分布规律。

(2)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长江经济地带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

说明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3)长江上游区域的各大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明显,简要分析重庆市发展成为本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

答案 

(1)主轴沿长江干流分布,辅轴沿铁路(或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分布。

(2)有利条件: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工农业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工业协作条件好;市场广阔;地理位置优越。

不利条件:

能源、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用地紧张。

(3)地处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交通枢纽,有利于得到周围广大地区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供应和广大市场;面积、人口、GDP规模最大,城市级别最高。

23.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区域项目

A

B

人口(万人)

2239

3508

面积(平方千米)

27080

55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760

GDP(亿元)

16013

5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

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

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

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________,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________。

(填选项代码)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答案 

(1)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学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解析 结合文字材料和表格数据可知,与B区域相比,A区域发展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与A区域相比,B区域发展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数量两个方面。

相应地,由发达地区A区域流向欠发达地区B区域的主要是资金、技术、管理、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欠发达地区B区域流向发达地区A区域的主要是劳动力、原料和燃料。

24.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若干商品粮基地、五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糖料作物基地。

读“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③④⑦四个著名商品农业基地和与其相对应的优势农产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①——甜菜、水稻、亚麻

B.③——棉花、水稻、油菜

C.④——甘蔗、水稻、甜菜

D.⑦——水稻、亚麻、甜菜

(2)试简要分析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宜建成哪些商品农业基地?

简述该地区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3)简要分析④和⑥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4)图中②③⑤所在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该如何解决?

答案 

(1)B

(2)①地区为珠江三角洲,优势条件:

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地表水丰富;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场广阔;技术先进,粮食单产水平高等。

宜建基地:

商品粮基地,花卉、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存在问题:

地势低平,低洼易涝;人口稠密,农业产品商品率不高;宜农荒地少等。

发展方向:

治理低洼易涝地,发展基塘农业等混合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实施多种经营来提高商品率。

(3)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

(4)问题:

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解决措施: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解析 解答时一方面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各个地区的差异,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1)题,结合各农业基地的位置和当地气候特点,判断其优势农产品。

(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且人多地少,商品率低。

第(3)题,两地都位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比较高。

第(4)题,②③⑤地位于长江流域,人口稠密,人均土地不足;加上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洪涝灾害较多。

可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入手解决存在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